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四 (1)
卷五十四 (1)
1. 方論(三十二)
〔周定王(橚)普濟方〕明志一百六十八卷(舊脫一百二字。今據四庫全書提要補訂。)未見
明史本傳略曰。周定王橚。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吳王。十一年改封周王。命與燕楚齊三王駐鳳陽。十四年就藩開封。橚好學能詞賦。嘗作元宮詞百章。以國土夷曠。庶草蕃蕪。考覈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疏之。名救荒本草。闢東書堂。以教世子。長史劉淳為之師。洪熙元年薨。
四庫全書提要曰。普濟方一百六十八卷。明周定王橚撰。是書古今方劑。彙輯成編。橚自訂定。又命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同考論之。李時珍本草綱目所附方。採於是書者至多。然時珍稱為周憲王。則以為橚子有燉所作。未免舛誤。明史藝文志。作六十八卷。與此不合。則又誤脫一百二字也。
白話文:
周定王橚,是明太祖的第五個兒子,洪武三年被封為吳王,十一年改封為周王。他被命與燕王、楚王、齊王一起駐守鳳陽,十四年就藩開封。周定王喜好讀書,能寫詩賦,曾寫過一百首元宮詞。由於周王國土廣闊荒涼,雜草叢生,他便考查了四百多種可以充飢的草藥,繪製圖像,寫下詳細說明,命名為《救荒本草》。周定王還開設東書堂,教導世子,任命長史劉淳為老師。洪熙元年,周王去世。
周定王所撰《普濟方》共有168卷,收錄了古今各類方劑,由周王親自整理編排,並請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共同審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收錄的方劑,大多出自《普濟方》。但李時珍誤將周王稱為周憲王,認為是周王之子周憲王所著,顯然是錯誤的。《明史藝文志》記載《普濟方》只有六十八卷,與實際情況不符,應該是漏掉了100個字。
凡一千九百六十論。二千一百七十五類。七百七十八法。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圖。採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無更賅備於是者。其書蒐羅務廣。頗不免重複牴牾。醫家病其雜糅。罕能卒業。又卷帙浩博。久無刊版。好事家轉相傳寫。舛謬滋多。故行於世者頗罕。
善本尤稀。然宋元以來。名醫著述。今散逸十之七八。橚當明之初造。舊籍多存。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諸秘方。勘驗是書。往多相出入。是古之專門秘術。實藉此以有傳。後人能參考其異同。而推求其正變。博收約取。應用不窮。是亦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矣。又烏可以蘩蕪病哉。
白話文:
這本書共收錄了一千九百六十篇論述、二千一百七十五類疾病、七百七十八種治療方法、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方劑以及二百三十九幅圖解,內容豐富詳實,編排清晰。從古至今,醫學典籍中沒有比它更全面、更完整的了。不過,由於這本書收集的內容非常廣泛,難免出現重複和矛盾的地方,讓醫家感到混亂,難以完全掌握。此外,由於卷帙浩繁,長期以來沒有刊印,只能靠好事者互相抄寫流傳,錯誤越來越多,因此真正流傳於世者寥寥無幾。
好的版本更是罕見。然而,自宋元以來,許多名醫的著作都已散佚,如今只剩下二三成。明初的王橚當時收藏了許多舊籍,現在借助永樂大典中的秘方,對照這本書,發現許多內容都吻合。這證明了這本書確實記載著古代的專門秘術,得以流傳至今。後人可以參考書中內容的異同,推求其正變,廣泛吸收、精煉提煉,在醫療實務中應用無窮。這就好比依靠大山鑄造銅器,從海水中提取鹽一樣,怎能因為草木繁茂就放棄治病呢?
〔保生余錄〕醫藏目錄二卷,存
〔李氏(恆)周府袖珍方〕四卷,存
合肥縣志曰。李恆。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以醫名選入太醫院。擢周府良醫。常奉令旨。類集袖珍方諸書。後以老致仕。王親賦詩以餞。命長史錢塘瞿佑序其事。
周定王序略曰。予當弱冠之年。每念醫藥。可以救夭傷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嘗令集保生余錄。普濟等方。方雖浩瀚。編輯多訛。至洪武庚午。寓居滇陽。知彼夷方。山嵐瘴瘧。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無良醫。由是收藥諸方。得家傳應效者。令本府良醫。編類鋟諸小板。
分為四卷。方計三千七十七。門八十一。名曰袖珍。袖者。易於出入。便於巾笥。珍者。方之妙選。醫之至寶。故名袖珍。數年以來。印板模糊。今於永樂十三年春。令良醫等。復校訂正刊行於世。庶使不失妙方。永茲善事。嗚呼。天高地厚。春往秋來。日陵月替。海水桑田。
白話文:
《保生余錄》醫藏目錄兩卷,現存。
《李氏(恆)周府袖珍方》四卷,現存。
合肥縣志記載,李恆,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年間,因醫術高超被選入太醫院,後升任周府良醫。他常奉命搜集整理袖珍方等醫書。後來年老退休,周王親自賦詩餞行,並命長史錢塘瞿佑為其事蹟作序。
周定王在序文中簡述道:我年少時,便心念醫藥可以救治危重病人,延續老病人的生命。曾命人收集整理《保生余錄》和《普濟》等醫方。雖然醫方浩瀚,但編輯中有很多錯誤。洪武庚午年,我居住在滇陽,發現當地山嵐瘴氣盛行,患病者眾多,而這片貧瘠之地卻缺乏良醫。因此,我便收集各種藥方,並從家傳中挑選出有效藥方,交由本府良醫分類刻印在小木板上。
這些藥方分為四卷,共計三千七百七十七個方劑,分屬於八十一門,並命名為「袖珍方」。「袖」是指便於攜帶,方便放在衣袋中,「珍」是指方劑精妙,是醫學的至寶。因此,命名為「袖珍方」。數年後,印版模糊不清,於是永樂十三年春,我命令良醫們重新校對、整理、刊行於世,希望這些精妙藥方不會失傳,並能永續行善。啊!天地廣闊,春秋交替,日月更迭,滄海桑田,世事變遷。
況人物乎。吾嘗三複思之。惟為善跡有益於世。千載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將以救人之疾苦也。將以於世立功也。時歲乙未季秋書成。廣行印施。豈曰小補云耳。
〔寧獻王(權)乾坤生意〕明志四卷,存
錢謙益曰。寧獻王諱權。高皇帝十六子。生而神姿明秀。白晳美鬚髯。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尤深於史。洪武二十四年。冊封之國大寧。文皇帝踐祚。改封南昌。恃靖難功。頗驕恣。多怨望不遜。晚年深自韜晦。益慕沖舉。自號臞仙。
建生墳緱嶺之上,數往遊焉。凡群書有秘本。莫不刊布國中。所著通鑑博論二卷。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神隱。肘後神樞。各二卷。壽域神方四卷。活人心二卷。太古遺音二卷。異域志一卷。遐齡洞天志二卷。運化玄樞。琴阮啟蒙。各一卷。乾坤生意。
白話文:
我仔細思考過,唯有行善之事能真正造福世人,功德流傳千古。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並非為了追求名聲,而是為了救治世人的疾苦,為世人立功。這本書在乙未年秋末完成,廣泛印行,希望能夠略盡綿薄之力。
神奇秘譜。各三卷。採芝吟四卷。其他註釋數十種。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冶諸術皆具。古今著述之富。無逾王者。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
〔乾坤生意秘韞〕一卷,存
〔壽域神方〕(崇禎元年。青陽閣重刻。作延壽神方。)明志四卷,存
〔臞仙活人心〕三卷,存
〔苗氏(仲通)備急活人方〕未見
楊維禎序曰。醫莫切於對證。證莫切於對藥。藥投其對。牛溲馬勃癩狗之寶。能擅功於一時。不然。黃金水銀。鍾乳琅玕。沅之砂。婆律之腦。嶺蛇之黃。中無益其實也。餘姚醫學錄苗君仲通論著備急活人方。會粹諸家所載。祖父所傳。江湖所聞。及親所經驗者。筆成一編。
白話文:
這是一本神奇的秘籍,分為三卷。另外還有《採芝吟》四卷以及其他註釋書籍數十種。其中包含了九流經學、星象曆法、醫學卜筮、煉丹冶金等各類知識。古今書籍的豐富程度,沒有比得上這本秘籍的。此外,還包括了《家訓》六篇和《寧國儀範》七十四章。
其中,一卷《乾坤生意秘韞》保存至今。
《壽域神方》(崇禎元年,青陽閣重刻,又稱《延壽神方》)四卷,明志版本保存至今。
《臞仙活人心》三卷,保存至今。
《苗氏(仲通)備急活人方》未曾見過。
楊維禎在序言中寫道:醫術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找到正確的藥物,即使是像牛溲馬勃這樣平常的東西,也能發揮神奇的功效。反之,即使是黃金、水銀、鐘乳、琅玕、沅砂、婆律腦、嶺蛇黃等珍貴藥材,如果用錯了,也無濟於事。余姚的苗仲通先生,將他從各家醫書中汲取的知識,以及祖輩傳授的醫術、江湖中聽聞的經驗和自身的臨床經驗,編寫了這本《備急活人方》。
世有奇疾。醫經所不備。醫流所不識。獨得於神悟理會。而著為奇中之方。此難也。夫人不幸抱奇疾。至於醫經不備。醫流不識。遂謂無藥可治。使病者待期而盡。不亦可悼也哉。妄庸者。亂投藥餌以探疾。重不幸速其斃。是醫殺之也。是書一出。備醫經之未備。識醫流之未識。
使天下不幸抱奇疾。有對疾之證。對證之藥。不重不幸為妄庸醫之所殺。是不大可慶歟。昔甄權不著方書。其言曰。醫者意也。不可以著書。權蓋以意得者自秘。非淑後之仁也。君推其獨得。嘉與天下後世共。其用心廣狹如何哉。鋟諸梓。而過徵予序。於是乎序。(鐵厓集)
〔趙氏(良仁)醫學宗旨〕未見
白話文:
世上有許多奇怪的病症,醫學典籍中沒有記載,醫學界也都不認識。只有依靠神明的啟示和自身的理解,才能找到治療這些奇病的方子。這實在是太難了!
如果不幸患上這種奇病,又因為醫書記載不全、醫生不識,便被認定為無藥可治,只能等死,實在令人哀嘆。那些庸醫胡亂投藥,試圖摸索病因,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簡直是醫殺病人!
這本書的問世,彌補了醫書的不足,讓醫界認識了那些不為人知的奇病。
天下不幸患上奇病的人,有了對症的藥物,就不會再被庸醫所害,這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嗎?
以前甄權不寫醫書,他說:「醫術是用心去領悟的,無法用文字寫下來。」他之所以將自己獨到的醫術秘而不宣,不是仁慈之心所致。您卻能將自己的獨到見解公開發表,惠及天下後世,您的心胸之寬廣,真是令人佩服!
將這些寶貴的醫術刻在竹簡上,並請求我為您寫序,我當然樂意奉陪!
按上見於蘇州府志。
〔王氏(履)醫經溯洄集〕一卷,存
李濂曰。余讀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嘗不深嘆其察理之精云。首篇謂神農嘗百草。為淮南子之妄。嗣論四氣所傷。五郁二陽病。中暑中熱之辨。咸有至理。非苟作者。近時王文恪公鏊有曰。始余讀溯洄集。知安道之深於醫。不知其能詩也。及修蘇州志。知其能詩。又工於文與畫也。嗚呼。畫末技耳。詩文姑舍是。余於安道之醫。深有取焉爾。(醫史)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經溯洄集一卷。元王履撰。履字安道。崑山人。學醫於金華朱震亨。盡得其術。至明初始卒。故明史載入方伎傳中。其實乃元人也,嘗以傷寒論中。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言胸背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必有脫簡。乃取三百九十七法。
白話文:
根據蘇州府志記載,元代王履所著《醫經溯洄集》一卷現存。李濂評論說,他閱讀王安道(王履)的《溯洄集》二十一篇,深感其對醫理的精闢見解。書中論述神農嘗百草為淮南子之妄言,以及四氣所傷、五郁二陽病、中暑中熱等疾病的辨證,皆有精妙之處,非泛泛之作。明代王鏊曾說,他初讀《溯洄集》時,只知王安道醫術精湛,卻不知他還能寫詩。後來修撰蘇州志時,才得知王安道詩文俱佳,又擅長繪畫。李濂認為,繪畫只是末技,詩文也暫且不提,但對王安道醫術的精深造詣十分敬佩。《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醫經溯洄集》為元代王履撰寫,王履字安道,崑山人,師從金華朱震亨學習醫術,並精通其學。他於明代初期去世,因此明史將他列入方伎傳中。但其實他生於元代,並在《傷寒論》中發現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無胸背滿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等缺失,於是參考三百九十七法進行補充。
去其重複者。二首三十八條。復增益之。仍為三百九十七法。因極論內外傷。經旨異同。並中風中暑之辨。撰為此書。凡二十一篇。其間闡發明切者。如亢則害承乃制。及四氣所傷。皆前人所未及。他若溫病熱病之分。三陰寒熱之辨。以及瀉南補北諸論。尤確有所見。又以素問云。
傷寒為病熱。言常不言變。至仲景。始分寒熱。然義猶未盡。乃備列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一篇。李濂醫史。有履補傳。載其著書始末甚詳。觀其歷數諸家。俱不免有微詞。而內傷余議。兼及東垣。可謂少可而多否者。然其會通研究。洞見本原。於醫道中。實能貫徹源流。非漫為大言。
白話文:
這本書將重複內容去除,留下三十八條,並新增了一些內容,共計三百九十七個方法。它深入探討了內外傷、經脈旨意異同、中風中暑的辨別等,共分為二十一篇。其中對於「亢則害承乃制」以及「四氣所傷」的闡釋都非常清晰,是前人所未曾提及的。此外,關於溫病熱病的區分、三陰寒熱的辨別以及瀉南補北等理論,都有獨到的見解。
古代醫書《素問》提到,「傷寒為病熱,言常不言變」,而張仲景則首創了寒熱分類,但仍然不夠完善。這本書則詳細列舉了常規與變化的病症,並撰寫了「傷寒立法考」一篇。李濂在《履補傳》中詳細記錄了張仲景著述的始末,他評述了歷代醫家,都難免有不足之處,而這本書則涵蓋了內傷和東垣學派的理論,雖然有些地方有待商榷,但其融會貫通的研究,以及對醫學本源的洞察,都足以貫徹醫學的源流,并非妄言夸大。
以誇世也。
〔標題原病式〕一卷,佚
〔百病鉤玄〕二十卷,佚
〔醫韻統〕一百卷,佚
按上三書。見於醫史補傳。
〔戴氏(原禮)證治要訣〕十二卷,存
醫史補傳略曰。戴思恭字原禮。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業。究心醫術。而志在澤物。少隨父堯徒步至烏傷。從朱丹溪先生遊。先生見其穎悟絕倫。乃盡授其術。原禮以之治療諸病。往往奇驗甚眾。當時遊丹溪之門者。弟子頗多。惟原禮父子最得其傳。父早卒。原禮盛行浙之東西。
晚年遭際聖明。以名醫被徵。為御醫。積官至太醫院使。宋學士景濂有文贈之。亟稱其醫術之妙。非一時諸人可及。平生著述不多見。僅有訂正丹溪先生金匱玄鉤三卷。間以己見。附著其後。又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總若干卷。皆櫽栝丹溪之書而為之。君子以為無愧師門云。
白話文:
以誇世也。
〔標題原病式〕一卷,佚
〔百病鉤玄〕二十卷,佚
〔醫韻統〕一百卷,佚
按上三書。見於醫史補傳。
這三本書,都記載在《醫史補傳》中。
〔戴氏(原禮)證治要訣〕十二卷,存
醫史補傳略曰。 戴思恭,字原禮,以字行,是婺州浦江人。他家世儒業,精研醫術,志在造福世人。年輕時,他跟著父親戴堯徒步到烏傷,拜師朱丹溪。朱丹溪見他天賦異稟,穎悟絕倫,便傾囊相授。戴原禮憑藉所學醫治各種疾病,屢屢奇效,名聲遠播。當時,朱丹溪門下弟子眾多,但戴氏父子最得其真傳。他父親早逝,戴原禮醫術日漸精進,名聲遍及浙江東西。
晚年,他因醫術高超被朝廷徵召,擔任御醫,官至太醫院使。宋朝學士景濂曾寫文章讚揚他,說他的醫術精妙,無人能及。戴原禮一生著作不多,僅有《訂正丹溪先生金匱玄鉤》三卷,他在書中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另外還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總》等若干卷,這些都是以朱丹溪的著作為基礎,進行整理和補充。人們認為,他沒有愧對師門。
錢曾曰。戴元禮證治要訣十二卷。復庵受文皇寵顧。供奉之餘。著為此書。正統八年春。朝鮮入海捕魚。風飄至浙江。官軍以為倭寇。擒獲解京收候。飢寒困苦。復庵悉衣糧供贍之。卒使之寧歸。其存心濟物如此。是書惟以活人為念。有功於醫道。豈淺鮮哉。吳文定公錄而藏於叢書堂。重其人。並以重其書也。
按,先子曰。復庵一書。不言及脈。其意何也。許胤宗嘗謂。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復庵其有見於斯乎。
又按供贍朝鮮夷人之困苦者。浙江通監察御史陳嶷也。陳時刊行是書。故祭酒胡漾序。言及於斯。錢氏誤為復庵所為者何。
白話文:
錢曾說:「戴元禮的《證治要訣》十二卷,是由復庵在受到文皇寵愛,供奉之餘撰寫的。正統八年春天,朝鮮人入海捕魚,被風吹到浙江,官兵誤以為倭寇,將他們擒獲押解到京城看守。這些人飢寒交迫,復庵便將自己的衣服和糧食拿出來供應他們,最終讓他們安然回家。他救濟百姓的心意如此之深。這本書只以救治病人為念,對醫道有很大的貢獻,豈是淺薄的嗎?吳文定公將此書收錄到叢書堂中,是看重他這個人,也看重他的書。」
有人說:「先子曾說,復庵的書中不談脈象,這是為什麼呢?」許胤宗曾說:「醫術是用心去領悟的,思慮精深就能掌握。脈象的變化奧妙難解,我心中的理解,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復庵是否也有這樣的見解呢?」
另外,供應朝鮮人衣食的,是浙江通監察御史陳嶷。陳嶷當時出版了這本書,所以祭酒胡漾寫序言時,提到了這件事。錢氏誤以為是復庵做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證治類方〕十二卷,存
〔類證用藥〕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戴復庵方書〕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推求師意〕二卷,存
汪機序曰。夫師者。指引之功也。必須學者隨事精察。真積力久。而子師之。引而不發者。始得見其躍如者焉。苟或不然。師者未必能引進。學者未必能起予。二者須失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僨不啟。不俳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斯之謂歟。予於歙之名家。
獲睹是編。觀其中之所語。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門人弟子。推求其意。而發其所未發者。此所謂引而不發。而得其躍如者焉。予深喜之。遂錄以歸。後休之率口。項君恬以疾來就予治。予邑石墅陳子桷以醫而過予館。因出以示之。二人者心意相得。一則曰。是可以養於吾疚也。
白話文:
《證治類方》十二卷,現存。
《類證用藥》記載於《國史經籍志》,只有一卷,未見。
《戴復庵方書》未見。
以上書籍皆見於《絳云樓書目》。
《推求師意》兩卷,現存。
汪機序言:師者,指引之功也。必須學者用心精察,努力不懈,才能領悟師意。師者引而不發,學者才能有所感悟,躍然進步。如果師者不能指引,學者不能領悟,兩者都失之交臂,又有何益呢?所以說,不懈怠才能啟發,不輕浮才能有所發揮。只指出一隅,卻不能反過來推論其他三隅,就沒有辦法真正領悟。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不發,而得其躍如」吧。我在歙縣遇到一位名家,
獲睹此書,觀其中所言,皆本於丹溪先生之意。門人弟子推求其意,發揮未曾發揮過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不發,而得其躍如」。我深感喜悅,於是將此書帶回家中。之後,休之率口,項君恬因病來求醫,我又將此書給邑石墅陳子桷看,他也是一名醫者,曾來我館。他們二人皆心領神會,一則說:「此書可為我療疾之用。」
一則曰。是可以補於吾醫也。乃相告於予曰。吾二人共梓之。以垂不朽。何如。予曰。醫乃仁術也。筆之於書。欲天下同歸於仁也。今若刻布。以廣其傳。則天下病者有所養。而天下醫者有所補。其仁惠及於天下大矣。豈特二子然哉。此予之所深嘉也。又能善推予之所欲推矣。
因題之曰推求師意。故僣序之。以誌喜焉。
四庫全書提要曰。推求師意二卷。明戴原禮撰。原禮。即校補朱震亨金匱鉤玄者也。是編本震亨未竟之意。推求閘發。筆之於書。世無傳本。嘉靖中祁門汪機睹其本於歙縣。始錄之以歸。機門人陳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機所題也。考李濂醫史有原禮補傳。稱平生著述不多見。
白話文:
有一個人說:「這可以補足我醫術的不足,不如我們兩人一起將它刻在木板上,讓它流傳千古,怎麼樣?」我說:「醫術是仁愛的技藝,把它寫成書,是希望天下人都能歸於仁德。現在如果把它刻在布上,廣泛傳播,那麼天下有病的人就能得到醫治,天下醫生也能得到提升,它的仁惠將惠及天下,豈止你們兩個人受益而已?這是我深感嘉許的地方。你們也能很好地推測我想要推廣的。」
因此我為它取名為《推求師意》,並冒昧地寫了序言,以記錄我的喜悅之情。
《四庫全書提要》說:《推求師意》兩卷,是明代戴原禮所著。原禮就是校補朱震亨《金匱鉤玄》的人。這本書承繼了震亨未完成的意願,推求閘發,並把它寫成書。世人沒有傳本,嘉靖年間祁門的汪機在歙縣看到了這個本子,才把它抄錄了回來。汪機的門人陳桷校對後刊刻了它,書名也是汪機所題。考查李濂的《醫史》有戴原禮的傳記,稱他一生著述不多見。
僅有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三卷。間以己意附於後。又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若干卷。皆櫽栝丹溪之書而為之。然則此二卷者,其三書中之一歟。原禮本震亨高弟。能得師傳。故所錄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竊者可比。震亨以補陰為主。世言直補真水者。實由此開其端。
書中議論。大率皆本此意。然俗醫不善學震亨者。往往矯枉過直。反致以寒涼殺人。此書獨能委曲圓融。俾學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謂有功震亨者矣。
〔葉子(子奇)醫書節要〕十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引括蒼匯紀。
〔伍氏(子安)活人寶鑑〕十卷,未見
白話文:
我僅整理了丹溪先生的《金匱鉤玄》三卷,並加入了一些個人見解。另外還有《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等若干卷,都是以丹溪的著作為基礎而寫成的。這兩卷書,應該算是那三本書中的一部分。原禮是震亨的高徒,能繼承師傳,所以他所記錄的都是秘旨微言,非一般抄襲剽竊者可比。震亨以補陰為主,世人說直接補益真水者,其實就是從他這裡開創了這個思路。
書中的論述,基本上都基於這個理念。然而世俗的醫生不善於學習震亨的醫術,往往矯枉過正,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傷人性命。這本書卻能委婉圓融,讓學習者明白他的意思,而不至於滋生弊端,也可以說是有功於震亨的。
《葉子(子奇)醫書節要》十卷,未見
根據浙江通志引述括蒼匯紀。
《伍氏(子安)活人寶鑑》十卷,未見。
江山縣誌曰。伍子安幼通經史。長邃於醫。請者如市。皆不責報。郡守張實薦為御醫。所著有活人寶鑑十卷。學士宋濂志其墓。
〔徐氏(彥純)醫學折衷〕佚
〔劉氏(純)玉機微義〕醫藏目錄五十卷,存
自序曰。醫書。自內經而下。歷數千載。善斯道而作者。非一人。其間有言診者。有論證者。有集方者。莫不皆裨於世用。然奧妙之旨。奚所發揮。雖世異病殊。以方取驗。若出一人之手。迥不知世運之遠。作者之眾。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漢張仲景本經旨傷寒之法。言趁論證。
以例處方。後之學者。得有所據。晉唐以來。其道益廣。用其法者不一。或止言雜病診證。或求奇示怪。秘而不傳。好事者。慕其風而繼作。或止據於方。雖有一源一意之可觀。又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始純從學於江左馮先生庭干。間嘗請其義。授以會稽徐先生所著書一帙。
白話文:
江山縣志記載,伍子安從小就通曉經史,長大後精通醫術,求診的人絡繹不絕,他從不收取報酬。郡守張實推薦他擔任御醫。他著有《活人寶鑑》十卷。學士宋濂為他寫了墓誌銘。
徐彥純的《醫學折衷》一書已經失傳。
劉純的《玉機微義》一書共五十卷,現今尚存。
書中自序寫道:醫書從《內經》開始,歷經數千年,精通醫術的作者不在少數。其中有講述診斷的,有論述證治的,有收集方劑的,無一不對世人有所裨益。然而,醫術的奧妙之處,卻鮮有發揮。雖然時代不同,疾病各異,用方劑驗證療效,如果只出自一人之手,很難了解時代變遷的影響和眾多作者的貢獻。然而,人們的心性相同,道理也相同。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傷寒證治的方法,講究根據證候論證,以例處方。後來的學者可以以此為依據。晉唐以降,醫學之道更加廣泛,運用其方法的人也很多。有些人只講述雜病診證,有些人則追求奇特怪異,秘而不傳。好事者慕名而仿效,也有人只依據方劑,雖然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但並不是長久之計。我最初跟隨江左馮先生學習,經常向他請教醫學道理,他傳授給我會稽徐先生所著的醫書一卷。
觀其法。求其意。蓋出於內經。非前所謂也。且古今作者非一人。其注各得一意。而後人執之該治。不知通變之法。與經旨多相違戾。不無得失。是以先生究探古今作者原意。摭金劉守真元李明之朱彥修諸氏論集。本於經旨。而折衷其要。發明中風痿痰泄瘧諸門。診證方例。
非一源一意。而有通變乎百證千方者。斯為古今可行之活法也歟。豈止集方而已。先生諱彥純。字用誠。早歲嘗客吳中。以春秋教授鄉之俊彥。今沒十有二年。始遇其從弟用中。獲詢先生學行。知深於醫者也。又嘗見其本草發揮。竊意前書必有全帙。惜今不可見矣。嗚呼。歲月云邁。
白話文:
觀察其方法,探求其意旨。這都是出自《內經》,並非前人所說的那樣。而且古今作者並非一人,他們的注釋各有其獨到之處。後人執著於這些注釋,就好像要套用固定模式來治病,卻不知道變通之法,與經文旨意多有違背,難免會有得失。所以先生深入研究古今作者的本意,摘取金元時期劉守真、李明之、朱彥修等人的論述,以《內經》為根本,折衷各家精華,闡明中風、痿證、痰證、泄瀉、瘧疾等各個病症的診斷、證候和治療方案。
這些內容並非出自單一來源,也非僅限於一種療法,而是能夠通變百病,對付千種藥方的。這才是古今皆可實行的活法啊!這豈止是收集藥方而已。先生名彥純,字用誠,早年曾在吳地教授春秋經,教育當地俊彥。如今已去世十二年了。我剛巧遇到他的弟弟用中,從他那裡得知先生精通醫術,學問淵博。我曾經見過先生所作的《本草發揮》,竊以為他一定還寫過其他的著作,只是如今難以見到了。唉,時光飛逝,歲月如流啊!
九原不作。幸而遺墨昭然。生意如在。以先生所著。取咳熱火暑燥濕寒等門。診證方例。妄意續於諸門之末。雖心同理。而不免獲狂僣之過。因摭諸內經至數至名之目。乃目其書曰玉機微義。未知其果是否。後之明哲。有所正焉。於是乎書。時洪武丙子三月朔旦。吳陵劉純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玉機微義五十卷。明徐用誠撰。劉純續增。用誠字彥純。會稽人。純字宗厚。咸寧人。用誠原本。名醫學折衷。分中風。痿。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頭痛。頭眩。咳逆。痞滿。吐酸。痓。癘風。癇。破傷風。損傷。十七類。純以其條例未備。又益以咳嗽。
白話文:
徐用誠先生的《醫學折衷》一書,雖然未能親自完成,但幸虧留下了珍貴的墨跡,書中的醫學精髓依然清晰可見。劉純繼承先生的遺志,以咳嗽、發熱、暑熱、燥熱、濕熱、寒熱等症狀,結合診斷和治療方法,將這些內容補充到原書中。雖然心懷敬意,但難免有僭越之嫌。因此,他以《內經》中“至數至名”的醫學理念為依據,將此書命名為《玉機微義》,不知是否妥當。後世明智之士,當會對此有所評斷。此序寫於洪武丙子年三月初一日,由吳陵人劉純撰寫。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玉機微義》共五十卷,由明朝徐用誠撰寫,劉純續增。徐用誠字彥純,是會稽人;劉純字宗厚,是咸寧人。徐用誠原本的書名是《醫學折衷》,分為中風、痿證、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疾、頭痛、頭眩、咳嗽、痞滿、吐酸、痓瘧、癘風、癇症、破傷風、損傷等十七類。劉純認為書中條例不完善,因此增加了咳嗽等內容。
熱。火。暑。濕。燥。寒。瘡瘍。氣血。內傷。虛損。積聚。消渴。水氣。腳氣。諸疝。反胃。脹滿。喉痹。淋閟。眼目。牙齒。腰痛。腹痛。心痛。癍疹。黃疸。霍亂。厥。痹。婦人。小兒。三十三類。始改今名。仍於目錄。各注續添字。以相辨識。或於用誠原本十七類中。
有所附論。亦注續添字以別之。是二人相繼而成本書可據。明史藝文志。唯著劉純之名。蓋失考也。其書雖皆探掇諸家舊論舊方。而各附案語。多所訂正。非餖飣鈔撮者可比。嘉靖庚寅。延平黃焯刻於永州。首載楊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士奇序謂。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觀其書信然。
白話文:
這本書記載了中醫的三十三類疾病,包括熱、火、暑、濕、燥、寒、瘡瘍、氣血、內傷、虛損、積聚、消渴、水氣、腳氣、諸疝、反胃、脹滿、喉痹、淋閟、眼目、牙齒、腰痛、腹痛、心痛、癍疹、黃疸、霍亂、厥、痹等,以及婦人和小兒的疾病。作者將古名改為今名,並在目錄中註明了新增的字詞,方便辨識。書中也引用了其他醫家原本中的內容,並在其中添加了新的論述和字詞,以示區別。雖然這本書是作者根據前人的論述和方劑整理而成,但作者在其中添加了許多個人見解和修正,並非簡單地抄襲複製。這本書由延平黃焯在嘉靖庚寅年刻於永州,並附有楊士奇的序言,可以推斷作者和楊士奇都是明初人,兩人都是朱震亨的私淑弟子。
又謂北方張元素再傳李杲。三傳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則於宗派源流。殊為舛迕。張李王之學。皆以理脾為宗。朱氏之學。則以補陰為主。去河間一派稍近。而去潔古東垣海藏一派稍遠。遺書具有。可以覆案。王禕青岩叢錄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獨劉氏傳之荊山浮圖師。
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知悌。南方之醫皆宗之云。其宗派授受。亦極明白。士奇合而一之。誤之甚矣。
〔醫經小學〕明志六卷,存
自序曰。醫。意也。臨病立意。以施治也。其書內經載運氣病源。靡不悉備。候天地之變。究疾病之機。盡調治之理。此神聖愛人之仁。拯羸救枉。濟物之至道也。醫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義述難經。漢張仲景論傷寒。用藥定方。晉王叔和集次。及撰脈經。以示後學。亦至哉。
白話文:
有人說,北方張元素的醫術傳給了李杲,李杲又傳給了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則師承張元素,但并非正式門徒。由此可見,他們在師承關係上有所混淆。張、李、王的醫學都以理脾為核心,而朱氏的醫學則以補陰為主,更接近河間派,卻與潔古、東垣、海藏派相距較遠。這些資料都能在他們的醫書中找到,可以對照核實。王禕在《青岩叢錄》中寫道,李杲的弟子大多在中原地區,只有劉氏將其醫術傳給了荊山浮圖師。浮圖師來到江南,將醫術傳授給了宋朝人羅知悌,因此南方醫學都以李杲的學說為宗。他們的師承關係很明確,士奇將其混為一談,實在是錯誤的。
這本書《醫經小學》共六卷,現已保存下來。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醫學,需要用心思考。面對病人,要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內經中記載了人體運氣和疾病來源,應對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都十分完備,可以根據天地變化,探究疾病的機理,掌握治療疾病的道理。這是神聖仁愛,救濟百姓,醫學的最高境界。醫學得以建立,秦越人闡述了醫學精義,寫下了《難經》。漢代張仲景論述了傷寒,制定了用藥和處方。晉代王叔和整理了醫學知識,並撰寫了《脈經》,傳授給後代學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貢獻。
經去聖遠。遺文錯簡。後學專方而惑意。幸唐太僕令王冰重整其義。啟大法之幽玄。釋神運之奧妙。析理於至真之中。俾學者遇證審脈。用藥去病。根本無貶損。醫之道明矣。而其為法。制勝伐其勢。資化助其生。扶危定亂之功。本諸經論。知氣識病。治理得焉。嗟乎。學必本於經。
病必明於論。治必究於方。而能變通而無滯。斯能盡夫立醫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醫鳴江東。家君親從之遊。領其心授。純生晚學陋。承親之訓有年矣。其於經論。習而玩之。頗嘗得其指歸。不自揆度。竊以先生之旨。輯其醫之可法。本諸經論之精微節目。更為定次。歌語引例。
白話文:
經過漫長的歲月,聖賢的遺文也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殘缺不全。後學者專注於方劑而忽略了醫理,感到困惑不解。幸虧唐朝太僕令王冰重新整理醫書的義理,揭示了醫學深奧的奧秘,闡明了人體運作的神妙之處,將醫學道理分析得精準透徹,使後學者能夠根據病症,準確把脈,用藥治病,從根本上杜絕疾病。醫學之道由此變得明朗。
醫學的治病方法,在於制伏病邪,削弱其勢力,同時利用人體自身的力量,促進其生長,從而達到扶危濟困、安定病情的效果。這些都源自經書典籍,只有深入理解人體氣機,才能明辨病情,從而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學醫一定要以經書為本,診斷疾病要以醫學理論為依據,治療疾病要深入研究方劑,並能靈活運用,不墨守成規,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目標。過去,丹溪朱先生以精湛的醫術聞名江東,家父曾經親自拜師學藝,領悟了朱先生的精髓。我雖然學識淺薄,但也承襲了家父的教誨多年,對醫學經論反复研讀,並逐漸領悟了其中的精髓。我不敢妄自菲薄,決定將朱先生的醫學精髓整理成冊,以精微的醫學理論和典籍為依據,重新編排,並配以歌訣和實例。
具圖以便記習。至於脈訣之未備者。亦為增正。名曰醫經小學。蓋欲初學者。得以因流尋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於古神聖愛人濟物之道者。其無誚愚以管窺而蠡測。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則不惟醫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吳陵劉純序。
楊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陳公有戒刻劉純所輯醫家玉機微義。以為施治之資矣。又欲為施教之資也。並刻純所輯醫經小學以傳。其書首本草。次脈訣。次經絡。次病機。次治法。次運氣。凡六卷。一本於素問靈樞難經。及張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劉守真張潔古李明之朱仲修諸家之書。
白話文:
這本書以圖輔助,方便學習。至於脈訣未盡之處,也做了增補,取名為《醫經小學》。目的是讓初學者循著脈絡,追本溯源,避免走入歧途。有志於古聖先賢濟世救人的醫道者,不要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認為不足。如有未盡之處,懇請指正,則不僅是醫道之幸,更是百姓之幸。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旦,吳陵劉純序。
楊士奇序略曰:往年副都御史陳公有戒刻劉純所輯《醫家玉機微義》,以為施治之資。又欲為施教之資,並刻純所輯《醫經小學》以傳。此書首本草,次脈訣,次經絡,次病機,次治法,次運氣,凡六卷。內容以《素問》、《靈樞》、《難經》以及張仲景、王叔和,乃至近代劉守真、張潔古、李明之、朱仲修諸家著作為本。
撮其切要。綴為韻語。類粹以便初學。本末條理。明切簡備。醫學之指南。而端本之書也。凡善學者皆務本。況醫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學醫者。誠能熟究是書。融會於心。將所行皆正途。所用皆正法。觸類長之。於歲論十全何有哉。此書非劉氏莫之為。非陳公亦莫之傳。
學醫之幸。生民之幸也。純字宗厚。吳陵人。其父叔淵。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雜病治例〕醫藏目錄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雜病治例一卷。明劉純撰。是書成於永樂戊子。末附蘭室誓戒四則。敘其父橘泉翁受醫術於朱震亨。純承其家學。又從其鄉馮庭干許宗魯邱克容遊。盡得其法。因撮舉綱要。著為一編。分七十二證。每證各標其攻補之法。蓋皆其相傳口訣。故略而弗詳。初無刊本。
成化己亥。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觀政戶部時。奉命賞軍甘州。始從純後人得其本。為鋟版以傳。
白話文:
這本書精選了醫學的要點,用韻文的形式編寫,方便初學者理解。內容條理分明,清晰簡潔,是學習醫學的指南和基礎。所有想學好一門學問的人都要注重基礎,更何況是醫者,他們掌管著人的性命,怎能不重視基礎呢?學醫的人,只要認真研讀此書,將知識融會貫通,就能走上正道,使用正確的方法,觸類旁通,醫術精進,達到醫術精湛的境界。這本書只有劉純能寫出來,只有陳公能傳承下去,是醫學界的幸事,也是百姓的幸事。作者劉純,字宗厚,吳陵人,他的父親劉叔淵是朱震亨的弟子,醫術傳承有序。
這本書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作者是明朝的劉純,寫於永樂戊子年,書末附有蘭室誓戒四則。書中講述了劉純的父親橘泉翁從朱震亨學習醫術,而劉純繼承了家學,又向鄉里馮庭干、許宗魯、邱克容等人學習,精通醫術。因此,劉純將醫學綱要總結成一卷,分為七十二種病症,每種病症都標明了攻補方法,這些都是他家傳的口訣,所以記述簡略。起初沒有刊印本。
成化己亥年,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奉命賞軍甘州,在戶部觀政時,從劉純後人手中得到了這本書的原本,便刻板印刷,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