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五 (1)

1. 方論(三十三)

〔孫氏(天仁)集三豐張真人神速萬應方〕國史經籍志四卷,存

明史方伎傳曰。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或處窮山。或遊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諧謔。旁若無人。

嘗遊武當諸岩岳。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但毀於兵火。三豐去荊榛。闢瓦礫。與其徒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行進四方。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覓之不遇。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辭世。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

白話文:

《孫氏(天仁)集三豐張真人神速萬應方》國史經籍志四卷,存

明史方伎傳曰。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為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身材高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不變,僅著一衲一簑。所食之物,往往一升一斗便吃光,有時數日不食,有時數月不食。書經過目不忘。或隱居深山,或遊走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諧謔,旁若無人。

嘗遊武當諸岩岳,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當時五龍南岩紫霄宮,因兵火毀壞。三豐便清除荊棘、瓦礫,與其弟子創建草廬居住。不久便離開,四處雲遊。太祖(朱元璋)早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派遣使者遍尋其蹤,卻未遇到。後居住在寶雞的金臺觀。一日自言將要辭世,留下一首頌文便離去。縣人為其合棺而葬。及至下葬,卻聽聞棺內有聲。

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不常厥處。

〔劉氏(淵然)濟急仙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明皇方伎傳曰。劉淵然。贛縣人。幼出家為祥符宮道士。後詣雩都紫陽觀。師趙原陽。傳其法。能呼召風雷。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聞其名召之。既至入對便殿。賜號高道。館朝天宮。永樂中從駕至北京。仁宗嗣位。賜號沖虛至道元妙無為光範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給二品印。

誥與正一真人等。宣德初進號大真人。七年乞骸骨。命送南京朝天宮。御製山水圖歌賜之。卒。年八十二。閱七日入斂。端坐若生。

白話文:

開啟視覺,便如同復活一般。他便遊歷四川,見到了蜀獻王,又前往武當山,途經襄漢地區,並沒有固定停留的地方。

〔徐氏(杜真)方書〕未見

休寧縣誌曰。徐道聰子杜真。駢脅犀頂。負殊相。後精大人科。著方書。

〔雷氏(伯宗)千金寶鑑〕未見

閩書曰。雷伯宗名勳。以字行。讀書明醫。尤精於小兒科。洪武間。授醫學正科。著有千金寶鑑。

〔蔣氏(用文)治效方論〕未見

陳鎬蔣恭靖別傳曰。蔣用文。名武生。以字行。其先魏人。世有宦業。洪武初。伯雍者。由元進士。薦為史官。以疾辭。出為蘭陽縣丞。徙居句之龍潭八都城。用文早承家學。尤邃於醫。初入太醫院為御醫。永樂八年。升院判。日侍文華殿。其醫主李明之朱彥修。不執古方。

而究病所本。自為方。故所治恆十全。王公貴人。下逮氓隸有疾。眾醫難愈者。謁用文治。即愈。謂不可愈。無復愈者。其報不報未嘗計。受知仁廟。隨事獻規。多所弘益。上嘗論保和之要。對曰。在養正氣耳。正氣完。邪氣無自入焉。又嘗問醫於卿效率緩何也。對曰。善治者必固本。

白話文:

休寧縣誌記載,徐道聰的兒子杜真,有著奇特的相貌,後精通成人科醫術,並著有醫方書籍。

閩書記載,雷伯宗,名勳,以字行,讀書明醫,尤其精通小兒科。洪武年間,被授予醫學正科,著有《千金寶鑑》。

陳鎬所著《蔣恭靖別傳》記載,蔣用文,名武生,以字行,其祖先為魏人,世代都有做官的經歷。洪武初年,蔣伯雍因元進士身份被推薦為史官,因病辭職,出任蘭陽縣丞,後遷居句容龍潭八都城。蔣用文自幼承襲家學,尤其精通醫術。最初進入太醫院擔任御醫,永樂八年升任院判,每日侍奉文華殿。他擅長醫術,不拘泥於古方,而是根據病因自創方藥,因此治病效果總是十全十美。王公貴人到平民百姓,凡是眾醫難治的疾病,只要找蔣用文治療,都能痊癒。對於那些認為無法治癒的病症,蔣用文也從不妄言,無論治癒與否,他從不計較報酬。他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經常獻策獻策,對國家多有益處。仁宗皇帝曾詢問保和之道,蔣用文回答:「在於養正氣。正氣充足,邪氣就無從入侵。」仁宗皇帝又問:「為什麼醫術效率緩慢?」蔣用文回答:「善於治病的人,一定會固本培元。」

急之恐傷其本。是以聖人戒欲速也。永樂二十二年秋卒。壽七十有四。上甚悼之。遣中使護喪歸。督治祠墳。明年改元。三月下詔。特贈曰恭靖。(獻徵錄)

陳繼蔣用文傳曰。其為詩文。有靜學齋集若干卷。治效方論若干卷。

〔陸氏(昂)蘭臺金匱〕未見

鄞縣誌曰。陸昂。字季高。始居會稽。遷於鄞。自幼習舉進士業。凡經史百家翰墨。無不旁搜博覽。性剛方與人寡合。已而父病。遂棄其業。攻岐黃書。以醫自給。周旋調護。親獲耆年。聲名大著。叩者如市。永樂初。闢至京師。預修蘭臺金匱。元機素要等書。

〔元機素要〕未見

〔劉氏(均美)拔萃類方〕明志二十卷注曰。一作四十卷。未見

白話文:

急於求成,恐傷其根本。因此聖人告誡人們不要急於求成。永樂二十二年秋天逝世,享年七十四歲。皇帝非常哀悼,派人護送靈柩回家,並督促修建祠堂和墳墓。第二年改元,三月下詔,特贈封號為恭靖。

陳繼蔣用文傳記中記載,陸昂寫了《靜學齋集》若干卷,《治效方論》若干卷。

陸氏(昂)的《蘭臺金匱》未見。

鄞縣誌記載,陸昂字季高,最初居住在會稽,後來遷居鄞縣。他從小就學習科舉考試,對經史百家和書法都廣泛閱讀。性格剛正不阿,不善與人交往。後來父親生病,他就放棄了科舉,專心研究醫學,以行醫為生。他悉心照顧父親,父親得以高壽。陸昂的名聲越來越大,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永樂年間,他被召到京城,參與編修《蘭臺金匱》、《元機素要》等書籍。

《元機素要》未見。

劉氏(均美)的《拔萃類方》二十卷註釋中記載,該書也有一說是四十卷,但未見。

錢塘縣誌曰。劉均美。號閱耕齋。讓產異母弟。以閭右實京師居善藥。先丐者。後市者。邑人許昉客死。美殯殮歸其喪。解縉楊士奇俱為歌詩稱之。晚年術益精。活人益多。年九十卒。所著有拔萃類方四十卷。劉氏慶源錄三卷。

〔周氏(禮)醫學碎金〕明志四卷,存

自序略曰。余幼習儒書。長究醫業。浪跡江湖間。三四十年。探考樞素。繹絡群方。未嘗怠。遇有名醫。輒往請益。得其方書之善者。則拜受鈔錄。惟恐有失。迨茲暮年。尚有欠焉。此蓋由余之資鈍質愚故耳。幸遇聖朝。恩彌六合。濡及蒿萊。叨受良醫正。領職以來。戰戰兢兢。

欲圖補報。將何能哉。荷蒙賢王。體天地生物之心為心。法皇上好生之德為德。嘗諭護衛。遴選聰明俊逸子弟。委臣禮等。教授軒岐諸家之書。愚切有懼焉。何患弟子初學,非惟一時不能以造其微。而尤恐有類盲己誣人之患者。是以忘其固陋。每遇公暇。輒於難經素問。與失歷代名醫書中。

白話文:

錢塘縣誌記載,劉均美,號閱耕齋,他讓出自己的產業給異母弟弟,住在京城閭右地區,精通藥理。起初,他免費幫人看病,後來才開始收費。當地人許昉客死他鄉,劉均美替他料理後事,並將遺體運回安葬。解縉、楊士奇都為他寫詩歌頌揚他的善行。劉均美晚年醫術更加精湛,救活的人更多。他九十歲去世,著有《拔萃類方》四十卷、《劉氏慶源錄》三卷。

《周氏(禮)醫學碎金》明志四卷,現存。

自序中簡略地說:我年少時學習儒家經典,長大後鑽研醫術,在江湖間浪跡了三十四十年,深入研究醫學典籍,探討藥理,整理各種醫方,從未懈怠。遇到名醫,便前去請教,得到好的醫方,便恭敬地抄錄下來,唯恐遺漏。如今到了晚年,仍然覺得有所不足,這都是因為我天資愚鈍、资质平庸的缘故。幸好遇上聖朝,恩澤遍及天下,我也沾了光,得到良醫正派的指點。自从担任官職以來,我一直戰戰兢兢,

想要報效國家,卻不知從何做起。承蒙賢明君王,體恤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心,效法皇上愛護生靈的德行,曾經指示護衛,精挑細選聰明俊逸的子弟,委任我和禮等人,教授醫學典籍。我心存惶恐,擔心弟子初學,不僅一時难以深入医理,更害怕他們會像盲人一樣,誤導他人。因此,我拋開自己的愚陋,每當有空閒,就研讀《難經》、《素問》,以及历代名醫的著作。

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間亦竊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以授諸生。使其讀取數句以上。則一臟腑之理渙然矣,斯其易學而易精。將見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使方寸無疑。俾人生有賴。是亦小補云爾。書成。目之曰醫學碎金。諸生倘以予言不耄。玩讀詳味。久自得之。使杆格之病無。

而微妙之理得。則一旦豁然貫通矣。豈不由碎金之投爐。煆煉溶化。欲成其器。一火而就乎。但俟同志。恕予白首狂簡。改而正之。斯其美矣。於是乎書。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未。春二月上浣日。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梅屋老人周禮自序。

〔錢氏(萼)醫林會海〕,(嘉興府志作醫林驗海),明志四十卷,未見

白話文:

我深入研究醫學的奧秘,提取精華,並加入自己的見解,編寫成易於記憶的歌訣,逐漸編成書冊,傳授給學生。只要他們讀上幾句,就能理解臟腑的運作原理,學習起來輕鬆而精深。他們將能心領神會,運用自如,診治時不再有任何疑惑,從而造福世人。這只是微不足道的貢獻。書寫完畢,我將其命名為《醫學碎金》。希望學子們不嫌棄我的拙作,仔細研讀,反覆品味,日久自然會有所收穫。如此一來,他們就能醫治百病,通曉醫學的精妙原理,最終豁然貫通。這就好比將金沙投入熔爐,經過煅煉、溶化,才能鑄造成器,一蹴可幾。我期待有志之士能夠指正我的錯誤,讓這本書更完善。寫於永樂十三年,乙未年二月初旬,由迪功郎、良醫所良醫正、梅屋老人周禮自序。

錢氏(萼)《醫林會海》,(嘉興府志作《醫林驗海》),共四十卷,現已失傳。

嘉興府志曰。錢萼精醫。有聲吳越。嘗手輯醫林驗海一編。凡四十卷。

〔許氏(宏)湖海奇方〕,八卷,存

序說曰。夫醫通仙道。推聖賢救苦之心。藥驗神功。體天地好生之德。運陰陽而燭理。資膏肓以盡年。博物能名。通機循道。普濟夭札大庇群生。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此醫教之所由設也。至於望聞問切。當求神聖工巧之奇。暑濕風寒。必別春夏秋冬之異。地有東西南北之不同。

人有老少虛實之各異。六失者醫之大戒。八要者世之良規。氣有補瀉宣通。味有炮爁炙爆。若乃七傳者死。邪侵五臟之難為。間臟者生。病在六腑之易治。汗吐下乃法之大要。亢承製為理之至微。味分五品。有甘辛鹹酸苦之宜。病驗六經。在肝心脾肺腎之內。能知病之所在。

白話文:

嘉興府志曰。錢萼精醫。有聲吳越。嘗手輯醫林驗海一編。凡四十卷。

嘉興府志記載:錢萼是精通醫術的醫生,在吳越地區享有盛名。他曾親手編寫了一本名為《醫林驗海》的醫書,共四十卷。

〔許氏(宏)湖海奇方〕,八卷,存

許氏(宏)所著的《湖海奇方》一書,共八卷,至今仍有保存。

序說曰。夫醫通仙道。推聖賢救苦之心。藥驗神功。體天地好生之德。運陰陽而燭理。資膏肓以盡年。博物能名。通機循道。普濟夭札大庇群生。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此醫教之所由設也。

序言中說道:醫術通達仙道,秉持聖賢救苦救難之心,藥物效用如同神功,體現天地生生不息的德行。醫生運用陰陽之理,洞察病理,依靠藥物救治危重病人,延年益壽。醫生博學多聞,精通藥物,掌握醫理,廣泛救治病人,庇護眾生。草木各有其性,鬼神也無法逃脫醫術的精妙。這就是醫學教育設立的緣由。

至於望聞問切。當求神聖工巧之奇。暑濕風寒。必別春夏秋冬之異。地有東西南北之不同。

至於望、聞、問、切四診,需要醫生擁有神聖的醫術和巧妙的手法。暑濕風寒等病症,必須區分春夏秋冬的季節差異。不同的地域,東西南北也有所不同。

人有老少虛實之各異。六失者醫之大戒。八要者世之良規。氣有補瀉宣通。味有炮爁炙爆。

人體有老少、虛實的差異。醫生要牢記「六失」的禁忌,並遵循「八要」的醫學規範。藥物有補瀉宣通之氣,也有炮製方法上的不同,如炮、爁、炙、爆等。

若乃七傳者死。邪侵五臟之難為。間臟者生。病在六腑之易治。汗吐下乃法之大要。亢承製為理之至微。味分五品。有甘辛鹹酸苦之宜。

傳染病往往難治,邪氣侵犯五臟更為難治,而間臟病則相對容易治癒。病在六腑則更容易治療。汗、吐、下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亢承製是醫理中的微妙之處。藥味分為五品:甘、辛、鹹、酸、苦,各有其適宜的病症。

病驗六經。在肝心脾肺腎之內。能知病之所在。

病症應驗證六經,即肝、心、脾、肺、腎五臟。醫生要能精準判斷病症所在。

則用藥如用兵。討無不服。不知病之所在。則觸途而冥行。動致顛隕。故張長沙有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之誡。可不懼乎。宏幼慕真風。長參醫業。自愧材庸智淺。聞寡見疏。學道少入神之妙。為醫欠洞視之明。讀書無資世之才。遁世乏休糧之術。欲得恬愉澹泊。寂靜無為。

外絕囂塵。內修真性。其志罔能遂也。於是歷醫數載。勤苦勞心。仰守科規。罔敢忽怠。又念人居天地之中。以飲食起居。為養生之本。其有飲食誤傷。禁忌起居。有犯災傷。又或遠居村落之中。或在旅途之際。或貧常而無力諸醫。或貴料而難為措置。往往束手待斃者焉。於是搜采葛仙遺書。

白話文:

用藥就像用兵,要攻無不克。如果不知道病症所在,就只能盲目亂治,最終導致災禍。就像張仲景所說的,冤魂塞路、死屍遍野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慄。我雖然從小就嚮往真誠正直,也長期學習醫術,但自知能力平庸、才智淺薄,見識寡陋、學藝不精,缺乏洞察病症的敏銳眼光,也缺乏濟世救人的能力,更沒有退隱山林的謀生技能。我原本希望過著平淡安寧的生活,遠離世俗紛擾,專心修煉真性,但最終卻無法如願。

於是,我從事醫術多年,勤奮努力,心繫患者,嚴守醫學規範,不敢怠慢。同時,我也明白人們生存在天地之間,飲食起居是養生的根本。有些人因飲食不當或起居失調而生病,有些人則因災難或意外而受傷,還有些人生活在偏遠村落或旅途之中,或是家境貧困無力求醫,或是身份尊貴卻難以找到合適的醫生,最終只能束手待斃。因此,我搜集了葛洪的遺著,希望能从中找到解決之道。

名公詳論。本草節要。湯液餘膏。有所效驗者。不必分別經絡。搜求陰陽。人人皆可曉用。用力少而效應多者。列為八卷。開卷一閱。瞭然在目。此為湖海之秘傳。實乃濟生之捷徑。字之曰湖海奇方。不惟易於成功。亦且不至差失。更能遇有病者。教益於人。其陰德尤未可量也。

時永樂二十年。歲在壬寅。七月二十四日己卯。建安八十二翁許宏拜手謹書。

〔通元錄〕未見

按上見於建安通志。

〔胡氏(濴)衛生易簡方〕明志四卷,存

明志注曰。永樂中。濴為禮部侍郎。出使四方。輯所得醫方進於朝。一作十二卷。

〔楊氏(溥)用藥真珠囊括〕未見

白話文:

名醫們詳細論述了《本草綱目》,湯藥以及其他膏方,只要有效果,就不必拘泥於經絡,也不必刻意尋找陰陽,人人皆可輕易使用。那些費力少而效果好的方法,被我整理成八卷,翻開書本就能一目了然。這是湖海地區流傳的秘方,實為救治生命的捷徑,我將它命名為《湖海奇方》。不僅容易取得成功,而且不易出現錯誤,更能遇到病人時教導他們,其陰德實在難以估量。

永樂二十年,壬寅年七月二十四日己卯,建安八十二歲老人許宏謹筆。

這段文字記載於建安通志。

明朝時期,胡濴擔任禮部侍郎,出使各地,將他收集到的醫方編撰成書,名為《衛生易簡方》,共四卷,現在仍保存著。

明朝志書記載,永樂年間,胡濴擔任禮部侍郎,出使各地,收集整理醫方進獻朝廷,也有記載說該書共十二卷。

楊溥編撰的《用藥真珠囊括》則沒有找到。

陳繼跋曰。太常卿兼翰林學士江陵楊公。以姬孔之道。中正之心。而佐君上。其所志者。欲使天下之人。皆躋壽域未嘗一毫為己也。餘暇為是編。亦可見其所存。然學醫者精之。利其用藥。亦足有通矣。(怡庵文集)

錢謙益曰。楊溥。字弘濟。石首人。建文二年進士。除翰林編修。靖難後。轉太子洗馬。詔下獄。宣德元年。以太常卿兼學士直內閣。歷官至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正統十一年卒。諡文定。(列朝詩集)

〔劉氏(全備)註解病機賦〕一卷,存

〔葉氏(尹賢)拯急遺方〕一卷,存

汪賓序略曰。臨江通守永嘉尹賢葉侯。近得醫家秘用加減十三方。繼得倉卒急救三十九方。其濟人利物經驗之效。固非他方可比。若人得之。急無方脈之士。亦可以對證用藥。詳審加減。而疾亦無不瘥焉。葉侯得而寶之。嘗謂予曰。諸家醫書浩瀚。卒難檢閱。況值危急之時。

白話文:

太常卿兼翰林學士楊溥,以姬孔之道,中正之心輔佐君上,他一心想要天下人都能長壽,從未為自己謀求任何利益。他閒暇時編寫這本書,也足以見得他的為人。學醫者要精研醫術,善於用藥,就能通曉醫理。楊溥字弘濟,石首人,建文二年考中進士,擔任翰林編修。靖難之役後,他被貶為太子洗馬,後被下獄。宣德元年,他被任命為太常卿兼學士,入直內閣,官至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正統十一年逝世,諡號文定。永嘉尹賢葉侯偶然獲得醫家秘傳的加減十三方,以及倉卒急救的三十九方。這些藥方救人治病的療效,遠超其他藥方。若有人能得到這些藥方,即使遇到緊急情況,不懂脈理的医者也可以對照症狀用藥,仔細加減,疾病就能痊癒。葉侯珍藏著這些藥方,曾對我說,醫書浩瀚,難以查找,更何況在危急時刻。

諸醫不及。往往夭橫可悼。每於聽政之餘。編集諸方。次第會成一帙。總而名曰拯急遺方。特鋟梓以廣其傳。俾予序以識之。予謂侯以科目致身。以仁慈立政。凡有利國益民之事。無所不用其誠。今焉此方一行。而染病者得以療其病。窘醫者得以濟其醫。庶幾倉卒無夭橫之憂。

頃刻有回生之喜。其所以立仁政者在是。所以永民之命者在是。其所以體皇朝愛民之誠者。亦在是矣。其與蘇耽杏林之惠同揆也。故摭其實。書諸篇端。以識其用心如此云。

〔趙氏(季敷)救急易方〕國史經籍志八卷(通行本二卷)存

高宗本序略曰。國朝永樂間。大宗伯胡忠安公有衛生易簡方。正統間。又有趙叔文救急易方。黃吉甫備急仙方。衛生易簡方有官板。又刊於四川。刊於浙江。備急仙方。則刊於吳下。河南大參孫公伯大又以救急備急二方。總名之曰備急。而刊於河南。此皆仁人之用心。無非欲廣其傳。使天下之人。轉夭閼而為仁壽之歸也。

白話文:

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導致許多人英年早逝,令人哀痛。皇帝在處理政務之餘,親自收集整理各種醫方,逐步編撰成冊,命名為「拯急遺方」,並特別刻印出版,廣泛流傳。皇帝希望藉此讓生病的人能夠得到治療,讓困頓的醫生能夠有所幫助,避免突然患病而英年早逝的悲劇。

在危急時刻,能夠讓病人起死回生,這是施行仁政的表現,也是延長百姓生命的方式,更是體現皇朝愛民之心的具體行動。這與蘇耽在杏林的仁心善舉,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將其記載在文章開頭,以彰顯皇帝的用心良苦。

「趙氏(季敷)救急易方」一書,共八卷,現存通行本兩卷。

高宗在序文中簡略地說,國朝永樂年間,大宗伯胡忠安公編撰了「衛生易簡方」,正統年間,又出現了趙叔文「救急易方」和黃吉甫「備急仙方」。「衛生易簡方」有官方版本,並在四川和浙江刊印。「備急仙方」則在吳下刊印。河南大參孫公伯大將「救急易方」和「備急仙方」合編為「備急」,並在河南刊印。這些都是仁人志士的用心良苦,無非是想讓這些醫方廣泛傳播,使天下百姓擺脫夭折的命運,享受到長壽的福報。

〔熊氏(良佐)新增救急易方〕八卷,存

楊一清序略曰。救急易方。集於吳人趙叔文。世之有力者。屢嘗翻刻。其傳亦廣矣。鎮江守博興熊公良佐取而閱之曰。是能救人之急。而簡易行者。然猶病其不備。悉合群書。而附益之。參以平日所聞見。釐為八卷。門分類集。視舊本不啻倍之。於是奇方奧訣。前人所經驗者。

收拾殆盡矣。既僦工鋟梓。將屬合郡之裡正耆老。人給一冊。以備旦夕不測之急。而其里鄰族黨之有急者。得博濟焉。嗚呼。茲非仁人之用心哉。

〔黃氏(吉甫)備急仙方〕未見

〔許氏(敬)經驗〕三卷,未見

嘉興府志曰。許敬。字孟寅。世為感化鄉人。祖文達。父景芳。皆以醫嗚。敬世其業。有聲。宣德間院使蔣主善薦入內院。英宗患喉風。更數醫弗效。敬進絳雪噙之。遂愈。上喜甚。賜以羊酒。拜太醫院御醫。賜敕獎諭。年七十致仕。有經驗三卷。藏於家。

白話文:

熊良佐將趙叔文所著的《救急易方》整理擴充,加入其他醫書內容和個人經驗,編纂成八卷本。他希望將此書分發給百姓,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及時救治。許敬以醫術聞名,曾為英宗治癒喉風,深受皇帝賞識,著有《經驗》三卷,留傳後世。

〔蔣氏(達善)醫鏡〕三十卷,未見

武進縣誌曰。蔣宗武祖達善。以醫名吳越間。所著有醫鏡三十卷。

〔丁氏(毅)蘭閣秘方〕未見

江寧府志曰。丁毅。字德剛。江浦人。路逢殯者棺下流血。毅熟視之曰。此生人血也。止舁者欲啟之。喪家不之信。毅隨至墓所。強使啟棺。乃孕婦也。診之以針刺其胸。而產一兒。婦亦旋蘇。蓋兒手執母心。氣悶身僵耳。針貫兒掌。兒驚痛開奉始娩。通邑稱神。著有醫方集宜。玉函集。蘭閣秘方。人爭傳之。崇祀鄉賢。

按醫方集宜。玉函集。丁鳳所著也。針下死胎。始自李洞玄治長孫皇后。後醫家比比稱之。(詳見於先子醫賸)府志所載。固不足信焉。

白話文:

蔣達善是吳越地區有名的醫生,他著有《醫鏡》三十卷,但現在已經不見了。

丁毅是江浦人,字德剛。有一次,他路過一個出殯的隊伍,看到棺材底下流血,就說這是活人的血。抬棺的人想要打開棺材,喪家不相信。丁毅跟著他們到了墓地,強行打開棺材,發現裡面是一個懷孕的婦女。他用針刺了婦女的胸部,結果婦女生下了一個兒子,也恢復了意識。原來是孩子的手握住了母親的心臟,導致母親氣悶僵硬,丁毅用針刺穿孩子的掌心,孩子驚痛之下才鬆開手,母親才順利生產。整個城鎮都稱讚丁毅醫術高明,他著有《醫方集宜》、《玉函集》、《蘭閣秘方》等醫書,人們都爭相傳閱,後來還被尊奉為鄉賢。

據說《醫方集宜》、《玉函集》是丁鳳所著,針下死胎始於李洞玄為長孫皇后治病,後來的醫生也常這樣做。江寧府志記載的這些事,不可全信。

〔徐氏(彪)論咳嗽條〕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獻徵錄太醫院判徐公墓誌。

〔熊氏(宗立)山居便宜方〕國史經籍志十六卷,存

〔備急海上方〕國史經籍志二卷,未見

〔釋氏(景隆)慈濟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慈惠方〕一卷,存

自序曰。生生之道。源源無窮。順其大化。疾自何來。微乖其理。疾乃潛生。乖之大者。其患亦大。醫藥申救。寧可忽乎。神農嘗味。軒岐難問。異人迭出。以宏其教。業其教者。各有專門。非釋子之事。然佛聖人之教法。以成道為本。利人為用。如法修行。釋子事也。言利人者。

有內外焉。內指明心。外施方便。內外雖殊。利人則一。若稽佛聖人曠劫濟人之行。隨機而應。初無定方。且言其捨身命救人之一端。亦非才智者所能計其萬一。況有萬德萬行乎。伏讀六度等經。睹佛行。實痛感於衷。故於禪誦之暇。或遇利人之事。亦不忍棄之。所謂惻隱之心。

白話文:

徐彪寫的《咳嗽論》兩卷,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根據《獻徵錄》裡徐公的墓誌銘,記載有這本書。

熊宗立寫的《山居便宜方》十六卷,現在還保存著。

《國史經籍志》記載有這本書。

《備急海上方》兩卷,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國史經籍志》記載有這本書。

釋景隆寫的《慈濟方》四卷,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醫藏目錄》記載有這本書。

《慈惠方》一卷,現在還保存著。

作者在自序中說:生命之道源源不絕,遵循自然規律,疾病就不會產生。如果稍微違背了規律,疾病就會潛藏在體內,違背得越嚴重,疾病就越嚴重。醫藥可以治療疾病,怎麼能輕忽呢?神農嘗百草,軒轅黃帝、岐伯都難以解答所有問題,歷代都有精通醫術的人出現,傳播醫學知識。學習醫術的人各有專精,這並不是出家人應該做的事。

然而,佛陀和聖人的教法,以成道為根本,以利益眾生為目的。依法修行,是出家人應該做的事。利益眾生,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內是指明心見性,外是指施以方便法門。內外雖然不同,但利益眾生卻是一樣的。

如果考察佛陀和聖人無數劫以來救度眾生的行為,他們都是隨機應變,沒有固定的方法。而且,他們捨身救人的行為,即使是聰明才智的人,也無法預料到萬分之一,更何況是那些擁有無量功德和無量行為的人呢?我恭敬地閱讀六度等經典,看到佛陀的行為,內心感到非常震撼。因此,在禪修和誦經之餘,遇到可以利益眾生的事,我也不能放棄,這就是所謂的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也。然亦不能大有為。但順其可為之所宜耳。或聞湖海緇素言。及歷試海上方。或醫書遺失之方。必錄之。積以成帙。不為私淑。安可滯之於篋。不得利於人乎。故鏤於板。名慈濟方。臨川冷齋先生序之。已傳於世。厥後復有所聞。亦積成帙。凡得一善。必欲與人共之。

稟性而然也。今亦鋟梓。以廣其傳。或有一方二方。可以對機取用。為亦一助而已矣。是書從慈心而作。因名慈惠云。正統十三年。龍集戊辰。春正月朔越十又三日。中吳釋空谷景隆序。

〔董氏(宿)試效神聖保命方〕十卷,存

徐春甫曰。董宿。四明人。正統間為太醫院使。深察藥性。博究醫書。治療立方。輒有奇效。故輯奇效良方七十卷。今行於世。

白話文: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但可能無法成就大事,只能盡力而為。我曾聽聞湖海高人或醫書中記載的妙方,便一一記錄下來,累積成冊。這些知識不應私藏,應該讓更多人受益,因此刻印成書,名為《慈濟方》,並請臨川冷齋先生為之作序,流傳於世。後來我又陸續收集到更多醫方,每次獲得一則有效的方子,就迫切想與他人分享。

由於這些方子皆出自於仁心,故今將其刻印成書,廣為流傳,希望其中一兩則方子能對症下藥,為患者帶來幫助。此書源自慈悲之心,因此命名為《慈惠方》。正統十三年戊辰年正月十四日,中吳釋空谷景隆作序。

《董氏(宿)試效神聖保命方》十卷,現已保存下來。

徐春甫說:董宿,四明人,正統年間擔任太醫院使。他精通藥性,博覽醫書,治療疾病時,常有奇效。因此,他將自己總結的奇效良方整理成七十卷,如今廣為流傳。

〔奇效良方〕七十卷,未見

〔方氏(賢)奇效良方〕明志六十九卷,存

陳鑑序略曰。太醫院使會稽董宿。嘗集諸家之方。類為一帙。未及成書而逝。今院判吳興方賢惜其採輯未備。猶不能無擇簡去取之未安者。間與御醫楊文翰。翻閱載籍。重加訂正。凡方論之輕重失宜。先後不倫。煩而未及刪。要而未及採者。悉從校勘。與夫投門而經驗者。悉從收入。

條分縷析。精思博究。匯萃成編。為門六十有四。為卷六十有九。題曰奇效良方。爰鍥諸梓。上以裨乙夜之覽。下以廣四方之傳。其用心甚溥。其為力甚勤。亦可嘉也已。亦可尚也已。吾知是書一出。不惟有以鞏億萬於皇國。抑且有以登群黎於壽城。豈曰小補之哉。於不可易言之中。

白話文:

古代醫書《奇效良方》原有七十卷,現已失傳。現存的《方氏(賢)奇效良方》由明朝醫官方賢整理編纂,共六十九卷。方賢感嘆前太醫院使董宿整理的醫方尚未完成便去世,於是與御醫楊文翰共同查閱古籍,對原有醫方進行校對,並加入了許多臨床經驗,最終整理成六十 四門、六十九卷的《奇效良方》。方賢希望這本書能幫助醫者學習,造福百姓,他認為此書不僅能鞏固國家力量,更能延長百姓壽命,功績不可謂不大。

而有至易者存。吾於是書有取焉。

〔邵氏(以正)秘傳經驗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明史方伎傳曰。劉淵然徒。有邵以正者。雲南人。早得法於淵然。淵然請老薦之。召為道錄司左元義。正統中。遷左正一。領京師道教事。景泰時。賜號悟玄養家凝神沖默闡微振法通妙真人。英宗復辟。以正具疏辭。詔以左正一閒住。未幾。真人張元吉薦其戒行。詔復真人。仍掌道教。天順六年八月卒。

〔丘氏(浚)群書抄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錢謙益曰。丘浚。字仲深。瓊山人。少孤。七八歲能詩。敏捷驚人。景泰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歷官掌詹尚書。弘治四年。年七十餘。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八年卒於官。贈太傅。諡文莊。

白話文:

這本書中,我擷取了一些最容易理解的內容。

〔何氏(孟春)續群書抄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自序曰。春於群書中所得之方。鈔而傳之。以續瓊山丘先生之所鈔者也。蜀唐慎微考諸方書。及經史子傳。佛道藏書。藥方醫論。而附於本草之末。為類證。摭拾多矣。瓊山所鈔。則慎微前之所遺。而後來人事之既驗者。春之續鈔。又瓊山所遺。後人欲志慎微之為。其不有取於斯乎。

瓊山鈔方自序。感暇日記避難。止小兒哭法。而成其帙。春於續鈔。蓋亦有焉。今歲兩淮三吳浙東西民飢。道殣相藉。陶學士大道丸(可以御阻飢)方可施也。往歲江西湖南民苦疫甚。蘇學士聖散子。可以收效。而人弗知也。春茲實致思焉。又其附書四方。事頗涉異。然冥應靈契。

白話文:

何氏(孟春)續群書抄方

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自序曰: 春在眾多書籍中所得的方劑,抄錄下來傳授給大家,以接續瓊山丘先生所抄錄的內容。蜀唐慎微考證了各種方書、經史子傳、佛道藏書、藥方醫論,並附於本草的末尾,整理為類證,其收集整理的內容已經很多了。瓊山先生所抄錄的,則是慎微之前遺漏的,以及後來人們驗證有效的方劑。春的續抄,又是繼承了瓊山先生所遺漏的內容。後人想要了解慎微的成就,难道不会从这里获取益处吗?

瓊山鈔方自序: 感於閒暇時間,記錄一些避禍的方法,僅僅整理了治療小兒哭鬧的方劑,便已成了一卷書。春在續抄時,也同樣有所感悟。今年兩淮、三吳、浙東、西民衆饑荒,死傷遍野。陶學士的大道丸(可以抵禦饑餓),可以施用。往年江西、湖南百姓受疫病之苦,蘇學士的聖散子,可以收到療效,但人們卻不知道。春因此真心思考這些問題。又因附錄了一些各地奇聞異事,雖然內容看似奇特,但冥冥之中自有其道理,靈驗非凡。

氣通理感。殆有未可誣者。覽者定不迂之。若類證後名家諸方。則醫學多所刊行。專門有成書在。春何與哉。弘治甲子歲十月二日。燕泉居士。(余冬序錄)

錢謙益曰。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進士。長沙異其才。擬入史館。以父憂罷。授兵部職方主事。歷郎。出補河南參政。入為太僕卿。以僉都御史。巡撫雲南。召為吏部右侍郎。世廟即位。詔議尊親禮。大臣相繼去位。子元率部院臺諫力爭。泣諫於左順門。上疏。

上撫諭再四。跪泣不起。左遷南京工部右侍郎。無何。盡斥諸沸議者。削籍。錮不復用。屏居著述。有餘冬敘錄行世。穆廟初。追贈禮部尚書。賜諡文簡。

白話文:

這篇文章講述了明代名臣何孟春的生平。何孟春才華出眾,官至太僕卿,後巡撫雲南,又任吏部右侍郎。他為人正直,敢於為國事奔走呼籲,曾因力爭尊親禮而被貶官,最後被削籍歸隱。晚年著有《餘冬敘錄》,後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簡。

〔李氏(湯卿)心印紺珠經)醫藏目錄二卷,存

朱撝序略曰。予家祖儒醫。乃東平青字王太醫口傳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湯卿者。同其時焉。蓋劉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傳得劉君榮甫。再傳得劉君吉甫。三傳得陽坡潘君。東平王公。實吉甫之門人也。子父既襲祖術。又受業於李君湯卿之門。而得傳心之書九篇。其論本諸天地之造化。

其法源乎運氣之陰陽。推之可以應萬病之□。□□可以為寸心之訣。撝幼而學儒。長而學□。□之未明。由儒而後始明。術之未精。由儒而後始□。道之未明。由儒而後始行。因披玩是書力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頓知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蘊諸中。形諸外。

白話文:

李氏(湯卿)心印紺珠經醫藏目錄二卷,存

朱撝序略曰:

我的家祖是儒醫,是東平青字王太醫口傳心授的弟子。當時有一位名叫李湯卿的先生,與家祖同時代。據說劉守真先生是金朝人,他最初得到劉榮甫的傳授,之後又傳給了劉吉甫,再傳給了陽坡的潘先生。東平王公是劉吉甫的門徒,父子繼承祖業,又拜李湯卿為師,從他那里得到九篇傳心之書。

這本書的論述根源於天地造化,方法源於運氣的陰陽。推演它可以應對萬病,精研它可以作為心中訣竅。

我從小就學習儒學,長大後學習醫術。醫術尚未明瞭,由儒學而後才得以明瞭;醫術尚未精通,由儒學而後才得以精通;醫道尚未明瞭,由儒學而後才得以踐行。因此,我反复研讀這本書,花了很長時間,終於有一天突然豁然貫通。頓時明白,醫術沒有固定的法則,要隨機應變,用藥也不要拘泥於方劑,要合乎病症而使用。心中領悟,才能外化於形。

雖未能如響之應聲。鼓之應桴。萬舉萬全。百發百中。亦嘗活人於枕蓆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輒自暇日。錄之於書。以俟知者。故曰。父母有疾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不可以不知醫。先覺之言。豈欺我哉。

四庫全書提要曰。心印紺珠經二卷。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白話文:

雖然不能像擊鼓應聲般精準無誤,但也能在病患危在旦夕時救人性命。我擔心這些醫術知識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因此利用閒暇時間將它們整理成書,等待有緣人閱讀學習。正如古人所言,父母生病臥床不起,卻將其交給庸醫,猶如不慈不孝。侍奉父母的人,不可不知醫術,先賢的教誨,絕非欺騙。

《心印紺珠》共兩卷,明朝李湯卿撰寫。湯卿的籍貫不詳。此書由嘉靖丁未年嘉興府知府趙瀛校勘出版。上卷包括“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四部分;下卷包括“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五部分。此書融合了諸家醫學理論,論述頗為精闢。然而,它以“十八劑”為核心,试图用“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等幾個字概括所有醫術,難免顯得過於拘泥。

〔李氏(滎)二難寶鑑〕未見

謝毓秀曰。樵陽子李君嵐溪滎者。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乎醫理。活人以萬計。嘗述紺珠經一書,又自著二難寶鑑一編。(回生達寶序)

〔唐氏(椿)原病集〕醫藏目錄四卷(五世孫時升。六世孫敏學等序。作六卷。)存

自引略曰。我始祖永卿教授。自宋元以來。世居邑治西南之齊禮坊下。悉以學術精明。重於當時。迄今八世無替者。何也。博濟為心。而不以利易操也。汝等當體此。兢兢無怠。庶不負祖宗遺德。且醫學之家。書帙浩瀚。辭理深奧。吾恐爾輩受業。不能遍知大理。故蒐集各家精要。

質以父祖垂訓。間附己意。斟酌病源。編類成帙。名曰原病集。分為四類。取四德為目。蓋元者。始也。大也。以類醫道源流切要之理。亨者。通也。利者。宜也。以類據證擬病鈐治之法。貞者。正而固也。以類應病之方。此所謂得其大通。而利於正之意也。以類分門。以門鈐法。

白話文:

李氏(滎)的《二難寶鑑》這本書,我沒見過。謝毓秀說,樵陽子李君嵐溪滎是他的外祖,精通醫理,救活過無數人。他曾經講解過《紺珠經》,也自己寫了《二難寶鑑》這本書。

唐氏(椿)的《原病集》四卷(五世孫時升、六世孫敏學等作序,一共六卷)現在還存在。

書中自序寫道:我的祖先永卿教授,從宋元時期開始,世世代代居住在邑治西南的齊禮坊下。他們都以精深的醫術聞名於世,至今八代人沒有改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博愛濟世為心,從不以利益為重。你們要銘記這一點,勤奮努力,不要辜負祖先的遺德。醫學的書籍浩如煙海,內容深奧,我擔心你們學習時無法掌握所有的精髓。因此,我收集了各家醫學的精華,再加上祖先的教誨和我的個人心得,仔細分析病源,將內容分類編纂成冊,命名為《原病集》。全書分為四類,以四德為標題:元、亨、利、貞。以「元」代表醫道源流的精要,以「亨」代表據證擬病治療之法,以「利」代表應病之方,以「貞」代表正固之理。這樣才能通曉醫學的精髓,並有利於正道。以類分門,以門鈐法,這就是這本書的編排思路。

以方鈐方。方亦分列湯散飲丸丹膏雜法等七類。類各自始至終。次第編鈐。授爾程式。便爾檢閱。且如一病有兼幾證。一方通治幾疾。千變萬化。豈能盡合於方法耶。要在臨機應變。隨時取中。庶不有愧於斯道矣。丹溪朱先生有云。有論無方。無以模仿。有方無論。無以識證。

誠斯言也。爾於初學之時。先讀儒書。方將脈經本草素問難經傷寒等書。循序相參熟讀。兼之考究茲集。知陰陽逆順。氣運變化。臟腑標本。脈候虛實。方看古人用藥方法。務須潛心燈案。勤於記誦。研精覃思。造其微妙。則洞然可曉。了無凝滯於胸次。一朝臨證診候。原病施治。

白話文:

將醫方按照分類編排。醫方分為湯劑、散劑、飲劑、丸劑、丹劑、膏劑、雜法等七類。每類醫方都按照順序編排,從頭到尾,方便你查閱。

有些疾病會同時出現多種症狀,一種藥方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醫藥學變化多端,不可能完全按照書本上的方法來治病。重要的是臨機應變,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不辜負醫術之道。丹溪朱先生說過:光有理論沒有藥方,就無法模仿古人;光有藥方沒有理論,就無法辨別病症。

所以,你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要先學習儒家經典,然後再學習《脈經》、《本草》、《素問》、《難經》、《傷寒》等醫學書籍。要循序漸進地閱讀,相互參照,反复熟读。同時也要仔細研究這本書,了解陰陽的相互作用,氣的運行變化,臟腑的相互關係,脈象的虛實變化,以及古人用藥的方法。一定要潛心鑽研,勤於記憶,用心思考,深入研究藥物的奧妙,這樣才能透徹理解,心中不再有疑惑。一旦遇到病人需要診治,就能根據病情施治,對症下藥。

不啻良將之決勝耳。何易易哉。又當持心忠厚。愛物恕己。則無得罪於前人。況亦不失為良醫也。此書之集。予固知不能盡善。而於爾輩之習學。則亦不無萬一之助也。前更能窮究聖賢全書。就其學識高明者。而求正焉。是亦予之所望雲。時大明成化歲在甲午。上元吉旦。恕齋書示諸子。

嘉定縣誌曰。唐椿。字尚齡。參考諸家方論。至老不倦。起臥飲食。未嘗去書。所著原病集。論七情六淫之傷。飢飽勞逸之過。為鈐法鈐方。醫之指要。無所不具。今方術家多宗之。

〔樓氏(英)醫學綱目〕明志四十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道。其道博。其義深。其書浩瀚。其要不過陰陽五行而已。蓋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其稟於人身者。陰陽之氣。以為血氣表裡上下之體。五行之氣。以為五臟六腑之質。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陰陽錯綜。五行迭運。不能無厚薄多少之殊。故稟陰陽五行之氣。

白話文:

這本書的精髓,就如同良將決勝千里一樣,道理並不複雜。但行醫者必須心懷忠厚,待人寬恕,才能不辜負前輩的醫術,也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好醫生。我知道這本書並非完美無缺,但希望它能對你們學習醫術有所幫助。你們更應該深入研讀聖賢的著作,向學識淵博的醫者請教,這也是我的期望。這本書寫於明朝成化年間,甲午年正月初一,由恕齋寫給諸位。

嘉定縣誌記載,唐椿,字尚齡,他廣泛參考各家醫書,一生勤奮好學,無論起居飲食,都手不釋卷。他所著的《原病集》,詳細論述了七情六淫、飢飽勞逸對人體的傷害,並以精妙的醫術和方藥,指點醫治要領,內容十分豐富。如今許多醫術高手都以這本書為圭臬。

《樓氏(英)醫學綱目》共四十卷,現存。

自序中說,醫術博大精深,典籍浩瀚,其核心不過是陰陽五行而已。因為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人體也同樣受陰陽之氣的支配,形成血氣表裡上下之體,五臟六腑之質。由此可見,人體的誕生,是由陰陽五行之氣相互作用而成的。然而陰陽錯綜複雜,五行運轉不息,必然存在厚薄多少的差異。所以,人體稟受陰陽五行之氣,也...

厚者血氣臟腑壯而無病。薄者血氣臟腑怯而有病。陽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陰多者濕多。性緩而形肥。陽少者。氣虛表虛上虛。而易於外感。陰少者。血虛里虛下虛。而易於內傷。況乎人以易感易傷之軀。徇情縱欲。不適寒溫,由是正損而邪客。陰陽臟腑。愈虛愈實。或寒或熱。

而百病出焉。故診病者。必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務在陰陽不偏傾。臟腑不勝負。補瀉隨宜。適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然其道。自軒岐而下。仲景詳外感於表裡陰陽。丹溪獨內傷於血氣虛實。東垣扶護中氣。河間推陳致新。

白話文:

體質強健的人,血氣充沛,臟腑強壯,不容易生病;體質虛弱的人,血氣不足,臟腑衰弱,容易生病。陽氣旺盛的人,火氣也旺,性格急躁,身形瘦弱;陰氣旺盛的人,濕氣也重,性格溫和,身形肥胖。陽氣不足的人,氣虛、表虛、上虛,容易外感風寒;陰氣不足的人,血虛、里虛、下虛,容易內傷。況且人體容易受到外感和內傷的影響,如果放縱情慾,不注意寒暖,就會導致正氣受損,邪氣入侵,陰陽失調,臟腑虛實失衡,寒熱交替,百病由此而生。因此診病時,必須先區分血氣、表裡、上下、臟腑等方面的差異,了解病灶所在。然後觀察病症的虛實、寒熱、邪氣等情況,對症施治。務必做到陰陽平衡,臟腑調和,補瀉得當,針對病症,使病人恢復健康。從軒轅黃帝、岐伯到仲景,注重對外感病症的表裡陰陽辨證論治;丹溪則專注於內傷病症的血氣虛實辨證論治;東垣強調扶持中氣;河間則推陳出新,發展了中醫理論。

錢氏分明五臟。戴人熟施三法。凡歷代方書甚眾。皆各有所長耳。故後世用歷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異。或中其長。或不中其長故也。姑舉一病言之。設惡熱病。熱病之名同也。其治之之異。四君。治血實之熱也。四物。治血虛之熱也。白虎。治氣質之熱也。

補中。治氣虛之熱也。麻黃。治表熱也。承氣。治裡熱也。四逆。治假熱也。柴胡。治真熱也。瀉青。導赤。瀉白。滋腎。瀉黃。治五臟熱而各異也。各能洞燭脈證。而中其肯綮則皆效。其或實用虛法。虛用實法。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則死生反掌之間。

白話文:

錢氏將五臟分得清楚明瞭。戴人熟練運用三種方法。歷代的醫書非常多,每一本都有其優點。後世的人運用歷代的醫方治病,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這是因為病名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有的方法剛好命中病症的關鍵,有的方法則沒有命中病症的關鍵。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患上惡熱病,熱病的病名雖然相同,但治療方法卻有所差異。四君子湯用於治療血實造成的熱症;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造成的熱症;白虎湯用於治療氣質造成的熱症;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氣虛造成的熱症;麻黃湯用於治療表熱;大承氣湯用於治療裡熱;四逆湯用於治療假熱;柴胡湯用於治療真熱;瀉青、導赤、瀉白、滋腎、瀉黃等方法則分別用於治療五臟的熱症,各自有所不同。

每種方法都能洞悉脈象和症狀,並掌握其關鍵所在,因此都能有效治病。如果錯誤地運用實法來治療虛症,或運用虛法來治療實症;錯誤地運用表法來治療裡症,或運用裡法來治療表症;錯誤地運用真法來治療假症,或運用假法來治療真症,那麼患者的生死就會在一瞬間之間發生轉變。

尚何責其效乎。有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試疑似之病。每致夭橫者。不少矣。若是者。虛竊濟生之名。實所以害人之生。亂醫之生。孔子以鄉愿亂德。為德之賊。斯則醫之賊也。暗損陰騭。神明不佑。可不謹哉。英爰自髻年。潛心斯道。上自內經。下至歷代。聖賢書傳。

及諸家名方。晝讀夜思。廢食忘寢者。三十餘載。始悟千變萬化之病態。皆不出乎陰陽五行。蓋血氣也。表裡也。上下也。虛實也。寒熱也。皆一陰陽也。五臟也。六腑也。十二經也。五運六氣也。皆一五行也。鱗集於魚。輻輳於轂。醫之能事畢矣。是不揣蕪陋。掇拾經傳方書。

白話文:

還有什麼理由要求它一定有效呢?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就隨便使用古今的方劑,胡亂嘗試疑似的病症,常常導致病人夭折的人,不在少數。這種人,表面上借著醫生的名義,實際上是在害人的性命,混亂醫學的秩序。孔子認為鄉愿會混淆道德,是道德的賊,這就如同是醫學的賊一樣。暗中損害自己的陰德,神明也不會保佑,怎麼能不謹慎呢?我從小就潛心研究醫術,從內經到歷代聖賢的醫書典籍,以及各家名方,日夜不停地閱讀思考,廢寢忘食,已經三十多年了。終於明白千變萬化的病症,都逃不出陰陽五行,因為血氣、表裡、上下、虛實、寒熱都是陰陽的表現,五臟、六腑、十二經、五運六氣都是五行的表現。如同魚鱗聚集在魚身上,車輪輻條匯聚在車轂上,醫術的精華就在這裡了。我雖然才疏學淺,但也從經傳方書中整理了一些心得。

一以陰陽臟腑。分病析法。而類聚之。分病為門。門各定陰陽臟腑之部。於其卷首也。大綱著矣。析法為標,標各撮陰陽臟腑之要於其條上。而眾目彰矣。病有同其門者。立枝門以附之。法有同其標者。立細標以次之。凡經有衍文錯簡脫簡者。一以理考而釋正之。傳失經旨。

眾論矛盾者。各以經推而辨明之。庶幾諸家之同異得失。得以曲暢旁通。精粗相因。鉅細畢舉。同病異法。如指諸掌。名之曰。醫學綱目。藏之巾笥。以便考求。使夫臨病之際。自然法度有歸。不致誤投湯劑。而害生亂醫。獲罪神明者矣。雖於軒岐心法之妙。不敢同年而語。

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蕭山仙居岩樓英全善撰。

白話文:

醫學綱目 序

以陰陽、臟腑為基礎,將疾病分門別類,並解析治療方法。在每一卷的開頭,將大綱概述,方便理解。治療方法以標題概括,將陰陽、臟腑的關鍵之處標示在條目上,一目了然。若疾病在門類中有相同之處,則設立分支門類附於其中。治療方法若在標題中有相同之處,則設立細標條目依次排列。

凡經文中出現衍文、錯簡、脫簡之處,皆以理據考證,並加以改正。若傳抄過程中失卻經文本意,則以經文推論,辨明其義。期望能將諸家醫學的異同得失,得以全面詳盡地闡述,精粗相輔,鉅細無遺。對於相同疾病而採用不同治療方法,也如同指掌般清楚明瞭。

因此,本書取名為《醫學綱目》,可收藏於衣袋之中,方便隨時查閱。讓医者在面對病患時,自然而然地依循法度,避免誤用湯藥,導致害人亂醫,而招致神明責罰。雖然不敢與軒岐之醫學心法相提並論,但也算是對天地生物之道略盡綿薄之力。

蕭山仙居岩樓 英全善 撰。

紹興府志曰。樓英。蕭山人。字全善。精於醫。居元度岩。有仙岩文集二卷。又著氣運類注四卷。醫學綱目四十卷。

〔盧氏(志)增定醫學綱目〕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呂氏(尚清)經驗良方〕一卷,存

自序略曰。予雖不精於醫。竊慕宣公之義。每於讀書之暇。檢閱孫允賢李東垣楊宣魏君用諸公秘術之書。有益於人身者。以類編集。名曰經驗良方。

〔黃氏(濟之)本草權度〕醫藏目錄三卷,存

徐春甫曰。黃孝子名濟。字世仁。餘姚人。景泰以孝行聞。業醫術。盡其妙。詔旌其門。

按謝丕有黃孝子傳。王守仁有終慕記。並附於是書卷末。孝子。蓋成化中人也。徐氏。曰景泰中。以孝行聞。失考。

〔黃氏(武)醫學鋼目〕未見

按上見於山陰縣誌。

白話文:

紹興府志記載:

樓英,蕭山人,字全善。 他精通醫術,居住在元度岩。 著有《仙岩文集》兩卷,《氣運類注》四卷,《醫學綱目》四十卷。

〔盧氏(志)增定醫學綱目〕 這本書目前尚未找到。

按: 以上資料出自《古今醫統》。

〔呂氏(尚清)經驗良方〕 一卷,現存。

自序略曰: 我雖然不精通醫術,但敬佩宣公的醫學理念。每次讀書之餘,都會檢閱孫允賢、李東垣、楊宣、魏君用等醫家秘術的書籍,凡是對人體有益的內容,都分類編寫,取名為《經驗良方》。

〔黃氏(濟之)本草權度〕 醫藏目錄三卷,現存。

徐春甫說: 黃孝子,名濟,字世仁,餘姚人。景泰年間因孝行聞名。他精通醫術,精益求精,皇帝下旨表彰他的門第。

按: 謝丕有《黃孝子傳》,王守仁有《終慕記》,都附在本書卷末。黃孝子,應該是成化年間的人。徐氏說他景泰年間因孝行聞名,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