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三 (4)
卷五十三 (4)
1. 方論(三十一)
而為之劑。往往於單辭片語。輒能奇中。然大要淵源於黃帝語。非素問弗道也。
錢曾曰。丹溪手鏡二卷。此為清常手校本。序稱丹溪著醫書數帙。皆行於世。此乃耄年所作。故傳之獨秘獨遲。未知清常從何本是正。其校書可謂專勤矣。
〔金匱鉤玄〕國史經籍志一卷,佚
李濂曰。戴原禮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以己意著其後。
四庫全書提要曰。金匱鉤元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禮校補。中稱戴云者。原禮說也。末附論六篇。不刻於目錄中。一曰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諭。一曰氣屬陽動作火論。一曰血屬陰難成易虧論。一曰滯下辨論。一曰三消之疾燥熱勝陰論。一曰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論。皆不題誰作。
觀其滯下辨論。引震亨之言。則亦原禮所加也。震亨以補陰為宗。實開直補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閘內經之旨,開諸家無窮之悟。雖所用黃柏知母。不如後人之用六味丸。直達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後人之用逍遙散。和平無弊。然筆路藍縷。究以震亨為首庸。是書詞旨簡明。
不愧鉤元之目。原禮所補。亦多精確。明史方伎傳。載此書於原禮傳中。卷數與今本同。稱其附以己意。人謂不愧其師。其為醫家善本可知矣。原禮。浦江人。洪武中御醫。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朱國禎湧幢小品曰。戴元禮。國朝之聖醫也。太祖稱為仁義人。太孫即位。
拜院使云云。元禮即原禮。蓋國禎得諸傳聞。故音同字異耳。
(按焦氏經籍志。別載平治薈萃方三卷。然與鉤玄一書名異耳。仍不著錄。其編輯在於薛己二十四種中。)
〔丹溪秘傳方訣〕,十卷,存
張應雕跋曰。上丹溪秘傳方訣。彥修先生家藏書也。證下有論。論下有方。辭雖簡略。包括無遺。誠若良金美玉。為世之稀有者。予久慕斯集。弗獲一睹。近因考績歸省。偶得觀於友人朱思貞家。目駭心異。喜而不寐者累夕。遂求思貞原本用鍥諸梓。庶使先生利濟之心。不致於泯沒。
而紛紜之庸醫。不致於繆誤。思貞素以仁愛存心。況能旁通於醫者。樂然付與。因捐俸命工。計日刊成。仍僣書於卷末。以記歲月云。時成化十一年歲次乙未八月九日。四明張應雕志。
〔丹溪治法語錄〕,一卷,未見
〔丹溪心法〕,國史經籍志三卷,未見
〔楊氏(珣)丹溪心法類纂〕,醫藏目錄四卷,存
〔程氏(充)丹溪心法〕,四卷,存
自序略曰。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弟。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闢局方之非宜。
白話文:
製藥的配方,往往簡單的幾句話,就能達到奇效。然而,其根本源自黃帝的理論,不讀《素問》就無法理解。
錢曾說,《丹溪手鏡》二卷,這是清常先生親自校訂的版本。序言中提到,朱丹溪寫了許多醫書,流傳於世,而這本是晚年所作,所以流傳較為隱密也較慢。不知道清常先生是根據哪個版本校正的,但他校書的態度可謂專一勤奮。
《金匱鉤玄》,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李濂說,戴原禮訂正了朱丹溪先生的《金匱鉤玄》三卷,並在書後加入了自己的見解。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金匱鉤元》三卷,是元朝朱震亨所著,明朝戴原禮校補。書中寫著「戴云」的,就是戴原禮的說法。書末附有六篇論述,但並未列在目錄中。一篇是「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諭」,一篇是「氣屬陽動作火論」,一篇是「血屬陰難成易虧論」,一篇是「滯下辨論」,一篇是「三消之疾燥熱勝陰論」,一篇是「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論」。這些論述都未署名作者。
從「滯下辨論」中引用了朱震亨的言論來看,可知這些論述也是戴原禮所增補的。朱震亨以補陰為治療根本,開創了直接補養真水的先河。他用疏鬱的方法治療疾病,也巧妙地契合了《內經》的宗旨,啟發了後世醫家無窮的領悟。雖然他用的黃柏、知母不如後人使用六味丸那樣直達病根,他所製的越鞠丸也不如後人使用的逍遙散那樣平和無弊,但其醫學思想卻是開創性的,仍以朱震亨為首要。這本書的文字簡潔明瞭,不愧為「鉤元」之名。戴原禮所增補的內容,也多為精闢之見。《明史·方伎傳》將此書記載在戴原禮的傳記中,卷數與現在的版本相同,並說他附上了自己的見解。人們認為他沒有辜負老師的教導,可見這是一本醫家的善本。戴原禮是浦江人,明朝洪武年間的御醫,本名思恭,以字行,所以史書稱他為戴思恭。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說,戴元禮是明朝的聖醫,太祖稱他為仁義之人,太孫即位時,任命他為院使等等。這裡的戴元禮就是戴原禮,可能是朱國禎聽說的傳聞有誤,所以音同字異。
(根據焦氏《經籍志》,另有《平治薈萃方》三卷,但與《鉤玄》一書名稱不同,因此不予收錄。這本書的編輯者在薛己的二十四種醫書之中。)
《丹溪秘傳方訣》,共十卷,現存。
張應雕在跋中寫道,這部《丹溪秘傳方訣》是彥修先生的家藏書。書中先列出病症,再作論述,論述之下附有藥方。文字雖然簡略,卻已包含所有要點,真如良金美玉,是世間罕有的珍品。我一直仰慕這部著作,卻無緣一見。最近因考核結束返鄉,偶爾在友人朱思貞家中看到,心中震驚不已,高興得連續幾晚都無法入睡,於是請求朱思貞提供原本,將其刊印出來,希望先生救濟世人的心意,不至於被埋沒,也避免庸醫的謬誤。朱思貞向來仁愛為懷,更何況他對醫學也略有涉獵,欣然同意將此書交付給我。因此我捐出俸祿,命工匠趕工刊印,並將此事記載在書末,以記錄歲月。時值成化十一年,歲次乙未年八月九日,四明張應雕誌。
《丹溪治法語錄》,共一卷,未見。
《丹溪心法》,在《國史經籍志》中記載為三卷,未見。
《楊氏(珣)丹溪心法類纂》,在《醫藏目錄》中記載為四卷,現存。
《程氏(充)丹溪心法》,共四卷,現存。
自序大意是說,泰定年間,丹溪朱先生在江東崛起。先生是許文懿公的高足弟子,名諱震亨,字彥修,是婺州烏傷人。是元朝的大儒,因母親得了脾病,便立志研究醫學,認為醫學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種,是侍奉雙親不可或缺的。於是遊歷各地,尋訪名師,卻沒有遇到。回到杭州後,拜羅太無為師,才得以學習劉、張、李的醫學,並深入研究《素問》的精髓,洞悉運氣的奧秘,批判了古代藥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