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 (2)
卷三十 (2)
1. 方論(八)
惜其論證多。而說脈少。治男子詳。而婦人略。銖兩訛舛。升匊不明。標目混淆。語言不通俗。往往閭閻有不能曉者。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今秋遊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議。泛家入境。相遇於西湖之叢林。因論方士。奉議公乃稱賈誼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
故嚴君平隱於卜。韓伯休隱於醫。然卜占言凶。醫有因果。不精於醫。寧隱於卜。班固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蓋慎之也。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率著方書。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
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頃因投閒。設為問對。補苴綴緝成卷軸。因出以相示。然後知昔之所見百問。乃奉議公所作也。因乞其繕本。校其詳略。而傷寒百問。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謂歉然者。悉完且備。書作於己巳。
成於戊子。增為二十卷。釐為七冊。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者。雖在崎嶇僻陋之邦。道途倉卒之際。據病可以識證。因證可以得方。如執左券。易如反掌。遂使天下傷寒。無橫夭之人。其為饒益。不可思議。昔樞密使高若訥作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作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作傷寒類例。
殿中丞孫兆作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作傷寒卒病論。雖互相發明。難於檢閱。比之此書。天地遼落。張長沙南陽人也。其言雖詳。其法難知。奉議公祖述其說。神而明之。以遺惠天下後世。余因揭其名為南陽活人書云。大觀五年正月日敘。
自序曰。僕乙未秋。以罪去國。明年就領宮祠以歸。過方城見範內翰云。活人書詳矣。比百問十倍。然證與方。分為數卷。倉卒難檢耳。及至睢陽。入見王先生。活人書。京師京都湖南福建兩浙凡五處。印行。惜其不曾校勘。錯誤頗多。遂取繕本重為參詳。改一百餘處。命工於杭州大隱坊鏤板。
作中字印行。庶幾緩急易以檢閱。然方術之士。能以此本。遊諸聚落。悉為改證。使人讀誦。廣說流布。不為俗醫妄投藥餌。其為功德獲福無量。政和八年季夏朔。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校證。
方勺曰。朱肱。吳興人。進士登科。善論醫。尤深於傷寒。在南陽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湯證也。請並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以視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㕮咀。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曰湯。所以人經絡。
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鬲上。所以胃滿而疾自如也。因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因論經絡之要。盛君力贊成書。蓋潛心二十年。而活人書成。道君朝。詣闕投進。得醫學博士。肱之為此書。固精贍矣。嘗過洪州。聞名醫宋道方在焉。因攜以就見。宋留肱款語。
白話文:
可惜的是,這本書的論證太多,但論述脈象的部分卻很少;對男子的病症描述詳細,對婦女的病症卻很簡略;藥物的重量單位「銖」、「兩」和容量單位「升」、「匊」記載有誤;章節的標題混亂,文字也不夠通俗,很多老百姓都看不懂。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感到很抱歉的地方。
今年秋天,我到武林(杭州一帶)遊玩,偶然遇到剛退休的朱奉議先生。他帶著家人來到這裡,我們在西湖邊的樹林相遇。我們談論到醫學方術,奉議先生說,賈誼曾說過:「古代不在朝廷做官的人,一定會從事醫學或占卜。」所以,嚴君平隱居研究占卜,韓伯休隱居研究醫學。然而占卜只能預測吉凶,而醫學卻有因果關係。不精通醫術,寧可選擇研究占卜。班固說「有病不治療,會變成中醫」,也是告誡我們要謹慎。
古人治療傷寒有其方法,治療其他疾病也有其方劑。葛洪寫了《肘後備急方》,孫思邈寫了《千金方》,陶弘景寫了《集驗方》,玄晏先生寫了《甲乙經》,這些都是重要的醫書。但專門論述傷寒治療方法的,只有張仲景一人。華佗稱讚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活人書」,後人又稱之為「金匱玉函」,可見它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然而,《傷寒論》的文字深奧難懂,不精通經絡的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
最近,我因為閒暇,便整理了一些問答,補寫並編輯成書卷。然後拿出給大家看,這才發現以前我收集的那些百問,原來都是奉議先生所作。於是我就向他請求繕寫副本,校對其內容的詳略。我發現,其中關於傷寒的百問,有五六成得到了完善和補充,之前我所遺憾不足的部分,都得到了解決。這本書開始寫於己巳年,完成於戊子年,增訂為二十卷,分為七冊,共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到這本書的人,即使身處偏遠之地,或在匆忙趕路的時候,也能根據病情來判斷證候,根據證候來找到相應的方劑,就像手持契約一樣方便快捷。這樣就可以使天下患傷寒的人,不再有人枉死。這本書的益處,實在是無法估量。
以前,樞密使高若訥寫了《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寫了《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寫了《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寫了《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寫了《傷寒卒病論》。雖然這些書各有發明,但都難以檢索。跟這本書相比,相差非常遙遠。《傷寒論》是張仲景這位南陽人寫的,雖然內容詳盡,但方法卻很難理解。奉議先生繼承並發揚了他的學說,並將其更加清楚明白地呈現出來,將這份恩惠留給後世。因此我將這本書命名為《南陽活人書》。
大觀五年正月,作者自序說:我乙未年秋天,因為犯罪而被貶官,第二年又被調回,在回家的路上,經過方城,見到範內翰,他說《活人書》的內容雖然很詳細,是《百問》的十倍,但是證候和方劑分散在好幾卷中,匆忙之際很難檢索。到了睢陽,見到王先生,才知道《活人書》在京城、湖南、福建、兩浙等地共五個地方刊印,可惜都沒有經過校勘,錯誤很多。於是我就取來繕寫的副本,重新仔細參詳,修改了一百多處,命令工匠在杭州大隱坊刻版印刷,並用中字體刊印,這樣以便於在緊急情況下檢閱。希望懂得醫術的人,能夠拿著這本書到各地,幫助人們辨證,並讓他們讀誦,廣泛傳播,不要讓庸醫隨意用藥。這樣做的功德和福報是無法估量的。
政和八年季夏朔,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新校正。
方勺說:朱肱是吳興人,進士出身,擅長醫學,尤其精通傷寒。他還在南陽的時候,太守盛次仲生病了,請朱肱來診治。朱肱說:「這是小柴胡湯證。」於是請他連服三劑。到了晚上,太守覺得腹脹。朱肱又診視,問所服的藥在哪裡。拿來一看,才知道是小柴胡散。朱肱說:「古人製作湯藥,要切成麻豆大小,煮成清汁服用,名為湯,這樣藥力才能通過經絡,快速攻克病症。現在卻做成散劑,藥物都積在胸膈之上,所以才會感到胃脹而病症沒有好轉。」於是朱肱自己依法製作並煎煮,讓太守服用了兩劑,當晚就好了。朱肱於是又講解了經絡的重要性,盛太守也因此大力支持他著書,他潛心研究二十年,《活人書》終於完成。道君朝,他將書獻入朝廷,被任命為醫學博士。朱肱寫這本書,確實非常精深詳盡。朱肱曾經路過洪州,聽說名醫宋道方在那裡,就帶著這本書去拜訪他。宋道方留朱肱在家款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