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6)

1. 方論(十二)

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或身分增害。三大皆等分。病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古醫論四大者。未之有也,次論八觸相明對息辨觸違觸成病。又明五塵。各損一臟。一根緣五塵損五臟。

古醫論觸損者。未之有也。又明五根。五臟根由。初托胎時。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五塵等一毫。氣動為水。水為血。血為肉。肉成五根。五臟究極於流愛納想。壽暖識三。受生待命之際。古醫論根臟生由。未之有也。阿雜含言佛為阿蘭若比丘治七十二患。說修阿□般那法。

又云。春時入火三昧太溫。身成病。入地三昧見身成。無石山。入水三昧見身如大水泉。入風三昧見身如九頭龍,須急治之。此法惟佛能說。唯身子阿難及智者能知。故曰。七十二法。以想為治。乃非末代鈍根所宜。由此言之。不通佛法。不知四悉檀因。未可以言能醫也。余觀在公之明醫。

志在度世。殆將接踵陶貞白孫思邈之流。其學術淵源。一本三墳十翼。睎古真儒。非若世之醫家。以刀圭方寸。為能事者。故於其刻是編也。引天台智者之書以廣之。經言。持水長者之子。得其父方術。遍告國中。我是醫師。療治病苦。一切眾生。直聞是言。病即除愈。世有流傳是書。

了知除病者。咸如西土眾生。遇持水之子。所患即瘥。則在公之輯是書。與余之唱是言也。豈非入病法門。方便救度。為如來所記莂者哉。在公曰。善。請書之以為序。(有學集)

按崇禎中新安孫文胤對薇著丹臺玉案。是序所稱在公。豈系其別字歟。

〔許氏(兆禎)傷寒解惑〕未見

按上見於吳秀醫鏡序。

〔申氏(拱辰)傷寒觀舌心法〕醫藏目錄一卷,存

後序曰。余忘之餐寢。存之心神。累之紙筆。績積多年。今已成冊。總計一百三十五舌。圖繪其形。即分其經。觀其舌知其所苦。明其運氣。知其死生。用之湯液。救其危殆。一一悉皆載焉。真乃傷寒科指南第一秘術也。古云。醫道通仙道。誠有此語。愚賴玄師三陽指之清靜一節。

幸而得傳。旦夕行之。其神愈精。其形愈健。其氣愈充。心滿書成。仰之以道以仁以德。梓之以後世。何但三千功。八百行。千萬世界。是無極無量之功。願同仲景。諭名於後㾓耶。

申五常曰。宗兄鬥垣公以儒生。早歲遊俠建康。暱牛首燕磯棲霞茅君洞天諸名勝。多遇異人授異方。知白日沖舉之術。乃厭薄儒。而間以其緒窺醫。尤精外科。其方緘藏肘後。亦頗濟人。人莫測其秘。試之病輒收奇績。全活人無算。公神豐俊爽。兩眸燁燁映。一見知非常人。

年近耆而不屑以指使。因思吾宗肇自軒轅為醫鼻祖。至唐開元間進士。秦芝公白日沖舉。賜號妙宗靈脩真人。為吾家乘祖。其他文武忠孝。姑未暇論。即公知白日沖舉之術。又以外科啟玄。傷寒觀舌心法二書行世。真其苗裔耶。抑聞祖先神聖發祥。後有子姓。必有克肖者興。

白話文:

方論(十二)

外部的熱邪會助長體內的火氣,火氣過旺就會損耗體內的水分,這屬於加重火邪的病症。外部的寒邪會助長體內的水分,水分過多就會傷害體內的火氣,這屬於水邪的病症。外部的風邪會助長體內的氣,氣流動會煽動火,火動則影響水,這屬於風邪的病症。

有時候,這三種因素(火、水、風)會同時加重並損害身體,或者它們分別損害身體的不同部位。當這三種因素都以相同程度損害身體時,疾病就屬於地氣不調的病症。這四種邪氣(火、水、風、地)一旦發動,各種惱人的疾病就會接踵而至。古時候的醫家討論這四大致病因素的,是沒有的。

接下來討論八種觸覺(冷、熱、滑、澀等)的互相作用,它們的對立、平息、違逆、順從會造成疾病。還闡述了五種外在的塵境(色、聲、香、味、觸)如何損害五臟。從根本上來說,一個人的根性與外在塵境相連,會損害五臟。

古時候的醫家討論外在接觸會損害身體的,也是沒有的。還闡述了五根(眼、耳、鼻、舌、身)與五臟的根本關聯。人在最初受孕時,因為思想而感應到母親,母親也會因為五塵而產生細微的感受。氣動則生水,水化為血,血生為肉,肉形成五根。五臟最終的歸宿是流、愛、納、想,以及壽命、溫暖、意識這三者。人從出生到等待生命結束的過程中,古時候的醫家討論五根和五臟如何產生的,也是沒有的。

《阿雜含經》記載佛陀為住在靜處的比丘治療七十二種疾病時,講述了修習「安那般那」的方法。還說,春天入火定會感到太溫熱而生病,入地定會看見身體如沒有石頭的山,入水定會看見身體如巨大的泉水,入風定會看見身體如九頭龍,必須趕緊治療。這種修煉方法只有佛陀才能講述,只有舍利弗、阿難和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所以說,七十二種治療方法需要依靠觀想,並不是末世遲鈍根性的人所適合的。由此可見,不通曉佛法,不了解四悉檀的道理,就不能說自己是個好醫生。

我觀察到那些有名的醫生,他們志在救濟世人,大概會像陶弘景、孫思邈那樣的人物。他們的學術淵源來自《三墳》、《十翼》等古代典籍,效法古代真正的儒者,而不是像現在的那些醫生,只懂得使用一些藥方。因此,在編撰這本書的時候,我引用了天台智者大師的著作來擴充內容。

佛經上說,有個名叫持水的長者之子,繼承了父親的醫術,到處宣揚:「我是醫師,能治療各種疾病。」所有眾生只要聽到這句話,疾病就立刻痊癒。世上流傳的這本書,如果人們了解了去除疾病的方法,就像西土的眾生遇到了持水之子,疾病就自然痊癒一樣。那麼在公編撰這本書,以及我所說的這些話,難道不也是為了引入治療疾病的方法,方便救度眾生,就像佛陀所預言的那樣嗎?在公說:「好,請把這段話寫在序言中。」

據說,崇禎年間,新安人孫文胤著有《丹臺玉案》。這裡所稱的在公,難道是他的別號嗎?

(許兆禎的《傷寒解惑》)沒有見到。

以上文字出自吳秀的《醫鏡序》。

(申拱辰的《傷寒觀舌心法》)有一卷,被醫書目錄收錄。

後序說:「我廢寢忘食地鑽研醫學,把所得的經驗記錄下來,積累多年,現在終於成書。總共有一百三十五個舌頭的圖像,並標明了其所屬的經絡。觀察舌頭就能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了解疾病的運勢,預測生死。然後根據病情開藥方,挽救病危的病人。書中都詳細記載了這些內容,這真是傷寒科最秘傳的醫術啊!古人說:醫道通仙道,這話確實不假。我幸虧得到玄師傳授的三陽指的清靜法訣,早晚堅持修習,精神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健壯,氣也越來越充沛。心中充滿喜悅,完成了這本書,希望能夠用道、仁、德來教化後人。這樣不僅僅是做了三千功德,八百善行,而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希望能夠和張仲景一樣,名垂青史,讓後世敬仰。」

申五常說:「我的堂兄申鬥垣公是個讀書人,早年遊歷建康,常去牛首山、燕磯、棲霞山、茅君洞天等名勝古蹟,多次遇到異人,傳授他奇特的藥方,並且知道白日飛升的法術。因此他鄙視儒學,只是利用閒暇時間研究醫學,尤其擅長外科。他把藥方秘密收藏起來,也曾用這些藥方幫助過人,但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奧秘。他用這些藥方治病,常常能收到奇效,救活了無數的人。他容貌俊美,眼神明亮,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他年紀大了,卻不喜歡指使別人做事。我認為我的宗族始於軒轅黃帝,是醫學的鼻祖。到了唐朝開元年間,進士秦芝公白日飛升,被賜予『妙宗靈脩真人』的稱號,成為我們家族的祖先。其他文武忠孝的事蹟,暫且不提。我堂兄申鬥垣公知道白日飛升的法術,又以外科和《傷寒觀舌心法》二書來濟世救人,真不愧是家族的後代啊。或許是因為聽聞祖先的神聖事蹟,知道後代子孫中一定會有像他們一樣傑出的人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