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三 (2)
卷五十三 (2)
1. 方論(三十一)
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政。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註文。已成湮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
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蕪陋。陳於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邪。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宋濂題辭曰。金之以善醫名。凡三家。曰劉守真氏。曰張子和氏。曰李明之氏。雖其人年之有先後。術之有攻補。至於惟陰陽五行。升降生成之理。則皆以黃帝內經為宗。而莫之有異也。張一再傳。其後無所聞。李雖多門弟子。又在中州。人有罕知之者。獨劉之學。授之荊山浮屠師。
師來江南。始傳太無羅知悌於杭。太無。宋寶祐中人。受幸穆陵。得給事禁中。性倨甚。無有能承其學者。又獨至烏傷朱君。始能傳之。初君之未從太無也。手抄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有七方。晝夜而習焉。既而悟曰。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殺人。乃盡棄去。
渡浙河。走吳中。尋師而求其說。久之不能得。復走宛陵。走南徐。走建業。皆無。吳中時累累道途。聞方不能所適。忽有以太無為告者。遂還杭拜之。凡十往返不得通。君乃立其門。終日不動。太無憐其志。為敷暢三家之旨。而一析以經。越數年。悉受其學以歸。鄉之群醫。
方泥裴陳之學。聞君言皆大驚。已而又皆大服。翕然共尊事之。君年既高。所見益粹精。其自得者。類多前人所未發。乃徇門人張翼等請。著為書若干篇。名之曰格致餘論。持以示金華宋濂。濂竊受而讀之。見其立言深察證詳。未嘗不嘆君用志之勤也。蓋當大觀之方盛行。世之人烏知有所謂內經之學。
君獨能崎嶇數十百里。必欲求師而受其說。雖險阻艱難。更嬰迭挫。曾不為之少動。所以卒能成其學。向使君之志稍變焉。烏有今日哉。傳曰。用志不分。其道乃成。殆君之謂矣。君之此書。其有功於生民者甚大。宜與三家所著。並傳於世。故濂得備書傳學用功之所自於篇端。
其見君之自序者。因不暇及也。君名震亨。字彥修。許文懿公之高第弟子。公講學人華山。時君即從之遊。而聞道最先。剛明正直。不可干私。其安貧守道。雖古君子弗過也。而醫又特其一事云。至正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金華宋濂書於浦陽東明山中。
劉桂曰。丹溪。醫之聖者也。其為格致餘論一書。超邁今古。奚容輕議。然沉潛反覆。竊有可疑者焉。論中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之說。丹溪獨指氣血之陰陽。反遺脈位之陰陽。乃以醫人之左右手立論。有戾經旨者。可疑者一也。醇酒宜冷飲之論。吾見世人飲熱酒者亦無恙。飲冷酒者。
白話文:
方論(三十一)
這本書明白地闡述了藥物的性味,是朱震亨(東垣)所寫。內容詳細探討了內傷的病因,醫學的著作到了這本書才算完備,醫學的道理也才算真正明朗。因此,讓人不得不懷疑《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本書。局方從宋朝開始流行到現在,不論南北各地都普遍採用,已經形成一種風俗習慣,這難道沒有它的原因嗎?仔細思考一下,濕熱和相火的問題,從王太僕註解《素問》之後,就已經被埋沒了。直到張元素、李杲等前輩才開始闡明。人體普遍都是陰虛而陽氣過盛的狀態。
雖然《素問》中諄諄教誨,但是這些前輩們卻沒有特別加以說明。這就是局方盛行的原因。朱震亨不顧自己學識淺薄,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並闡述了《金匱要略》的治療方法,以此證明局方的不足。並將自己的見解附加在書後。古人認為醫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環,所以將這篇文章命名為《格致餘論》,不知道是否符合事實。希望後來的君子能夠加以改正。
宋濂題辭說,金朝以醫術聞名的有三位:劉完素、張從正、李杲。雖然他們生活的年代有先後,醫術有攻補的差異,但他們都以《黃帝內經》為根本,以陰陽五行、升降生成的道理為宗,沒有任何不同。張從正的醫術傳了幾代之後就沒什麼消息了。李杲雖然有很多弟子,又住在中原,所以很少人知道他的醫術。只有劉完素的學術,傳給了荊山的僧人。
這位僧人來到江南,才將劉完素的學術傳給了杭州的羅知悌。羅知悌是宋朝寶祐年間的人,受到宋理宗的寵信,得以在宮中任職。他個性傲慢,沒有人能繼承他的學術。後來只有到了烏傷的朱震亨,才繼承了他的學術。當初朱震亨還沒有跟隨羅知悌學習的時候,手抄了陳師文、裴宗元所編的《大觀本草》中的兩百九十七個藥方,日夜不停地學習。後來他領悟到:「過去的藥方怎麼能用來治療現在的疾病呢?執著於使用這些藥方只會害死人。」於是全部拋棄了這些藥方。
他渡過浙江,到蘇州、南京等地尋訪名師,但都一無所獲。後來又到宣城、徐州、建康等地,也沒有找到可以學習的老師。在蘇州到處打聽,聽說有人認識羅知悌,於是返回杭州拜他為師。他反覆去了十幾次都無法見到羅知悌。朱震亨就在他家門口站了一整天,紋絲不動。羅知悌被他的誠心感動,於是為他詳細闡述了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的學說,並用《內經》的理論加以分析。經過數年時間,朱震亨完全學會了他的學術才返回故鄉。家鄉的醫生都只知道學習裴宗元和陳師文的醫學,聽到朱震亨的言論都非常驚訝,後來又都非常佩服,都尊敬他。朱震亨年紀大了,見識更加精純,許多獨到的見解是前人從未發現的。於是接受門人張翼等人的請求,將他的見解撰寫成書,名為《格致餘論》。他把書拿給金華的宋濂看,宋濂私下仔細閱讀,發現朱震亨的立論深刻,考證詳細,不禁感嘆他用功的勤奮。當時《大觀本草》的藥方非常流行,世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內經》的學術。
只有朱震亨不辭辛勞,跋涉數百里,一定要尋師求學,雖然經歷各種險阻和挫折,也不曾動搖。所以最終能夠成就他的醫學。如果當初他的志向稍微改變,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尚書》說:「專心致志,才能成功。」大概說的就是朱震亨吧!朱震亨的這本書,對百姓的貢獻非常大,應該和劉完素等三家的著作一起流傳於世。所以宋濂記錄下學習和用功的由來,放在書的開頭。
至於他自己在序言中寫的內容,就沒有時間提及了。朱震亨,字彥修,是許文懿公的高足弟子。許文懿公在華山講學時,朱震亨就跟隨他學習,而且是最先領悟道義的人。他剛正不阿,不徇私情,安貧樂道,即使是古代的君子也比不上他,而醫學只是他眾多才能中的一種罷了。至正七年冬十一月冬至,金華宋濂在浦陽東明山中寫。
劉桂說,丹溪(朱震亨)是醫學界的聖人,他寫的《格致餘論》一書,超越古今,不容輕視。但是經過仔細思考,我認為其中有可疑之處。書中提到「左手男、右手女」的說法,丹溪只強調氣血的陰陽,反而忽略了脈位的陰陽。竟然用醫者的左右手來論斷病患的男女,這違反了《內經》的宗旨,這是可疑之處一。關於「飲用醇酒宜冷飲」的說法,我看到世人喝熱酒的人也沒什麼問題,喝冷酒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