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七 (7)
卷四十七 (7)
1. 方論(二十五)
隨內府圖籍北行。南渡諸人。未睹其本歟。今未見其原書。然宋代崇尚醫藥。蒐羅至富。就所採錄。古來專門授受之方。尚可以見其大略。其每類冠論一篇。亦皆詞簡而理明。均足以資考訂。原本之末。有神仙服餌三卷。或言烹砂煉石。或言嚼柏咀松。或言吐納清和。或言斬除三尸。
蓋是時道教方興。故有是妄語。林病其荒誕。一概汰除。惟約取其尋常賾養之藥。三十餘方。其別擇具有條理。故所錄諸方。多可行用。與膠執古法者異焉。
〔王氏(貺)濟世全生指迷方〕(讀書附志作指迷集)宋志三卷未見
趙希弁曰。上考城王貺字士亨所著也。吳丞相敏序之曰。子亨當官不局。遇世變。嘗慨然。再請出疆使萬里云。
王明清曰。王況。字子亨。本士人。為南京宋毅叔壻。毅叔既以醫名檀南北。況初傳其學未精。薄遊京師。甚悽然。會鹽法忽變。有大賈。睹揭示失驚。吐舌遂不能復入。經旬食不下咽,尫贏日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憂懼。榜於市曰。有治之者。當以千萬為謝。況利其所售之厚。
姑往應其求。既見賈之狀。忽發笑不能制。心以謂未易措手也。其家人怪而詰之。況謬為大言答之曰。所笑者,輦轂之大如此。乃無人治此小疾耳。語主人家曰。試取針經來。況謾檢之。偶有穴。與其疾似是者。況曰。爾家當勒狀與我。萬一不能活。則勿尤我。當為若針之。
可立效。主病者不得已。亦從之。急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遂伸縮。如平時矣。其家大喜。謝之如約。又為之延譽。自是翕然名動京師。既小康。始得盡心肘後之書。卒有聞於世。事之偶然。有如此者。況後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著全生指迷論一書。
醫者多用之。(揮塵余話)
陳振孫曰。指迷方三卷。考城王貺子亨撰。吳丞相敏為之序。貺為南京名醫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醫得幸。至朝請大夫。
四庫全書提要曰。全生指迷方四卷。宋王貺撰。是書。宋史藝文志作三卷。而傳本久絕。故醫家罕所徵引。或至不知其名。今檢永樂大典所收。案條掇拾。雖未必盡符原本。然大要已略具矣。方書所載。大都標某湯某丸。主治某病。詳其藥品銖兩而止。獨貺此書。於每證之前。
非惟詳其病狀。且一一論其病源。使讀者有所據依,易於運用。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皆明白曉暢。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證變化之象。及脈與病相應不相應之故。無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為診家之樞要。謹詳加訂正。分為二十一門。依類編次,而以論脈諸篇。冠之於首。
因篇頁相繁。釐為四卷。不復如其原數焉。
〔李氏(崇慶)燕臺集〕宋志五卷,佚
〔雷氏(繼暉)神聖集〕宋志三卷,佚
白話文:
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古代醫方論述,作者隨著內府的書籍一路北上,發現南渡的人們可能沒有見過這些醫書的原貌。雖然現在也沒看到原書,但宋代非常重視醫藥,收集的醫書極為豐富。根據現在採錄的內容,古代師徒相傳的醫方,還能看出一些大概。每種類別的開頭都有簡潔明瞭的論述,可以作為考證的參考。原書最後還有三卷關於神仙服食的內容,內容有關於煉丹、吃柏樹松樹、吐納氣息、斬除體內三尸等。
這些內容可能是當時道教盛行下的產物,屬於荒誕不實的說法。作者對此加以剔除,只選取了其中比較常見的養生藥方三十多個。他選取的方式有條理,所以記錄下來的藥方大多可行,和那些只固執於古法的人不同。
接下來介紹了幾本醫書:《王氏(貺)濟世全生指迷方》(又名指迷集)。宋史記載有三卷,現在沒看到。
趙希弁說,這本書是考城人王貺,字士亨所著。吳丞相敏為這本書寫了序,說王士亨為官不拘束,經歷世事變遷,曾感嘆想要再次出使邊疆。
王明清說,王況,字子亨,本是讀書人,是南京宋毅叔的女婿。宋毅叔以醫術聞名,王況一開始學醫並不精通。後來到了京城,生活潦倒。剛好鹽法變更,有個大商人看到告示後,嚇得吐出舌頭,就再也收不回去了,十幾天吃不下飯,身體越來越虛弱。國醫都治不好,他家人很著急,貼出告示,說能治好的人,賞金千金。王況看到豐厚的賞金,就去應徵。看到商人的狀況,忍不住笑了出來,心想這病其實不難治。他家人很奇怪,就責問他。王況就大聲回答說:「我笑的是,這麼大的京城,竟然沒人能治這種小病。」 他對商人的家人說:「拿針灸書來。」王況隨便翻看,找到了一個穴位,和商人的病症相似,就說:「你們要先寫下保證書給我,萬一治不好,不能怪我。我這就給他針灸。」
商人家人迫不得已,也同意了。王況趕緊在商人舌頭底下針灸,拔針的時候,商人好像要昏倒一樣。過了一會兒,舌頭就能伸縮自如,恢復正常了。商人家裡非常高興,按照約定給了賞金,還到處宣揚。從此王況名聲大噪。生活安定後,他開始專心研究醫書,最終聞名於世。事情的發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王況後來因為醫術受到重用,在宣和年間擔任朝請大夫,並寫了《全生指迷論》一書。
醫生們大多使用這本書。(出自《揮塵餘話》)
陳振孫說,《指迷方》有三卷,是考城人王貺所撰寫,吳丞相敏為這本書寫了序。王貺是南京名醫宋毅叔的女婿。在宣和年間,他因為醫術得到皇帝賞識,當上了朝請大夫。
《四庫全書提要》說,《全生指迷方》有四卷,是宋朝的王貺所寫。這本書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為三卷,但流傳下來的本子已經很久沒有了,所以醫生很少引用,甚至不知道有這本書。現在檢索《永樂大典》所收錄的內容,一條條地摘錄下來,雖然可能不完全符合原書,但大致內容都具備了。一般醫書記載的藥方,大多是標明某某湯、某某丸,主治什麼病,詳細說明藥材的用量就結束了。唯獨王貺的這本書,在每種病症之前,不只詳細敘述病情,還一一論述病因,讓讀者有所依據,容易運用。其中的脈論和辨脈法等章節,都明白易懂。對於三部九候的脈象,病症變化的情況,以及脈象和病情的相符和不符,都詳細地辨別,並分析其中細微的差異,可以作為診斷的要點。因此詳細地校訂後,分為二十一類,按類編排,並把關於脈論的內容放在最前面。
因為篇幅太多,所以分成了四卷,沒有再按照原來的卷數。
接下來介紹了兩本醫書:《李氏(崇慶)燕臺集》,宋史記載有五卷,已散佚。《雷氏(繼暉)神聖集》,宋史記載有三卷,也散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