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二 (1)
卷五十二 (1)
1. 方論(三十)
〔陸氏(仲遠)千金聖惠方〕佚
江南通志曰。陸仲遠。青陽人。醫不嗜利。有逸士風。能察腧穴經脈。審榮衛順逆。軒履到門。日數百。而園池竹石。觥籌鏗鏗然樂也。年老思九子芙蓉不能去。日著千金聖惠方。子孫守之。遂家於此。
〔堯氏(允恭)德安堂方〕補元志一百卷,未見
〔王氏(開)增注醫鏡密語〕補元志一卷,未見
倪燦曰。王鏡澤失其名。蘭陵人。
按王鏡澤名開字啟元。見於金華府志。今據著其名。
〔孫氏(允賢)醫方集成〕佚
王元福序略曰。文江孫氏集諸方取切要者。各以類編。名為大成。各類首又取三因及嚴氏諸家之說。合而為編。庶觀者得其說。而求其方。瞭然在目矣。編成求序。鋟梓以廣其傳。使閱方者。一覽而盡得之。可省蓄方之繁。而行遠者。亦可挾以自便。或可為衛生之一助云。辛酉至治初元。文江王元福序。
白話文:
陸仲遠,青陽人,是一位不以賺錢為目的的醫生,有著隱士的風範。他精通穴位經脈,能準確辨別氣血運行狀況,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求醫。但他並不在意這些,仍然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園林竹石的清幽,舉杯暢飲,好不快活。年老之後,他因為身體不適,想用九子芙蓉來調理,卻無濟於事。於是,他日夜編寫《千金聖惠方》,希望子孫後代能以此書為醫治之本,也因此,陸家世代在此居住。
堯允恭的《德安堂方》共一百卷,現已失傳。
王開的《增注醫鏡密語》共一卷,現已失傳。
倪燦說,王鏡澤失傳了他的名字,他是蘭陵人。
根據金華府志記載,王鏡澤的名字是王開,字啟元。現在我們依據這個記載,將其名字改回王開。
孫允賢的《醫方集成》已失傳。
王元福在《醫方集成》序言中寫道,文江孫氏收集了各種醫方,取其精華,按類別編纂,命名為《醫方集成》。每類的開頭都引用了《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嚴氏等醫家著作的相關論述,並將其編排在一起,方便讀者理解醫理,查找醫方。編成後,孫氏懇請王元福作序,並刻板印刷,廣為流傳,讓讀者只需翻閱此書,就能掌握各種醫方,省去了收集大量醫方的繁瑣,行遠者也可以隨身攜帶,作為保健參考。辛酉年至治初元,文江王元福撰序。
〔熊氏(彥明)類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存
題詞曰。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蓋所謂濟生拔萃。宣明論。瑞竹堂。孫子和徐同知□方。尤為切要。所不可遺。本堂今得名醫選取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俾得通貫。名曰醫方大成。重新繡梓。以廣其傳。合眾流而歸一源。使覽者便之。不必求之他書可也。明醫之士。幸共鑑之。
熊均曰。孫允賢文江人。元仁宗延祐中。選醫方集成。予先祖彥明公選宣明拔萃等方。而附益之。是謂醫方大成。
四庫全書提要曰。類證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舊本題元文江孫允賢撰。本名醫方集成。此本為錢曾也是園所藏。猶元時舊刻。目錄未題。至正癸未菊節。進德書堂刊行。前有題識曰。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本堂今得名醫選取奇方。增人孫氏方中。俾得通貫。名曰醫方大成云云。則坊賈所為。非允賢之舊矣。
白話文:
〔熊氏(彥明)類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存
題詞曰: 醫方集成這本書,各方人士都推崇它已久。其中所謂濟生拔萃、宣明論、瑞竹堂、孫子和徐同知的方子,尤為重要,不可遺漏。本堂如今得到名醫選取的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使之貫通,名曰醫方大成。重新雕版印刷,以廣泛傳播,將眾多醫方匯集於一源,使閱讀者方便,不必再求其他書籍。明醫之士,幸請共同鑒別。
熊均曰: 孫允賢,文江人,元仁宗延祐年間選取醫方集成。我的先祖彥明公選取宣明拔萃等方,並加以補充,因此稱之為醫方大成。
四庫全書提要曰: 類證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舊本題為元文江孫允賢撰,原名醫方集成。此本為錢曾也是園所藏,猶如元朝舊刻,目錄未題。至正癸未菊節,進德書堂刊行,前有題識曰:醫方集成這本書,各方人士都推崇它已久。本堂如今得到名醫選取的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使之貫通,名曰醫方大成云云。由此可知,此版本為坊間書商所為,并非孫允賢的舊版。
按,先子曰。是書稱南北經驗者。謂南北之城。寒燠各異。然書中諸方。用之通治。俱得其效驗。故以命書者也。後閱吉田意庵(宗恂)釋是書。南北之義。與先子之說相符。
〔熊氏(宗立)醫書大全〕二十四卷,存
自序曰。醫善專門。方貴經驗。古今方書。傳於世者甚眾。蓋初學之士。猶臨海問津。焉能適從哉。書林舊刊文江孫氏醫方集成。後之名醫。續增宣明拔萃等方。又謂之大成。是皆經歷效驗。有不待試而百發百中者。誠衛生之捷徑也。然其方中證類混雜。分兩欠明。俾我同志。
不無憾焉。余自幼多病。喜讀醫書。暇日因取前方。芟證歸類措方入條。復選諸名方中。有得奇效。而孫氏未嘗採者。與夫家世傳授之秘。總彙成編。凡二十四卷。目之曰醫書大全。各卷分門。各門析類。各類載方。方名之上。次序順流。以一二三四之數。而標記之。與目錄互相貫通。
白話文:
古代先賢說過,這本書被稱為南北經驗,指的是南北城市氣候差異很大,寒熱不同。然而書中所載的方子,用來治療各種病症都能取得效果,所以才被命名為經驗之書。後來我閱讀吉田意庵(宗恂)對這本書的釋義,南北之義與先賢的說法一致。
這套《熊氏(宗立)醫書大全》共二十四卷,得以保存至今。
自序中說道,醫術精通於專門,藥方貴在經驗。古今醫書流傳於世者甚多,對於初學者而言,如同在海邊詢問如何渡海,不知如何選擇。書林舊刊文江孫氏的《醫方集成》,後來的名醫又增補宣明拔萃等方,號稱大成,這些都是經過驗證的有效方子,有些甚至不用試驗就能百發百中,堪稱養生之道捷徑。然而這些方子中證類混雜,分類不夠清晰,讓我和同道中人感到遺憾。我從小多病,喜歡讀醫書,閒暇時便整理前人的藥方,將病症歸類並將藥方分類編排,又選取諸名醫方中奇效的藥方,而孫氏未曾收錄的,以及家傳的秘方,統統彙集編寫成冊,共二十四卷,命名為《醫書大全》。每一卷分門別類,每一門又細分不同的類別,每一類都載有藥方。藥方名稱之上,依照順序用一二三四的數字標記,與目錄互相貫通。
使人展卷。提其綱領。而節目分明。治病之際。審其證候。而方藥備具。得無檢閱之繁。庶免狐疑之患。書成藏於家塾。以供自治之需。非敢謂之當也。坊中好事者。固請梓行。與眾共之。余不能已。因述其梗概。題諸篇端云。正統十一年。歲在丙寅。暮春之初。鰲峰熊宗立道軒序。
按天文中。洛醫吉田意守(宗桂)鈔出是書諸論。題曰醫方大成論。以便初學。越前一柏翁者。亦嘗為之。
〔陳氏(子靖)醫方大成〕佚
吳澄序曰。以一藥治一病者。本草也。以數藥治一證者。醫方也。醫方祖於本草。而其合數藥以為一方也。審其五氣。酌其五味。定其君臣佐使。如樂師調律。如軍師布陣。主對處置。一一得宜。非心通乎大化。智周乎小物。不能也。是蓋出於上古聖神之所為。而後世名醫。
白話文:
翻開這本書,先了解它的主要綱領,各個章節就會一目了然。在治療疾病時,要仔細診察患者的症狀,並準備好相應的藥物。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繁雜的檢閱而感到困惑了。這本書寫成之後,就收藏在家中,供自己參考,我不敢說它完美無缺。坊間熱心人士不斷要求印刷出版,與大家分享,我也無法拒絕。因此就簡述了它的梗概,寫在篇章的開頭。這是正統十一年丙寅年暮春之初,鰲峰熊宗立道軒所寫的序言。
根據天文學資料記載,洛陽醫生吉田意守(宗桂)抄錄了這本書中的一些論述,並題為「醫方大成論」,方便初學者學習。越前一柏翁也曾做過類似的事情。
陳氏(子靖)的《醫方大成》一書已經失傳了。
吳澄在序言中寫道:用一種藥物治療一種疾病,這是本草學的範疇;用幾種藥物治療一種症狀,這就是醫方學。醫方學源於本草學,但它將幾種藥物組合成一方,卻需要審察五行之氣,斟酌五味之性,確定君臣佐使的關係,就像樂師調律,軍師佈陣,主帥指揮,每個細節都恰到好處。這不是通曉天地運行之道、洞察細微事物的人,是做不到的。這正是上古聖賢留給後世的寶貴智慧,後世名醫……
以漸增益焉者也。然上古之方。如所謂伊尹湯液論。不復可見。今之所存。惟傷寒論之方最古。而千金次之。後賢增益。以至於今多矣。公家之聖惠則太繁。私家之易簡則太略。上方觀道士陳子靖。賦質清粹。務學精勤。用力於醫。尤專類古今諸家之方。而去取之。名曰醫方大成。
所取率皆嘗試有效者。備而不繁。要而不略。實醫方之至善。其可以參贊上古聖神。後世名醫。弘濟生民之功行者夫。
〔艾氏(元英)如宜方〕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如宜方二卷。元艾元英撰。元英東平人。始末無考。此本為三山張志寧所刊。前有二序。一為至正乙未林興祖作。一為至治癸亥吳德昭作。其書首列藥石炮製總論。不過數十味。未免簡略。第一卷。述證。自中風至雜病。凡三十類。第二卷。載方。凡三百有餘。
白話文:
中醫古方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益,但上古時期的醫方,像是伊尹的湯液論,已經失傳了。現在留存最古老的醫方是傷寒論,其次是千金方。後世的醫學家不斷增益,醫方數量越來越多。官方的醫方典籍內容豐富,但過於繁複;民間的醫方簡潔易懂,卻又過於簡略。道士陳子靖天賦聰慧,勤奮好學,專心鑽研醫術,特別是研究古今各家醫方,取其精華,編纂成《醫方大成》。
《醫方大成》收錄的都是經過驗證有效的方劑,內容豐富而不繁雜,精華要點俱全又不失簡潔,是醫方中的極品。它可以幫助後世醫者參照上古聖賢和名醫的智慧,造福百姓,延續他們的醫術。
《艾氏(元英)如宜方》兩卷,目前尚未找到。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如宜方》兩卷,是元代艾元英所著。艾元英是東平人,他的生平事蹟無從考證。現存版本由三山張志寧刊刻。書中前有兩篇序,一篇由林興祖於至正乙未年寫作,另一篇由吳德昭於至治癸亥年寫作。此書首先列舉了藥石炮製的總論,只收錄了數十味藥材,略顯簡略。第一卷論述各種病症,從中風到雜病,共計三十類。第二卷記載了三百餘種方劑。
其曰如宜者。如某證宜用某湯。某證宜用某丸散。是也。其說一定不移。未免執而不化。焦氏經籍志。高氏百川書志。俱不著錄。然相其版式。猶元代閩中所刊。非依託也。
按萬曆壬寅陳嘉猷重刊是書。附以其家傳脈法。並歷試效方。改名曰回生捷錄。
〔王氏(珪)泰定養生主論〕醫藏目錄十六卷,存
自序曰。中陽立是。清淨幽居。將二十載。以靜待動。備見正邪。其為枉病枉死。盲醫瞎灸。莫知所由。故澄心適興。信筆而書。或一日得數千言。或迤邐連月。不欲措一辭。中間論不避嫌語其害生者。方不貴多。載其必效者。今年六月。峻絕人事。謾編成卷。一家之說。未能盡善。
白話文:
這本書主張治療某種病症就用某個湯藥,某種病症就用某個丸散,說法一成不變,顯得太過死板,不靈活。雖然焦氏的《經籍志》和高氏的《百川書志》都沒有記載這本書,但從版式來看,應該是元代閩中地區出版的,並非偽造。
據說萬曆壬寅年,陳嘉猷重刊此書,並附上其家傳的脈法和臨床驗證有效的藥方,改名為《回生捷錄》。
這本書的作者王珪,在泰定年間寫下了這本《養生主》,共十六卷。
他在自序中說,自己多年來潛心修養,靜觀疾病的變化,見證了不少枉死和被庸醫誤診的悲劇。因此,他秉持著澄心靜慮的態度,記錄下自己的醫學心得,有時一天寫下數千字,有時則連續數月不斷筆耕。書中既不避諱批評有害健康的方法,也不刻意追求方劑的繁多,只記載那些必定有效的藥方。今年六月,他暫時放下俗務,將這些心得編成冊。他承認這只是個人的見解,未必完善。
故泄二教之機奧。引九流之緒餘。疏謬之辭。固不足取信於人。盡其在我。庶可杜門。然則是書之於世也。如郵亭之於歧路。而示人曰。此去則有虎狼出沒。彼去則為驛程大道。徵人感念曰。此蹊徑也。憧憧往來者。莫非行役乎。彼大道也。行役幾希。而我獨進之耶。或者一旦遇害。
則徵人唯曰命矣。夫彼之大道。又烏知其為果無狼虎乎。余故知世人之情。聞鵲聲則眾喜之。如有所得。殊不知鵲亦能噪凶。聞鴉聲則眾惡之。如有所失。殊不知鴉能使人避凶。而亦能報吉。故鴉純吉。而鵲半凶。而終不惡鵲。終不喜鴉。嗚呼。凶乎吉乎。喜乎惡乎。事在於彼不在此。
白話文:
因此洩漏了兩家學說的精妙,引出了九派餘緒,那些錯誤的言論,本來就不值得人們相信。盡力做好我自己的事,或許可以杜絕這些言論。然而,將這些書寫於世,就像路口上的郵亭,告訴人們,這條路有虎狼出沒,那條路是驛道大道。路過的人感慨道:這條小路,來來往往的人,都是趕路的啊!那條大道,趕路的人寥寥無幾,而我獨自走這條路嗎?也許有一天會遇到危險。
那麼路過的人只會說這是命運使然。至於那條大道,又怎麼知道一定沒有虎狼出沒呢?我因此了解世人的心思,聽到喜鵲叫聲,眾人便欣喜若狂,好像有所收穫。卻不知喜鵲也能報凶。聽到烏鴉叫聲,眾人便愁眉苦臉,好像有所損失。卻不知烏鴉也能讓人避凶,也能報吉。所以烏鴉全吉,喜鵲半凶,卻始終不討厭喜鵲,始終不喜歡烏鴉。唉,凶還是吉,喜還是惡,事情的結果不在自己,而在於那邊。
而鵲不得不噪。鴉不得不報。唯人自裁之。雖欲勿用。養生其舍諸。故首以原心。為發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嬰幼童壯。衰老宣攝避忌。以御未然之病。然後運氣標本。陰陽虛實。脈證病治。以為全生去病之法。然後類方對證。以為規矩之用。備述痰證一條。以為方書補闕拾遺之式。
更類雜治活法。常驗之方。並無毫髮苟簡穿鑿之妄。倉卒乏醫之處。雖不能明脈問疾用藥。井井有條。外選肘後秘寶。諸家備急數門。續抄古今明訓二道。自省一篇。以為閒邪存誠之要。用質高明。非敢固望人人共為枯槁幽棲。然後盡善。但於一切據方用藥之時。知有所生之心耳。
白話文:
喜鵲必然鳴叫,烏鴉必然報喪,唯有自身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即使想要避免疾病,也必須養生保健。因此,首先要從「原心」開始,以求達到身心平衡。接著依序論述婚配、孕育、嬰幼童、壯年、衰老、宣攝避忌等各階段的養生之道,以預防疾病。然後再講述運氣、標本、陰陽、虛實、脈證、病治等醫學理論,作為延年益壽、祛病除疾的根本法則。在此基礎上,再依據不同病症對應藥方,作為規範。此外,還特別撰寫了「痰證」一章,以補遺醫書之不足。
更列舉了各種雜治活法和常用的藥方,絕無半點虛假或牽強附會。即使在缺乏醫生的情況下,也能藉此自救。此外,還收集了「肘後秘寶」等醫書中的急救方法,以及古今明訓,並加入自我反省的文章,用以提醒人們以誠心正念去除邪氣。這些內容旨在提高醫術,並非要求所有人像隱士般追求枯燥乏味的修煉,而是希望能讓所有使用醫方藥物的人,都能了解其來龍去脈。
或曰。吉人之辭寡。而子之辭。無乃喋喋乎。余曰。吾聞晉書云。平蜀之後。其將問蜀士曰。孔明言句。何其瑣碎。士曰。簡辭惟聖。與聖則可。彼師旅之眾。故當詳喻。於是余之反復而言。正欲人人共曉之也。始作於泰定改元。又莊子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故命曰泰定養生主論。
莊子亦有養生主論。養生而有主。則不惑於二三說也。逸人洞虛子王中陽自序。
楊易跋曰。上泰定續養生主論一編。予得之藩參東皋冒公。舊本但稱洞虛子。稱中陽。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讀匏庵吳先生集。始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書也。其略云。均章名珪。自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未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於醫。年餘九十而卒。又謂見吳思庵跋。
白話文:
有人說,吉人說話不多,而你的話卻很多,是不是太囉嗦了?我說,我聽說《晉書》記載,平定蜀地後,將領問蜀地士人說,孔明的話語怎麼這麼瑣碎?士人回答說,簡潔的語言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與聖人相比,這些話語就可以理解了。因為面對軍隊眾多,所以必須詳細說明。因此,我反復說明,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這篇論述開始於泰定改元之時。莊子也說,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所以命為《泰定養生主論》。
莊子也有《養生主論》,養生要有主,就不會迷惑於各種說法。逸人洞虛子王中陽自序。
楊易跋曰:上《泰定續養生主論》一編,我從藩參東皋冒公處得到。舊本只稱洞虛子,稱中陽,竟不知作者姓名。後來讀匏庵吳先生集,才知他是元代人,名叫王均章。他的簡歷說,均章名珪,自號中陽老人,出生於元盛時,未滿四十歲就棄官歸隱虞山之下,學習丹術,尤其精通醫術,活到九十多歲才去世。另外說,我見過吳思庵的跋文。
乃考之元史。無其傳。敏德吳公思庵集。無其跋。蓋薄榮願慕高蹈之流。而國史家集。偶遺之也。所著之書。凡數種。此特其一。且長於繪事。錢氏所藏虞山圖。乃其手寫隱居所。有柴關冊灶藥欄之屬。亦以其詩而知耳。東臬公雅好醫術。而篤於奉親。問嘗以是編及予。知予有老母也。
茲欲刻梓以傳。又將推及予之心。以及於人人。養生君子。時一閱焉。當不待藏刀牧羊之悟。其亦思過半矣夫。正德辛未夏六月初吉。進士建安楊易讀跋。
四庫全書提要曰。泰生養生主論十六卷。舊本題元洞虛子王中陽撰。其書論婚孕老幼。陰陽氣運。節宣之宜。並摘錄服證方劑。以資調攝。取莊子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及養生主之語名之。前有中陽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祐序。蓋正德間。兵部郎中冒鸞所重刊也。後有楊易跋。
白話文:
我查閱了《元史》,卻找不到關於王中陽的傳記。吳敏德公的《思庵集》中也沒有關於他的跋文。想來是因為王中陽志向高遠,不屑於世俗功名,所以官方史書和私人文集都對他略有忽略。他著有幾本書,這本《泰生養生主論》只是其中之一。王中陽也擅長繪畫,錢氏收藏的虞山圖就是他親手畫的隱居處,畫中有柴關、冊灶、藥欄等,這些都是從他的詩歌中得知的。東臬公對醫術很有研究,又非常孝順父母,他曾將這本書送給我,他知道我有老母親。
現在我要刻印出版這本書,讓它流傳下去,也希望將王中陽孝敬父母的心意傳遞給更多人。希望那些注重養生的人能經常翻閱此書,相信他們不必等到像老莊所言的“藏刀牧羊”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就能領悟其中一半的道理了。正德辛未年夏六月初一日,進士建安楊易讀完此書後寫下這些跋文。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泰生養生主論》十六卷,舊版題為元代洞虛子王中陽撰。書中論述了婚孕、老幼、陰陽氣運、節氣養生等,並摘錄了服藥驗方,以供養生參考。書名取自莊子“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和《養生主》的語句。書中收錄了王中陽的自序,以及至元戊寅年段天祐的序。這本書其實是正德年間兵部郎中冒鸞重刊的,書末有楊易的跋文。
謂吳寬集中。載中陽為吳人。名珪字均章。自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於醫。
〔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國史經籍志十五卷,存
王都中序曰。曩予誦范文正公良相良醫之言。未嘗不斂衽嘉嘆。何則。良相輔弼元首。佐治邦政。興利除害。選賢任能。使人樂其業。而其仁之見諸事者。足以澤被四海。良醫導人有脈。療理有證。脫疴起痼。干元氣而開壽域。使人安其生。而其仁之蘊諸心者。亦足以被及萬姓。
蓋出處之轍雖殊。而吾人之用心則一。君子不可斯須而忘吾仁。則吾仁之在天下。不可勝用矣。謙齋薩公志文正之志。學文正之學。初以驄馬繡衣。風威所及。奸貪破膽。而生靈奠安。由柏垣而登薇府。一以是心。民以是厚。茲守建昌。殆將小試龔黃事業。為異日姚宋良相之效。
白話文:
據吳寬的文集記載,中陽是吳地人,名叫珪,字均章,自稱中陽老人。他出生於元盛時期,四十歲時棄官歸隱虞山之下,喜好丹道,尤其精通醫術。
《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一書,記載於《國史經籍志》的第十五卷。
王都中序言中寫道:我過去讀到范文正公(范仲淹)關於良相良醫的言論,總是肅然起敬,心生讚嘆。為什麼呢?因為良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事,興利除害,選拔賢能,使人民安居樂業,他們的仁德體現在一切事物上,足以惠澤天下。良醫精通醫理,診治有據,治癒疾病,調和元氣,延年益壽,使人民健康長壽,他們的仁德蘊藏在心中,也足以惠及萬民。
雖然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但他們的心志卻是一樣的。君子不可片刻忘記仁義,那麼仁德就會遍佈天下,無所不能。謙齋薩公(薩德彌)志向高遠,學習范文正公的學問,最初以精明幹練的官員身份,威勢所及,奸邪貪婪之徒聞風喪膽,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之後又升任高官,始終保持著這顆仁愛之心,百姓也因此得到厚待。如今他在建昌任職,似乎是要小試身手,效法龔黃(龔遂、黃霸)的功績,為將來成為姚宋(姚崇、宋璟)那樣的良相做準備。
公乎□哉。公猶以為未盡。乃退而考訂名家方書。及遊宦博採以經驗諸方。分門別類。為書一十五卷。鋟梓郡庠。題曰瑞竹堂經驗方。將以傳之萬世。如公之仁。可為至矣。予辱公之知。屬序編首。俾人誦茲集者。不唯知公之心良於醫。抑以知公之志良於相。相者皆自其仁心中之流溢也歟。
時泰定丙寅九月望日。閩中王都中序。
程文海薩德彌實謙齋御史瑞竹詩曰。江南御史彈琴處。插竹為援竹自成。不見稚叢緣節上。渾疑鄰筍過牆生。清陰已比甘棠愛。直氣先佔衣繡榮。回首荊臺舊亭下。高枝應有鳳凰鳴。(文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瑞竹堂經驗方五卷。元沙圖穆蘇(原作薩理彌寶今改正)撰。沙圖穆蘇。元史無傳。其事蹟不可考。以吳澄王都中二序核之。則其字為謙齋。嘗以御史。出為建昌太守。是書即其在郡時所撰集也。原書本十五卷。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載有一部一冊。而晁瑮寶文堂書目內。
白話文:
先生啊,您真是仁慈啊!您仍然認為這本書尚未完成,於是退回家中,考證名醫的方書,又遊歷各地,廣泛採集經驗,將這些方書分門別類,編寫成了一本十五卷的書,刻印在郡庠中,題為《瑞竹堂經驗方》,將它傳給後世。像您這樣的仁愛之心,真是達到了極致。我蒙受您知遇之恩,受命寫序放在書首,希望人們讀到這本書,不僅能了解您醫術高超,更能明白您品德高尚。因為相術之道,都是從仁厚之心流露出來的。
這是泰定丙寅年九月望日,在閩中王都中所寫的序言。
程文海,字謙齋,御史,曾寫過一首《瑞竹詩》:「江南御史彈琴處,插竹為援竹自成。不見稚叢緣節上,渾疑鄰筍過牆生。清陰已比甘棠愛,直氣先佔衣繡榮。回首荊臺舊亭下,高枝應有鳳凰鳴。」(出自《文集》)
《四庫全書提要》說:《瑞竹堂經驗方》五卷,元朝沙圖穆蘇(原作薩理彌寶,今改正)撰。沙圖穆蘇,元史中沒有記載,他的事蹟無法考證。根據吳澄和王都中的兩篇序言,可以推斷他的字是謙齋,曾經擔任御史,後來出任建昌太守。這本書就是他在郡中時所編寫的。原本是十五卷,楊士奇等人編寫的《文淵閣書目》中記載只有一部一冊,而晁瑮的《寶文堂書目》中卻……
亦列其名。則是明中葉以前。原帙尚存。其後遂鮮傳本。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搜採編輯。計亡闕已十之五六。而所存者尚多。謹依方詮次。分立二十四門。釐為五卷。中間如調補一門。不輕用金石之藥。其處方最為醇正。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湯。四物湯之並方。其用尤廣。
明薛己醫案。已詳著之。至瘡科所載返魂丹。與今世瘍醫所用梅花點舌丹。奪命丹相類。內托千金散。以治癰毒。亦見殊功。是皆可資利濟之用。惟幼科之褐丸子。與蘇沈良方中所列褐丸。名目相類。治療亦同。特彼用烏頭、桂、香附、乾薑、陳皮、配合。攻補兼行。頗為周密。
白話文:
這些醫書記載的方劑,大多出自明朝中葉以前,原本的書本還保存著,後來就很少流傳。現在根據《永樂大典》記載,搜集整理,估計有五六成已經失傳,但留存下來的仍然不少。依據方劑的性質,分為二十四門,整理成五卷。其中像調補一門,很少使用金石類藥物,處方非常純粹。另外,女科的八珍散,就是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合方,應用非常廣泛。明代薛己醫案已經詳細記載了這些內容。至於瘡科所載的返魂丹,跟現在瘍醫使用的梅花點舌丹、奪命丹相似。內托千金散用於治療癰毒,也有奇效。這些都是可以為人帶來好處的醫藥。不過,幼科的褐丸子,跟蘇沈良方中所列的褐丸,名字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只是褐丸子用烏頭、桂、香附、乾薑、陳皮等藥材,攻補兼備,配方更加周密。
此乃用黑牽牛、京三稜、蓬莪朮諸品。殊病其過於峻利。蓋金元方劑。往往如斯。由北人氣稟壯實。與南人異治故也。此在於隨宜消息。不可以成法拘矣。
〔張氏(道中)古今通變仁壽方〕佚
吳澄序曰。世之醫方不一。唯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者多驗。予最喜嚴氏濟生方之藥。不泛不繁。用之輒有功。蓋嚴師於劉。其方乃平日所嘗試而驗者也。淮南張道中學脈法於朱鍊師永明。朱之師劉君。名開。劉之師崔君。名嘉彥。傷寒一科。專學於李。祖李氏意。集諸家所用藥。
白話文:
這方子用黑牽牛、京三稜、蓬莪朮等藥材,藥性偏於峻利,因為金元時期的方劑往往如此,這是由於北方人體質強健,和南方人有所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會有差異。因此,用藥時需要根據情況靈活調整,不能一成不變。
分門類證。名之曰古今通變仁壽方。觀其中風傷寒二部。藥皆精審。視濟生方加詳焉。是亦有所傳授。得之嘗試。豈苟然也哉。其所學於崔劉者深。探今原別有編類文。不止藥方而已。(文集)
〔徐氏(文中)加減十三方〕一卷,存
徐克昭曰。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自少傳其婦翁針藥方術。又善符咒。鞭龍縛鬼。以此名湖間。始為縣吏。即棄去。又為安陸府吏。後棄去。遊吳。吳大戶患濕腿腫。文中與療。針行病除。留為郡吏時。鎮南王妃臥疾。不可起坐。王府御醫。皆不能愈。南臺侍御史禿魯。
以文中名聞。即馳驛就吳郡召之。至則王以禮見。賜坐便殿。道妃所疾苦。延入診視。王曰。疾可為乎。對曰。臣以針石。加於玉體。不痊其安用臣。遂請妃舉手足。妃謝不能。文中因請診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針隨以入。妃不覺知。少選請舉如前。妃復謝不能。文中曰。針氣已行。
白話文:
《古今通變仁壽方》分門別類,其中風傷寒兩部藥方精準,與《濟生方》相比更為詳盡。這些藥方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有師承、有經驗。徐文中精研崔、劉二氏醫學,更深入研究現代醫學理論,並編撰了新的醫書,內容不僅包含藥方,也包括醫學理論。
徐文中字用和,是宣州人。他從小學習岳父的針灸、藥方,並精通符咒之術,因此名聲大噪。他曾任縣吏、安陸府吏,後棄官遊歷吳地。在吳地,他治好了當地大戶的濕腿腫,並被留任為郡吏。當時,鎮南王妃臥病不起,王府御醫束手無策。南臺侍御史禿魯聽聞徐文中醫術高超,便派遣快馬把他從吳郡召來。徐文中見到王妃,便詢問病情,並表示自己用針灸治療,若無法治癒,便無顏見人。他請王妃舉手足,王妃卻表示無法做到。徐文中便診脈,並在王妃的合谷、曲池穴位施針,王妃毫無感覺。片刻後,他再次請王妃舉手足,王妃依然無法做到,但徐文中卻說針氣已行。
請舉玉手。妃不覺為一舉。請足足舉。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設宴。賜賞賚無算。聲震廣陵。皆以為盧扁復出也。(稗史集傳)
〔亡名氏加減十八方〕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靈秘十八方加減一卷。舊本題德府良醫所良醫胡嗣廉校編。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不知何人所輯。則嗣廉但校正編次算。非所撰也。其書以世人多用和劑局方。不知加減之用。因以此十八方。各詳其因證加減之法。以便於用。然病機萬變。相似者多。
但據證以加減藥味。似非必中之道。仍與執局方者等也。十八方後。又附補中益氣湯等四方。共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或即嗣廉續入歟。
白話文:
皇帝請妃子伸出玉手,妃子卻不覺得自己動了一下。皇帝又請妃子抬起腳,皇帝大喜。第二天妃子起床坐著,皇帝大設宴席,賜予無數賞賜。消息傳遍廣陵,大家都以為神醫盧扁再現人間。
按是書。收在於臞仙活人心下卷。蓋演徐文中之方而所編。仍附於此。
〔潘氏(陽坡)加減方〕一卷,未見
朱撝曰。劉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傳得劉君榮甫。再傳得劉君吉甫。三傳得陽坡潘君。(心印紺珠經序)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李氏(仲南)永類鈐方〕醫藏目錄二十二卷,存
自序曰。嘗聞病家有抱病以用醫者矣。有人子而不知醫藥。納死生□他人之手者矣。醫家有曰。家傳秘密貰藥。而不錄方。因有以藥試病者矣。世之方藥何限矣。僅可以備醫氏之搜檢。而或尚昧於所施。病者醫者。隱忍詿冒。何所逭哉,鈐方之作。本之醫經。傷寒有法。雜病有方。
白話文:
這本書收錄在《臞仙活人心下卷》中,是根據徐文中的藥方編寫的。另外,潘氏(陽坡)的加減方一卷,目前尚未見到。
朱撝說,劉守真先生是金朝人,最初從劉君榮甫學習,之後又從劉君吉甫學習,最後從陽坡潘君學習。(《心印紺珠經序》)
上述内容見於《菉竹堂書目》。
李氏(仲南)的《永類鈐方》醫藏目錄共有二十二卷,現存。
自序中提到,曾經聽說有病人抱病求醫,也有人家裡有孩子卻不懂醫藥,把生死交託給他人。有些醫生家傳秘方不願意公開,只用藥試病。世上的方藥無數,僅供醫生搜集整理,但可能仍然對所用藥物感到困惑。病人和醫生都可能因此隱忍或誤診,如何能避免呢?編寫《永類鈐方》的目的是根據醫學經典,將傷寒的治療方法和雜病的藥方收錄其中。
傷寒屬外因。言法者一定之例也。雜病通三因。立方者。當謹所向也。要知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而雜病之方。未嘗不出於仲景百十三方也。今人諱疾惡目傷寒之名。棄其書而不讀。乃攻雜病之方以出奇。是皆棄其本者。是編以風寒暑濕四中四傷。居其前。以傷寒雜病。
通為一門。凡仲景傷寒證中。有此病者。因以雜病之亦有此病者。附其後。而加三因之所向以明之。並以脈病因證治。增為五事。鈐而為圖。貫串彼此。互為發明。泛觀者。必以博為煩。詳考之。當知其約且要也。醫學家不獨得處用感發之助。衛生家實可備持循切急之救。豈復有隱忍詿冒之失哉。
白話文:
中醫學認為,傷寒是一種外因導致的疾病,這是法則性的論述。對於各種非傷寒的疾病(即雜病),則應通盤考慮三種可能的原因:風、寒、暑、濕等自然因素,以及內因和情志因素。在創立治療方案時,必須謹慎地對症下藥。
要瞭解傷寒的理論,實際上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反之亦然。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總計有一百十三個方劑,這些方劑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現今許多人避開疾病,甚至害怕提及「傷寒」這個名稱,而不願學習相關知識,反而專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試圖尋求創新。這種做法無疑是捨本逐末的。本書將風寒暑濕這四大因素導致的疾病放在前面,並將傷寒與雜病統合為一門學問。
在《傷寒論》的基礎上,本書將其中涉及的各種疾病與雜病中的相應疾病進行對照,並根據風、寒、暑、濕等四種原因進行分類。同時,本書還將脈象、病因、診斷和治療方法概括為五個方面,用圖表形式加以說明,使讀者能夠全面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聯。通過本書的學習,醫學研究者不僅能夠獲得臨牀經驗的啟發,對公眾衛生也有實質幫助,避免了對疾病的隱瞞和誤導。
簡而言之,本書旨在通過綜合分析傷寒與雜病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方法,讓讀者能夠掌握更全面的醫學知識,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雖然。醫經猶易經也。醫者意也。易者變也。程子之序易曰。至微者理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於人焉。愚曰。易之陰陽。亦猶夫病之有陰陽也。羲黃是書。理固由此而出也。推意而知變者。當自得之。鈐成。允賢孫君常恨其集成之略。揭治法於此。補訂加詳焉。
倡諸公之刻則盛。中天隱德君子也。方本曰錫類者。天池先兄誇言之。今曰永類。誠欲著吾永感也。至順二年辛未至日。棲碧山中李仲南序。
滕賓序略曰。是編曰錫類鈐方者。吾天池李君名乃季棲碧所為也。棲碧平生無世俗嗜好。見其光四方。其弟館百里外。念伯季既不可以俱出。而雙親老恩。有以壽之者。則謝諸公館聘,結道院水月間。以延方外。必有如眇道士回先生者。過之有以壽其親也。既於還丹之學有得會。
白話文:
醫學典籍如同易經,醫術講求意,易經講求變。程子在易經序文中說,最微小的道理才是根本,我所傳授的只是文字,要從文字中領悟醫術的真諦,全在於個人。易經的陰陽,如同疾病也有陰陽之分。羲皇之書,道理由此而出。推演醫理,掌握變化,需靠自身領悟。
孫君常感嘆醫學書籍的簡略,因此著此書揭示治療方法,並加以詳細補訂。
倡議刻印此書的諸位先生功德無量,如同中天隱德的君子。本書名為「錫類鈐方」,是天池李君的著作,他平生無世俗愛好,卻光芒四射。他的弟弟住在百里之外,因伯兄不能一同外出,又擔心雙親年老,希望以此書延壽。因此謝絕諸位先生的邀請,在道院水月間延醫,如同眇道士回先生,以延壽父母。他也精通還丹之術,深有心得。
而乃翁還。初先生不相待矣。則慨曰。丹之道遠矣。庶幾明方脈。以壽吾母耳。則大集古人醫書。條其鈐列。為錫類之書,蓋諸科之方藥。一閱而無不在目者矣。倉卒遇證。如暮夜求水火。無不應者。嗟乎。棲碧方著是書。豈搜獵岐黃之遺哉。求以生其親。而不可得。則是銜哀茹痛。
恨得其道之不早。而先君子之不可復生也。而其壽母夫人者猶在此,則此書之傳。豈非以錫類為孝哉。
錢曾曰。永類鈐方二十二卷。棲碧山中人李仲南。校檢古今醫書。並以脈病因證治。增為五事。鈐而為圖。貫串彼此。發明成書。使人一覽瞭然,其初名曰錫類。後改為永類者。仲南以書成於親歿之後。銜哀茹痛。所謂著其永感耳。
白話文:
李仲南的父親去世後,他希望能延續母親的生命,便決心鑽研醫術。他廣泛收集古代醫書,將藥方、脈象、疾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整理編排成冊,取名為「錫類」。這本書如同一個醫藥寶庫,涵蓋了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案,方便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快速找到所需資訊。李仲南寫這本書,並非單純追求醫術精進,而是希望以醫術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這也是他對父親逝世的深切哀痛之情的一種表達。
後來,錢曾將這本書改名為「永類鈐方」,並讚揚李仲南整理校對古今醫書,將脈象、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系統化,方便人們一目瞭然,這也體現了李仲南對母親的孝心和對父親逝世的永恆哀思。
〔危氏(亦林)世醫得效方〕國史經籍志二十卷,存
自序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自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篇出。而後之醫師。著述者殆數百家。蓋發縱指示。俾對病而知證。因證而得藥。其用心亦仁矣哉。僕幼而好學。弱冠而業醫。重念先世授受之難。由鼻祖自撫而遷於南豐。
高祖云仙遊學東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孫京。授以大方脈家。而醫道日行。伯祖子美。復傳婦人正骨金鏃等科。其父碧崖。得小方科於周氏伯熙。載進學眼科。及療瘵疾。至僕再參究瘡腫咽喉口齒等。及儲積古方。並近代名醫諸方。由高祖至僕。凡五世矣。隨試隨效。然而方浩若滄海。
白話文:
危氏世醫留下《得效方》這本書,共二十卷,如今保存下來。
作者在自序中說,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先準備好工具。有了好的工具,才能做好事。同樣地,醫生想要治病,就必須研讀醫書,才能掌握治病的根本。從《難經》、《湯液》、《靈樞》、《傷寒論》等醫書問世以來,後世的醫生寫了許多醫書,目的都是為了給醫生提供指導,讓他們能夠根據病人的症狀診斷疾病,並用藥治療。他們的仁心可嘉。我從小就喜歡學習,年輕時就開始學習醫術。我深感先祖傳授醫術的不易,他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醫術,從北方遷到南豐。
我的曾祖父雲仙到東京求學,遇見了董奉的第25代孫京,學習了大方脈學,從此醫術日益精進。我的伯祖子美又傳授了婦科、正骨、金鏃等科。我的父親碧崖從周氏伯熙那裡學到了小方科,並專攻眼科和治療瘵疾。而我則更進一步研究瘡腫、咽喉、口齒等疾病,並收集了許多古方和近代名醫的方子。從我的曾祖父到我,已經傳承了五代,每一個方子都經過試驗,效果顯著。然而,醫書浩瀚如海,我所學到的不過是滄海一粟。
卒有所索。目不能周。乃於天曆初元。以十三科名目。依按古方。參之家傳。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編次甫成。為十有九卷。名曰世醫得效方。首論脈病證治。次由大方脈雜醫科以發端。至瘡腫科而終編。分門析類。一開卷間。綱舉而目張。由博以見約。固非敢求異於昔人。
直不過欲便於觀覽云耳。斂惟國朝念群黎之疾苦。惠民有局。設教有學。於醫尤切。然自愧山林鄙陋。見聞不博。妄意纂集。舛謬惟多。尤賴當道縉紳醫師。進而教之。訂其訛。補其偏。俾繡諸梓。則庶幾廣聖皇好生之仁於無窮。豈不韙歟。仍至元三年歲丁丑七月既望。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拜手謹書。
白話文:
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醫學研究,經過十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將我所學整理成書,共計十九卷,命名為《世醫得效方》。這本書從脈病證治開始,依次涵蓋了各個醫學分支,最後以瘡腫科收尾,內容分門別類,一目了然。雖然我不敢說我的研究比前人更出色,但至少可以方便讀者學習。
如今朝廷重視百姓疾苦,設立醫局和醫學學校,我深感責任重大。然而,我學識有限,這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醫學專家指正錯誤,補足缺漏,讓這本書能夠廣為流傳,將聖皇仁慈惠及更多百姓。
這本書於至元三年七月十五日完成,嘉禾後學達齋危亦林謹書。
啥刺歹等題辭曰。南豐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編次有法。科目無遺。江西提舉司校正之。箋上於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之。復白於院。院之長二僚屬皆曰善。付其屬俾繡梓焉。噫。是方之效。豈以此一言。而遂傳歟。至元五年。太醫院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世醫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亦林字達齋。南豐人。官本州醫學教授。是編積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醫方。合而成書。一曰大方脈科。分子目九十有一。二曰小方脈科。分子目七十一。三曰風科。分子目十。四曰產科。兼婦人雜病科。分子目三十有三。五曰眼科。
分子目十二。六曰口齒兼咽喉科。分子目六。七曰正骨兼金鏃科。分子目二十九。八曰瘡腫科。分子目二十四。共十九卷。附以孫真人養生法節文一卷。其總目針灸一科。有科無書。校檢其文。皆散附各科之中。蓋標題疏舛。實非闕佚。自序稱,創始於天曆元年。迄功於後至元三年。
白話文:
這本《世醫得效方》是由南豐人危亦林所編撰,他將家族五代以來的醫方彙集整理,分為大方脈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等八個部分,共計十九卷,並附有孫真人養生法節文一卷。這本書的編排有法,科目齊全,經過江西提舉司校正、院內長官審核後,才付梓刊印。這本醫方集的功效遠不止於此,它將會流傳下去。至元五年,太醫院收藏了這本書。
其用力亦云勤篤。前有至元五年太醫院題識。備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僉院事二人同僉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掾吏一人,銜名蓋江西官醫提舉司。以是書牒醫院。下諸路提舉司重校。覆白於醫院。而後刊行。亦頗矜慎。序中稱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孫。
傳其秘方。雖技術家依託之言。不足深詰。而所載古方至多。皆可以資考據。未可以罕所發明廢之也。
〔仁存孫氏(闕名)治病秘方〕十卷,闕
文淵閣書目。孫氏仁存方。一部四冊闕。
按,先子曰。是書。向有同僚藏去者。借而閱之。舊人鈔本。蓋二百年前物。缺自首卷至第四卷。所存第五卷以下。僅六本。是雖零殘。然希世之異編。因鈔而藏之。甲子冬。偶詣少將云州公(治卿)邸。座間有書數卷。公舉見示。乃是書鑱本。亦恨闕第一卷。然文字端雅。
白話文:
他們在編撰這本書時,也十分勤奮認真。書中記載,元朝至元五年太醫院的題識,列出院長十一人,副院長二人,助理院長二人,同助理院長二人,判官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書記一人,職位名稱與江西官醫提舉司相同。因此,醫院用這份文書,下發到各路提舉司,進行校對,然後再呈報回醫院,最後才出版發行,可見他們十分謹慎。序言中提到,作者的祖先在二十五代前遇到仙人董奉的後代,傳承了秘方。雖然這只是醫術家常用的託詞,不值得深究,但書中記載了許多古代醫方,可以作為考據的資料,不能因為內容罕見就將其廢棄。
《仁存孫氏(姓名缺失)治病秘方》十卷,缺失部分。
文淵閣書目記載:孫氏仁存方,一部四冊,缺失。
我的父親說,這本書曾經被一位同事借走,之後就再也沒有歸還。我借閱了這本書,它是一本舊抄本,大約是兩百年前的物品。從第一卷到第四卷都缺失,現存的第五卷以下只有六卷。雖然殘缺不全,但這仍然是一部非常罕見的醫書,所以我將它抄錄保存下來。甲子年冬天,我偶然拜訪少將云州公(治卿)的府邸,他拿出了幾卷書讓我觀看,其中就有這本書的刻印本。雖然第一卷也缺失,但文字優雅端正,令人惋惜。
紙刻精妙。實元板也。余遂貸歸,鈔補前四卷。雖未至完。然各病門類。於是始具矣。但無序跋。故不得知孫氏何代人。熊均醫學源流曰。仁存孫氏治法方。雖有板刻以行。未詳其年代出處。今考其書體例。論病集方之旨。亦為元人無疑矣。本草綱目附方。引孫氏仁存堂經驗方。
考諸是書。靡有載者。豈別有其書者歟。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附方。
〔亡名氏神異諸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白話文:
這本書的印刷精緻,應該是元朝的刻板印刷。我借回家後,把前四卷抄寫補齊,雖然還沒完成,但各個疾病的門類已經齊全了。只可惜沒有序言和跋文,所以無法知道孫氏是哪個朝代的人。熊均在《醫學源流》中說,孫氏的《仁存堂治法方》雖然有刻板印刷流通,但年代和出處不明。現在考察書體和內容,論述疾病和收集藥方的風格,可以確定是元朝人的作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附方中引用了孫氏的《仁存堂經驗方》。
根據這些資料來看,這本書中並沒有記載孫氏的資訊,難道還有另外一本書嗎?
《孫氏仁存堂經驗方》尚未見過。
根據上面所述,這本書出自《本草綱目》的附方。
《亡名氏神異諸方》據文淵閣書目記載是一部一冊,現在缺失,已經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