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4)

1. 方論(十二)

〔閔氏(道揚)傷寒纂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劉氏(會)傷寒集要〕未見

劉會曰。癸丑之歲。余叨掌建庠業。已刊傷寒集要。暨壽嬰二書。(脈法正宗序)

〔申氏(相)傷寒捷法歌〕未見

按上見於潞安府志。

〔萬氏(拱)傷寒指南〕未見

湖廣通志曰。萬拱。監利人。能詩。明於醫術。著醫學大成。傷寒指南若干卷。惜多散亡。病源一書。尤前此所未有。然性頗矜直。懶晉接。有召者。輒以病辭。而饋以方焉。

〔盧氏(復)仲景論〕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吳氏(中秀)傷寒備覽〕未見

松江府志曰。吳中秀。字端所。工岐黃之學。高仲陽三年不寐。諸醫以為虛。中秀按其脈皆洪。曰。此膈上頑痰也。以瓜蒂散吐之而愈。李某素無疾。偶過中秀家。為診視之。遽問君有子乎。對曰。有子十歲。中秀曰。幸矣。君明年某時患瘍。非湯石所療。至期果驗。其名與秦昌邁景明相伯仲。

六十年間。所全活人。不可勝紀。少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帶。躬親浣濯。其兄嘗從索十金。中秀檢橐中得數十金。盡與之。其子女六人。悉為之婚嫁。有姊年八十。中秀亦為老矣。猶謹視起居。故世尤稱其孝友。生平好聚書。有數萬卷。構天香閣藏之。董文敏陳徵君時過從焉。

有子懋謙。能讀父書。中秀所著。有醫林統宗。傷寒備覽云。

〔蔡氏(正言)蘇生的鏡〕八卷,存

凡例曰。書以的鏡名。何也。以物至明莫若鏡。至端莫若的。夫鏡以的名。精微要渺。毫無弗洞。況人身之脈絡臟腑。精微要渺。其孰如之。豈容以私見揣摩。而獨無藉鏡以察者乎。故察形必以銅為鏡。取資必以人為鏡。蘇生必以此書為鏡。政以此書所著傷寒剖論。返復陰陽證辨。

皆根極至理。精無弗究。微無弗察。苟有疑殆不決。一覽證照。則此心瞭然。萬不失一。次之對證治病。直如射之中的。即當日華佗內照篇不外是矣。名曰的鏡。豈其誣邪。一脈理為醫之首務。病證由脈洞徹其情。故輯內經正脈。叔和參各名家以證之。繪列乎圖於首。以便同道。

過目心明。一是集是法。皆遵內經素問。私淑仲景先師為主。不敢杜撰。妄自增減。一歌括條目。悉循陶氏六書活人全書。許宏法師金鏡內外臺論刪。葉奇歌括。不敢擅用意見。一首帙脈證治三層法門。專言六經正傷寒正傷風法。則至於雜病。不可以正傷寒法治之。細著諸湯名於下。

以便分輕重查治。一治傷寒方論盡多。惟汗吐下三法。最難措手。後列條款。剖之甚悉。須得證脈相合。方可與服。一陰陽二證。極難辨別。須識破直中急溫轉入急下。庶免差誤。一病證有內傷兼外感者。有感冒兼飲食者。有勞役兼房欲者。不可執仲景一方概治。須參東垣法合治乃妙。

白話文:

[方論(十二)]

[閔氏(道揚)傷寒纂要] 這本書我沒見過。

[劉氏(會)傷寒集要] 這本書我沒見過。

劉會說:癸丑年,我擔任學官,當時已經刊印了《傷寒集要》和《壽嬰》這兩本書。(出自《脈法正宗序》)

[申氏(相)傷寒捷法歌] 這本書我沒見過。

據說這本書在潞安府志中有記載。

[萬氏(拱)傷寒指南] 這本書我沒見過。

《湖廣通志》記載:萬拱,是監利人,擅長寫詩,精通醫術,著有《醫學大成》、《傷寒指南》等多部醫學著作,可惜大多散失。《病源》一書,更是前所未有。但他的個性十分正直,不喜歡與人交際應酬。有人請他看病,他常常藉口生病推辭,但會給對方開藥方。

[盧氏(復)仲景論] 這本書我沒見過。

據說這本書在浙江通志中有記載。

[吳氏(中秀)傷寒備覽] 這本書我沒見過。

《松江府志》記載:吳中秀,字端所,精通醫學。高仲陽患了三年失眠症,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虛症。吳中秀診脈後發現脈象洪大,認為是胸膈有頑痰,用瓜蒂散讓他吐出痰後就痊癒了。李某平時沒病,偶爾路過吳中秀家,被診斷後,吳中秀問他是否有兒子,李某回答說有十歲的兒子。吳中秀說:“真是幸運啊,你明年某個時候會患癰瘍,不是用湯藥和砭石可以治好的。”到了時候,果然應驗。他的名氣可以和秦昌邁、景明相提並論。

六十年間,他救活的人不計其數。他從小就非常孝順,侍奉母親生病時,衣不解帶,親自洗滌照料。他的哥哥曾經向他要十兩金子,吳中秀翻遍袋子,拿出數十兩金子全部給了他。他的六個子女,他都為他們操辦婚事。他有一個八十歲的姐姐,他年紀也老了,仍然仔細照料她的起居。所以世人都稱讚他孝順友愛。他平生喜歡藏書,有數萬卷,建造天香閣來收藏。董文敏和陳徵君時常拜訪他。

他的兒子吳懋謙,能夠讀懂父親的醫書。吳中秀的著作有《醫林統宗》和《傷寒備覽》等。

[蔡氏(正言)蘇生的鏡] 這本書有八卷,現在還存在。

凡例中說:這本書為什麼叫「鏡」呢?因為世上最明亮的就是鏡子,最準確的就是靶子。鏡子能照見事物,精細微妙,沒有任何地方看不清楚。人體的脈絡臟腑也是精細微妙的,又有誰能比得上鏡子呢?難道可以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去揣摩,而不需要藉助鏡子來觀察嗎?所以,觀察形體必須用銅鏡,獲取資訊必須以人為借鏡,要讓人起死回生,必須以這本書為鏡子。因為這本書所闡述的傷寒理論,深入剖析了陰陽證的辨別,都探究了極致的道理,精細到沒有任何疏漏,細微到沒有任何忽略。如果遇到疑難不決的情況,只要看一眼這本書,就能豁然開朗,萬無一失。其次,對症下藥就像射箭一樣百發百中,和當日華佗所著的《內照篇》道理一樣。所以叫「的鏡」,難道是虛假的嗎?診脈是醫學的首要任務,通過脈象才能了解疾病的實情。所以書中收集了《內經》和《脈經》的理論,並參考了各個名家的見解加以驗證,並繪製了脈圖在書的首頁,方便同行參考,一目瞭然。本書所收集的方法,都遵循《內經》、《素問》,私下學習張仲景的理論為主,不敢胡編亂造,妄自增減。書中的每一條條目,都遵循陶氏《六書活人全書》,以及許宏法師的《金鏡內外臺論刪》,葉奇的歌括,不敢擅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書中首先講述了脈證治三層方法,專門講述了六經正傷寒和正傷風的方法。至於雜病,不能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書中仔細列出了各種湯劑的名稱,方便區分輕重來治療。治療傷寒的方劑很多,但是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方法最難掌握。書中列出條款,詳細分析,必須要證脈相合,才能用藥。陰證和陽證極難辨別,必須識破病機,直接溫補或直接瀉下,才能避免錯誤。疾病有內傷兼外感的,有感冒兼飲食不節的,有勞累過度兼房事不慎的,不能執著於張仲景的一個方子來概括治療,必須參考李東垣的方法合治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