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三 (1)
卷五十三 (1)
1. 方論(三十一)
〔羅氏(知悌)心印紺珠〕一卷,佚
戴良曰。羅名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學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然性褊甚。恃能厭事。難得意云。(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
朱震亨曰。泰定乙丑夏。始得聞羅太無並陳芝岩之言。遂往拜之。蒙叱罵者五七次。趑趄三閱月。始得降接。因觀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遊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
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餘。且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
白話文:
〔羅氏(知悌)心印紺珠〕一卷,佚
戴良說:羅氏名知悌,字子敬,世人稱他為太無先生。他是宋理宗時代的寺人,精通醫術,是金元醫學大家劉完素的再傳弟子,並且旁通張從正、李杲兩家的學說。但是他的性格很古怪,自恃醫術高超,厭惡凡事,很難得到他的歡心。(摘自《九靈山房集丹溪翁傳》)
朱震亨說:泰定乙丑年夏天,我第一次聽到羅太無和陳芝岩的醫術,於是前往拜訪。結果被羅太無叱罵了五七次,我戰戰兢兢地等了三個月才得到他的接見。我觀看了羅先生治療一位生病的僧人。這名僧人身形枯黃瘦弱,神情倦怠。羅先生診斷後發現,他是四川人,出家時母親還在世。後來他到了浙江,住了七年。有一天,他突然思念母親,這種思念無法控制,想要回家卻沒錢,只能每天望著西方哭泣,因此生病了。
當時僧人二十五歲,羅先生命令他在旁邊住下,每天用牛肉、豬肚等甘美肥嫩的食物,煮成粥給他吃,持續了半個月。同時,羅先生不斷地安慰、鼓勵他,並說:「我給你十錠銀子作為路費,我不要你報答,只是想救你的性命而已。」觀察到僧人的身體狀況稍有好轉,羅先生便用桃仁承氣湯,一天服用三帖,結果排出了許多血塊和痰積,病情才止住。第二天,羅先生只給他吃熟菜稀粥,讓他好好休息。過了半個月,僧人的身體恢復如常。
又半月餘。與鈔十錠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羅每日有求醫者來。必令其診視脈狀回稟。羅臥聽口授。用某藥治某病。以某藥監某藥。為引經。往來一年半。並無一定之方。至於一方之中。自有攻補兼用者。
亦有先攻後補者。有先補後攻者。又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隨時取中。其此之謂乎。是時羅又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格致餘論)
錢曾曰。羅知悌心印紺珠一卷。知悌字子敬。號太無先生。集六散三丸十六湯。以總持萬病。意在康濟斯民。甚盛心也。是冊繕寫精楷。乃名手所書。宜珍秘之。
白話文:
過了半個月,羅知悌拿著十錠藥出發了。他突然悟出攻擊病邪的道理,必須病人體質強壯,才能有效。否則病邪去除,正氣受損,小病會加重,重病會致命。每天都有病人來求醫,羅知悌就讓他們先診脈,再向他報告脈象。羅知悌臥病在床,聽著他們口述,用某藥治療某病,以某藥輔助某藥,引導藥力。這樣持續了一年半,他並沒有固定的方子。就算同一個方子,也有攻補兼用的,有的先攻後補,有的先補後攻。他也悟出古方治療現代疾病,不可能完全吻合,要靈活運用,才能取其精華。當時羅知悌還說,用古方治今病,就像拆掉舊房子蓋新房子,材料不同,不再經過匠人的手,怎麼可能好用呢?
錢曾說,羅知悌的《心印紺珠》一卷,知悌是他的字,子敬是他的名,號太無先生,收錄了六散三丸十六湯,用來治療各種疾病,意在救助百姓,非常用心。這本書書寫精美,是名家手筆,應該珍藏。
〔朱氏(震亨)格致餘論〕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自序曰。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若嚼蠟。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為局方之學。間有識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醫道隱晦。職此之由。可嘆也。震亨三十歲時。
因母之患脾疼。眾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顧以質鈍。
白話文:
《朱氏(震亨)格致餘論》國史經籍志一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古代醫學經典《素問》記載著道家醫學的精髓,用詞簡練卻寓意深遠。隨著時代的推移,古書的文字變得難懂,甚至出現了錯簡和衍文,非專業的儒生難以閱讀。學習者用平常心來研讀,往往感到茫然無助,索然無味,甚至認為古書不適合當今社會,厭棄而拋棄。許多人只把醫學當成治病的技巧,而沒有深入鑽研醫學的精髓。醫道隱晦難懂,正是因為如此。令人嘆息啊!我朱震亨三十歲時,
因為母親患有脾臟疼痛,眾多醫生束手無策。我因此立志學習醫術,便開始閱讀《素問》。三年後,我似乎有所收穫。又過了兩年,母親的病症用藥物治癒。我回想起父親內傷去世,伯父神志不清,叔父鼻出血,弟弟腿痛,妻子積痰,都因誤用藥物而離世。我心膽俱裂,痛不欲生。但仍然覺得學識不足,直到四十歲,我又再次閱讀《素問》。我雖然资质愚钝,但
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立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設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
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政。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註文。已成湮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
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蕪陋。陳於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邪。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白話文:
於是日夜鑽研,將書中可疑之處一一弄清楚,將可理解之處徹底通透。又過了四年,我遇到了羅太無,他是一位誠實善良、孝順長輩的人,我便拜他為師。之後,我看到了河間戴人、東垣、海藏等人的醫書,才真正明白濕熱相火在疾病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醫書必須以《素問》為立論基礎,以《本草》為處方依據,有了方劑卻不了解疾病,就無法診斷;有了理論卻沒有方劑,又如何模仿呢?《傷寒論》是假設問答形式的醫書,擅長治療外感疾病;而《東垣遺書》則詳盡闡述內傷病理,醫書至此才算完備,醫學之道也才真正明晰。因此,我不免對局方產生懷疑。
局方流行於世,從宋朝至今,遍布南方政區,成為一種習俗,這其中必然有其原因。仔細思考,濕熱相火的概念,早在王太僕的註解中就已提及,卻逐漸被淹沒,直到張仲景、李東垣等醫家才重新闡明。人體陰虛陽盛,雖然在《素問》中已有明確論述,但歷代醫家卻沒有重點闡發。正因為局方盛行,我才不揣淺陋,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書,並借鑒《金匱要略》的治法,來證明局方存在不足之處,並將自己的想法附在後面。古人將醫學視為儒家格物致知的一種方法,所以稱此書為《格致餘論》,但我不知道它是否真的能達到這個目的。後來的君子,希望你們能改正我的不足。
宋濂題辭曰。金之以善醫名。凡三家。曰劉守真氏。曰張子和氏。曰李明之氏。雖其人年之有先後。術之有攻補。至於惟陰陽五行。升降生成之理。則皆以黃帝內經為宗。而莫之有異也。張一再傳。其後無所聞。李雖多門弟子。又在中州。人有罕知之者。獨劉之學。授之荊山浮屠師。
師來江南。始傳太無羅知悌於杭。太無。宋寶祐中人。受幸穆陵。得給事禁中。性倨甚。無有能承其學者。又獨至烏傷朱君。始能傳之。初君之未從太無也。手抄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有七方。晝夜而習焉。既而悟曰。故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殺人。乃盡棄去。
白話文:
宋濂題辭曰:以善醫之名著稱的金代,共有三家,分別是劉守真氏、張子和氏、李明之氏。雖然他們三人在年代上有先後之分,醫術也有攻補之別,但對於陰陽五行、升降生成的道理,皆以《黃帝內經》為宗旨,並無差異。
張氏一再傳承,之後便沒有什麼名聲了。李氏雖然有很多門徒,但都在中原地區,很少有人知道。只有劉氏的學問,傳給了荊山浮屠師。
浮屠師來到江南,最初傳授給杭城的太無羅知悌。太無,宋寶祐年間的人,受到穆陵王寵幸,得以在禁中擔任給事中。他性格十分倨傲,無人能夠繼承他的學問。後來,他獨自前往烏傷,傳授給朱君。
朱君在拜師太無之前,曾經手抄陳師文、裴宗元所定的《大觀方》二百九十有七方,日夜苦讀。後來他頓悟,認為這些舊方治療新病,怎麼可能相符?照此施治,只會害死人。於是,他便將這些方子全部棄之。
渡浙河。走吳中。尋師而求其說。久之不能得。復走宛陵。走南徐。走建業。皆無。吳中時累累道途。聞方不能所適。忽有以太無為告者。遂還杭拜之。凡十往返不得通。君乃立其門。終日不動。太無憐其志。為敷暢三家之旨。而一析以經。越數年。悉受其學以歸。鄉之群醫。
方泥裴陳之學。聞君言皆大驚。已而又皆大服。翕然共尊事之。君年既高。所見益粹精。其自得者。類多前人所未發。乃徇門人張翼等請。著為書若干篇。名之曰格致餘論。持以示金華宋濂。濂竊受而讀之。見其立言深察證詳。未嘗不嘆君用志之勤也。蓋當大觀之方盛行。世之人烏知有所謂內經之學。
白話文:
這位醫生渡過浙江河,來到吳地,尋找名師學習醫術。然而,他苦苦尋覓許久,卻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師傅。於是,他又輾轉來到宛陵、南徐、建業,依然一无所获。在吳地,他疲於奔波,路途遙遠,却找不到學習的方向。
正當他迷茫之際,有人告訴他,太無先生精通醫術,便立即返回杭州拜訪。他前後往返十多次,卻始终無法拜師。无奈之下,他便在太無先生的門前站了一整天,一动不动。太無先生被他的執著所感動,便為他讲解了三家醫學的精髓,并用經文一一解释。
這位醫生苦心鑽研數年,終於學成歸鄉。當時,當地醫生大多依循裴、陳兩家醫學,聽到他的言論後,都大為驚訝,接著又都心服口服,纷纷尊崇他为师。他年事已高,見識更加精深,所領悟的医理,大多是前人未曾發掘的。
後來,他的弟子张翼等人,請求他將醫學心得整理成書。於是,他寫了許多篇章,命名為《格致餘論》。他將此書拿給金華的宋濂看,宋濂私下阅读后,發現書中言論精闢,論證詳實,不禁感嘆他治學的刻苦與用心。
要知道,當時大觀醫學盛行,世人根本不知道有《內經》的學說,這位醫生却能獨排眾議,致力於研究《內經》,实在難能可贵。
君獨能崎嶇數十百里。必欲求師而受其說。雖險阻艱難。更嬰迭挫。曾不為之少動。所以卒能成其學。向使君之志稍變焉。烏有今日哉。傳曰。用志不分。其道乃成。殆君之謂矣。君之此書。其有功於生民者甚大。宜與三家所著。並傳於世。故濂得備書傳學用功之所自於篇端。
其見君之自序者。因不暇及也。君名震亨。字彥修。許文懿公之高第弟子。公講學人華山。時君即從之遊。而聞道最先。剛明正直。不可干私。其安貧守道。雖古君子弗過也。而醫又特其一事云。至正七年冬十有一月日南至。金華宋濂書於浦陽東明山中。
劉桂曰。丹溪。醫之聖者也。其為格致餘論一書。超邁今古。奚容輕議。然沉潛反覆。竊有可疑者焉。論中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之說。丹溪獨指氣血之陰陽。反遺脈位之陰陽。乃以醫人之左右手立論。有戾經旨者。可疑者一也。醇酒宜冷飲之論。吾見世人飲熱酒者亦無恙。飲冷酒者。
白話文:
你獨自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只為了求學問,即使道路險阻、艱難重重,甚至遭遇挫折,你也毫不動搖,終於成就學業。若你中途改變志向,又怎麼會有今日的成就呢?古人說:「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這正是說你啊!你寫的這本書,對百姓有很大益處,應該與其他三位醫家的著作一起流傳後世。我將這些話寫在卷首,就是為了說明你學習用功的過程。
因為時間有限,我沒能寫下你的自序。你叫朱震亨,字彥修,是許文懿公的高徒。許公在華山講學時,你就跟隨他學習,是最早領悟道義的人。你正直剛毅,不為私利所動,安貧守道,堪比古聖賢,醫術更是你的專長。至正七年冬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金華宋濂寫於浦陽東明山中。
劉桂說:丹溪是醫學聖人,他的《格致餘論》一書超越古今,不容輕視。但我反覆思考,發現其中有些疑問。書中說左邊大順生男,右邊大順生女,丹溪只提到了氣血陰陽,卻忽略了脈位陰陽,只用醫生的左右手來論證,有違經旨。這是第一個疑問。關於醇酒宜冷飲的說法,我見過很多人喝熱酒也毫無問題,喝冷酒的……
雖盛暑亦致病焉。可疑者二也。至如倒倉一法。丹溪自云得之西域異人。近世余目擊士大夫數人。信行此法。死者相繼。可疑者三也。噫。西域之人。殊方異城。風氣不同。稟賦亦異。此法豈可行於東南柔弱之人乎。門人誤錄於勞瘵吐血門中。為禍甚大。且勞瘵咳血。真陰虧損。
臟腑脾胃虛弱。津液枯竭。不宜吐瀉。昔徐文伯治範云之疾。有取汗之戒。尚促天年。況吐下之法。施於勞損之人可乎。或以是罪余輕議前人。余應之曰。孫真人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丹溪辯之曰。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又曰。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丹溪能為孫公之忠臣。
白話文:
雖然盛夏時節也容易生病,這點令人懷疑。第二點令人懷疑的是,關於「倒倉」這個方法。丹溪先生自己說,他是從西域異人那裡學來的。近來,我親眼目睹不少士大夫信奉這個方法,結果接連有人因此而死。這第三點也令人懷疑。唉,西域之人,地處偏遠,風土人情不同,身體素質也大相逕庭。這個方法怎麼能用在東南地區柔弱的百姓身上呢?門人誤將此法記錄在「勞瘵吐血」的篇章中,危害極大。而且勞瘵咳血,是真陰虧損,臟腑脾胃虛弱,津液枯竭,不適合吐瀉。
昔日徐文伯醫治範雲之疾,就曾告誡他不可冒然發汗,以免損傷元氣,縮短壽命。何況吐下之法,更不適合用在勞損之人身上呢?有些人因此責怪我輕視前人,我回答說:孫真人《千金方》中,有房中補益之法。丹溪先生對此辯解說,若沒有聖賢之心,神仙之骨,不易行房中之事。又說,若以房中為補,會害死許多人。丹溪先生能夠成為孫真人忠誠的繼承人。
余顧不能為丹溪之忠臣乎。語曰。不以人廢言。使丹溪復生。其殆不廢余言矣。(續醫說)
四庫全書提要曰。格致餘論一卷。元朱震亨撰。震亨字彥修。金華人。受業於羅知悌。得劉守真之傳。其說謂陽易動陰易虧。獨重滋陰降火。創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張介賓等。攻之不遺餘力。然震亨意主補益。故諄諄以飲食色欲為箴。所立補陰諸丸。亦多奇效。孫一奎醫旨緒餘云。
丹溪生當承平。見人多酗酒縱欲。精竭火熾。復用剛劑。以至於斃,因為此救時之說。後人不察。遂以寒涼殺人。此不善學丹溪者也。其說可謂平允矣。是編前有序云。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書。蓋震亨本儒者。受業於許謙之門。學醫特其餘事。乃性之所近。
白話文:
我無法成為丹溪的忠誠侍從。有句話說:「不因個人而輕視其言論」。假使丹溪再次活著,他很可能會認同我的話。這是續醫說裡的一段話。
四庫全書的摘要提到,《格致餘論》一卷,是由元代的朱震亨撰寫的。朱震亨的字是彥修,來自金華,師從羅知悌,得到劉守真的傳授。他的理論認為陽氣容易興奮,陰氣容易損失,特別強調滋陰降火。他提出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張介賓等人對此展開了激烈的批評。然而,朱震亨的意圖在於補充益養,因此他不斷地以飲食、色慾為戒。他所創立的滋陰補品,多有奇效。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提到。
丹溪生活在太平時期,見到人們大多嗜酒縱慾,精力枯竭,火氣旺盛,又使用過強的藥物,導致死亡。因此他提出了這種救時的理論。後人未能理解他的想法,誤以為他提倡寒涼的治療方式,結果反而傷害了人。這是那些不善於學習丹溪的人的做法。他提出的觀點可以說是公平合理的。這本書的前面有一個序言,提到古人將醫學視為儒家研究事物和獲取知識的一部分,所以特別以此命名。朱震亨原本就是一個儒家學者,師從許謙,學習醫學只是他的餘暇活動,但他對醫學有深厚的興趣。
竟不以儒名。而以醫名。然究較方伎者流。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傳。敘其始末甚詳云。
〔丹溪醫案〕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丹溪醫論〕二卷,未見
〔朱氏傳方〕一卷,未見
按上見千菉竹堂書目。
〔丹溪隨身略用經驗良方〕二卷,未見
〔丹溪集〕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述古堂書目。
〔丹溪脈因證治〕二卷,存
喻昌曰。朱丹溪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次因。次證。後乃論證。其書即不行。而心法一書。群方錯雜。則共宗之。(寓意草)
〔丹溪手鏡〕三卷(述古堂書目作二卷)存
陳乾陽序略曰。丹溪先生之書。為世所誦習。如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集。以列於張劉諸大家。毋或敢置喙矣。獨手鏡一帙。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遊。常挾與俱。不輕以示人。迄今垂三百年。海內之急。欲一見之。不啻如長桑陽慶所稱禁方。而不可得。
白話文:
朱丹溪雖然不以儒家之名聞名,卻以醫家之名流傳後世。事實上,他比那些只懂藥方技巧的人更能闡明醫理。戴良在《九靈山房集》中記載了丹溪翁的傳記,詳細敘述了他的生平事蹟。丹溪的著作包括《丹溪醫案》一卷現存,《丹溪醫論》二卷、《朱氏傳方》一卷均已失傳,根據《千菉竹堂書目》記載。《丹溪隨身略用經驗良方》二卷、《丹溪集》二卷亦已失傳,根據《述古堂書目》記載。《丹溪脈因證治》二卷現存。喻昌認為丹溪的《脈因證治》一書先論脈象,再論病因,繼而論證,最後才論治,邏輯清晰。而他的另一本《心法》則將各種方劑雜糅在一起,缺乏系統性。雖然如此,丹溪的醫學思想仍被後人推崇。《丹溪手鏡》三卷(《述古堂書目》記載為二卷)現存。陳乾陽在序言中指出,丹溪的著作廣為流傳,如《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其醫學成就與張仲景、劉完素等醫學大家齊名,無人敢輕視。唯獨《手鏡》一卷,是丹溪先生珍藏的秘本,他隨身攜帶,不輕易示人。直到今天,距丹溪先生去世已過三百年,許多人渴望一睹此書,卻如同長桑君的禁方一般,難以尋覓。
以為殆非人間有也。不佞嘗為言明府吳公。乃佹得之於其後裔。神物之出。豈有其候耶。先生之後。興廢者數矣。然皆徒秘其書。相戒毋泄。而不能有所表章。故亦時有魚豕之憾。公於是為一一考正。而命剖剞以廣之。不佞陽獲卒業焉。其文簡質。而旨奧衍。其洞人之臟腑陰陽。
而為之劑。往往於單辭片語。輒能奇中。然大要淵源於黃帝語。非素問弗道也。
錢曾曰。丹溪手鏡二卷。此為清常手校本。序稱丹溪著醫書數帙。皆行於世。此乃耄年所作。故傳之獨秘獨遲。未知清常從何本是正。其校書可謂專勤矣。
〔金匱鉤玄〕國史經籍志一卷,佚
白話文: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不可能存在於人間,後來我曾經向明府吳公提起此事,才從他的後代手中得到它。神物出現,難道會有跡可循嗎?先生的後代興衰更替了幾次,但他們都只是將書本秘密保存著,互相告誡不要外洩,卻沒有任何顯赫的功績。因此,也常常發生一些令人遺憾的事情。吳公於是仔細校對了這本書,並命人將它刻印出版,廣為流傳。我也因此有幸獲得了這本書。書中的文字簡潔樸實,但意思卻深奧廣博,它能透徹地了解人體的臟腑陰陽,並根據此制定藥方。常常在一些簡單的詞語中,就能神奇地命中要害。然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都源自黃帝的醫學理論,如果沒有《素問》就無法理解它。
錢曾說:「《丹溪手鏡》兩卷,是清常手校本。序言中說丹溪寫了許多醫書,都流傳於世,這本書是他晚年所作,因此傳播得很晚,而且很秘密。不知道清常是從哪個版本校對的,但他校對書本的態度確實非常認真。」
《金匱鉤玄》國史經籍志一卷,已經失傳了。
李濂曰。戴原禮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以己意著其後。
四庫全書提要曰。金匱鉤元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禮校補。中稱戴云者。原禮說也。末附論六篇。不刻於目錄中。一曰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諭。一曰氣屬陽動作火論。一曰血屬陰難成易虧論。一曰滯下辨論。一曰三消之疾燥熱勝陰論。一曰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論。皆不題誰作。
觀其滯下辨論。引震亨之言。則亦原禮所加也。震亨以補陰為宗。實開直補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閘內經之旨,開諸家無窮之悟。雖所用黃柏知母。不如後人之用六味丸。直達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後人之用逍遙散。和平無弊。然筆路藍縷。究以震亨為首庸。是書詞旨簡明。
白話文:
李濂曰。戴原禮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以己意著其後。
李濂說:戴原禮校正了丹溪先生所著的《金匱鉤玄》三卷,並在其後附上了自己的意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金匱鉤元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禮校補。中稱戴云者。原禮說也。末附論六篇。不刻於目錄中。一曰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諭。一曰氣屬陽動作火論。一曰血屬陰難成易虧論。一曰滯下辨論。一曰三消之疾燥熱勝陰論。一曰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論。皆不題誰作。
《四庫全書提要》說:《金匱鉤元》三卷,為元代朱震亨所撰,明代戴原禮校訂補遺。書中凡是提到「戴云」者,都是戴原禮的觀點。書末附有六篇論述,未列入目錄,分別為:「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諭」、「氣屬陽動作火論」、「血屬陰難成易虧論」、「滯下辨論」、「三消之疾燥熱勝陰論」、「泄瀉從濕治有多法論」。這些論述皆未標明作者。
觀其滯下辨論。引震亨之言。則亦原禮所加也。震亨以補陰為宗。實開直補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閘內經之旨,開諸家無窮之悟。雖所用黃柏知母。不如後人之用六味丸。直達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後人之用逍遙散。和平無弊。然筆路藍縷。究以震亨為首庸。是書詞旨簡明。
觀察其「滯下辨論」篇,其中引用了朱震亨的言論,可見這也是戴原禮所增補的。朱震亨以補益陰氣為宗旨,實際上開創了直接補充真水的先河。他以疏通郁結來治療疾病,也巧妙地把握了《內經》的精髓,為後世醫家打開了無窮的思路。雖然他所用的黃柏、知母等藥物,不如後人所用的六味丸能直達病根;他所制定的越鞠丸,也不及後人所用的逍遙散平和有效。但他的文風樸實,實屬難得。總而言之,朱震亨在醫學上功不可沒,這本書言簡意賅,值得細細研讀。
不愧鉤元之目。原禮所補。亦多精確。明史方伎傳。載此書於原禮傳中。卷數與今本同。稱其附以己意。人謂不愧其師。其為醫家善本可知矣。原禮。浦江人。洪武中御醫。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朱國禎湧幢小品曰。戴元禮。國朝之聖醫也。太祖稱為仁義人。太孫即位。
拜院使云云。元禮即原禮。蓋國禎得諸傳聞。故音同字異耳。
(按焦氏經籍志。別載平治薈萃方三卷。然與鉤玄一書名異耳。仍不著錄。其編輯在於薛己二十四種中。)
〔丹溪秘傳方訣〕,十卷,存
張應雕跋曰。上丹溪秘傳方訣。彥修先生家藏書也。證下有論。論下有方。辭雖簡略。包括無遺。誠若良金美玉。為世之稀有者。予久慕斯集。弗獲一睹。近因考績歸省。偶得觀於友人朱思貞家。目駭心異。喜而不寐者累夕。遂求思貞原本用鍥諸梓。庶使先生利濟之心。不致於泯沒。
白話文:
戴原禮的醫術的確不愧其師,他的著作《鉤元》精準完善,明史中將其列入戴思恭傳中,卷數與現存版本相同,說明他只是在師法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此被稱讚為不負師名。戴原禮,字思恭,浦江人,洪武年間的御醫,被稱為國朝聖醫,太祖稱讚他為仁義之人,太孫即位後拜他為院使。戴元禮就是戴原禮,朱國禎的《湧幢小品》中記載的音同字異而已。 《丹溪秘傳方訣》十卷,現存。張應的跋文中稱讚此書是彥修先生家藏之寶,論述精闢,方藥詳盡,如同良金美玉,十分珍貴。他本人一直希望能一睹此書,直到回鄉探親時才得見友人朱思貞家藏本,喜不自勝,連續幾夜睡不著覺,於是向朱思貞借來原版刻印出版,希望戴元禮濟世救人的醫術能夠流傳後世。
而紛紜之庸醫。不致於繆誤。思貞素以仁愛存心。況能旁通於醫者。樂然付與。因捐俸命工。計日刊成。仍僣書於卷末。以記歲月云。時成化十一年歲次乙未八月九日。四明張應雕志。
〔丹溪治法語錄〕,一卷,未見
〔丹溪心法〕,國史經籍志三卷,未見
〔楊氏(珣)丹溪心法類纂〕,醫藏目錄四卷,存
〔程氏(充)丹溪心法〕,四卷,存
自序略曰。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弟。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遊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闢局方之非宜。
白話文:
當時有很多庸醫,我擔心他們會誤解醫術,所以才寫下這些心得。我希望能用真誠和仁愛的心態去傳授醫術,更何況是那些能夠理解醫學的人,我很樂意將這些心得交給他們。因此我捐出俸祿,請工匠雕版印刷,並記錄下完成的日期,以記下時光流逝。這是在成化十一年(西元1475年)乙未年八月九日由四明張應雕刻完成。
這本《丹溪治法語錄》共一卷,目前尚未找到。
《丹溪心法》記錄在國史經籍志中,共三卷,但目前尚未找到。
《楊氏(珣)丹溪心法類纂》記載在醫藏目錄中,共四卷,目前還存在。
《程氏(充)丹溪心法》共四卷,目前還存在。
我寫下這些序言簡述一下。泰定年間,丹溪朱先生在江東崛起。他是文懿公許衡的高徒,名叫朱震亨,字彥修,是婺州烏傷人,是元朝的著名儒學家。由於母親患脾病,他下定決心學習醫術,認為醫學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項重要學問,也是孝敬父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遊遍江湖,尋訪名醫卻無所獲。回到杭州拜訪羅太無先生,才得到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的學說,回到家中後潛心研究《素問》的精髓,深入理解運氣的奧妙,並批判當時醫學界的錯誤觀念。
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實虛。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咸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於陝右。成化初。王季瓛附方。重梓於西蜀。
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薈萃經驗方。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究之。
白話文:
了解病人的病情,分辨陰陽虛實,辨別標本輕重,審查血氣盛衰,探究真邪强弱,依照活法用藥,不拘泥於單一方劑,這是醫道精髓,是掌握性命的大道,集歷代先賢醫術的精華。他的弟子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等人,都能够继承他的醫道,他們的醫書流传多年。景泰年間,杨楚玉将他的醫術心得集結成書,在陝西刊行。成化初期,王季瓛在西蜀重印此書,并加入一些方剂。
他們希望將此書廣泛傳播,讓後世醫者學習,不致於誤診而導致病人枉死,用心良苦。但楊楚玉的集子,有些篇目重複,有些內容遺漏,还加入了一些其他醫論,混淆了真偽。王季瓛又添入了許多方劑,偏離了原來的精髓。我這個江左愚夫,早年就立志研究醫術,每次閱讀這些醫書,都感到切中病痛,便斗膽將一些平治、薈萃、經驗方劑,以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鑑、濟生拔萃、東垣、河間等書的精華整理編排,以求精益求精。
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復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曹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其或文理乖訛。意不相貫者。詳求原論。以正其誤,篇目錯綜。前後重疊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遺。而彼有載者。採之以廣其法。論既詳。而方未備者。增之以便檢閱。
一言去取。無敢妄有損益。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者免惑於他歧。疾疢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極知僣逾。無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訛舛。而賜教之。則充之至願也。於是乎書。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庵居士程充謹識。
白話文:
這本書原本缺少一些內容,後來得到烏傷王允達先生贈送的丹溪曹孫朱賢家藏版本,將兩者對照參考。發現有些地方文字不通順、意思不連貫,就仔細查閱原著,糾正錯誤。有些章節內容重複,就刪減冗余,保留重點。有些內容這裡有,那裡沒有,就互相補充,使內容更加完善。有些論述很詳細,但缺少藥方,就補充進去,方便查閱。
我修改時謹慎小心,不敢胡亂增減。希望能讓丹溪的著作如同涇河與渭河合流,清濁分明,烏鴉和鷺鳥棲息在一起,黑白分明,讓學習者免於迷失在其他歧路上,讓病患都能得到正確的治療。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妥當?我深知冒昧僭越,無所逃避罪過,希望同道中人能寬容我的愚昧,糾正我的錯誤,賜教指正,我將感激不盡。這本書是在成化十七年辛丑年仲冬完成的,由休寧後學復庵居士程充謹記。
跋曰。楊楚玉類集心法。中間水腫。虛腫。痛風。肢節痛。麻木。婦人小便不通等證。文多重出。又取別論。附於其間。雖能補其缺略。不免混淆難別,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瓛因正論及附論中方未備載。又作附錄。如夢遺椿樹根丸。淋證六味地黃丸。婦人三補丸等。不錄丹溪原方。
卻於他書。取方名相同。增入藥味。與病懸隔。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誤。今以丹溪原論。考訂遺誤。錄於證首。次附戴元禮辨證。次錄正方。以見正法不雜。其附論不去。題曰附錄。用存編者之意也。復盡載附論中方。題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幾明白。又增入外科倒倉等法。
白話文:
跋文中說,楊楚玉的《類集心法》中,關於水腫、虛腫、痛風、肢節疼痛、麻木、婦女子宮閉塞等症狀的記載,有很多重複,而且還引用了其他論述,附在其中。雖然能彌補缺漏,但難免混淆不清,導致丹溪主治病的本意不明確。王季瓛因此在正論和附論中,補上了原方沒有記載的部分,又另外撰寫了附錄,例如夢遺的椿樹根丸、淋證的六味地黃丸、婦人的三補丸等等,這些都未收錄丹溪的原方。
卻從其他書籍中,找到藥方名稱相同,但增補了藥味的藥方,這些藥方與病症無關,恐怕使用者不加辨別,反而會造成錯誤。現在按照丹溪的原論,考證錯誤,將其記錄在症狀的開頭。接下來附上戴元禮的辨證,之後再錄製正方,用以顯示正法不摻雜。附論不予刪除,題為附錄,以保留編者的用意。並且完整記載附論中的藥方,題為附方,以防人們隨意取捨。希望如此能使內容清晰明瞭。此外,還增加了外科倒倉等療法。
以翼其未備。觀者詳為。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識。
程敏政序略曰。予宗人用光世業儒。而好醫。其讀素難之書甚稔。最喜朱氏之說。嘗以丹溪心法。有川陝二本。妄為世醫所增附。深懼上有累於朱氏。乃為之彪分臚列。釐其誤而去其復。以還其舊。凡朱氏之方。有別見者。則以類入之。書成將刻梓以傳。請予序。予故以多病好醫。
而未能也。輒以醫卜並言於篇首。使業醫者。知其道本出於聖人。其書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則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難脈經之書。以及五君子之說。而尤以朱氏為入道之門。則庶幾上可以輔聖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見儒者仁民之效。而醫不失職矣。用光名充。休寧叉口人。
白話文:
程充識於成化庚子花朝日,認為觀者應該仔細閱讀此書。
程敏政在序言中說,他的宗親程用光雖然從事儒學,卻熱愛醫術,精通《素問》等醫學典籍,特別推崇朱丹溪的醫學理論。他發現市面上流通的《丹溪心法》川陝兩本,存在許多錯誤和增補,擔心會誤導後人,影響朱丹溪的聲譽。因此,他將此書重新整理,剔除錯誤,恢復原本面貌,並將朱丹溪的醫方按照类别归类整理。完成後,打算刻印出版,傳承後世,特地請程敏政寫序。程敏政雖然經常生病,也熱愛醫學,但由於自身條件有限,無法親自參與整理工作,就撰寫了这篇序言。他希望通過此序,讓從事醫術的人明白,醫術源自聖賢之道,其重要性如同《易經》,不應自卑。他鼓励他們努力钻研《本草》、《素問》、《脈經》等醫學典籍,尤其要重视朱丹溪的醫學理論,以期達到輔佐聖主、救濟天下蒼生的目的,實現儒家仁民愛物的理想,不辜負醫者的职责。程用光,字充,休寧叉口人。
與予同出梁將軍忠壯公後。
〔方氏(廣)丹溪心法附余〕明志二十四卷,存
自序曰。昔予母年艾時。以家事繁冗。不暇啜粥,惟飲冷酒。以致內傷脾胃。遍身發出赤斑。是時天疱瘡傳染。斑與相類。醫之者多不能辨。遽然而卒。罔覺其咎。蓋斑無頭粒。瘡有頭粒。易分別而不知爾。厥後葬母。不得已而與鄰人訟。三載始白。既而感激。乃志於學。讀書之餘。
恆取醫書丹溪心法覽之。見其所謂飲食內傷脾胃。發出赤斑之論。乃喟然悲嘆。其前病果誤於醫者。正程夫子所謂病臥於床。委之庸醫。譬之不孝者也。終天之恨。曷有窮耶。由是心之於醫。若口之於芻豢。不能釋也。竊惟斯道肇自軒岐。迄漢而下。代不乏賢。求其可以為萬世法者。
白話文:
與予同出梁將軍忠壯公後。
〔方氏(廣)丹溪心法附余〕明志二十四卷,存
自序曰: 昔日我的母親年紀大了,由於家務繁忙,沒有時間吃粥,只喝冷酒,導致脾胃受損,全身長出紅斑。當時天疱瘡流行,紅斑與之相似,很多醫生都無法辨別,母親就這樣突然過世,沒有人意識到原因。其實,紅斑沒有頭粒,天疱瘡有頭粒,很容易區分,卻無人知曉。後來,我埋葬了母親,無奈與鄰居打官司,三年才得到平反。這件事令我非常感慨,於是我立志學習醫術。
讀書之餘,我經常翻閱《丹溪心法》這本書,看到書中所說的飲食內傷脾胃,發出紅斑的論述,便忍不住悲嘆。母親的病症,原來是誤診所致,正如程子所言:「病臥於床,委之庸醫,譬之不孝者也。」終生遺憾,何時才能消解?從此,我對醫術的熱情如同飢渴之人渴望食物,無法割捨。
我暗自思忖,醫學之道,起源於軒轅黃帝和岐伯,延續到漢代,歷代不乏名醫。想要找到可以作為萬世典範的醫術,實在不易。
張長沙外感。李東垣內傷。劉河間熱證。朱丹溪雜病數者而已。然而丹溪實又貫通乎諸君子。尤號集醫道之大成者也。先生既沒。而其遺書。則有丹溪心法傳於世。蓋其術至精。故其為言至切。實保命之良規。濟人之妙訣也。惜乎是書詳於法。而猶略於方。袖珍等書。則又詳於方。
而略於法,皆不便檢閱。時祥符鄭尚宜張汝孝輩。亦達於醫者也。以予言為然。予於是乃將心法。立訛留正,群方刪繁就簡。合為一書。凡五年餘始脫稿。不敢他有所名。名之曰丹溪心法附余。其間病目分之以門。藥方聚之以類。每證之下。先具心法。後附群方。俾法不離乎方。
白話文:
張仲景擅長外感疾病,李東垣精於內傷病症,劉完素以熱證見長,朱丹溪則精通多種雜病。然而,朱丹溪的醫術實則融匯了諸位名醫的精髓,可謂集醫道之大成者。先生仙逝後,其遺書《丹溪心法》流傳於世。此書精妙絕倫,言簡意賅,實為保命之良方,濟人之妙訣。但可惜的是,此書詳於醫理卻略於方劑,而一些袖珍醫書則詳於方劑,卻略於醫理,皆不便於檢閱。
時逢祥符鄭尚宜、張汝孝等醫術精湛之人,亦認同我的觀點。因此,我便將《丹溪心法》中錯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將繁雜的方劑簡化,合而為一書。歷時五年有餘才得以完稿。不敢妄自冠名,故名之為《丹溪心法附余》。書中將病症分門別類,藥方按類彙集。每種病症之下,先列出醫理,後附方劑,使醫理與方劑相輔相成。
方不離乎法。又取丹溪本草衍義補遺。及崔真人脈訣舉要。王節齋明醫雜著。附載於中。而於醫之藥性脈理。病機治法。經絡運氣。六者粗備。其正誤補闕。以俟後之君子。然初學之士。與養生之家。或有取焉。庶乎得醫道之正。而不為他歧所惑。僣妄之罪。固知無所逃矣。
謹序。嘉靖十五年丙申春三月穀旦。新安後學方廣序。
立書本旨曰。予觀得醫道之全者。丹溪一人。發丹溪之蘊者。心法一書。然其書自程用光重訂之後。若無餘憾。第附錄不盡削去。而與正法矛盾焉。丹溪纂要。醫學集成。雖能備丹溪群書。然因心法混淆。而採取亦不免於差謬。蓋丹溪群書,其門人戴元禮趙以德劉叔淵已採載於丹溪心法之上矣。
白話文:
此書遵循醫學原則,並參考了《丹溪本草衍義補遺》、《崔真人脈訣舉要》、《王節齋明醫雜著》等書籍,涵蓋了藥性、脈理、病機、治法、經絡、運氣等醫學知識,力求完善。希望初學者和養生者都能从中获益,明白正統醫道,不受其他歧途迷惑。
本書的撰寫目的在於完整呈現丹溪學說。丹溪先生是醫道全才,而《丹溪心法》則精妙地闡述了其醫學精髓。但程用光重訂後,附錄部分並未完全去除,反而與正法有所矛盾。雖然《丹溪纂要》、《醫學集成》收錄了丹溪先生的許多著作,但由於《丹溪心法》混淆不清,導致內容也存在錯誤。其實丹溪先生的門人戴元禮、趙以德、劉叔淵已經將其醫學思想整理收錄在《丹溪心法》中。
而纂要集成二書。又是將丹溪群書。翻謄一次。今以百年之後。追想其人之言。何若親炙領教之為的哉。玉機微義。搜輯群書。條陳潔白。為醫書之折衷。惜乎丹溪心法。而不得與焉。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余錄等書。雖備群方。然其間有一等用藥辛香燥熱。與夫瞑眩之劑。
實非氣血虛者所宜乎。因此而留心焉。今除玉機微義一書不煩之外。謹將丹溪心法。除去附錄。止以正法正方具於前。群書惟取切合病情之劑附於後。彪分臚列。集為一書。名曰丹溪心法附余。將與玉機微義同驅並駕於世。而醫之方書。庶幾乎備矣。觀者詳焉。
凡例曰。一病目。謹依丹溪心法之舊。凡有增入者。注新增二字以別之。其間以門而分者。庶見病機之同也。一各證。首具丹溪正法正方。依程用光考索精確。為醫門萬世之規矩準繩者也。一附諸賢論。庶見病之源流。治之方法也。不能悉載。其間有闕者。君子宜於玉機微義求之。
白話文:
原本將丹溪先生的著作整理成兩本書,並將丹溪先生的其他著作抄錄了一份。如今百年過去,回想他老人家的教誨,真是無法親自請教學習。而《玉機微義》一書,搜羅眾多醫書精華,條理清晰,是醫書中的折衷之作。可惜的是,其中並未包含丹溪先生的心法。像《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余錄》等書,雖然收錄了各種藥方,但其中有些藥物辛辣燥熱,甚至有蒙蔽眼睛的藥劑,並不適合氣血虛弱的人。因此我特地留心此事。現除了《玉機微義》之外,我將丹溪先生的心法整理成冊,去除附錄,只保留正法正方。其他醫書則選取與病情相符的藥方,分門別類,整合為一冊,命名為《丹溪心法附余》,與《玉機微義》一起傳世,使醫學典籍更加完善。讀者可以細細研讀。
凡例:
- 本書以丹溪心法為基礎,新增的部分標註「新增」二字以示區別。
- 以病症分類,目的是讓大家了解各病症的病機相似之處。
- 各病症的首頁列出丹溪先生的正法正方,這些方法精確可靠,是醫學界千古不變的準則。
- 附錄部分摘錄其他醫家論述,以便了解疾病的源頭和治療方法。由於篇幅有限,無法全部收錄,如有缺漏,請參閱《玉機微義》。
一附脈理。庶知病之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情也。亦不能悉載。其間有闕者。宜於脈經脈訣求之。一附諸方。以輔丹溪所不及。其間以類而聚者。庶見治法之異也。然方書汗牛充棟。不勝其多。姑取不違於理者。列載於上。以待君子採擇焉。一王節齋明醫雜著方論。取附於各證之下。
蓋節齋深得丹溪之旨。故備栽以俟參考焉。一病證欠發明處。藥方有疑難處。予綴俗說以通之。有廣按二字別之。倘有差謬。後之君子。幸賜教焉。一丹溪本草衍義補遺。雖另成一書。然陝板蜀板閩板丹溪心法。咸載之。程用光重訂丹溪心法。而徽板乃削去之。反不為美。今仍取載書首。
白話文:
這篇脈理,希望能讓人了解疾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情況。但它無法全部列舉,有些內容遺漏了,可以去《脈經》、《脈訣》中尋找。這篇方論是為了補充丹溪先生著作中沒有提及的內容,將相似病症歸類在一起,方便大家看到治療方法的不同。當然,醫書浩如煙海,實在太多,這裡只列舉了一些符合道理的內容,供大家選擇。這篇《王節齋明醫雜著方論》則附在各種症狀下。
因為節齋先生深得丹溪先生的真傳,所以把這些內容都列出來,方便大家參考。如果在病症描述或藥方方面有不清楚的地方,我會用通俗的話語解釋,並加上「廣按」二字標明。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後人能指正。這篇《丹溪本草衍義補遺》雖然是獨立的一本書,但陝西、四川、福建等地的《丹溪心法》都收錄了它。程用光先生重訂的《丹溪心法》中卻刪掉了這篇補遺,實在不妥。所以這裡還是把它放在書的開頭。
使人獲見丹溪用藥之旨也。
賈詠序略曰。予以多病懇乞賜休林下。暇日檢方。亦竊疑之,於是遠延方君過潁。因出所次丹溪心法附余。凡二十四卷。相與訂之。夫方君名廣字約之。古庵其號。新安儒醫也。嘗遊河洛。旅寓陳留。野亭劉公亦雅重之。恆以藥活人。乃謂是害超邁群識。尤切日用。雖楊楚玉輩再纂。
而不能備集脈訣之詳。程用光氏翻刻。而不能盡芟附錄之誤。於是重加檃栝。訛者正之。偽者去之。且萃諸君子方論於下。精切簡要。不畔古經。銓次成帙。間亦竊附己意。以發明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明方廣撰。廣字約之。號古庵。休寧人。是書成於嘉靖丙申。因程用光所訂朱震亨丹溪心法。贅列附錄。與震亨本法。或相矛盾。乃削其附錄。獨存一家之言。別以諸家方論。與震亨相發明者。分綴各門之末。然均非震亨之原書矣。
白話文:
這本書能讓人了解丹溪用藥的精髓。作者方廣,字約之,號古庵,是新安的儒醫。他曾在河洛一帶遊歷,也曾在陳留居住。野亭劉公非常看重他,因為他常以藥物救治病人,醫術超群,尤其精通日常用藥。雖然楊楚玉等人也曾整理丹溪的醫術,但未能完全涵蓋脈訣的詳細內容。程用光也曾翻刻,但未能完全去除附錄中的錯誤。於是方廣重新整理,改正錯誤,刪除偽造內容,並且將諸位醫家的方論彙集在書中,精簡明要,不背離古醫典籍,編成了一部完整的著作。作者也偶爾加入自己的見解,以作闡釋。
〔趙氏(良仁)丹溪藥要〕佚
按上見於蘇州府志。
〔盧氏(和)丹溪纂要〕國史經籍志八卷(趙應春刻為六卷楊捷刻為二卷)存
凡例曰。丹溪衣缽一書。其立例據病。論治最為切當。但略而未備。門人各為增錄。名薈蕞。鉤玄。心法。師友淵源等書。固亦遺漏尚多。且其中互有得失,今肆為刪正裁取。更加潤色。以歸於一。其有附會謬說。竄入雜方。直削之。一格致餘論等成書。並本傳。及書柬中所具長篇。
則摘取其要語。少加潤色錄之。一凡門人所錄論方。果系丹溪所授者。不復識別。一篇中所有古方。如內傷篇補中益氣湯之類。悉附於後。又有一等古方。如傷寒篇麻黃湯之類。雖非篇中所用。然皆切於施治。而不可無者。亦附之以備參用。一凡藥方。惟備於一處。於目錄中見之。
白話文:
《丹溪藥要》原本由趙良仁所著,記載於蘇州府志中。《丹溪纂要》則由盧和所著,根據國史經籍志記載,有八卷,趙應春刻本為六卷,楊捷刻本為二卷。《丹溪纂要》的凡例中提到,丹溪的醫學著作雖然立論精準,但内容不夠完善,因此他的門人陸續增補了《名薈蕞》、《鉤玄》、《心法》、《師友淵源》等書籍,但仍然存在遺漏和錯誤。本書將這些書籍重新整理,去蕪存菁,並潤色文字,統一成一本。對於那些附會謬誤、雜亂無章的藥方,則直接刪除。此外,將《格致餘論》等書籍以及丹溪的傳記和書信中的重要內容也收录其中。對於門人所記錄的藥方,只要確實是丹溪所傳授的,就不再區分。書中所有的古方,例如內傷篇中的補中益氣湯,都附在書末。還有一些古方,例如傷寒篇中的麻黃湯,雖然並不在書中使用,但十分實用,也附在書末供參考。所有藥方都收錄在同一位置,方便讀者查找。
一凡丹溪本文。皆大字。愚所注皆小字。但其藥方下。分兩制度。亦照舊用小字者。所以便觀覽也。一凡篇中藥方下。分兩制度。或有或無。或詳或略。或大字。或小字。皆仍諸書之舊也。一凡篇中方名。亦用陽文。各藥亦分層具列。皆所以便檢覽也。
李呈祥曰。丹溪。隱君子也。細觀纂要一書。燮理之道寓焉。不但可為卻病延年之助而已。(古源山人集)
按醫藏目錄。有趙應春丹溪心要。據費延之纂要序曰。丹溪纂要。海內刻之累矣。重校之者。江陰蟠龍山人也。山人趙姓。諱應春。幼業舉子。書畫殊絕。有松雪遺風。素多病。尤精於醫云。則所謂心要者。亦是書也。余嘗得丹溪要刪一書。凡八卷。題雲山陰適適道人校。蓋亦唯改是書篇目者。乃明時坊刻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的著作,正文都用大字,我的註解都用小字。但藥方部分,分為兩種格式,仍然沿用小字,方便閱讀。篇章中的藥方,有些有分兩種格式,有些沒有,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有的用大字,有的用小字,都保持原本書籍的格式。篇章中的方名也用陽文,每種藥物也分層列出,方便查閱。
李呈祥說:丹溪先生是隱居的君子。細看他的《纂要》一書,裡面蘊藏著調和人體的道理,不僅能幫助人們祛病延年。
根據《醫藏目錄》,有趙應春所著的《丹溪心要》。根據費延之在《纂要序》中的說法,《丹溪纂要》已經在全國刻印多次,而再次校勘此書的是江陰蟠龍山人,山人姓趙,名應春,年輕時曾參加科舉考試,書畫都十分出色,有松雪道人的遺風。他常年多病,尤其精通醫術。因此,所謂《心要》,也就是這本書。我曾經得到過一部《丹溪要刪》,共八卷,題為“山陰適適道人校”,看來只是改了書名而已,應該是明朝時期的坊刻本。
〔亡名氏丹溪適玄〕醫藏目錄三十卷,未見
〔丹溪心要〕八卷,存
高賓序日。醫家之有丹溪。猶吾儒之□□□夫子。蓋惟深於其道。而□□□□真獨得之妙。則凡立言成□□□繼往開來。師法百世。莫之□□□丹溪之□□□□為醫□□□□南者多矣。成化間。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間。又有醫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書。則所家藏而未出者。
□歲雖已刊行。而魯魚亥豕。訛舛特甚,吾侄子正潛心斯道之久。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故於是書。尤注意焉。又誠不忍坐視其謬。以誤天下也。遂加手校而重刻之。俾同人以共躋斯民於仁壽之域。雖極勞費。所不辭焉。可尚也已。吾因錯五三書。而互觀之,心法言心。而不曰要。
白話文:
丹溪翁著作《醫藏目錄》共三十卷,現已失傳。他的另一本著作《丹溪心要》現存八卷。
高賓在序文中說,丹溪在醫學界的地位如同孔子在儒學界的地位,他深諳醫道,並獨具慧眼,其著作繼承前賢,開創後世,成為後世醫者的典範。丹溪的醫學著作在南方的影響很大,成化年間曾刻印《丹溪心法》,弘治年間又刻印了《丹溪醫要》。此外,還有一本《丹溪心要》為私人收藏,尚未出版。
雖然這本書已經出版多年,但錯漏百出,錯誤極多。我的侄子正潛心研究醫學,一直心懷丹溪,所以特別關注這本書,不忍心看到錯誤版本誤導天下人,便親自校對並重新刻印,希望能讓更多人受益,為百姓帶來健康長壽。雖然耗費了許多心血,但我很樂意這麼做,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我對比了《丹溪心法》、《丹溪心要》、《丹溪醫藏目錄》三本書,發現《丹溪心法》強調的是醫學的精髓,而《丹溪心要》則更加注重實用性。
醫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則曰心。又曰要焉。蓋雖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書之視二書。則尤精且備焉。蓋實丹溪精神心術之微,鑿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
〔葛氏(乾孫)醫學啟蒙〕佚
徐顯葛乾孫傳曰。葛乾孫。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負奇氣。儀狀偉特。膂力絕倫。未冠好為擊刺之術。戰陳之教。百家眾技。靡不精究。及長遂吏。折節讀書。應進士舉所業。出語驚人。主司方按圖索驥。不能識跅弛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亞撰。君曰。此不足為也。吾寧齷齪從諛。
離析經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復應試。猶時時指授弟子。皆有可觀。金華黃公溍。尤奇其文。勸之仕不應。世傳藥書方論。而君之工巧。獨自天得。治疾多奇驗。自丞相以下。諸貴人得奇疾。他醫所不能治者。咸以謁君。無不隨愈。有士人患傷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視。則發狂循河而走。
白話文:
《醫要言要》这本书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心”,而是说“此则曰心”,又说“要焉”。虽然是同一家学说,但互相出入,但此书与其他两本书相比,则更为精妙且完备。这实际上体现了丹溪先生的精妙医术,他的精髓思想,凿凿实实地流露出来。这就是《心要》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他天生奇才,相貌伟特,膂力过人。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击刺之术,精通战阵之法,各种技艺样样精通。长大后当了官,但他刻苦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的言论惊世骇俗,主考官按照图索骥,也无法辨识他的奇才。他们想把葛乾孙排在第二名,但葛乾孙说:“这不足为道,我宁愿默默无闻,也不愿为了迎合主考官而改变经旨。”因此,葛乾孙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经常指点弟子,都很有见地。金华的黄公溍很欣赏他的文章,劝他出来做官,但他拒绝了。世上传说他精通药书方论,他治病的巧妙医术,是天生所得。他治病多奇效,从丞相以下,许多贵人患了奇病,其他医生无法医治,都来求助于他。他都一一治好。有一个士人患伤寒,病重不能出汗,当葛乾孙去看他时,他便发狂,沿着河边奔跑。
君就捽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繭。得汗解。其治他疾。多類此。當是時。可久之名。重於南北。吳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為問。四方大夫士過吳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請焉。其為人倜儻而溫雅。慈愛而好施。故人無賢不肖。皆愛敬之,至正壬辰。徽寇轉掠江浙。
吳人震恐。浙西廉訪僉事李公仲善。請君與圖。君勸城之。因守以討賊。仍請身任其事。李公壯其言。然其計。卒城之。而民賴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與予遊開元佛舍。私與予言。吾聞中原豪傑方興。而吾不及預命也。夫公茲六氣淫厲。吾犯司地。殆將死矣。如斯必於秋。
白話文:
他把藥材搓揉放進水中,讓它浸泡,久久才取出,用厚厚的繭布包裹,等到出汗藥效就發揮了。他治病的方法大多類似這樣,當時他的醫術聲名遠播,比南北的名醫更受推崇。吳地人遇到病症,必定會詢問他的意見,各地大夫士來到吳中,也會前往他的住處求醫。他性情豪邁,卻又溫文儒雅,心地慈悲,樂於助人,所以無論貧富貴賤,都敬愛他。到了正德壬辰年,徽寇肆虐江浙,吳地百姓驚恐不安。浙西廉訪僉事李公仲善向他請教對策,他建議築城防守,並自願親自領導抗敵。李公讚賞他的建議,於是築城成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第二年癸巳年正月,他與我一同前往開元佛舍遊玩,私下對我說:「我聽說中原豪傑紛紛起事,而我卻無緣參與,如今天下大亂,六氣淫邪肆虐,我犯了司地之忌,恐怕命不久矣。如果這樣下去,我一定活不過秋天。」
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注視之。則猶談笑無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詩未及詮次。藏於家。其行於世者。有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君既沒。而朝廷聘君之命適至。已無及矣。(稗史集傳)
〔十藥新書〕澹生堂書目一卷,存
序略曰。前十藥。如神之妙。如仙之靈。雖盧醫扁鵲在世。亦不過此。籲。時之方脈用藥。不過藥木金石。碌碌之常用耳。何以得通神至仙。奇異決效之藥也。予蒙先師傳授此書。在於中吳。治勞證。起死回生者。何止千餘人。止用得十灰散。花蕊石散。獨參湯。保和湯。保真湯。
白話文:
我說:「怎麼會這樣?過了月餘,他的病勢依然如此。我注視着他,他仍然談笑風生,沒有其他痛苦。」到了秋七月,他沐浴完畢,便突然倒下而逝,享年四十九歲。他所作的詩歌尚未整理,都藏在家中。他傳世的著作,有《醫學啟蒙》和《經絡十二論》。他逝世之後,朝廷委任他的官職才到,已經無濟於事了。
(《稗史集傳》)
〔十藥新書〕澹生堂書目一卷,尚存
序言略述:以前的十種藥物,神奇如神,靈驗如仙,即使是盧醫扁鵲在世,也無法超越它們。唉,現在的醫者用藥,不過是草木金石,常用的平凡之物罷了,哪裡能得到通神至仙,奇效顯著的藥方呢?我蒙受先師傳授這本書,在吳地中,治療勞損病症,起死回生者,何止千餘人。只用得[十灰散]、[花蕊石散]、[獨參湯]、[保和湯]、[保真湯]。
太平丸。消化丸。病決愈。未嘗用後之三食料之藥。間或用之。則猶遽愈。予平生得此妙用。受其金銀禮物。曷可計也。未嘗與一人。予今漸老。恐此書泯失。重錄次序一新。名之曰勞證十藥神書。留遺吾家子孫用之。不許亂授外人。如違父訓。以不孝也。時至正乙酉一陽日。
可久書於姑蘇養道丹房。
又曰。余自髫稚。學業醫道。考究方脈。三十餘年。遍歷江湖。多學廣博者。不過言語文字形容之耳。及至用藥治病。皆不能捷。是以日夜苦心用志。務在中病。後遇至人。同處三月。斯人極明醫道。精通方脈。用藥如發矢。無不中的。余曰。必神人也。遂拜為師。得授奇方一冊。
白話文:
太平丸、消化丸治病功效顯著
[太平丸](方劑編號:432)、[消化丸](方劑編號:29278),此二丸藥效奇佳,能使疾病迅速痊癒。平時患者並不需要服用三餐食料藥物,偶爾服用,也能很快康復。我平生得此妙用,受了不少金銀禮物,其數之多難以計數。然而,我從未將此方傳授給任何人。如今我年事已高,恐此書遺失,故將此方重錄整理,並重新命名為「勞證十藥神書」,留給我的子孫後代使用。嚴禁外傳,如有違背,視為不孝之舉。此書寫於至正乙酉年一陽日。
可將此書永久保存於姑蘇養道丹房。
學醫三十載,得遇良師傳授奇方
我自幼年起便學習醫道,苦心鑽研方脈,歷經三十餘年,走遍江湖,師從許多學識淵博者,但他們所學大多停留在言語文字的描述層面,實際用藥治病卻缺乏捷徑。因此,我日夜苦思冥想,努力鑽研治病之法。後來,我有幸遇見一位高人,與其同住三月。此人精通醫道,對方脈了如指掌,用藥如同射箭般精准,無一不中。我感嘆道:「此必神人也!」遂拜其為師,得其傳授一冊奇方。
閱之或群隊者。或三四味者。皆余目觀至人用效者也。使予如久旱逢霖。夜行得月。心中豁然。自此回至吳中。一用一捷。無不刻驗。信乎奇方。可鋟梓者也。余以三餘暇日。將至人所授奇方。並日用決效之法。類成一帙。名曰十藥神書。蓋余用效者。輒記錄之。今西浙大癡道人與余通家之好。
用禮求授。故錄以奉養生濟人之功用爾。時至正戊子春正月三陽日。可久書於蘇之春先堂。
寧獻王序曰。藥有奇方。醫有妙理。非天賜神授。世俗而能是乎。古之醫方非不多。世之名醫非不眾。治療證者。皆載於方冊矣。然能知是證。而不能治其疾。染其疾者。而無更生之說。則曰醫所不療之疾也。果方之不驗歟。醫之不然歟,孰不知犯大難者。非神力不能免。苟非神聖之功。
白話文:
我所看到的,無論是眾多藥方,還是三四味藥組成的方劑,都是我親眼見證過名醫使用後有效的方法。這些方子讓我如久旱逢甘霖、夜行遇明月的豁然開朗。從此回到吳中,每次使用都十分靈驗,無不應驗。真可謂是奇方,值得刻在木板上流傳後世。我利用空閒時間,將這些名醫傳授的奇方以及日常使用的有效方法整理成冊,名為《十藥神書》。因為這些方子我都親自驗證過,所以每次使用有效後,我都會記錄下來。如今,西浙大癡道人與我關係密切,他禮貌地請求我將這些方子傳授給他。因此,我將這些方子記錄下來,供他用來養生濟世。這是在至正戊子年正月初三陽日寫於蘇州春先堂。
寧獻王序言:藥物有奇方,醫術有妙理,如果不是上天賜予的神授,世俗之人怎么可能掌握?古時候的醫方不少,世上的名醫也不少,治療疾病的方子都記載在醫書裡了。然而,有些醫生能辨別病症,卻不能治癒疾病;有些人生病了,卻沒有痊癒的希望,就說這是醫術不能治療的病。究竟是藥方不靈驗呢,還是醫術不行呢?大家都知道,身處險境之人,如果不是神力相助,就無法倖免。如果不是神聖的功力,
曷能救其死亡耶。是書也。非世醫之常方。實神授之秘書也。胡氏子瞻傳子云翱。云翱傳子光霽。八十年間。活數百人矣。未有藥到而不愈者。誓曰。不許輕泄妄傳。違者同不孝論。光霽為吾王門佳賓得之。予曰。仁人之心。天下共之。豈特私於家哉。乃取崔氏灸法付之。以倡其書。
仍命刊印。博施化域。誠不刊之秘書也。得之者。實希世之奇遇焉。可謂生死出於指掌。有是理矣。
程永培跋曰。吾吳天士葉先生凡治吐血症。皆祖葛可久十藥神書。更參以人之情性。病之淺深。隨宜應變。無過不及。治無不愈。然亦治之於初病之時。與夫病之未經深入者,若至五臟遍傳。雖盧扁亦莫可如何矣。家藏此書有年。幾獲脈望。故亟付梓。然書中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
白話文:
這本書不是一般醫生常用的方子,而是神授的秘書。胡氏子瞻傳給兒子云翱,云翱傳給兒子光霽,八十年間救活了數百人,沒有藥到病不愈的。他們立下誓言,不准隨意洩漏或妄傳,違者同不孝論。光霽將這本書傳給我的王門佳賓,我說仁人之心應該與天下共享,怎麼能私藏於家呢?於是將崔氏灸法也附上,並刊印出版,讓更多人受益。這本書真是珍貴的秘書,得到它的人真是有幸,可以說是生死掌握在手中了。
程永培在跋文中說,我的老師吳天士葉先生治療吐血症,都遵循葛可久十藥神書,並根據病人的性格、病情輕重,隨機應變,不輕不重,治癒率很高。不過,他只針對病初和病症未深入的病人有效,如果病症已經遍及五臟,即使是神醫盧扁也無計可施。我家收藏這本書多年,深感其價值,因此急切地將它付梓出版。書中只列了十個方子,世人往往因為方子少而忽略它。
不知十方中錯綜變化。有幾千百方。故復採周氏之說。使人粗曉,業是者更察虛損二字。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不致概以六味開手矣。
劉桂曰。葛可久十藥神書。其方治勞損吐血。頗有功效。但疑太平丸後跋曰。此方利人甚眾。所得貺不可勝紀。未嘗妄傳非人。余漸老,恐致泯失。由是編次。與子孫濟人無窮之利云。觀此等語。知其非葛氏之書矣。可久。豪傑士也。雖醫術亦所不屑為之。豈區區言利者哉。
姑蘇志。有可久傳。稱其著書有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而不載是書。非其所著也明夫。(續醫說)
按弟堅曰。余嘗疑續醫說。稱葛可久十藥神書。觀其跋語。知非葛氏之書。而今本則云。鬍子瞻得之於異人。傳於子孫一語。不及可久矣。頃閱修月魯般經後錄。具載十藥。又有可久跋。正與其言符。且據李濂醫史。及湖海搜奇。可久之學。特受其父。而是書有先師字樣。益可疑也,然魯般經。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記載了許多錯綜複雜的藥方,多達數千種。為了讓大家對這些藥方有個基本的了解,我們可以參考周氏的說法,將藥方分為上、中、下三類,以便更清楚地理解藥方對人體不同部位的影響,而不僅僅依靠六味藥方來治療疾病。
劉桂認為,葛可久所著的《十藥神書》中有一方可以治療勞損吐血,效果顯著。但是,太平丸的跋語中提到,此方對很多人都有幫助,但由於效果太好,因此不輕易傳授給不適合的人。葛可久年事已高,擔心此方會失傳,因此才整理編寫成書,希望能夠惠及子孫後代,造福更多人。從這些文字來看,這本書可能並非葛可久所著。葛可久是一位傑出的醫生,雖然醫術高超,但他並不屑於以此謀利,所以也不可能僅僅為了利益而寫書。
姑蘇志中記載了葛可久的傳記,提到他著有《醫學啟蒙》和《經絡十二論》,但沒有提到《十藥神書》,這也證明這本書不是葛可久所寫。
另外,一些醫學書籍中提到葛可久《十藥神書》的跋語,說明這本書并非葛可久所著。而現存的《十藥神書》版本中,則記載鬍子瞻從別人手中得到此書,並傳給子孫,沒有提到葛可久。近期,我在《修月魯般經後錄》中找到了《十藥神書》,其中也附有葛可久的跋語,與其他版本的記載相符。此外,根據李濂的《醫史》和《湖海搜奇》等書籍,葛可久主要受其父的醫術傳授。而《十藥神書》中卻有“先師”字樣,這更加令人懷疑。
為元季明初之書。與可久眉睫相接。則贗書之成。殆在可久存世之日。豈以其盛名而然乎。
〔亡名氏上清紫庭追勞仙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老叟自序曰。吾自處世以來。精研藥術。急救濟危。針灸明堂。無不詳覽。尋文檢籍。洞視五臟之盛衰。緬懷古人。世莫能究。至如晉景公何為而死。虢太子何為而生。吾思刮骨續筋。開腸取病。惟有傳屍之病。最為難測。雖是患起一身。變動萬種矣。為醫者。能明脈候。察病根本。
如此治療。固不為難。若差毫釐。則失千里。夫傳屍勞者。皆因三尸鬼疰。九蟲傳災。具載其原。以開未悟。
白話文:
這本書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所寫的。與可久[注:可能指某位醫學家,但未找到確切資料]的時代相近。那麼,偽書的出現,很可能是在可久在世的時候。難道是因為他的盛名而造成的嗎?
《[上清]紫庭追勞仙方》醫藏目錄一卷,現今仍然保存著。
老叟自序:我自從踏入社會以來,便精研藥術,急於救濟危難之人。對於針灸、明堂[注:指醫學典籍或穴位]等方面,無不詳加研究。我翻閱典籍、細心研究,洞悉五臟的盛衰。我懷念古代醫學大家,他們的醫術精妙,世人難以完全理解。比如晉景公為何會死,虢太子為何能活?我思考著,即使是刮骨續筋、開腸取病,也都有可能治癒。但對於傳屍之病,是最難預測的。雖然疾病只源於自身,但變化無常。作為醫生,能夠明瞭脈象、察覺病根,
這樣治療,固然不難。但若差之毫釐,便失之千里。所謂的傳屍勞,都是因為三尸鬼的侵擾、九蟲的傳災。我將這些病因記錄下來,以期能為後人解開迷霧。
劉淵然序曰。人之百病。莫甚於癆瘵。始於一身。終則延蔓。而有滅門之禍。甚則及乎親友。不已慘哉。因存先師原陽趙公手編治勞方論。蓋出紫庭法中。皆前代明師所論。治要方法。實為簡切。問嘗以之施人。無不奇驗。是用鋟刻。以廣流傳。倘苟有是病。而得是書者。不待開津啟鑰。
而可以續命於危急之秋矣。且使人人得以同躋於仁壽。實所願也。洪武二十九年。歲次丙子孟秋。章貢體玄子劉淵然書。
〔呂氏(復)四時變理方〕佚
按上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滑氏(壽)醫韻〕佚
按上見於明史本傳。
〔攖寧生要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劉淵然序曰:人的百病,沒有比癆瘵更嚴重的。它始於一人,最終會蔓延,造成滅門的禍患,嚴重的話還會波及親友,實在令人痛心。我特地保存先師原陽趙公手編的治療勞瘵方論,這都是出自紫庭法中,皆為前代明師所論,治療要點和方法,簡潔明了。我曾經用這些方法治療病人,無不奇驗。因此我刻版印刷,以廣泛流傳。倘若有人患此病,而得到這本書,不需再尋求解讀,便可以於危急之秋續命。並且讓每個人都能同享仁壽,這是我所願。洪武二十九年,歲次丙子孟秋,章貢體玄子劉淵然書。
〔呂氏(復)四時變理方〕佚
按:以上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滑氏(壽)醫韻〕佚
按:以上見於明史本傳。
〔攖寧生要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醫學引彀〕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滑氏方脈〕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攖寧生補瀉心要〕一卷,存
〔醫學蠢子書〕五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項氏(昕)脾胃後論〕佚
餘姚縣誌曰。項昕。字彥章。自永嘉來徙。幼好方數。外大夫杜曉村世業醫。受其書讀之。稍長學易。趙穆仲葉見山。後以母病。醫誤投藥死。痛之。乃願志醫術。聞越大儒韓明善名。往拜之。得所藏方論甚富。後詣陳白雲。受五診奇賅。歷試其說。皆精良。會金華朱彥修來越。
出金源劉河間張戴人李東垣諸書示之。昕獨疑古方不宜治今病之論。亟治錢塘。見陸簡靜。始悟古今方同一矩度也。又往浙右。見葛可久。論劉張之學。往建業。見戴同父。撰五運六氣撰要若干篇授之。太醫院張廷玉善橋引按杌。甚奇。昕亦事之。盡其技。於是為人診疾病決死生。
白話文:
醫學引彀目錄一卷,以及滑氏方脈,都已經失傳,這兩本書在古今醫統中有所記載。攖寧生補瀉心要一卷現存,而醫學蠢子書五卷則已經失傳,這本書在浙江通志中有所記載。
項氏(昕)脾胃後論也已經佚失。餘姚縣誌記載,項昕字彥章,從永嘉遷來此地。他自幼喜愛方術,跟隨世業為醫的外大夫杜曉村學習醫術。之後他學習易經,並拜趙穆仲葉見山為師。後來由於母親因醫誤服藥而死,他深感痛心,決心精研醫術。他聽聞越地大儒韓明善有名,前往拜師,獲得了韓明善收藏的豐富醫方論著。之後又拜訪陳白雲,學習了五診奇賅之術。他試驗這些醫術理論,都覺得精良。恰逢金華朱彥修來到越地,項昕向他展示了金源時期的劉河間、張戴人、李東垣等人的醫書,但項昕認為古方不能治療現代疾病。後來他在錢塘治病時遇到陸簡靜,才明白古今醫方本質上是相同的。之後他前往浙右拜訪葛可久,討論劉河間、張戴人的醫學理論,又前往建業拜訪戴同父,學習五運六氣撰要等醫學理論。太醫院的張廷玉善於橋引按杌,對項昕的醫術感到十分驚奇,項昕也盡心向他學習醫術。最終,項昕成為一名精通醫術,能決生死的大夫。
無不立驗。諸貴人闢為掾吏。非所尚也。門人力請著書。作脾胃後論。補東垣之未備。昕善辭章。善音律。工繪畫。而獨以醫顯。
〔醫原〕佚
戴良抱一翁傳曰。抱一翁者。東嘉人也。今居越江上。姓項氏名昕字彥章。晚更自號抱一翁。所著書。有竹齋小稿。及脾胃後論。別撰醫原若干卷。議論宏贍。未及成。(九靈山房集)
白話文:
項昕,字彥章,晚年自號抱一翁,是東嘉人,現居越江之上。他精通辭章、音律、繪畫,卻獨以醫術聞名,著有《竹齋小稿》、《脾胃後論》和《醫原》等書。他的醫術精湛,所言論述宏大精深,可惜未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