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11)
卷四十五 (11)
1. 方論(二十三)
自序曰。昔嘗覽千金方三建散。云風冷痰飲,症癖㾬瘧。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惑。智不能知。今傑所蓄聖散子。殆此類耶。自古論病。唯傷寒最為危急。其表裡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之法。
差之毫釐。輒至不救。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二毒。男女相易。狀至危急者。連飲數劑。即汗出氣通。飲食稍進。神宇完復。更不用諸藥。連服取瘥。其餘輕者。心額微汗。止爾無恙。藥性微熱。而陽毒發狂之類。入口即覺清涼。此殆不可以常理詰也。若時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
不問老少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平居無疾。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真濟世之具。衛生之寶也。其方不知所從出。得之於眉山人巢君谷。谷多學好古。秘惜此方。不傳其子。余苦求得之,謫居黃州。比年時疫。合此藥散之。所活者不可勝數。巢始授余。
約不傳人。指江水為盟。余竊隘之。乃以傳蘄水龐君安時。安時以善醫聞於世。又善著書。欲以傳後。故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文集)
又後序曰。聖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所用此中下品藥。略計每千錢即得千服。由之積之。其利甚博。凡人慾施惠。而力能自辨者。猶有所止。若合眾力。則人有善利。其行可久。今募信士。就楞嚴院修制。自立春後起施。直至來年春夏之交。
有入名者。徑以施送本院。昔薄拘羅尊者以訶梨勒。施一病比丘。故獲報身。身常無眾疾。施無多寡。隨力助緣。疾病必相扶持。功德豈有限量。仁者惻隱,當崇善因。吳郡陸廣秀才。施此方並藥。得之於智藏主禪月大師寶澤。乃鄉僧也。其陸廣見在京。施用並藥。在麥曲巷居住。
(文集)
朱子曰。蘇軾字子贍。老蘇之長子。中進士第。再中制科優等。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官至禮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侍讀二學士。
葉夢得曰。子瞻在黃州。蘄州醫龐安常亦善醫傷寒。得仲景意。蜀人巢谷出聖散子方。初不見於世前醫書。自言得之於異人。凡傷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不愈。子瞻奇之。為作序。比之孫思邈三建散。雖安常不敢非也。乃附其所著傷寒□中。天下信以為然。疾之毫釐不可差。
無過於傷寒。用藥一失其度。則立死者皆是。安有不問證候而可用者乎。宣和後。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今醫者悟始廢不用。巢谷本任俠好奇。從陝西將韓存寶。出入兵間。不得志客黃州。子瞻以故與之遊。子瞻以谷奇俠。而取其方。天下以子瞻文章。
白話文:
序言中說,我以前讀過《千金方》中的三建散,說它能治療風寒、痰飲、症瘕、瘧疾等各種疾病,無所不能。孫思邈特地寫文章評論,認為此方的用藥比例不合常理,但用於急救,效果卻非常神奇。由此可知,神效之物自有靈驗,不需拘泥常規,高深的道理能開解迷惑,是聰明人也難以理解的。現在我所收藏的聖散子,大概就屬於此類吧。自古以來,人們論病,都認為傷寒最為危急,其表裡虛實、病程長短、證候表現,以及應該發汗還是攻下的方法,都必須仔細辨別,稍有差池就會導致死亡。而使用聖散子,卻可以不用管陰陽二毒、男女差異,遇到病情危急的人,連服幾劑,就能汗出氣通,食慾稍增,精神恢復,甚至不用其他藥物,連續服用即可痊癒。對於病情較輕的,心口額頭微微出汗,就完全沒事了。藥性雖然微熱,但對於陽毒發狂之類的病症,入口卻感到清涼,這實在無法用常理來解釋。如果遇到時疫流行,清晨在大鍋中煮此藥,不論老少貴賤,每人喝一大碗,就能使疫氣不得入內。平時沒有疾病的人,空腹服用一次,就能使食慾倍增,百病不生,真是濟世救人的良藥,養生保健的珍寶啊!此方的來源不詳,我是從眉山人巢谷那裡得到的。巢谷喜歡研究古籍,對此方視為珍寶,不傳給自己的兒子。我苦苦哀求才得到,在被貶到黃州時,有一年發生時疫,我用此方配藥施散,所救活的人不計其數。巢谷當初把此方傳給我時,約定不能傳給別人,還指著江水發誓。我私下覺得這樣太過狹隘,於是把它傳給了蘄水的龐安時。龐安時以醫術高明聞名於世,又擅長著書立說,想把此方流傳後世,所以就傳給了他,也讓巢谷的名字與此方一同不朽。(文集)
後序又說,聖散子治療疾病的功效很多。去年春天,杭州的百姓患病,靠此藥完全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此方所用的都是中下等藥材,粗略計算每千錢就能配出千服。如果能多儲備一些,利益就更大了。一般人想做好事,如果能力有限,就會有所顧慮。但如果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讓更多人受益,這項善舉就能長久地持續下去。現在我們招募信眾,在楞嚴寺修製此藥,從立春後開始施藥,一直到來年春夏之交。有捐資贊助者,可以直接把錢送給本寺。以前薄拘羅尊者用訶梨勒果,施給一位生病的比丘,因此獲得善報,身體常常沒有疾病。施藥不分多少,隨個人能力而為,生病時一定會有人互相幫助,功德又豈能限量?仁慈的人應當崇尚善因。吳郡陸廣秀才,從智藏主禪月大師寶澤那裡得到此方和藥材,寶澤是鄉裡的僧人。陸廣現在京城,施藥救人,住在麥曲巷。(文集)
朱熹說,蘇軾,字子瞻,是老蘇的長子,考中進士,又在制科考試中取得優等,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禮部尚書,兼任端明殿翰林侍讀二學士。
葉夢得說,子瞻在黃州時,蘄州的醫生龐安常也擅長醫治傷寒,深得仲景醫學的精髓。蜀人巢谷拿出了聖散子方,這種藥方從未見於以前的醫書。巢谷自稱是從異人那裡得到的。凡是傷寒,不論證候如何,都用此方治療,沒有不見效的。子瞻覺得很神奇,為此方寫了序言,將其比作孫思邈的三建散。即使是龐安常也不敢反對,就將此方附在他的傷寒著作中,天下人都相信此藥的功效。疾病的治療,毫釐之差都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尤其是傷寒,用藥稍有不慎,就會立即死亡,哪有不問證候就能隨便用藥的道理呢?宣和年間以後,此藥在京城非常盛行,太學的學生尤其篤信此藥,結果害死了很多人。現在的醫生才醒悟過來,開始不再使用。巢谷本性豪爽,喜歡好奇的事物,跟隨從陝西來的韓存寶出入軍營,卻沒能建功立業,就客居在黃州。子瞻因此與他結交。子瞻欣賞巢谷的奇特行為,就得到了他的藥方。天下人因為子瞻的文章,才相信這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