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 (3)
卷三十 (3)
1. 方論(八)
坐中指駁數十條。皆有考據。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由是觀之。人之所學固異邪。將朱氏之書。亦有所未盡邪。後之用此書者。能審而慎擇之則善矣。(泊宅編)
陳造跋曰。予為舉子時。得朱肱傷寒活人書。愛而讀之。百問十一卷。略能上口。或曰。治傷寒祖仲景。是何為者。予惑之。後問友人侯元英。是書多稱仲景。能無遺說乎。曰。是不惟於仲景無遺說。曲通傍暢。凡傷寒書幾盡矣。元英良醫。人所服。予所敬者。然後知說者之妄。愈益愛其書。得是善本。表裡六經課誦之。並識之以詒子孫。(江湖長翁集)
陳振孫曰。南陽活人書十八卷。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蕆。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佗語也。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
劉完素曰。近世朱奉議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編集作活人書二十卷。其門多。其方眾。其言直。其類辨。使後學者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其間亦未合聖人之意者。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者也,(原病式序)
馬宗素曰。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此一經大節目。惟仲景深得其旨趣。厥後朱肱編活人書。將陰陽二字。釋作寒熱。此差之甚也。
王履曰。朱奉議作活人書。累數萬言。於仲景傷寒論。多有發明。其傷寒。即入陰經。為寒證者。諸家不識。而奉議識之。但惜其亦不如仲景專為即病者立法。故其書中。每以傷寒溫暑。混雜議論。竟無所別。況又視傷寒論為全書。遂將次傳陰經熱證。與即入陰經寒證。牽合為一立說。
且謂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而於所識即入陰經之見。又未免自相悖矣。夫陽明證之宜下者。固為邪熱入胃。其少陰證。果是傷寒傳經邪熱。亦可溫乎。況溫病暑病之少陰。尤不可溫也。自奉議此說行。而天下後世。蒙害者不無矣。(溯洄集)
汪琥曰。南陽活人書。宋奉議郎朱肱著。書凡二十卷。其第一卷至十一卷。設為一百一問。以暢發仲景奧義。第十二卷至十五卷。纂桂枝湯等一百一十二方。第十六卷至十八卷。自升麻湯起至麥門冬湯止。共一百二十六方。此採外臺千金聖惠等方。以補仲景之未備。末後第十九二十卷。
則論婦人傷寒。復繼以小兒痘疹。斯誠仲景之大功臣也。但其中三十六問。治兩感證。謂宜發表攻裡。此是朱奉議一片救人之苦心也。及其用藥。則誤引下利身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以四逆湯。竟施之於煩渴腹滿。譫語囊縮。實熱之證。以至後世。如陶華之無知。而亦輕詆其書之失也。
白話文:
方論(八)
有人坐著把脈,診斷出數十條脈象不對勁的地方,而且都有依據,讓原本自信滿滿的醫生感到非常茫然失措。當天就解散船隊離開了。從這件事來看,人的學識確實各有不同。難道朱肱的著作也有不足之處嗎?後代使用這本書的人,如果能夠仔細審查並謹慎選擇,那就好了。(出自《泊宅編》)
陳造在跋文中寫道:我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得到朱肱的《傷寒活人書》,非常喜歡讀它。書中一百多個問答,十一卷的內容,我幾乎都能背誦。有人說,治療傷寒應該以張仲景為祖師,那這本書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感到很疑惑。後來問友人侯元英,他說,這本書多次提到張仲景,難道有遺漏的地方嗎?侯元英回答說,這本書不僅沒有遺漏張仲景的學說,而且還融會貫通,把各種傷寒的學說都幾乎囊括了。侯元英是個好醫生,大家都信服他,我也非常尊敬他。我這才明白,那些說這本書不好的人是妄加評論。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得到這個好的版本,便早晚都背誦六經的內容,並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子孫。(出自《江湖長翁集》)
陳振孫說:《南陽活人書》共有十八卷,是朝奉郎、直秘閣吳興人朱肱所撰寫的。他把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內容,按照類別整理,並用問答的方式呈現。這本書原本叫做《無求子傷寒百問方》,後來武夷人張蕆為它作序,並改名為《傷寒活人書》。張仲景是南陽人,而“活人”這個詞,則出自華佗的話。朱肱是秘丞朱臨的兒子,中書舍人朱服的弟弟,也考中過進士。
劉完素說:近代的朱奉議(即朱肱)以張仲景的學說為基礎,又兼採其他醫書的說法,編寫了《活人書》二十卷。書中內容廣泛,方劑眾多,言辭直白,分類清楚,使得後學者容易查找和應用,所以現在使用這本書的人很多。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沒有完全符合聖人的意思,往往只是相似而已。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陰陽變化的道理。就像木極其像金,金極其像火,火極其像水,水極其像土,土極其像木一樣。(出自《原病式序》)
馬宗素說:古代聖人教導我們,陰陽是表裡關係,這是經絡的大綱。只有張仲景才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後來朱肱編寫《活人書》,卻把陰陽解釋成寒熱,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王履說:朱奉議寫的《活人書》,有數萬字,對張仲景的《傷寒論》有很多發明。他認為傷寒直接進入陰經,屬於寒證,這個觀點很多醫家都不知道,而朱奉議卻知道。但可惜的是,他也不像張仲景那樣專為當時的病症立法。所以他的書中,常常把傷寒、溫病、暑病混在一起討論,沒有區分開來。而且,他又把《傷寒論》看成是一本完整無缺的書,於是就把傳入陰經的熱證和直接進入陰經的寒證,牽強附會地放在一起論述。
他還說,大體上,傷寒陽明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少陰證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但他對於自己認識的直接進入陰經的觀點,又難免自相矛盾。陽明證應該瀉下,固然是因為邪熱進入胃腑。但少陰證,如果是傷寒傳經導致的邪熱,難道也可以用溫補的方法嗎?更何況,溫病、暑病的少陰證,更加不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了。自從朱奉議這種說法流傳開來,天下的後世之人,受到誤導的不少啊!(出自《溯洄集》)
汪琥說:《南陽活人書》是宋朝的奉議郎朱肱所著。全書共有二十卷。其中的第一卷到第十一卷,設立了一百零一個問題,闡發了張仲景的精深奧義。第十二卷到第十五卷,收集了桂枝湯等一百一十二個方子。第十六卷到第十八卷,從升麻湯開始到麥門冬湯結束,共有 一百二十六個方子。這些方子是從《外臺秘要》、《千金方》、《聖惠方》等醫書中採集而來,用來補充張仲景的不足。最後的第十九卷和第二十卷,則是討論婦人傷寒,接著又討論小兒痘疹。這本書實在是張仲景的大功臣。但是,書中的第三十六個問答,討論兩感證,認為應該同時用發散和攻下的方法。這是朱奉議一片救人的苦心。但是,他用藥的時候,卻錯誤地引用了下痢、身體疼痛、虛寒應該用溫補的例子,竟然用四逆湯來治療煩渴腹滿、譫語、囊縮等實熱證。導致後世像陶華這樣無知的人,也輕易地詆毀這本書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