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本草(三)

王圻曰。至元增修本草。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命翰林承旨撒里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

元史本傳曰。許國禎。字進之。絳州曲沃人也。祖濟金絳州節度使。父日嚴榮州節度判官。皆業醫。國禎博通經史。尤精醫術。金亂。避地嵩州永軍縣。河南平。歸寓太原。世祖在潛邸。國禎以醫徵。至翰海留守。掌醫藥。莊聖太后有疾。國禎治之。刻期而愈。乃張宴賜坐。

太后時年五十三。遂以白金鋌如年數賜之。伯撒王妃病目。治者針誤損其明。世祖怒。欲坐以死罪。國禎從容諫曰。罪固當死。然原其情。乃恐怖失次所致。即誅之。後誰敢復進。世祖意解。且獎之曰。國禎之直。可作諫官。宗王昔班屢請以國禎隸帳下。世祖重韙其請。將遣之。

辭曰。國禎蒙恩拔擢。誓盡心以報。不敢易所事。乃不果遣。世祖過飲馬潼。得足疾。國禎進藥。味苦卻不服。國禎曰。古人有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已而足疾再作。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因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

世祖大悅。以七寶馬鞍賜之。憲宗三年癸丑。從徵雲南。機密皆得參與。朝夕未曾離左右。或在告。帝輒為之不悅。九年己未。世祖帥師圍鄂州。宋人數百族。諸將欲坑之。國禎力請止。誅其凶暴。余皆獲免。及師還。招降民數十萬口。疲飢顛仆者滿道。國禎白。發蔡州軍儲糧賑之。

全活甚眾。世祖即位。錄前勞。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國禎嘗上疏言。慎財賦。禁服色。明法律。嚴武備。設諫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凡所薦引。皆知名士。士亦歸重之。帝與近臣言及勳舊大臣。

因謂國禎曰。朕昔出征。同履艱難者。但卿數人在爾。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每進見。帝呼為許光祿而不名。由是內外諸王大臣。皆以許光祿呼之。升翰林集賢大學士。卒。年七十六。

〔李氏(時珍)本草綱目〕國史經籍志五十二卷,存

李時珍曰。本草綱目。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搜輯百氏。訪採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曰。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奉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伎諸書。但成一家名言。

白話文:

王圻說,元朝至元年號期間修訂的《本草》是由元世祖在至元二十一年,命令翰林承旨撒里蠻和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召集各地醫學教授共同增修完成的。

《元史》本傳記載,許國禎,字進之,是絳州曲沃人。他的祖父濟金曾任絳州節度使,父親日嚴曾任榮州節度判官,兩人都精通醫術。許國禎學識淵博,精通經史,尤其擅長醫術。金朝動亂時,他避難到嵩州永軍縣。河南平定後,他回到太原居住。元世祖還在潛邸時,就因醫術徵召許國禎到翰海留守,負責醫藥事務。莊聖太后生病,許國禎醫治後按期痊癒,元世祖便設宴款待並賜座。

當時太后五十三歲,元世祖便賜給她與年齡相同的白金錠。伯撒王妃的眼睛生病,醫生用針灸誤傷了她的視力,元世祖非常生氣,想判醫生死罪。許國禎從容勸諫說:「他罪固然該死,但追究原因,是因為恐懼慌亂導致的失誤。如果因此處死他,以後誰還敢再來醫治呢?」元世祖理解了他的意思,並且稱讚許國禎說:「許國禎的直言,可以做諫官。」宗王昔班多次請求讓許國禎隸屬自己帳下,元世祖認為他的請求是對的,打算派遣許國禎過去。

許國禎推辭說:「我蒙受皇恩提拔,發誓要盡心報效,不敢輕易改變職務。」於是沒有被調走。元世祖在潼關飲馬時,腳部生病,許國禎進獻藥物,味道苦澀,元世祖不肯服用。許國禎說:「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久,元世祖腳疾再次發作,召許國禎來診視,元世祖說:「不聽你的話,果然因此生病了。」許國禎回答:「良藥苦口,您已經知道了;忠言逆耳,希望您能留意。」

元世祖非常高興,賞賜給他七寶馬鞍。憲宗三年癸丑年,許國禎跟隨元世祖征討雲南,參與機密事務,從早到晚都在元世祖左右,從未離開。如果許國禎告假,元世祖就會不高興。九年己未年,元世祖率軍圍攻鄂州,宋軍數百族人,將領們想把他們全部坑殺。許國禎極力勸阻,只處決了凶殘暴虐的人,其餘人都得以倖免。等到軍隊班師回朝,招降的百姓有數十萬人,疲憊饑餓,倒臥在路上。許國禎稟告說,請發蔡州軍用儲備糧食賑濟他們。

救活了很多人。元世祖即位後,記下他之前的功勞,授予他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並賜給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升任禮部尚書。許國禎曾經上書說,要謹慎理財,禁止服飾逾制,嚴明法律,加強軍事防備,設立諫官,平均衛兵,建立學校,確立朝廷禮儀。許多建議都被採納實行。凡是他推薦的人,都是知名之士,士人也都很看重他。皇帝與近臣談到有功勞的老臣時,對許國禎說:「我以前出征,與我一同經歷艱難困苦的,只有你們幾個人啊!」於是任命他為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每次進見時,皇帝都稱他為「許光祿」,而不直呼其名,因此,內外各王大臣都稱呼他為「許光祿」。後來他升任翰林集賢大學士,去世時七十六歲。

〔李時珍《本草綱目》〕國史經籍志收錄了五十二卷,現存。

李時珍說,《本草綱目》是明朝楚王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人李時珍東璧撰寫的。他搜集了百家著作,訪問並採訪四方,從嘉靖壬子年開始,到萬曆戊寅年完成,經過三次修改,分為五十二卷,分為十六部,每部又分門別類,共六十類,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加了三百七十四種藥材,八千一百六十個藥方。

李建元進獻《本草綱目》的奏疏說:「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遵明朝慣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臣拜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皇上敕命儒臣開設書局,纂修史書,發文至全國各地,凡是名家著作,關係國家典章,及記載君臣事蹟,以及天文樂律,醫術方伎等書籍,只要成一家之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