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本草(二)

〔本草圖經〕舊唐志七卷,佚

〔張氏(鼎)本草〕新唐志二十卷目錄一卷,佚

〔藥圖〕新唐志二十卷,佚

〔圖經〕新唐志七卷,佚

新唐志注曰。顯慶四年。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鬍子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丞蔣茂昌。

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撰。

按新唐志又著蘇敬新修本草等目。而張鼎本草其名銜卷帙並同。是大可疑。諸家簿錄。不復載張鼎之書。疑鼎亦與蘇敬同為編撰者。故新志誤為二書。猶吳景賢與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新唐志又載巢吳二家諸病源候論之目。俱系復出者歟。唐書於士寧傳。稱士寧與李勣等修定本草。

而今孔志約序唯有李勣等二十三人名銜。不署士寧。則張鼎亦遺其名者歟。以未可決定其如何。今並著蘇敬張鼎二家之書而俟後考。

〔孔氏(志約)本草音義〕(宋志作唐本草)新唐志(二十卷),佚

按孔志約作新修本草序。不言自著音義。是又可疑。

〔陳氏(藏器)本草拾遺〕新唐志十卷,佚

掌禹錫曰。本草拾遺。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草經雖有陶蘇補集之說。然遺逸尚多。故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共十卷。

李時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蒐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譾之士。不察其詳核。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豈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豈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闢虺雷海馬胡豆之類。

皆隱於昔而用於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象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按藝文略有四明人本草拾遺二十卷。恐系是書復出。陳氏蓋四明人也。二十是十字誤文。仍不著錄。

〔李氏(含光)本草音義〕新唐志二卷,佚

顏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略曰。先生姓李氏。諱含光。廣陵江都人。本姓弘。以孝敬皇帝廟諱改焉。羈丱好靜處。誦習墳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師事同邑囗先生遊藝。敏年神龍。初以清行度為道士。以大曆己酉歲冬十一月十四日遁化於茅山紫陽之別室。春秋八十有七。

先生識真淳業行高古。道窮情性之本。學冠天人之際。又博覽群言。長於著撰。嘗以本草之書精明藥物。事關性命。難用因循。著音義兩卷。(文集)

〔韓氏(保升)重廣英公本草〕藝文略二十卷,佚

白話文:

[本草(二)]

《本草圖經》,舊唐書記載有七卷,已失傳。

《張氏本草》,新唐書記載有二十卷正文和一卷目錄,已失傳。

《藥圖》,新唐書記載有二十卷,已失傳。

《圖經》,新唐書記載有七卷,已失傳。

新唐書的註釋說,唐顯慶四年,由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兼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兼弘文館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胡子家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丞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人共同編撰。

新唐書中又有記載蘇敬新修本草等書目,而《張鼎本草》的名稱、卷數都相同,這點很可疑。各家書目都沒有記載張鼎的書,懷疑張鼎也是與蘇敬一起參與編撰的人,因此新唐書誤以為是兩本書。就像吳景賢和巢元方合著《諸病源候論》,新唐書又記載巢、吳兩家《諸病源候論》的書目,都是重複記載的。唐書在《士寧傳》中記載,士寧與李勣等人修訂《本草》。

而現在孔志約的序言中只有李勣等二十三人的名字,沒有士寧的名字,那麼張鼎是否也被遺漏了呢?因為無法確定具體情況如何,所以現在將蘇敬和張鼎兩家的書都記錄下來,以待後人考證。

《孔氏本草音義》(宋史中稱作《唐本草》),新唐書記載有二十卷,已失傳。

根據記載,孔志約寫了新修《本草》的序言,沒有說自己寫了《音義》,這點也很可疑。

《陳氏本草拾遺》,新唐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掌禹錫說,《本草拾遺》是唐開元年間京兆府三原縣尉陳藏器所撰寫的,因為《神農本草經》雖然有陶弘景、蘇敬等人補充修訂的版本,但是遺漏的內容仍然很多,所以他寫了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稱為《本草拾遺》,共十卷。

李時珍說,陳藏器是四明人,他的著作廣泛涉獵各類書籍,對動植物的分類非常精通,考訂前人的錯誤,收集隱晦的知識,自《本草》以來,只有他一個人做到了。那些膚淺的人,不了解他考訂的詳盡,只嘲笑他的內容怪異,宋代的人也多有刪改。他們哪裡知道天地的物產是無窮無盡的,古今隱藏和顯現的情況也不同,藥物的應用也會隨著時間改變,名稱也會有變化,怎麼能用片面的見解,就去譏笑知識淵博的人呢?例如像辟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的藥物,過去不常用而現在常用,像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的東西,都是萬物所利用的,如果不是這本書收錄,從哪裡去考察呢?這就是《本草》的書籍之所以要記載詳盡的原因。

根據《藝文略》記載有四明人所著的《本草拾遺》二十卷,懷疑是這本書的重複記載。陳藏器應該是四明人。這裡的二十卷可能是「十」字的錯誤寫法,所以沒有記錄下來。

《李氏本草音義》,新唐書記載有二卷,已失傳。

顏真卿為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寫的碑文大概內容是:先生姓李,名含光,是廣陵江都人,本姓弘,因為避諱孝敬皇帝的廟號而改姓李。他從小就喜歡安靜,誦讀經典。十八歲時,立志追求道家奧妙,於是拜同鄉的某位先生學習技藝。神龍年間,他以清廉的品行被選為道士。大曆己酉年十一月十四日,在茅山紫陽的別室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先生的認識真誠淳樸,行為高尚古樸,他精通道理的本質,學問達到很高的境界。他又博覽群書,擅長著作。曾經認為《本草》書籍對藥物的解釋非常重要,關係到人的生命,不能因循守舊,所以著寫了《音義》兩卷。(出自文集)

《韓氏重廣英公本草》,《藝文略》記載有二十卷,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