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1)

1. 卷三十

2. 方論(八)

〔朱氏(肱)傷寒百問〕讀書後志三卷(今本六卷)存

自序曰。傷寒諸家方論不一。獨伊尹仲景之書。猶六經也。其錄諸子百家。時有一得。要之不可為法。又況邪說妄意。世業名家。規利雖厚。因果歷然。特以伊尹湯液。仲景經絡。人難曉。士大夫又以藝成而下。恥而不讀。往往倉卒之際。束手待盡。卒歸之於命而已。世人知讀此書者亦鮮。

縱欲讀之。又不曉其義。況又有好用涼藥者。如附子硫黃。則笑而不喜用。雖隆冬使人飲冷。服三黃丸之類。有好用熱藥者。如大黃芒硝。則畏而不敢用。雖盛暑勸人灸煅。服金液丹之類。非不知罪福。偏見曲說。所趣者然也。陽根於陰。陰本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是故春時氣溫。當將理以涼。夏月盛熱。當食以寒。君子扶陰氣以養陽之時也。世人以為陰氣在內。反抑以熱藥。而成瘧痢脫血者多矣。秋時氣涼。當將息以溫。冬時嚴寒。當食以熱。君子扶陽氣以養陰之時也。世人以陽氣在內。乃抑以涼藥。而成吐痢腹痛者多矣。伐本逆根。

豈知天地之剛柔。陰陽之逆順。求其不夭橫也難矣。偶有病家。曾留意方書。稍別陰陽。知其熱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陽病。知其冷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陰病。往往隨手全活。若病家素不曉者。道聽泛請。委而聽之。近世士人。如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皆惓惓於此。

未必章句之徒不誚且駭也。僕因閒居。作為此書。雖未盡能窺伊尹之萬一。庶使天下之大。人無夭伐。老不哭幼,士大夫易曉而喜讀。漸浸積習。人人尊生。豈曰小補之哉。仲尼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學者不以為鄙。然後余用意在此。而不在彼。大觀元年正月日。

李保曰。大隱先生朱翼中壯年勇退。著書釀酒。僑居西湖上而老焉。屬朝廷大興醫學。求深於道術者。為之官師。乃起公為博士。與余為同僚。明年。翼中坐書東坡詩貶達州。又明年以宮祠還。(北山酒經題詞序)

趙希弁曰。傷寒百問三卷。上題曰無求子。大觀初所著書。

〔南陽活人書〕宋志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八卷)未見

張蕆序曰。余頃在三茅。見無求子傷寒百問。披而讀之。不知無求子何人也。愛其書。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廣。形愁而思遠者。不能作也。惠民憂國。不見施設。遊戲藝文。以閱歲月者之所作乎。避世匿跡。抗心絕慮。灌園荒丘。賣藥都市者之所作乎。顛倒五行。推移八卦。

積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不然。則窮理博物。觸類多能。東方朔者耶。浩歌散發。採掇方伎。皇甫謐者耶。周流人間。衛生救物。封君達者耶。前非古人。後無作者。則所謂無求子者。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挾冊抵掌。未嘗停手。所藉以全活者。不知其幾人也。

白話文:

朱氏(肱)的《傷寒百問》讀書後心得,共三卷(現在的版本是六卷)

作者在序言中說:各家對傷寒的論述不盡相同,只有伊尹和仲景的著作,可以說是醫學的經典。其他各家的著作,偶爾有些可取之處,但不能作為學習的典範。更何況那些邪說妄語,以及世俗名醫,雖然能獲得豐厚的利益,但終究會遭受因果報應。特別是伊尹的湯液和仲景的經絡理論,人們很難理解。士大夫又認為自己已經學有所成,不屑於去讀這些經典。因此,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往往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世上真正懂得閱讀這些著作的人也很少。

即使想讀,也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更何況有些人喜歡使用寒涼的藥物,例如對於附子、硫黃等溫熱藥,就嘲笑而不喜歡使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讓人喝冷飲,服用三黃丸之類的藥物。有些人則喜歡使用溫熱的藥物,例如對於大黃、芒硝等寒涼藥,就畏懼而不敢使用,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勸人進行艾灸或服用金液丹之類的藥物。他們並非不明白其中的利弊,只是偏執於自己的見解,被錯誤的說法所引導。陰和陽是互相依存的,沒有陰就無法產生陽,沒有陽就無法產生陰。

因此,春天氣候溫和,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調理身體。夏天天氣炎熱,應該吃寒涼的食物。這是君子扶助陰氣以養陽氣的時候。世人卻認為陰氣在體內,反而用溫熱的藥物來抑制它,因此導致許多人患上瘧疾、痢疾、脫血等疾病。秋天氣候涼爽,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養身體。冬天天氣寒冷,應該吃溫熱的食物。這是君子扶助陽氣以養陰氣的時候。世人卻認為陽氣在體內,反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它,因此導致許多人患上嘔吐、腹瀉、腹痛等疾病。這種捨本逐末、顛倒陰陽的做法,又怎麼能不生病呢?

如果有人留意醫書,稍微懂得陰陽的道理,知道自己是熱證,就去找擅長治療陽證的醫生。知道自己是寒證,就去找擅長治療陰證的醫生,往往能很快治好疾病。如果病人對醫理一竅不通,只是道聽途說,隨便找人看病,結果往往會很糟糕。近代像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這些士人,都對醫學很有研究。

那些只會咬文嚼字的庸才,未必不會嘲笑和驚訝。我因為閒居在家,寫成了這本書。雖然無法完全領會伊尹醫學的精髓,但希望能讓天下之人都能健康長壽,老人不為失去幼子而哭泣,讓士大夫容易理解和喜歡閱讀醫書。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人人都能重視養生,這難道不是一件微小的貢獻嗎?孔子說:「我年輕時地位低下,所以能做許多卑賤的事。」學者不認為這些是卑賤的事,我才會把精力放在這裡,而不是其他地方。大觀元年正月。

李保說:大隱先生朱翼中,壯年時就辭官隱退,著書並釀酒,在西湖邊安享晚年。當時朝廷大力發展醫學,尋求精通醫術的人才擔任官職。於是就起用了朱翼中擔任醫學博士,與我一同為官。第二年,朱翼中因為在書中引用蘇東坡的詩而被貶到達州。又過了一年,才被恢復官職。

趙希弁說:《傷寒百問》共三卷,書上署名為無求子,是大觀初年所寫的。

《南陽活人書》,宋代記錄有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八卷),但沒有看到。

張蕆在序言中說:我以前在三茅山時,看到無求子的《傷寒百問》。仔細閱讀後,不知道無求子是何許人也。我很喜歡這本書,也很嚮往作者。我想,如果不是隱居山林卻心懷天下,身處憂愁卻思慮深遠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書的。這是那些關心民生、憂慮國家,卻沒有機會施展抱負,只能遊戲於藝文、打發歲月的人所寫的嗎?還是那些避開世俗、隱藏蹤跡、斷絕思慮、耕種荒野、賣藥於市的人所寫的嗎?還是那些精通五行、推演八卦,積累功德修行煉丹的人所寫的呢?不然,難道是像東方朔那樣,精通事理、見多識廣、觸類旁通的人嗎?還是像皇甫謐那樣,放浪形骸、採集醫術的人呢?又或是像封君達那樣,周遊各地、救死扶傷的人呢?如果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麼所謂的無求子,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在三茅山三年,手不釋卷地閱讀這本書,不知藉此救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