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三 (3)
卷五十三 (3)
1. 方論(三十一)
雖盛暑亦致病焉。可疑者二也。至如倒倉一法。丹溪自云得之西域異人。近世余目擊士大夫數人。信行此法。死者相繼。可疑者三也。噫。西域之人。殊方異城。風氣不同。稟賦亦異。此法豈可行於東南柔弱之人乎。門人誤錄於勞瘵吐血門中。為禍甚大。且勞瘵咳血。真陰虧損。
臟腑脾胃虛弱。津液枯竭。不宜吐瀉。昔徐文伯治範云之疾。有取汗之戒。尚促天年。況吐下之法。施於勞損之人可乎。或以是罪余輕議前人。余應之曰。孫真人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丹溪辯之曰。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又曰。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丹溪能為孫公之忠臣。
余顧不能為丹溪之忠臣乎。語曰。不以人廢言。使丹溪復生。其殆不廢余言矣。(續醫說)
四庫全書提要曰。格致餘論一卷。元朱震亨撰。震亨字彥修。金華人。受業於羅知悌。得劉守真之傳。其說謂陽易動陰易虧。獨重滋陰降火。創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張介賓等。攻之不遺餘力。然震亨意主補益。故諄諄以飲食色欲為箴。所立補陰諸丸。亦多奇效。孫一奎醫旨緒餘云。
丹溪生當承平。見人多酗酒縱欲。精竭火熾。復用剛劑。以至於斃,因為此救時之說。後人不察。遂以寒涼殺人。此不善學丹溪者也。其說可謂平允矣。是編前有序云。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書。蓋震亨本儒者。受業於許謙之門。學醫特其餘事。乃性之所近。
竟不以儒名。而以醫名。然究較方伎者流。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傳。敘其始末甚詳云。
〔丹溪醫案〕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丹溪醫論〕二卷,未見
〔朱氏傳方〕一卷,未見
按上見千菉竹堂書目。
〔丹溪隨身略用經驗良方〕二卷,未見
〔丹溪集〕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述古堂書目。
〔丹溪脈因證治〕二卷,存
喻昌曰。朱丹溪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次因。次證。後乃論證。其書即不行。而心法一書。群方錯雜。則共宗之。(寓意草)
〔丹溪手鏡〕三卷(述古堂書目作二卷)存
陳乾陽序略曰。丹溪先生之書。為世所誦習。如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集。以列於張劉諸大家。毋或敢置喙矣。獨手鏡一帙。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遊。常挾與俱。不輕以示人。迄今垂三百年。海內之急。欲一見之。不啻如長桑陽慶所稱禁方。而不可得。
以為殆非人間有也。不佞嘗為言明府吳公。乃佹得之於其後裔。神物之出。豈有其候耶。先生之後。興廢者數矣。然皆徒秘其書。相戒毋泄。而不能有所表章。故亦時有魚豕之憾。公於是為一一考正。而命剖剞以廣之。不佞陽獲卒業焉。其文簡質。而旨奧衍。其洞人之臟腑陰陽。
白話文:
即使在盛夏時節,也可能因為生病而導致身體虛弱。這其中有兩點值得懷疑。比如所謂的「倒倉」這種方法,朱丹溪自己說是從西域的奇人那裡學來的。但近年來我親眼看到好幾位士大夫相信並施行這種方法,結果接連去世。這有三點值得懷疑。唉!西域的人,身處不同的地方,風俗氣候不同,體質稟賦也不同。這種方法怎麼能用在我們東南地區體質柔弱的人身上呢?我的學生們誤將這個方法記錄在治療勞瘵(肺結核)吐血的章節中,造成的危害實在太大了。而且勞瘵吐血這種疾病,屬於身體真陰虧損,臟腑脾胃虛弱,津液枯竭,不適合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以前徐文伯治療范雲的疾病,因為有發汗的禁忌,尚且加速了他的死亡。更何況用催吐瀉下的方法,用在勞損病人身上,怎麼可以呢?或許有人會因此責怪我輕率地批評前人的做法,我會回答說,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有房中補益的方法,朱丹溪就曾辯駁說,如果沒有聖賢的心境,神仙的體質,很難使用。他又說,如果把房事當作補養的方法,會害死很多人。朱丹溪能做孫思邈的忠實臣子,難道我不能做朱丹溪的忠實臣子嗎?俗話說:「不要因為一個人而否定他的言論。」假如朱丹溪能復活,他大概也不會否定我所說的吧。(續醫說)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格致餘論》一卷,是元代朱震亨所著。朱震亨字彥修,是金華人。他師從羅知悌,得到劉守真的醫學傳承。他的醫學理論認為,陽氣容易亢盛,陰氣容易虧損,所以特別重視滋陰降火。他首創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張介賓等人曾竭力反對他的觀點。但是朱震亨的本意是補益身體,所以他諄諄教導人們要節制飲食和性慾。他所創製的補陰藥丸,也多有奇效。《孫一奎醫旨緒餘》中說,朱丹溪生活的年代承平,人們大多酗酒縱慾,導致精氣耗盡,虛火旺盛,又服用過於剛烈的藥物,以至於死亡。因此他提出這些救時的說法。後人不了解情況,就用寒涼藥物殺人。這是沒有好好學習朱丹溪的結果。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公正平允的。這本書的前言中說,古人把醫學看作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種方式,所以才用這個名字命名此書。朱震亨本來就是儒生,師從許謙。學醫只是他的餘事,但是因為他對醫學很感興趣,所以他沒有以儒學聞名,而是以醫術聞名。但是他比一般的方技之流更能明白醫理,所以他的言論是這樣的。《戴良九靈山房集》中有《丹溪翁傳》,詳細敘述了他的生平事蹟。
《丹溪醫案》一卷,收錄在《國史經籍志》中。
《丹溪醫論》二卷,目前沒有發現。
《朱氏傳方》一卷,目前沒有發現。
以上記錄在《千菉竹堂書目》中。
《丹溪隨身略用經驗良方》二卷,目前沒有發現。
《丹溪集》二卷,目前沒有發現。
以上記錄在《述古堂書目》中。
《丹溪脈因證治》二卷,現存。
喻昌說,朱丹溪的《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象,再論病因,然後論證候,最後才論治療。即使這本書不流傳,但他的「心法」一書,雖然內容繁雜,但大家還是會共同尊崇他。(寓意草)
《丹溪手鏡》三卷(《述古堂書目》作二卷),現存。
陳乾陽的序言大意說,丹溪先生的著作,世人廣為誦讀,例如《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書,都與張仲景、劉完素等大家並列,沒有人敢置喙。只有《手鏡》這部書,是先生非常珍視的,他總是隨身攜帶,不輕易給人看。直到現在已經過了三百年,國內的人急切地想看一眼,就像長桑君所說的禁方一樣,不可得到。人們以為這書大概不是人間所有的。我曾經跟明府吳公說過此事,他後來從丹溪先生的後裔那裡偶然得到了這本書。神物的出現,難道是有時間規律的嗎?先生的後人,經歷了興衰,但都只是秘密保存這本書,互相告誡不要洩露,卻不能將此書發揚光大。所以也經常有遺憾。吳公於是對這本書一一進行了考證,並命令刊刻,讓它廣為流傳。我幸運地完成了這項工作。這本書文字簡潔樸實,但旨意深奧廣博,對人的臟腑陰陽的了解非常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