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五 (12)

1. 方論(二十三)

而信其方。事本不相因。而趨名者。又至於忘性命。而試其藥。人之惑。蓋有至是也。(避暑錄話)

陳言曰。此藥以治寒疫。因東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勝數。往往頃時寒疫流行。其藥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東坡便謂與三建散同類。一切不問。似太不近人情。夫寒疫亦能自發狂。蓋陰能發躁。陽能發厥。物極則變。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三因方)

俞弁曰。聖散子方。因東坡先生作序。由是天下神之。宋末辛未年。永嘉瘟疫。服此方被害者。不可勝紀。今閱葉石林避暑錄云。宣和間。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醫頓廢之。昔坡翁謫居黃州。時其地瀕江多卑濕。而黃之居人所感者。或因中濕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

所以服此藥而多效。是以通行於世。遺禍於無窮也。弘治癸丑年。吳中疫癘大作。吳邑令孫磐令醫人修合聖散子。遍施街衢。並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無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噫。孫公之意。本以活人。殊不知聖散子方中。有附子良薑吳茱萸豆蔻麻黃藿香等劑。皆性燥熱。

反助火邪。不死何待。若不辨陰陽二證。一概施治。殺人利於刀劍。有能廣此說。以告人人。亦仁者之一端也。(續醫說)

錢曾曰。聖散子方一卷。此方不過二十二味。諸病可治。東坡得之於眉山人巢谷。謫居黃州。時疫益行。合此藥散之,所活不勝數。因制序以傳不朽。惜其方世罕之見。郭五常得之於都憲袁公。即為梓行於鄖陽。附錄華佗危病十方。及經驗三方。繼得者復刊為續錄。坡序稱濟世之具。衛生之寶。真此書之謂也。

〔杜氏(壬)醫准〕一卷,佚

葉少蘊曰。嘗見杜壬作醫准一卷。記其平生治人用藥之驗。其一記郝質子婦產四日。瘛瘲戴眼。弓背反張。壬以為痙病。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政和間。余妻才分娩。猶在蓐中。忽作此證。頭足反接。相去幾二尺。家人驚駭。以數婢張拗之。不直。適記所云。而藥囊在獨活。

乃急為之。召醫未至。連進三劑。遂能直。醫至則愈矣。更不復用大豆紫湯。古人處方神驗類爾。但世所用之。不當其疾。每易之。自是家人有臨乳者。應所須藥物必備。不可不廣告人。二方皆在千金第三卷。

白話文:

方論(二十三)

人們輕信藥方,事情原本不相干,卻因為追逐名聲,甚至忘記性命去試藥,人的迷惑,大概到了這種地步。(避暑錄話)

有人說,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寒疫,因為蘇東坡寫了序文,所以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發生瘟疫,受害者無數。往往寒疫流行時,這個藥方偶然奏效,但不知藥方是否因地制宜,也無法考證。蘇東坡卻認為它與三建散同類,一概而論,似乎太不近人情。其實寒疫也能自行發狂,因為陰邪能導致躁動,陽邪能導致厥逆,事物到了極點就會變化,這是自然規律,不可不知。(三因方)

俞弁說,聖散子方,因為蘇東坡先生寫了序文,因此天下人都奉為神藥。宋末辛未年,永嘉瘟疫流行,服用此方而受害者無數。現在閱讀葉石林的《避暑錄話》記載,宣和年間,此藥在京城盛行,太學生尤其深信不疑,害死無數人,醫生們不得不放棄它。以前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那地方靠近江邊,多低窪潮濕,黃州居民所患疾病,或是因為感受濕邪而生病,或是因為雨水浸淫而致病,

所以服用此藥而多有療效,因此通行於世,卻遺禍無窮。弘治癸丑年,吳中瘟疫大作,吳縣縣令孫磐命令醫生配製聖散子,廣泛施於街頭巷尾,並將藥方刊印發放,服用者十之八九死亡,大多狂躁昏迷而死。唉,孫公的本意是想救人,卻不知道聖散子方中含有附子、良薑、吳茱萸、豆蔻、麻黃、藿香等藥物,這些藥性燥熱,

反而助長了火邪,不死才怪。如果不辨別陰陽兩種證候,一概而治,殺人比用刀劍還快。如果能廣泛宣傳這個道理,告訴每個人,也是仁者的一種表現。(續醫說)

錢曾說,聖散子方只有一卷,此方不過二十二味藥,能治各種疾病。蘇東坡從眉山人巢谷那裡得到它。他被貶謫到黃州時,瘟疫流行,他用此藥救治,所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於是寫了序文流傳後世。可惜此方在世上很少見到。郭五常從都憲袁公那裡得到它,便在鄖陽刻印發行,附錄了華佗危急病十方及經驗三方。後來得到的人又把它重新刊刻,成為續錄。蘇東坡在序文中稱它為濟世之具,衛生之寶,真是當之無愧。(杜氏(壬)醫准)一卷,失傳

葉少蘊說,曾經見過杜壬所著《醫准》一卷,記載了他一生治病用藥的驗方。其中記載郝質的媳婦生產四天後,出現瘛瘲、戴眼(眼球上翻)、弓背反張等症狀,杜壬認為是痙攣病,用大豆紫湯和獨活湯治療而痊癒。政和年間,我的妻子剛生產完,還在坐月子期間,突然出現這種症狀,頭和腳反向彎曲,相距將近兩尺,家人驚慌失措,用幾個婢女拉扯她,也拉不直。恰好記得書上所記載的內容,而藥囊裡剛好有獨活,

於是急忙為她煎藥。醫生還沒來,連服三劑,就能挺直了。醫生來了之後,病就好了,而且再也不用大豆紫湯了。古人的處方真是神效啊!只是世人使用時,往往不對症,常常改換藥方。從此以後,我家裡如果有產婦,必備所需要的藥物,不可不告誡他人。這兩個藥方都在《千金方》第三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