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7)

1. 方論(十二)

以纘修先烈。良不誣矣。公姓申氏。諱拱辰。字子極。別號鬥垣。(外科啟玄跋)

〔亡名氏傷寒語錄〕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姚氏(能)傷寒家秘心法〕未見

按上見於海鹽縣圖經。

〔彭氏(浩)傷寒秘用〕(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作秘問。)未見

浙江通志曰。彭浩。字養浩。仁和人。素性簡亢。不為杭人所禮。錢塘張尹崑山人。延請至京。名大振。所著有傷寒秘用。雜病正傳。醫性等書。發明性理。所在傳誦。

〔方氏(炯)傷寒書〕未見

按上見於福建通志。

〔邢氏(增捷)傷寒指掌詳解〕未見

按上見於新昌縣誌。

〔顧氏(行)傷寒心印〕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閔氏(芝慶)傷寒闡要編〕七卷,存

汪琥曰。傷寒闡要編。明末時人撰。不著姓氏。書凡二帙。其辨傷寒敘曰。傷寒為病。有發於陰陽之分。賴仲景本內經立論。合常變兼言。為百世之宗。然其於仲景方論。未暇詳解。其辨析成注再傳之誤。改補明理論。煩熱虛煩四逆與厥。復正方氏條辨削例。及六經篇原文顛倒之非。極其暢發。編名闡要。義可知矣。

按是書閔芝慶所著,而汪苓友稱不著姓氏及書唯二帙。豈其所見,與今本異歟。

〔戈氏(維城)傷寒補天石〕二卷,存

朱陶性序曰。上古聖人。則法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氣。循環之理。畫卦爻。嘗百草。明臟象。君臣問辨。療人疾苦。深體上天生物之仁。誠重之也。至後漢仲景先師著傷寒雜病論。悉本內難諸經。其立方製法之妙。醫書中首重焉。惟是文理深微。辭有盡而意無窮。是以後人雖極力究研。

而會悟者。百不一見。勝朝時吾郡有戈存橘先生。著傷寒補天石一書。其大旨乃發仲景言外之意。誠為傷寒要書。惜板毀後刻本甚少。傳寫者謬誤實多。爰將家藏善本。用活字板印。成流布云。嘉慶十六年。歲在辛未季秋。吳中二然朱陶性謹識。

汪琥曰。傷寒補天石。明姑蘇戈維城著。書凡二集。其第一集。傷寒統辨起。至預防中風止。共九十八候。第二集。惡風惡寒起。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曰黃耳傷寒。赤膈傷寒。此自仲景以後。如活人書明理論。所未言及。但其用藥亦錯雜不純。其方大半皆難取也。

唐大烈曰。傷寒一科。今昔異宜者。如陶節庵高鼓峰輩。雖亦有傳書。莫如戈存橘之補天石為最。舉凡四時感證。無論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其書板廢之後。莫之再鏤者。余實不得其辭。

〔葉氏(允仁)傷寒指南書〕六卷,未見

陳仁錫序曰。順湖葉長者有恆德心。隱學懸壺。陰功茂矣。子庠士。諱翹宗泰。用儒起家。世其孝謹。讀傷寒指南一書。佩之服之。昔賢評人清而寒。其清足以貧。其寒足以死。予觀名利之途。大都死熱者多。死寒者少。噫。寒可以療。熱不可療耶。近中州刻傷熱書。豈亦有所感耶。

白話文:

這篇記載了整理前人醫學著作的努力,實在是值得讚揚。申氏,名拱辰,字子極,別號鬥垣。(這是《外科啟玄》跋文中的記載)

《亡名氏傷寒語錄》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據絳云樓書目的記載,曾經有過這本書。

《姚氏(能)傷寒家秘心法》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據海鹽縣圖經的記載,曾經有過這本書。

《彭氏(浩)傷寒秘用》(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記載為《秘問》)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 浙江通志記載:彭浩,字養浩,是仁和縣人,生性耿直孤傲,不被杭州人接納。錢塘人張尹是崑山人,將他延請到京城,名聲大振。他所著作的有《傷寒秘用》、《雜病正傳》、《醫性》等書,闡發性理,到處被人傳誦。

《方氏(炯)傷寒書》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據福建通志的記載,曾經有過這本書。

《邢氏(增捷)傷寒指掌詳解》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據新昌縣誌的記載,曾經有過這本書。

《顧氏(行)傷寒心印》一卷,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據浙江通志的記載,曾經有過這本書。

《閔氏(芝慶)傷寒闡要編》七卷,這本書,目前還存在。 汪琥說:《傷寒闡要編》是明末時人所撰寫,沒有署名作者。這本書共有兩函,其中《辨傷寒敘》說:傷寒這種病,有發於陰陽的區別,幸虧張仲景根據《內經》立論,結合常例和變例來說,成為後世的準則。然而,對於張仲景的方論,沒有時間詳細解釋。這本書辨析並改正了前人注釋的錯誤,闡明理論,對於煩熱、虛煩、四逆與厥等症狀,重新整理了方氏的條辨和刪除的案例,以及六經篇原文顛倒的錯誤,都做了非常透徹的闡述。書名定為《闡要》,意義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考證,這本書是閔芝慶所著,但是汪苓友卻說不署名作者,而且只有兩函。難道他所見的版本,與現在的版本不同嗎?

《戈氏(維城)傷寒補天石》二卷,這本書,目前還存在。 朱陶性在序言中說:上古聖人效法天、地、人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轉的道理,畫八卦、嘗百草,瞭解臟腑的象徵,君臣之間辨別疾病,治療人們的疾苦,這深刻體現了上天愛惜萬物的仁愛之心,實在是鄭重其事。到了後漢,張仲景先師寫了《傷寒雜病論》,完全根據《內經》、《難經》等經典,他所創立的處方和製藥方法非常精妙,在醫學書籍中首屈一指。只是因為文辭深奧,文字有限而含義無窮,所以後人雖然竭力研究,但能夠領悟的人,百中無一。明朝時,我們郡有戈存橘先生,寫了《傷寒補天石》一書,他的主要意旨是闡發張仲景言外之意,實在是傷寒學的重要著作。可惜書版毀壞後,刻本非常少,抄寫傳播的錯誤很多。因此,我將家藏的善本,用活字印刷,使其流傳開來。嘉慶十六年,歲在辛未季秋,吳中朱陶性謹慎地寫下這段序言。 汪琥說:《傷寒補天石》是明朝姑蘇人戈維城所著。這本書共有兩集,第一集從《傷寒統辨》開始,到《預防中風》為止,共九十八種病候;第二集從《惡風惡寒》開始,到《百合病》為止,共八十九種病候。其中有提到黃耳傷寒、赤膈傷寒,這些是自張仲景之後,例如《活人書》、《明理論》等都沒有提及的,但是他所用的藥物也比較雜亂不純,其中的處方大多難以採用。 唐大烈說:傷寒這一科,現在和過去的適合程度有所不同。像陶節庵、高鼓峰等人,雖然也有著作流傳,但是都不如戈存橘的《補天石》最為優秀。他凡是遇到四時感證,無論是正傷寒還是類傷寒,都能分門別類地辨證治療,各盡其妙,可以說是博而詳盡,詳而簡要。這本書的書版廢棄之後,沒有人再重新刊刻,實在是讓人感到惋惜。

《葉氏(允仁)傷寒指南書》六卷,這本書,目前還沒有找到。 陳仁錫在序言中說:順湖葉長者有恆德之心,隱居學習醫術,默默地做了很多善事。他的兒子葉翹宗泰,以儒學起家,世世代代都非常孝順謹慎。他閱讀《傷寒指南》一書,非常佩服。古人評論人清高而寒冷,認為清高到足以讓人貧窮,寒冷到足以讓人死去。我看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大多是死於熱性病,死於寒性病的比較少。唉!寒症還可以治療,熱症卻無法治療嗎?最近中州刻印了治療熱症的書,難道也是有所感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