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七 (6)
卷四十七 (6)
1. 方論(二十五)
明朝武林高相國家抄本。用綿紙朱格。繕寫精工。亦依丙府式。大板大字。今刻小板密字。以便行笈可攜。檢方療病也。一是書方法深奧。博學究心者。方能領會。如虛勞紫雪方。有追攝義。霍亂青金散。有劫奪義。熱痢黃連湯。有反佐義。用之皆取效如神。至若調七傷。平五志。
攻六氣。理三因。方中有參附而用硝黃者。有桂附而用芩連者。必須熟讀古人方經。庶幾領會方法之妙也。一書中婦人門。選其胎前產後。帶漏崩中。小兒門。選其急慢諸風。五疳吐瀉。若一切雜證。與大人治法不殊。於大人方中。推類酌量用之。一書中運氣。集定六十年。
每年可按素問稽查。茲不刻。一書中針灸三卷。符禁三卷。古法不易行。乳石發動二卷。今人罕此患。又食治三卷。藥食不合宜。俱不刻。一方中難得藥品。如金牙銀牙礬石莽草之類。不刻。難合之方。廢時日而不能應。倉卒急需者。亦不刻。一方中藥名。仍從原本。如天麻為赤箭。
牛蒡為惡實。又為鼠黏。甜桔梗為薺苨。山梔為越桃。柴胡為茈胡。土茯苓為菝葜。香附為莎草根。薄荷為雞蘇。砂仁為縮砂藌。天花粉為栝蔞根。輕粉為膩粉。如此之類。不能更改。一方中分兩。古法難用。今欲更改。又失古人之意。大約方中一兩。今用一錢。方中一分系二錢。
五分今用一字。(二分半)。一匕。有半錢至五錢者。在人以意消息加減可也。一是書。成於北宋。其時四大家。(劉河間。李東垣。張子和。朱丹溪。)無—切活套。應時方法。(補中益氣。逍遙。歸脾。二陳。四物。四君之類。)醫家遇沉疴痼疾。疑難奇異等證。用時方而不奏效。
良工亦束手者。是書有神方也。
又曰。是書三副湊合。仍缺小兒方五卷。(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止。)余於秘閣內府。江浙齊梁諸鑑古家。遍訪無有藏本。欲補全而未能。同學項視庵搜求小兒今古方論。補全五卷。議論簡要。方法詳明。可稱全璧矣。諸疳以下即其所補也。
又曰。神仙服餌三卷。非烹砂煉石。則嚼柏咀松,或吐納清和。或斬除屍害。皆藏經所備載。亦難行難用也。一概刪去。今選其可服餌。延年駐顏者。方十餘道。又補益門方。二十餘道。為養生家備用。博雅君子。求全書翻閱。則余纂要一書。濟世婆心。廣開聞見。當有賞識者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聖濟總錄纂要二十六卷。宋政和中。奉敕編。國朝程林刪定。林字云來。休寧人。初徽宗御製聖濟經十卷。四十二章。又詔集海內名醫。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論。纂輯成編。凡二百卷。其書久而佚脫。林購求殘帙。凡得三本。互相苴。尚闕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
不可復見。以其繁重難行。乃撮其旨要。重為纂輯。門類悉依其舊。所闕小兒方五卷。則倩其友項睿補之。仍冠以徽宗原序。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校上序。及校刊諸臣銜名。考晁陳二氏書目。但有徽宗聖濟經。不載是書。觀焦惠序。稱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殆汴京破後。
白話文:
這本書是明朝武林高相國家的抄本,用的是有紅色格子的綿紙,抄寫非常精細,也是按照當時官府的格式,用大塊木板刻印大字。現在為了方便攜帶,把它刻成小塊木板,用密集的字體,這樣就能方便人們帶著出門,隨時查閱藥方來治療疾病。
這本書的用藥方法非常深奧,只有學問淵博、用心鑽研的人才能理解。例如,治療虛勞的紫雪方,有「追攝」的含義;治療霍亂的青金散,有「劫奪」的含義;治療熱痢的黃連湯,有「反佐」的含義。用這些藥方都能收到神奇的效果。至於調和七情損傷、平復五種情志、攻克六種外感邪氣、調理三種內因疾病,有的方劑中既有使用人參、附子,又有使用芒硝、大黃的;有的方劑中既有使用桂枝、附子,又有使用黃芩、黃連的。必須熟讀古人的醫書,才能領會這些用藥方法的精妙之處。
這本書中關於婦科的部分,選擇了孕前產後、帶下、漏血、崩漏等方面的內容;關於小兒科的部分,選擇了急慢驚風、五疳、吐瀉等方面的內容。其他各種雜病,治療方法和大人沒有區別,可以從治療大人的方劑中,推演歸類,斟酌使用。
這本書中的運氣學說,收集整理了六十年的內容,每年都可以按照《素問》的說法進行考證,但這次沒有刻印。書中還有針灸三卷、符禁三卷,由於古代的方法難以實行;還有乳石發動二卷,現在很少有人得這種病;還有食治三卷,藥物和食物搭配不適宜,所以都沒有刻印。
一些方子中,難以獲得的藥材,例如金牙、銀牙、礬石、莽草之類,沒有刻印。難以配製的藥方,耗時費力且不能及時滿足急需,也沒有刻印。
書中的藥名,仍然沿用原來的叫法,例如把天麻叫作赤箭,牛蒡叫作惡實,也叫鼠黏,甜桔梗叫作薺苨,山梔叫作越桃,柴胡叫作茈胡,土茯苓叫作菝葜,香附叫作莎草根,薄荷叫作雞蘇,砂仁叫作縮砂藌,天花粉叫作栝蔞根,輕粉叫作膩粉,等等,這些都不能更改。
書中的藥量,古代的用法難以使用,現在想改,又會失去古人的意思。大致來說,方子中的一兩,現在用一錢;方子中的一分,相當於現在的二錢五分;五分,現在用一個字(即二錢五分)。一匕的量,有的相當於半錢到五錢,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加減。
這本書成書於北宋時期,當時的四大醫家(劉河間、李東垣、張子和、朱丹溪)還沒有形成一套靈活運用的應時方法(例如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二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等)。醫生如果遇到疑難雜症、奇特怪異的病症,使用時方效果不佳,即使是名醫也會束手無策。而這本書中卻有神奇的藥方。
還有人說,這本書雖然收集了三份,但仍然缺少小兒科的五卷內容(第一百七十三卷到第一百七十七卷)。我曾在宮廷和民間,以及江浙地區的藏書家那裡,都沒找到藏本。想要補全,卻沒有辦法。我的同學項視庵收集了小兒科的古今方論,補全了五卷,他的論述簡明扼要,方法詳細明確,可以稱得上是完美之作。各種疳病以下的内容,就是他所補充的。
還有人說,書中關於神仙服食煉丹的三卷内容,不是煉丹砂,就是嚼柏樹松樹,或者進行吐納導引,或者斬除體內的「屍蟲」,這些都是道教典籍中記載的内容,既難以實行,也難以應用,所以一概刪去了。現在選擇了可以服食,有延年益壽、保持容顏作用的方子十多個,又補充了益補方面的方子二十多個,以供養生人士使用。如果博學多才的君子,能夠把整本書都仔細翻閱一遍,那麼我編纂這本書,濟世救人的苦心,以及廣開見聞的努力,一定會得到賞識的。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聖濟總錄纂要》共二十六卷,是宋朝政和年間,奉旨編纂的。清朝程林進行了刪定,程林字云來,是休寧人。最初,宋徽宗親自撰寫了《聖濟經》十卷,共四十二章,又詔令全國名醫,拿出宮廷收藏的秘方和理論,匯編成書,共二百卷。這本書後來散失了。程林購買了殘存的書冊,總共得到三本,互相校對,仍然缺少第一百七十三卷到第一百七十七卷,無法找到。因為這本書內容繁多,難以使用,所以程林提取了其中的精華要點,重新進行編纂,門類仍然按照原來的樣子。所缺少的小兒科五卷内容,就請他的朋友項睿補全了。仍然保留了宋徽宗的原序,以及大德四年集賢學士焦惠的校訂序,以及其他校勘者的名字。考查晁氏和陳氏的藏書目錄,只有徽宗的《聖濟經》,沒有記載這本書。根據焦惠的序言,得知這本書最初在政和年間完成,在大定年間重新刊印,很可能是汴京被攻破之後,重新刊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