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八 (9)

1. 方論(三十六)

頗以是術名於世。吳城內外。老幼男女。病傷寒痘疹者。得吾父即全活。難以數計。生不肖。體弱而多疚。力不能終舉子業。吾父即命棄去。訓讀岐黃諸書。如是者幾易寒暑。稍有所得。則出雲洲翁所著明醫指掌。示不肖曰。向爾所習仲景傷寒。東垣內傷。河間熱病。丹溪雜病。

此學之博者也。約而精則有是書爾。其宗之。予敬授命。朝研夕考。始喻其旨。真所謂抉秘鈞玄。遠紹諸家之說。分標治本。闡明運氣之宜。善矣。所微憾者。拘於圖而局於論。顯於證而晦於脈。詳於方而略於法。翻檢尚有紆迴。乃不揣原其所載。目則分之以門。方則聚之以類。

而附列歌注。各以己意參入。俾學者因脈辨證。緣證施治。彈指頃便度津梁。而余亦藉是多所解悟。蓋余不幸。不生先生之世。猶幸去先生之世未遠。可以私淑門牆也。當世鉅公。願共鑑之。天啟二年九月吉旦。長洲後學邵達行甫謹述。

江南通志曰。邵達。蘇州人。北虞之後人也。喜讀司馬遷書。手不釋卷。精於傷寒。手到病立起。有鄰人以乏食病。瀕死。達於藥囊中。裹金餉之。遂霍然。人號為仁山先生。

〔吳氏(顯忠)醫學權衡〕未見

徐春甫曰。吳顯忠。字用良。號雪窗。休陽人。家世業儒。忠性好醫。以戴人汗吐下法。而補之以利溫和方。足以盡其醫道之妙。名曰醫學權衡。行世。

〔徐氏(春甫)古今醫統〕明志一百卷,存

自序曰。昔者上古之世。洪蒙未鑿。民不夭札。厥後風氣漸開。情竇日啟。疾病生焉。黃帝惻憫。濟以醫藥。而內經作矣。後世因之。迨自秦漢唐宋以下。代不乏人。載之簡篇。汗牛充棟。咸以神其術。妙其用。而躋天下後世於仁壽之域者也。春甫家世業儒。恆讀素問諸書。

頗探索其醫之賾。隱然而義理微茫。精滲錯別。甲可乙否。莫知適從。所以憚浩繁者。撮拾殘言。謂之捷徑。致使本源根核。無所稽考。其不淆聖經。而戕民生者。幾希。予不自慚愚陋。以平素按內經治驗。諸子折衷。及搜求歷世聖賢之旨。合群書而不遺。析諸方而不紊。舍非取是。

類聚條分。共釐百卷。目曰古今醫統。蓋採上古之法。以迨歷世之良。而兼總於今日。統集異同,井然區別。匯成編帙。粲乎可觀,庶幾厭繁者有所歸。趨簡者無少失。一開卷而醫之法制權衡。始終本末。如視諸掌。其於養生。不無小補。若謂全書曰非闕典。則猶俟於賢知者焉。

嘉靖丙辰仲冬至日。新安徐春甫序。

〔醫學入門捷要六書〕六卷,存

〔鮑氏(叔鼎)脈證類擬〕未見

〔醫方約說〕二卷,存

自序曰。夫道無所本。則汗漫無歸。學無所宗。則趨向靡定。醫之為道。而人命系焉。不亦重哉。予家世業儒。流傳醫道。厥有原自祖醫系籍京師。予今叨授斯職。先君恆齋翁邑庠弟子員。受業大參節齋王公。益張是道。予少事舉業,數奇病繁。向究方書素難。恍有以得其要領者。

白話文:

這門醫術之所以在世上聞名,是因為吳城內外,無論老少男女,凡是得了傷寒或痘疹的,經我父親醫治都能痊癒,救活的人難以計數。我這個兒子不肖,體弱多病,沒辦法完成科舉的學業,父親就讓我放棄,改為鑽研醫學典籍,像是《黃帝內經》和《難經》等。這樣經過了幾年的寒暑,稍有心得,父親就拿出雲洲翁所著的《明醫指掌》給我看,對我說:「你之前學的張仲景的傷寒、李東垣的內傷、劉河間的熱病、朱丹溪的雜病,這些學問都很廣博。如果想要簡潔而精要,就要讀這本書。」我恭敬地接受了父親的教誨,早晚研讀,才開始領悟其中的旨意。這本書真是所謂揭開醫學奧秘,繼承了各家學說的精髓,明確地指出病之本源,闡明了運氣變化的道理,實在是太好了。但稍微感到遺憾的是,這本書拘泥於圖示而局限於論述,著重於症狀的表現而忽略了脈象的診斷,詳於方劑而簡略於治療方法,翻閱起來仍有些不順暢。於是我就不揣淺陋,按照書中所記載的內容,將其分門別類,將方劑歸納成不同類別,並附上歌訣和註解,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能讓學者能透過脈象來辨識病證,根據病證來施以治療,很快就能掌握醫學的要領。我也因此獲得許多理解和領悟。我真是不幸,沒有出生在先生的時代,但幸好距離先生的時代不遠,還可以從他留下的著作中學習。希望當世的賢達之士能一起來鑑賞這本書。天啟二年九月吉日,長洲後學邵達行甫謹述。

《江南通志》記載,邵達是蘇州人,是北虞的後裔。他喜歡讀司馬遷的書,手不釋卷。他精通傷寒,只要一出手,病人就能馬上好轉。有鄰居因為沒飯吃而病得快要死了,邵達從他的藥袋裡拿出一些金錢送給他,那人就立刻痊癒了,人們都稱他為仁山先生。

(吳顯忠的《醫學權衡》)未見流傳。

徐春甫說,吳顯忠,字用良,號雪窗,是休陽人。他家世代以儒為業,吳顯忠卻喜歡醫學。他將戴人(指金元名醫張元素)的汗、吐、下法,用溫和的方劑來補益,發揮了醫學的精妙,著有《醫學權衡》一書,流傳於世。

(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共一百卷,現存。

他的自序寫道,從前上古時代,天地混沌未開,人民沒有疾病和夭折。後來,隨著社會發展,人的情感慾望逐漸產生,疾病也隨之而來。黃帝為此感到憐憫,於是創立了醫藥來救濟人民,並撰寫了《黃帝內經》。後世都遵循這個傳統,從秦漢唐宋以來,每個朝代都有許多醫學家,他們的著作堆積如山。他們都努力鑽研醫術,希望用精妙的醫術來造福天下後世,讓人民能夠健康長壽。我徐春甫家世代以儒為業,我經常閱讀《素問》等醫學典籍,也深入探討其中的奧妙。但是,醫學的道理卻很隱晦而模糊,精微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常常相互錯亂,讓人不知道該如何遵循。因此,我對於那些浩瀚繁雜的醫書感到畏懼,只能從殘篇斷簡中尋找簡便的途徑,但是這樣就無法追溯醫學的根源和核心,這樣做不但有違背聖賢經典,更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我不自慚愚鈍,將我平時研究《黃帝內經》的經驗,以及參考各家學說,並搜集歷代聖賢的精髓,綜合各種醫書而不遺漏,分析各種方劑而不混亂,去除錯誤的,選擇正確的,按照類別歸納整理,編成了共一百卷的《古今醫統》。這本書收集了上古以來的醫學方法,以及歷代名醫的精華,並加以綜合整理,將不同的觀點區分得清清楚楚,匯集成冊,內容詳實且有條理,希望讓那些厭倦繁雜醫書的人有所歸依,讓那些追求簡便方法的人不至於犯錯。只要一打開這本書,就能對醫學的法度、權衡、始終本末了如指掌,對於養生也有一定的幫助。至於這本書是否完美無缺,還需要賢達之士來鑑定。嘉靖丙辰年仲冬至日,新安徐春甫序。

(《醫學入門捷要六書》)共六卷,現存。

(鮑叔鼎的《脈證類擬》)未見流傳。

(《醫方約說》)共二卷,現存。

他的自序寫道,如果道沒有根基,就會茫然無歸;如果學問沒有宗主,就會方向不定。醫學關乎人的生命,不可不慎重。我家世代以儒為業,醫學也代代相傳。我家祖先曾經在京城當過醫生。我現在也承擔了這個職責。我的先父恆齋翁是邑庠的弟子,曾跟隨大參節齋王公學習,更加發揚了醫學之道。我年輕時也曾想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運氣不佳,又多病,所以難以精通方書,幸好後來才領悟了其中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