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卷十

2. 本草(二)

〔雷公集註神農本草〕隋志四卷,佚

〔陶氏(闕名)名醫別錄〕(藝文略作陶弘景撰),隋志三卷,佚

〔陶氏(弘景)本草經集註〕七錄七卷,佚

自序曰。隱居先生在於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

彖象由辭。幽賛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並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

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

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銘時用上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梁書曰。陶弘景。字通明。丹陽人。性愛林泉。尤好著述。常曰我讀書未滿萬卷。以內典參之。乃當小出耳。先生性好醫方。專以拯濟欲利益群品,故修撰神農本草經三卷為七卷。撰真誥十卷。集驗方五卷。廣肘後為百一之制。世所行用多獲異效焉。(太平御覽)

唐書於士寧傳曰。帝曰本草別錄何為而二。對曰。班固唯記黃帝內外經。不載本草。至齊七錄乃稱之。世謂神農氏嘗藥以拯含物。而黃帝以前。文字不傳。以識相付。至桐雷乃載篇冊。然所載郡縣。多在漢時。疑張仲景華佗竄記其語。別錄者。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所記。其言華葉形色。佐使相須。附經為說。故弘景合而錄之。

張舜民曰。陶隱居不詳北藥。時有詆謬。多為唐人所質,人固有不知。無足怪也。(畫漫錄)

朱子曰。陶隱居注本草不識那物。後說得差背底多。緣他是個南人。那時南北隔絕。他不識北方物事。他居建康。(語類)

李時珍曰。神農本草。藥分三品。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要。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三百六十五種。謂之名醫別錄。凡七卷。首敘藥性之源。論病名之診。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書神農墨書別錄進上梁武帝。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白話文:

本草(二)

《雷公集註神農本草》,隋書記載有四卷,但已失傳。

《陶氏(姓名不詳)名醫別錄》(《藝文略》記載是陶弘景撰寫),隋書記載有三卷,也已失傳。

《陶氏(弘景)本草經集註》,七錄記載有七卷,也已失傳。

陶弘景在序中說:我隱居在茅山山嶺上,在修煉吐納之餘,也頗為研究醫術。我翻閱了本草藥性,認為這是體現聖人仁心的學問,所以撰寫並加以論述。舊說都稱本草源自神農本經,我認為確實如此。想當初,神農氏統治天下時,畫八卦來溝通人與鬼神的情感,創造耕種來減少殺生帶來的弊端,宣揚藥物治療疾病來拯救夭折的人們。這三方面,經過歷代聖人的發揚光大。像周文王和孔子,撰寫卦象爻辭,以深奧的道理來闡述天人之間的關係。后稷和伊尹,推廣種植各種穀物,讓眾生都得到恩惠。岐伯、黃帝、彭祖、扁鵲,他們都竭力發揚醫術,把恩澤流傳到所有生物,歷經三千多年,人民到現在還依賴著他們。只是在黃帝以前,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如同六爻用符號來指明含義,繪畫來記錄耕種的情形,都是依據事實而留下痕跡。至於藥物所主治的病症,應該是靠口頭傳授來了解的,不然怎麼能夠知曉呢?等到桐雷時,才開始記錄在竹簡上。這本書應該和《素問》類似。

但是後人多有修改潤飾。秦始皇焚書時,醫藥和卜筮之術沒有被焚毀,所以才得以完整保存。到了漢獻帝時,朝廷遷都,晉懷帝時,人民逃亡,導致文籍被焚毀殆盡,幾乎沒有留存下來。現在僅存的四卷,是記載本經所出產的郡縣,是後漢時期的制度。我懷疑是張仲景、華佗等人記錄的。此外,還有《桐君採藥錄》描述藥物的花、葉形狀和顏色。《藥對》四卷,論述藥物之間的搭配使用。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人又加以增刪修改,有的說有五百九十五種,有的說有四百四十一種,有的說有三百一十九種,還有的說將上、中、下三品藥物混雜在一起,寒熱屬性也錯誤。草藥和礦物藥不分,蟲類和獸類藥也不辨。而且它們所主治的疾病,互相之間也有對錯。醫生們不能全部了解,是因為他們的見識有深淺的差別。如今我將各家經典綜覽,加以研究整理,化繁為簡,以神農本經的三品藥物共三百六十五種為主,又增加了《名醫別錄》的副品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共計七百三十種。不論藥物的好壞都收錄進來,沒有遺漏。我將它們分門別類,區分藥物的種類,並註明採藥時節、產地,以及修道之人所需要的藥物。我把這些序言和記錄合在一起,寫成七卷。雖然不能追上先賢的成就,但也算是自己一家之言。我去世之後,可以留給後世的知音之人。

《梁書》記載: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陽人。他喜愛山林泉水,尤其喜歡著書立說。他常說:我讀書沒有超過萬卷,如果用佛經來印證,那只是略有涉獵而已。陶弘景先生喜歡醫方,專心濟世救人,想造福大眾,所以他將《神農本草經》三卷擴充為七卷,又撰寫了《真誥》十卷,編著了《集驗方》五卷,將《肘後方》擴充成一百零一條。世人使用他的方子,多有奇效。(出自《太平御覽》)

《唐書》中,於士寧傳中記載:皇帝問:「《本草別錄》為何分為了兩部?」於士寧回答說:「班固只記載了《黃帝內外經》,沒有記載本草。直到《齊七錄》才提到本草。世人說神農氏嘗遍百草來拯救世人,但黃帝以前,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只能靠口頭傳授。到了桐雷時,才記載在書冊上。但書中所記載的郡縣,大多是漢朝時的。我懷疑是張仲景、華佗等人竄改記錄的。而《別錄》則是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人記載的,他們描述藥物的花、葉形狀,以及藥物之間的搭配使用,並附在經文後進行解釋。因此陶弘景將它們合在一起記錄下來。」

張舜民說:陶弘景不熟悉北方的藥材,有時會有錯誤,多被唐朝人所質疑。人有所不知是正常的,不值得奇怪。(出自《畫漫錄》)

朱熹說:陶弘景註解本草時不認識那些藥物,所以後來的解說有很多錯誤。因為他是南方人,當時南北方交通不便,他不認識北方的藥材。他居住在建康。(出自《語類》)

李時珍說:《神農本草》的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共計三百六十五種,來對應周天的度數。梁朝的陶弘景又增加了漢魏時期名醫所用的藥物三百六十五種,稱為《名醫別錄》,共七卷。首先敘述了藥物藥性的來源,論述病名診斷,其次分為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以及有名無用的三品。他用紅筆書寫《神農本草》,用墨筆書寫《別錄》,進獻給梁武帝。他的書對後世頗有幫助,但也有很多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