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3)

1. 方論(十二)

姚允升序曰。嘗聞養生家之言曰。心應棗。肝應榆。是人之通於天地也。將陰夢水。將晴夢火。是天地之通於人也,故人身自百骸九竅五臟。以至喘息呼吸。無不與天地通。不有至人究天地之原。窮陰陽之奧。疇能察脈候氣。觀表燭里。以翊贊造化之不及。俾不妄傷誤伐。獲保其天年哉。

崑山三陽王先生少負奇宕之才,為名家子。博綜經史。志於青雲。及補弟子員。聲騰庠序。前輩器公者。謂朱紫可芥拾也。不幸少罹血疾。羸弱不能卒業。遂涉覽醫藥諸書。以自調攝。顧先生資性絕倫。寓目輒神解。蓋朝叩越人之庭。而夕已馳軒黃之境矣。自世廟甲寅年。避警宜陽。

以一劑起萬夫。人十二年之翻胃。自是振沉疴。決疑滯。全活者無慮千伯。縉紳之車。及扶老攜弱者。日滿戶外。一日喟然漢曰。吾四十不仕。亡裨明時矣。有一術可以傳濟群生。何必皓首青氈哉。遂去經生業業醫。名聲遂動吳越。又重慨庸醫俗子。目不知書。僅能識藥物一二。

便欲郢書燕說。以操生死之柄。於古人制方立言之意。往往若趙括之讀父書。而失其運用之宜。故暇中嘗本素問靈樞難經。搜剔仲景東垣節庵異同之旨。而訂成傷寒綱目一書。每家各為一卷。其有古人未盡發者。別著論若干篇。名曰指南。大都因天之時。順地之宜。以精察夫陰陽之異感。

而攻治之異方。如冬傷於寒。病本寒也。則用仲景法。以熱藥治之。歷春夏變為溫熱。藥宜涼也。則用節庵論。以寒藥治之。蓋世人但聞東垣之脾胃等論。獨長於內傷。而未知東垣之難知等集。尤精於外感。故知仲景之熱藥。不可以治春夏之熱病。而不知節庵之寒藥。亦不可以治冬月之傷寒。

先生之為是書。其意政欲明此夫。前有節庵之書。則不至執仲景之法。而以熱治熱。今有先生之書。則不至失節庵之意。而以寒治寒。而東垣節庵三先生之遺。賴先生始大有發明。使三先生復作。而獲聞先生之議。亦必心快首肯。而共為此道慶也。至其窮天地人事之變。而指其不正之氣。

如夏月冰雪。冬發雷電。則感寒於夏。而觸熱於冬者。亦有之。是又得玄中之奧。盡正變之理。而足破千古之疑。非先生夙有靈根。早通儒術。安能洞徹微妙。而發揮玄理若此耶。先生之有功於前後。信不淺矣。余無先生之術。而有其心。憐先生之握奇不售。而重幸先生之有是書。

可以益壽萬世,而流澤無窮也。余因與秉臨陳君。再加精校。付之本院楷書。繡梓以廣其傳。書成。命之曰傷寒綱目益壽全書。太醫院御醫長洲姚允升撰。

〔萬氏(全)傷寒摘錦〕醫藏目錄二卷,存

〔傷寒蠡測〕未見

按〔翁氏(先春)傷寒指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亡名氏傷寒集驗〕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白話文:

姚允升序說:我曾聽養生家說過,心臟對應棗樹,肝臟對應榆樹,這說明人與天地是相通的。將要陰天時會夢到水,將要晴天時會夢到火,這說明天地與人也是相通的。所以,人從全身的骨骼、九竅、五臟,到呼吸吐納,沒有一樣不與天地相通。如果沒有通達至理的人,去探究天地的本源,窮盡陰陽的奧秘,誰又能觀察脈象,察覺氣的變化,從外在表象了解內在病理,來輔助大自然的不足,使人不會妄自傷害身體,得以保全天年呢?

崑山三陽王先生,年輕時就具有不同凡響的才華,是名門之後。他廣泛涉獵經史典籍,立志要有所作為。後來考取了生員,在學校裡聲名鵲起,前輩看重他的人都認為他將來飛黃騰達易如反掌。但不幸的是,他年輕時就患上了血疾,身體虛弱無法完成學業。於是開始廣泛閱讀醫藥書籍,藉此來調理身體。王先生資質過人,看過一遍就能領悟其中的精髓,可以說是早上才了解了扁鵲的醫術,晚上就已達到黃帝的境界了。自從明世宗嘉靖甲寅年(1554年)為了躲避變故來到宜陽後,他用一劑藥就治好了許多人,其中有一個人患了十二年反胃的病也被治癒。從此,他能振奮久病之人,解決疑難雜症,救活的人不計其數。達官顯貴的車馬,以及老人、小孩,每天都擠滿了他的家門外。有一天他感嘆道:「我四十歲了還沒當官,對朝廷沒有任何貢獻。如果有一種醫術可以傳授給眾人,又何必一輩子只在書房裡埋首呢?」於是,他放棄了讀書人的身分,轉而行醫,名聲因此傳遍江浙一帶。他又深感庸醫俗醫的無知,他們不識字,只認識一兩種藥物,就想著隨意用藥,掌握病人的生死大權。對於古人制訂藥方、論述醫理的用意,往往就像趙括讀他父親的兵書一樣,不能靈活運用。因此,他常常利用閒暇時間,以《素問》、《靈樞》、《難經》為基礎,探討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的醫理,將他們之間的異同整理出來,編訂成《傷寒綱目》一書。每一家的學說各為一卷,對於古人沒有闡述清楚的地方,另外撰寫了若干篇論文,名為《指南》。書中的主要內容是順應天時,遵循地利,精確觀察陰陽之氣的變化,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冬天感受寒邪而生病,病本屬寒,就採用張仲景的方法,用熱性藥物治療;經過春夏時節,病轉為溫熱,藥物就應該用涼性,則採用朱丹溪的理論,用寒性藥物治療。世人只知道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專長於內傷,卻不知道李東垣的《難知集》更精於外感。所以只知道張仲景的熱性藥物不能用來治療春夏的熱病,卻不知道朱丹溪的寒性藥物也不能用來治療冬天的傷寒。

先生寫這本書的目的,正是要闡明這個道理。以前有朱丹溪的書,就能避免執著於張仲景的方法,用熱藥來治療熱病;現在有了先生的書,就能避免誤解朱丹溪的用意,用寒藥來治療寒病。李東垣、朱丹溪這三位先生的遺著,幸虧有先生才得以發揚光大,如果這三位先生能夠復活,聽到先生的見解,也一定會感到欣慰,贊同他的觀點,一起為醫道慶賀。至於他探究天地人事的變化,並指出不正之氣,例如夏天出現冰雪,冬天出現雷電,那麼就會有在夏天感受寒邪,在冬天感受熱邪的情況,這又是在玄妙之中找到了更深奧的道理,闡明了正反變化的規律,足以破解千古以來的疑惑。如果不是先生天生具有靈性,早就通曉儒學,又怎麼能如此透徹地領悟其中的奧妙,並闡發出如此精深的道理呢?先生對後世的貢獻確實不小啊!我沒有先生的醫術,卻有他濟世救人的心,既感嘆先生的奇才沒有得到施展,又慶幸先生有這本書,可以讓後世受益無窮。因此,我與秉臨陳君一起仔細校對,交給本院用楷書刊刻,使其廣為流傳。書成之後,命名為《傷寒綱目益壽全書》。太醫院御醫長洲姚允升撰寫序文。

〔萬氏(全)傷寒摘錦〕醫藏目錄二卷,已保存。

〔傷寒蠡測〕未見。

按〔翁氏(先春)傷寒指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亡名氏傷寒集驗〕醫藏目錄卷數缺失,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