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 (5)

1. 本草(二)

掌禹錫曰。蜀重廣英公本草。偽蜀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取唐本草並圖經相參校。更加刪定。稍增註釋。孟昶自為序。凡十卷。今謂之蜀本草。

李時珍曰。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於陶蘇也。

〔盧氏(多遜)詳定本草〕朱志二十卷目一卷,佚

掌禹錫曰。開寶六年。詔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詳校諸本。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頗有刊正別名及增益品。自馬志為之註解。仍命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定。凡二十卷。御製序鏤板於國子監。

〔李氏(昉)開寶重定本草〕(舊脫重定二字。今據證類本草。掌禹錫說訂補。)宋志二十卷目一卷,佚

序曰。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辯。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註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

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黑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闕。非聖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

今移附土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淚改從於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

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舊說灰類。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余刊正。不可悉數。下采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

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掌禹錫曰。開寶重定本草。開寶七年。詔以新定本草所釋藥類成有未允。又命劉翰馬志等重詳定。頗有增損。仍命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祐扈蒙等重看詳。凡神農所說。以白字別之。名醫所傳。即以黑字。並目錄共二十一卷。

〔掌氏(禹錫)等補註神農本草〕(舊脫神農二字。今據讀書後志訂補。)宋志二十卷目錄一卷,佚

序曰。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平帝紀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在所為駕軺傳遣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而英公李勣等注引班固敘黃帝內外經云。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此乃論經方之語。

白話文:

本草(二)

掌禹錫說:「蜀地重新整理的廣英公本草,是偽蜀翰林學士韓保升等人與其他醫官,參照唐本草和圖經校對修改,並增加註釋,由孟昶親自作序,共十卷。這就是現在所稱的蜀本草。」

李時珍說:「蜀本草在描述藥物形狀方面,比陶弘景、蘇恭的本草更詳細。」

盧氏(多遜)詳定本草:共二十卷,目錄一卷,已遺失。

掌禹錫說:「開寶六年,朝廷下令由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詳細校對各個版本的本草,並參照陳藏器的《拾遺》等書,對藥物的別名進行勘正,也增補了一些品項,由馬志負責註解。之後又命令左司員外郎兼知制誥的扈蒙、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人刊定,共二十卷。皇帝親自撰寫的序文,刻在國子監的版子上。」

李氏(昉)開寶重定本草:(舊本遺漏「重定」二字,今據《證類本草》掌禹錫的說法補正。)宋朝的記錄是二十卷,目錄一卷,已遺失。

序文說:「在古籍三墳之中,神農氏撰寫的書籍占其中之一。他辨別各種藥物,並將其記錄在本草中。流傳下來的《舊經》只有三卷,《名醫別錄》則互相編纂。到了梁朝的貞白先生陶弘景,他以《別錄》參照《本經》,用朱筆和墨筆混合書寫,當時認為這樣比較清楚明白。他又考證藥物的功效,加以註釋,編成七卷,在南方地區流傳。到了唐朝,人們又加以參校,增補了八百多種藥物,新增註釋為二十一卷。對於《本經》遺漏的功效,加以補述;對於陶弘景錯誤的說法,加以糾正。然而,經過多年,又過了四百年,朱筆和墨筆的內容,已經無法統一;舊註和新註的文字,也相互有缺漏。如果不是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使萬民安樂,又怎麼能夠改正這些錯誤呢?於是,朝廷下令仔細考證傳抄的錯誤,刊印成定本,對於不恰當的分類方式也加以改革。例如,筆頭上的灰兔毛,本來被放在草部,現在移到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都是水,本來也被放在草部,現在移到土石類之間;敗鼓皮移到獸皮類;胡桐淚改歸木類;紫礦本屬木類,卻從玉石類中取出;伏翼實際上是鳥類,卻從蟲魚部移入;橘柚歸於果實類;食鹽歸於光鹽類;生薑、乾薑,歸於同一種說法。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等,因為外形相似,所以歸於同類。並採納了陳藏器的《拾遺》和李含光的音義,有的追溯來源於其他版本,有的則參考醫家的經驗,加以比較,辨別其好壞。例如,突屈白,舊說屬於灰類,現在認為是木根;天麻的根,過去認為像赤箭,現在認為完全不同。剔除錯誤的,採用正確的,特別設立新的條目。其他改正的地方,多不勝數。下令採納眾人意見,定為刊印的版本。用白字表示神農氏所說,用黑字表示名醫所傳,唐朝和現在的補充,都有明顯的標註。詳細解釋藥物的意義,審查藥物的形狀和性質,糾正錯誤並加以辨別的,標註為「今注」;考證古籍並加以描述的,標註為「今按」。意義既經刊定,道理也詳細明白。現在將新舊藥物合計九百八十三種,連同目錄共二十一卷,廣泛頒布到天下,使之流傳使用。」

掌禹錫說:「開寶重定本草,在開寶七年,朝廷下令認為新訂本草對藥物分類的解釋還有不妥之處,又命令劉翰、馬志等人重新詳細修訂,對內容有所增補刪減。之後又命令翰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祐、扈蒙等人重新審閱。凡是神農氏所說的,用白字區別;名醫所傳的,則用黑字標註。連同目錄,總共二十一卷。」

掌氏(禹錫)等補註神農本草:(舊本遺漏「神農」二字,今據《讀書後志》補正。)宋朝的記錄是二十卷,目錄一卷,已遺失。

序文說:「舊說認為《本草經》是神農氏所作,但是沒有人真正見過。漢書藝文志也沒有收錄。平帝紀中記載,元始五年,朝廷徵集天下精通方術和本草的人,用專車傳遞到京城。樓護傳中記載,樓護從小就背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字。本草之名,大概就出於這裡。而英公李勣等人在註解中引用班固敘述黃帝內外經時說到:『本草描述藥石的寒溫屬性,以及疾病的深淺。』這只是在談論經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