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5)

1. 方論(十二)

一傷損嘔血熱血暑血。與太陽傷血。陽明蓄血。動少陰經血。數種不同。必參丹溪附余。仁齋直指。及古今各名公治驗方書。不可以傷寒門法治之。一瘟疫溫暑燥火熱病。河間先生已詳言在原病武。首卷已纂入於下。須參治為當。一食積痰證腳氣虛煩四證。已詳是集。須當分別。

一氣運理微。必遵素問靈樞。及仲景傷寒論。首卷甚詳。不敢再贅。一十二經經絡穴道。與六經脈絡任督脈絡。曾經諸書細剖。故不重著。惟選入切要脈訣。及奇經八脈的論。一六經所當用針灸。惟遵內經奧旨,及皇甫謐甲乙經。並竇太師楊徐二氏針灸子午流注靈龜八法補瀉手法。

,一小兒正傷寒傷風方。以是法酌治。或急慢驚風。或夾食感冒時疫麻痘疹疳。須以錢仲陽薛立齋陳氏活幼全書。前刻保孕全嬰書。及痘疹心書。陸氏金鏡錄為主。不可以正傷寒法治之。一書分天地人三卷。一著論。一著法。一著方。令觀者易於尋檢。

〔朱氏(映璧)傷寒全生集〕四卷,存

汪琥曰。傷寒全生集。明會稽朱映璧集。原陶節庵所著。書凡四卷。其第一卷。傷寒總難提綱起。至用藥寒溫相得。共五十一條。第二卷。辨傷寒熱例起。至噦噫例。共二十九條。第三卷。辨傷寒呃逆例起。至無表裡證例。共二十七條。第四卷。辨傷寒陰陽證起。至內傷瘀血類傷寒。

共六十六條。方論錯雜。前後雷同。其書反不如蘊要之明備。至今東南之醫。皆熟習之。用以治疾。大半多死。而猶不晤其書之謬。良可悲夫。

按是書卷首。題曰會稽玉符朱映璧訂正。鎮江醫官何爌重校。故汪琥以為朱所著。其實出於不知何人。蓋託名節庵。改傷寒瑣言序附之。鎮江府志曰。何爌。字仁源。丹徒人。以醫名。著傷寒全生集。恐亦誤矣。乾隆中。山陰劉大化宇參。自加補說。點次評釋。重鍥之梓。

〔孫氏(在公)傷寒捷徑書〕未見

錢謙益序曰。新安孫在公少有聲舉子中。長得瘵疾。遇異人於武林。授還丹接命解形度世之術。前尤精於醫學。著丹臺玉案發揮。醫經經方兩家指訣,又謂傷寒一科。傳變譎詭。證治微密。仲景之書。代遠義奧。文中指下。既易懸絕,今病古方。更難抉擇。乃撮取其候體治法。

切近明瞭者。作傷寒捷徑書。用以鈐鍵昔人。津梁後學。其活人濟世之心。可謂至矣。余女授左氏春秋,醫和之論病源。推六氣五味六疾。與黃帝素難書符合。其論蠱惑之疾。女惑男風。落山刺義。周易精義。齊魯之儒者。未有以過也。故曰。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儒。不通天地人。

不可以言醫。晚而學佛。習天台大師止觀之文。喟然而嘆曰。世之醫者。能精求止觀觀病之法。則可以稱神醫矣。智者用四悉檀因緣。分五觀觀病。初明病相。謂不須精剌醫法。略知而已。然其論病相。曰五臟四大增減,五陰六神克伏。固已精義入神矣。次論病起因緣。四大不順者。

白話文:

方論(十二)

  1. 因為外傷、損傷、嘔吐血液,或是因熱、中暑、發熱所導致的出血,這些情況跟太陽經受傷出血、陽明經的蓄血,或是影響到少陰經的出血,都有不同的原因。一定要參考朱丹溪、附余(可能是其他醫家著作)、仁齋的《直指方》,以及古今各名醫的有效驗方,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

  2. 瘟疫、溫熱病、暑熱病、燥火熱病等,河間先生(劉完素)已經在《原病式》中詳細說明,而且在本書的第一卷也已收錄,必須仔細參考這些內容來治療。

  3. 關於食積、痰證、腳氣、虛煩這四種病症,在本集中已詳細說明,必須仔細加以區分。

  4. 關於氣運的細微變化,一定要遵循《素問》、《靈樞》的理論,以及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因為第一卷已經說明得很詳細,所以不再重複。

  5. 十二經的經絡穴道,以及六經的脈絡、任督二脈的脈絡,過去的書籍都已經詳細分析,所以這裡不再重複說明,只選錄了重要的脈訣,以及奇經八脈的理論。

  6. 關於六經應該如何針灸,只需遵循《內經》的精髓,以及皇甫謐的《甲乙經》,並參考竇太師、楊徐二氏的針灸子午流注、靈龜八法、補瀉手法。

  7. 小兒的正傷寒或傷風,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治療。至於急性或慢性的驚風,或是夾雜食積、感冒、時疫、麻疹、痘疹、疳積等病症,則必須以錢仲陽、薛立齋、陳氏的《活幼全書》、之前的《保孕全嬰書》,以及《痘疹心書》、《陸氏金鏡錄》為主,不能用治療一般傷寒的方法來處理。

  8. 本書分為天、地、人三卷,分別論述理論、方法、方劑,方便讀者查閱。

[朱氏(映璧)傷寒全生集] 四卷,現存

汪琥說:《傷寒全生集》是明代會稽人朱映璧所編輯,原本是陶節庵所著。全書共四卷。第一卷從「傷寒總論提綱」開始,到「用藥寒溫相得」結束,共有五十一條。第二卷從「辨傷寒熱例」開始,到「噦噫例」結束,共有二十九條。第三卷從「辨傷寒呃逆例」開始,到「無表裡證例」結束,共有二十七條。第四卷從「辨傷寒陰陽證」開始,到「內傷瘀血類傷寒」結束,共有六十六條。書中方論雜亂無章,前後重複,比不上《蘊要》的明確完整。現今東南地區的醫生都非常熟悉這本書,並用它來治病,結果大多導致病人死亡,卻還不明白書中的錯誤,實在令人悲哀。

考證這本書的卷首,題為「會稽玉符朱映璧訂正,鎮江醫官何爌重校」。因此,汪琥以為是朱映璧所著。但實際上,這本書的作者不知何人,只是假借陶節庵的名義,並將《傷寒瑣言》的序言附在書中。鎮江府志記載:「何爌,字仁源,丹徒人,以醫術聞名,著有《傷寒全生集》。這可能也是錯誤的。」清乾隆年間,山陰人劉大化字參,自行增補說明、校訂評釋,重新刊印。

[孫氏(在公)傷寒捷徑書] 未見

錢謙益在序言中說,新安人孫在公年輕時很有名氣,考中舉人,後來得了癆病,在武林遇到一位異人,傳授他還丹接命、解形度世之術。孫在公之前就精通醫學,著有《丹臺玉案發揮》、《醫經經方兩家指訣》。他認為傷寒一病,變化多端,證治精微,張仲景的著作年代久遠,文義深奧,書中記載的病情和診斷方法,很容易讓人困惑,而現在的疾病和古代的方劑,更難以選擇。因此,他擷取書中關於症狀體徵和治療方法的、切實易懂的部分,撰寫了《傷寒捷徑書》,用來糾正前人的錯誤,並為後學提供橋樑。他救助世人的心意,可以說是極其深遠了。

我的女兒學習《左氏春秋》,其中有關醫和論病源的內容,推究六氣、五味、六疾,與《黃帝內經》的論述相符合。她對蠱惑疾病的見解,例如「女惑男風」、「落山刺」的意義,以及對《周易》的精義,齊魯的儒者沒有誰能超過她。所以說,不通曉天、地、人之間的道理,就不能成為儒者;不通曉天、地、人之間的道理,也不能成為醫生。

孫在公晚年學習佛法,研習天台大師止觀的文章,感嘆地說:「世上的醫生,如果能精研止觀的觀病方法,就可以稱為神醫了。」智者用四悉檀因緣,來分析病因,並用五觀來觀察疾病。首先要明白疾病的表象,知道其大致情況即可,不須過度鑽研醫術。但他在論述病象時,提到五臟、四大的增減變化,以及五陰、六神之間的相互克制,已經非常精深了。其次,再論述疾病的起因,也就是四大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