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8)
卷五十八 (8)
1. 方論(三十六)
咸召君無虛日。藩臬間醫。必以君對。縉紳遊歷郡下。亦必迎君以往。由是君所及彌廣矣。君間閱古方書。久之欣然意會。裒成帙。題曰明醫會要。邑侯魏公。精於醫者也。心好之。未及鋟。輒擢去。會舊邑侯夏公備兵海上。乃授指揮李元律梓行。屬余序。予作而嘆曰。飢寒之病。
常病於政。尫羸之民。常病於醫。古之名夫醫者。軒岐而下。則有如尹咸張劉輩。起其僕若斃。而國命賴以壽。故曰上醫醫國。豈其技獨神哉,將精其業者。特異乎人。惟精故名也。今時號醫家者流。莫知素難靈樞等為何籍。下此則藉以規利累。百不一良。乃君獨以儒業醫。
而著述有傳如此。夫人以醫擬相。言利物也。竊疑過之。惠及永永。相業然乎哉。自二公相繼撫吾邑。上下德之。喜吾民不病於政。乃今閱是書。猶夫政也。又喜吾民不病於醫。為之序。(臨江先生集)
〔醫經大旨〕醫藏目錄四卷,存
凡例曰。岳嘗輯明醫會要。既板行矣。人多喜之。然後又纂醫經大旨。非有他惑而重出也。蒙郡主劉公訪岳。頗諳醫術。案發群書。督令採集。惟愧老鈍疏庸。焉敢有違。遂勉強遵奉。謹摘歷代諸賢要語。少加潤色。以歸於一。其中金石古怪燥毒劫藥。悉削不存。懼其禍人也。非敢自以為是條例於後。同志者乞斥正之。勿以狂瞽誚予。幸甚。
〔皇甫氏(中)明醫指掌圖〕醫藏目錄十卷,存
張鏊序曰。予門人皇甫生山暨其弟嵩岱。皆仁和知名士。別十年山來謁金陵。手書一編。閱之。明醫指掌圖也。曰。山為是書三世。甲之亦三世矣。自其菊泉大父治軒岐。集履歷經驗效具蒙齋氏為傷寒指掌書。而云洲翁成之。蓋以廣指掌也。圖參內經。博採古哲遺方。變通不泥。
凡旬歲而後成。為卷若干。首之歌賦。以括百病。便於憶誦也。復為箋以原病。決疑也。繼以診視。判死生標本。而使人察也。又繼以形以方。印證切而藥劑良也。且法度工能巧異可想見。武林靈秀。會人物藝文之美。而非久且專其業。曷克有此書成。云洲翁以授其子岫岡。
乃山以質於予曰。某小子不敏。重墮先志。願一言以永其傳。嗟乎。騶虞麟趾之德。世不恆有。常情苟矜一善。其不為鑽核焉者寡矣。杭人以醫稱皇甫氏至久。皇甫氏父子祖孫。醇謹無間。好急人阨難。至忘寢食寒暑。不計償報。顧又以此刻惓惓嘉惠錫類。是欲天下皆壽於醫。
而醫皆躋於良且聖。君子惡得而弗與也云。
〔邵氏(達)訂補明醫指掌〕醫藏目錄十卷,存
自記曰。余大父釜山先生篤志藝林。馳譽江左。及門問業者。多所顯貴。而再入棘闈弗利。竟以逢掖老。吾父幼敏慧。大父奇愛之。希其早就。不虞大父忽遘一疾。治不能瘥。遺命吾父曰。汝不為良相。且為良醫。無何吾父兼失所恃。阻試有司。遂改業醫。自號念山。五十載以來。
白話文:
[方論(三十六)]
(這位)咸召先生,每天都非常忙碌。各地的官員,在談論醫學時,必定以他為尊。達官貴人到地方巡視,也一定會迎接他一同前往。因此,他所接觸的範圍非常廣泛。咸召先生有空時,會翻閱古代醫書,久而久之,心中有所領悟,於是整理成冊,取名為《明醫會要》。當時的縣令魏公,也是一位精通醫術的人,非常喜歡這本書,但還來不及刊印,就調職離開了。後來,前任縣令夏公負責海防事務,於是將這本書交給指揮官李元律刊印,並請我為此書作序。我寫序時感嘆道:飢寒造成的疾病,常常是政治所導致的;身體虛弱的人民,常常是因為醫療品質不佳。古代有名的醫生,從黃帝、岐伯之後,有像尹、咸、張、劉等名醫,他們能將病危的人救活,國家的命脈也因此得以延續。所以說,高明的醫生可以治理國家,難道只是因為他們的醫術特別高超嗎?而是因為他們精通自己的專業,與眾不同,正因為精通,所以才能成名。現在的醫生,很多連《素問》、《難經》、《靈樞》是什麼書都不知道,更低階的,就只會用醫術來謀取利益,一百個醫生中難有一個是好的。而咸召先生卻能以儒家的學養來行醫,並且著書立說流傳後世,實在難得。有人把醫生比作宰相,說他們都能利益眾人,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點過於抬舉醫生了。醫生能帶來的恩惠是長久的,但宰相的職責真能如此嗎?自從魏公和夏公兩位大人先後治理我們這個地方,大家都感激他們的德政,也欣慰我們的人民沒有因為政治而生病。如今,看到這本書,就像看到治理國家的良策一樣。同樣欣慰我們的人民沒有因為庸醫而受苦,因此我為此書作序。(臨江先生集)
[醫經大旨]
(這部醫書)目錄共四卷,現存。
凡例中說:我(岳)曾經編輯《明醫會要》,此書刊印後,頗受歡迎。然後又編纂了《醫經大旨》,並非有其他原因而重複出版。郡主劉公來拜訪我(岳),他頗通醫術,翻閱眾多醫書,督促我採集資料。我實在慚愧自己年老遲鈍,才能平庸,但不敢違抗他的命令,只好勉強遵從。謹慎地摘錄歷代賢哲的要言,稍作潤飾,使其歸於統一。其中,像是金石、古怪、燥熱、有毒的藥物,全部刪除,唯恐它們會危害人。我不敢自認為是對的,將條例列在後面。希望同道之人能指正我,不要因為我的淺薄而嘲笑我,那就太好了。
[皇甫氏(中)明醫指掌圖]
(這部醫書)目錄共十卷,現存。
張鏊在序言中說:我的學生皇甫山以及他的弟弟嵩岱,都是仁和縣知名的讀書人。十年後,皇甫山來到金陵拜訪我,手拿一本著作。我翻閱後,發現是《明醫指掌圖》。他說,這本書是他們家族三代的心血結晶。皇甫山的大父菊泉先生,鑽研黃帝、岐伯的醫術,集結多年的經驗,效法蒙齋先生撰寫的《傷寒指掌書》,而云洲先生則繼承並加以擴充,以廣泛地指引醫學的門道。《明醫指掌圖》參照《內經》的理論,廣泛採納古代哲人的醫方,並加以變通,不墨守成規。經過數年的努力才完成,共分為若干卷。首先是歌賦,用來概括各種疾病,方便記憶和背誦;其次是箋注,用來解釋病因,解決疑惑;接著是診斷,用來判斷疾病的生死預後和病因病機,以幫助人們理解病情;最後是處方用藥,印證準確,藥效良好。其法度嚴謹、工巧獨特,可見其用心之深。杭州這片靈秀之地,孕育出人才和文藝之美,如果不是長期專注於醫學,又怎麼能完成這部著作呢?云洲翁將此書傳給他的兒子岫岡,而皇甫山又拿這本書來請教我,他說:「我這個晚輩不夠聰明,恐怕會辜負先人的遺志,希望老師能寫幾句話,使這本書能夠永遠流傳。」唉!騶虞和麒麟這種德性的事物,世間並不多見。一般人往往只會自誇自己的一點優點,很少會深入研究學問。杭州人一直以來都稱讚皇甫家族的醫術,皇甫氏父子祖孫,淳樸謹慎,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甚至廢寢忘食,不顧寒暑,也不計較回報。現在又寫下這部書來嘉惠世人,是想讓天下的人都能健康長壽,讓醫生都能成為良醫和聖醫。君子又怎能不為此感到高興呢?
[邵氏(達)訂補明醫指掌]
(這部醫書)目錄共十卷,現存。
邵氏自述:我的大父釜山先生,潛心研究學問,名揚江南。上門求教的人很多,其中很多都成為顯貴,但他自己卻屢次科舉不順,最後只能以讀書人的身份終老。我的父親從小聰明伶俐,大父非常疼愛他,希望他早日成才。沒想到大父突然生病,治療無效,臨終遺囑囑咐父親說:「你不能成為賢明的宰相,也要成為良醫。」不久,我的父親失去了依靠,科舉考試也受阻,於是改行學醫,自號念山。五十年來,(他精研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