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1)
卷五十六 (1)
1. 方論(三十四)
〔程氏(介)松崖醫徑〕四卷,未見
徐春甫曰。程介。新安槐塘人。號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旻榜進士。為人愷悌。性好醫方。心存仁濟。所著有松崖醫徑四卷。
〔程氏(應旄)醫徑句測〕二卷,存
自序曰。松崖醫徑。分有上下卷。余所梓者。特其上卷內所載之脈圖。與圖內之方。非醫徑全書也。梓成。客有閱而嘲焉者。謂世有異人。必有異書。以松崖先生之天材間出。精靈博奧之學。尊推於諸先達者。間不容口。相傳其生平著述。滿家滿車。一切琅簽秘笈。悉於易簀時。
假祝融力。載歸白玉樓。則此之醫徑一帙。固先生之吉光片羽也。當年胡不神奇其書。得與若之神經遁甲等。乃以徑之一字名編。先生其猶有蓬之心也夫。余無以譬之。今歲春王正月。雨邸多暇。得以翻及仲景之傷寒論。間取先生之脈圖。而覆檢之。乃知先生之取徑。殆與仲景同一輪蹄也。
白話文:
〔程氏(介)松崖醫徑〕四卷,未見
徐春甫說:程介,新安槐塘人,號松崖。登成化甲辰科,李旻榜進士。為人溫和仁慈,性喜醫術,心中充滿仁愛之心。他所著有《松崖醫徑》四卷。
〔程氏(應旄)醫徑句測〕二卷,存
自序:松崖醫徑分為上下卷。我所刊刻的,只是上卷內所載的脈圖和圖內所附的方劑,並非全書。刊刻完成後,有客人閱覽並嘲笑我,說世上奇人必有奇書,松崖先生天資卓絕,學識淵博,被尊奉為醫學先驅,他的生平著作滿屋滿車,全是珍貴的秘笈。據說在他臨終前,
借助火神之力,將所有著作帶往白玉樓。那麼,《松崖醫徑》這本書,只是他著作中的冰山一角。當年為什麼不把它寫得更神奇,與神經、遁甲之術齊名?卻只用「徑」字命名,先生难道还有蓬莱之心?我無以言喻。今年春天正月,我在雨邸閒暇之時,翻閱了仲景的《傷寒論》,並隨手取了先生的脈圖對照,才明白先生的醫術,竟然與仲景如出一轍。
仲景論傷寒。首以脈法。先生前其脈圖以之。仲景論傷寒。暑以六經。先生分配六部以之。仲景論傷寒。曰陰陽表裡腑臟。先生區脈以浮沉虛實冷熱以之。仲景論傷寒。先脈後證。各有主方。方雖一成。而有互用。先生各具其證與處方於每圖之下。方亦一成。而有互用以之。
余因以讀仲景書法。讀先生書。吟哦索味之下。遂得句先生之圖於徑之中。並得測先生之圖於徑之外。部於上者心與肺。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營衛之布宣。津液之輸沛也。部於中者肝與脾。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樞機之旋轉。鼎鼎之蒸騰也。部於下者兩腎。中有徑焉。測之而得夫龍鰲之動靜。
白話文:
張仲景論述傷寒,首先以脈法為基礎。先生在前以脈圖說明之。張仲景論述傷寒,以六經辨暑熱。先生分六部以之。張仲景論述傷寒,論及陰陽表裡、腑臟。先生區分脈象以浮沉虛實冷熱說明之。張仲景論述傷寒,先脈象後病症,各有主方,方雖一成,而有互用。先生於每圖之下列出病症與處方,方亦一成,而有互用以之。
我因以讀仲景書法,再讀先生之書,吟哦索味之下,遂得先生之圖於經脈之中,並得測先生之圖於經脈之外。上部為心與肺,中有經脈貫穿。測之而得營衛之布宣,津液之輸沛。中部為肝與脾,中有經脈貫穿。測之而得樞機之旋轉,鼎鼎之蒸騰。下部為兩腎,中有經脈貫穿。測之而得龍鰲之動靜。
水火之抱離也。至於徑分左右。測之而知陰陽之道路。不得反遷。徑列崇卑。測之而知山澤之降升。要須互換。他如五臟六腑。四體百骸。有溪有谷。有原有街。其問經隧井然。步里秩然。莫非怪也。則何莫可測之。而得其交會。得其阻輸。蓋人身一天地也。四海九州具焉。
輿圖載彼臟腑。三指是我路程。人無路程。幾何不南轅而北其轍。梯山而航及海。以此測先生之醫徑。固先生醫學中一帙。四海九州地母經也。豈惟醫事。以此測先生之生平。凡精靈博奧之學。現諸琅簽秘笈者。何莫由斯徑也。醫其可以不徑哉。不徑則滄海能不邇而涉。泰山可不卑而登。
白話文:
水火相抱而分離,各自朝著不同方向延伸。測量它們就能明白陰陽的運行軌跡,不可逆轉。山川高低起伏,排列有序,測量它們就能明白山澤的升降變化,彼此互換。人體內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就像溪流、山谷、平原、街道一樣,彼此相通,井然有序,皆有規律可循。既然如此,為何不能測量它們,探究其交匯點、阻滯與流通?因為人體如同天地,包含著四海九州。
如同地圖記載臟腑位置,三指之間就是我們的道路。若沒有道路,又怎麼能避免南轅北轍,徒勞無功?攀登高山、航行大海,都要依靠道路。以此來測量先生的醫術之路,它就像醫學中的一部典籍,包含著四海九州的醫學精髓。不僅醫術如此,先生的人生道路亦是如此。凡是精深奧妙的學問,都藏在這些書頁之中,又怎麼能離開這條道路呢?沒有道路,難道能橫渡滄海、登頂泰山嗎?
吾意其人遇淵必躍。隕在是矣。否則得牆而面。無或撞乎。徑之為言。路也。浮沉遲數。虛實冷熱之間。若大路然。醫而隕與撞。寧致有此。況今宗風大盛。誰不帝畿京觀其人者。即使町畦之子。朔南未辨。亦復此據一丘。彼擁一壑。凡山徑之蹊間。蒙茸荊棘處。無不設有一座。
終南在其跬趾下者。若與先生鬥捷。恐徑反在彼。而不在此。則豈特先生之徑。其猶有蓬之心。而余之為此測。其猶有蠡之心也夫。是又不能為先生解嘲於萬一也。歲康熙九年庚戌正月燈節後三日。新安草墅程應旄郊倩甫識。
〔郁氏(震)醫書纂要集〕未見
徐春甫曰。郁震。字鼎文。蘇州常熟人。累世業醫。至震尤讀書尚氣節。初以明醫徵至京。復以才武。從偏師經略西域諸國者三。以功賜三品服。世授蘇州府醫學正科。著醫書纂要集等。
白話文:
我的想法是,这个人遇到深渊必定会跳跃,因此才会坠落。否则他就会遇到墙壁,然后面对墙壁。没有人会去撞它。 “径”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道路。在浮沉迟缓,虚实冷热之间,就像一条大道一样。如果医生因此而坠落或撞击,他宁愿有这样的结局。何况现在宗风盛行,谁不帝畿京观这个人呢?即使是乡野之子,也不懂得东南西北,也仍然会据守一丘之地。而另一个人则拥有一壑之地。凡是山间小路,荆棘丛生的地方,无不设有一座房屋。
终南山就在他脚下,如果要与先生比试速度,恐怕道路反而是在他那里,而不是在这里。那么岂止是先生的道路,甚至连他的心都如同蓬草一样。而我为此所做的推测,则如同用瓢来测海一样。这又不能为先生在万分之一的情况下解嘲。岁次康熙九年庚戌正月灯节后三日,新安草墅程应旄郊倩甫识。
〔郁氏(震)医书纂要集〕未见
徐春甫说:郁震,字鼎文,苏州常熟人,世代行医。到了郁震这一代,他尤爱读书,并且尚气节。最初,凭借高明的医术被征召到京城。后来又凭着才华和武艺,三次跟随偏师经略西域诸国,因功被赐予三品官服。世袭苏州府医学校正科。著有《医书纂要集》等。
〔周氏(溥)方法考源〕未見
〔用藥歌括〕未見
按上見於河南通志。
〔鄭氏(鎰)云嶠醫說〕國史經籍志十卷,未見
祥符縣誌曰。鄭鎰。字尚宜。業醫。療病多神異。問奇探秘。年逾七十。著述不輟。有續醫說。杏花春曉堂方。方法考諸書。行於世。
〔杏花春曉堂方〕未見
〔方法考〕未見
〔醫書百朋〕未見
按上見於開封府志。志作鄭誼。似誤。
〔費氏(傑)名醫抄〕未見
山陰縣誌曰。費傑。字世彥。曾大父子明為元世醫宗。傑故以醫承其家。性古愨敦篤。邑人患劇疾,雖百里外。必迎候。傑至殺一二劑輒效。嘗設藥餌。以周邑之𤸇獨。葬疏遠無歸者數十人。嫁外姓之孤者五人。郡守戴㾑尤重其雅誼。加賓禮焉。所著有畏齋詩稿。名醫抄。經驗良方。為世所宗。
白話文:
周氏(溥)的《方法考源》、用藥歌括、鄭氏(鎰)的《云嶠醫說》、費氏(傑)的《名醫抄》以及鄭氏(鎰)的《杏花春曉堂方》、費氏(傑)的《經驗良方》等書目,目前都尚未找到。根據河南通志和開封府志的記載,鄭鎰和費傑都是著名的醫生,他們都著有醫書,但具體內容目前尚未被發現。
〔經驗良方〕未見
〔徐氏(沛)醫學決疑〕未見
松江府志曰。徐沛。字澤卿。少從周萊峰遊。以文章行誼相切劘。讀書博涉。尤精內經。用以診疾輒起。所著有方壺山人稿。及醫學決疑。
〔劉氏(倫)濟世內科經驗全方〕三卷,存
〔高氏(昶)鈐法書〕一卷,未見
青州府志曰。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厚正直。以濟利存心。弘治間。傳異人醫術。直抵精明。診視察故。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群醫莫及。時號為盧扁。尤專傷寒鈐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踵門無虛日。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行年七十餘卒。逮屬纊。問藥者猶在門也。所著有鈐法書一卷。
白話文:
松江府志記載:徐沛,字澤卿,年輕時師從周萊峰,兩人志趣相投,關係密切。徐沛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內經》,用它來診病,往往都能治癒。他著有《方壺山人稿》和《醫學決疑》。
青州府志記載: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格淳厚正直,以濟世救人為己任。弘治年間,他傳承了異人的醫術,醫術精湛。他善於診察病因,辨證施治,醫術高超,天下無人能及,被時人稱為「盧扁」。他尤其專精於傷寒鈐法,把脈準確無誤,救活了無數病人。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尤其關心貧困家庭,盡力給他們提供良藥,從未索取報酬。他七十多歲去世,即使臨終前,還有許多人來求藥。他著有《鈐法書》一卷。
〔周氏(文采)醫方選要〕十卷,存
興獻王序曰。周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曰王之食飲。曰萬民之疾。曰疕瘍者皆有醫。先生懋先人之德。又濟之以生生之具。故人彌厥性。罔有閼札者。豈非順化之治哉。迨我祖宗。治政師古。設有內外醫藥院局若干所。為慮已深。為具已悉。為天下賴已廣。
即周官之良法美意。亦不能過是。但名醫多萃于都邑。而窮檐蔀屋。疾病者何限。惠政先於所近。而遐陬僻壤。率多庸醫。如是而求仁澤之無滲漏。其可得哉。然欲俾醫道之無間。而仁澤之旁洽。非假醫方以博視之。不可也。吾受封以來。修齊之暇。每令良醫周文採等。於諸方書中。
白話文:
〔周氏(文采)醫方選要〕十卷,存
興獻王序曰:周朝官制中,醫師負責掌管醫政,負責收集毒藥,用於醫治各種疾病。無論是王室的飲食、百姓的疾病,還是疕瘍等病症,都有專門的醫師負責。周文采先生繼承了先人的仁德,又以精妙的醫術造福蒼生,因此百姓得以健康長壽,無疾而終。這正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治國之道。
自從我祖宗以來,治國一直遵循古制,設立了許多內外醫藥院局,用心良苦,準備充分,惠及天下百姓,實在是周官制度中良法美意的最佳體現。然而,名醫大多集中在都城,而偏遠地區的窮苦人家,患病的人數不計其數。雖然朝廷的惠政能夠惠及附近地區,但偏遠地區則大多充斥著庸醫。如果想要讓仁澤無處不在,惠及所有百姓,恐怕難以實現。
想要讓醫術精進,仁澤廣泛,就必須依賴醫方來傳授知識。我受封以來,在治理國家的閒暇時間,經常命令良醫周文采等人,從各種醫書中,……
精選其方之簡明切要。而有徵功者以進。吾躬為較閱。得十卷。裒成一帙。名之曰醫方選要。以與天下疾病之人共之。苟遍得是書所選簡要之方。以攻所疾。則垂斃之命。庶乎可生。而為太平考終之人矣。雖然。人所自致之病。是方或可治之。若其病於凍餒。病於徭役。病於憲綱。
病於徵輸。病於鋒鏑之患。而不能起者。則惟好生之聖天子。若贊化之賢宰執。能相與消息調停。以通其關節脈絡。而生之全之。安之養之。俾少可壯壯可老。少壯可終。事其老。而咸躋於壽域焉。顧敢謂是方之能爾哉。國語曰。上醫醫國。其次醫人。蓋此之謂歟。因序而書之篇端。
白話文:
我精選了醫方中簡明扼要、有效的方法,親自審閱過後,選出了十卷,整理成一冊,名為《醫方選要》,與天下患病的人分享。如果大家都能用書中精選的簡要方法來治療疾病,即使是快要死的人,也有可能起死回生,成為平安長壽的人。
然而,人之所以生病,有的可以用這些醫方治療,但如果因為飢寒交迫、徭役勞苦、苛政酷刑、賦稅沉重、戰亂疾苦而病倒,就無法單靠醫方來醫治了。只有仁慈的聖明君主和賢明的宰相,共同努力,調解百姓的疾苦,疏通他們的身體關節和經脈,才能讓他們活下去、安頓下來、好好養病,讓他們年輕時強壯、年老時健康,最終壽終正寢,享受天倫之樂。我哪裡敢說這些醫方就能做到呢?《國語》說:「上醫醫國,其次醫人。」這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將這些話寫在卷首。
時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興王書於中正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巨文采集錄醫方。臣悚愧之餘。遂稽顙再拜而嘆曰。仁矣哉。我王之用心也。蓋仁之蘊於中者。深厚而莫測。故其發於外者。充大而難御。惟殿下天衷純粹。纖欲不留。仁之蘊於中者。而其深厚可知。以故發而為孝敬。為友愛。
為恩禮。以慈祥。以撫眾。其仁之發於外者。亦可謂充且大矣。而睿意尤以為人之有身。不能無疾。攻疾之要。非藥石不可。然藥石之當否。又系乎醫方之良不良耳。於是不以臣為愚陋。乃命集錄古今良方。欲嘉惠遐邇。其仁之充大。又可以勝言哉。臣幼承家學。服膺有年。
白話文:
時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興王書於中正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年秋七月十五日。臣蒙受王殿下聖旨,命令臣巨文廣泛收集、整理醫方。臣惶恐之餘,叩頭再拜,感嘆道:仁慈啊!我王殿下用心良苦。仁德深厚難以測度,故其外在表現充沛浩蕩,難以阻擋。惟殿下天性純粹,絲毫私欲不存。仁德深厚,由此可知。因此,殿下表現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恩待臣民、慈祥仁愛、撫慰百姓,仁德發揚於外,可謂充沛浩大。而殿下睿智更認為,人身難免疾病,醫治疾病必不可少藥石。然而藥石是否合適,又取決於醫方是否良善。殿下不以臣愚笨,乃命臣收集整理古今良方,欲嘉惠遠近。殿下仁德浩蕩,言語難以形容。臣自幼承襲家學,多年來勤學苦練,受益匪淺。
第以質性愚劣。雖苦心極力。未能得其要領。今只承睿命。遂忘其鄙陋。勉強擇出平日所聞所見。及常用有驗之方。去其繁而就其簡。分門別類。凡十卷。名之曰醫方選要。庸成編帙。敬陳睿覽。然但愧其擇之未當。無以上副殿下壽眾之仁心也。他日賜及遠近。使人因是疾用是方。
而儻獲功效之一二。是豈臣之能所致哉。實惟殿下之仁。有以及之也。仁之澤愈流而愈長。天之慶益臻而益熾。胤柞綿遠。與國咸休。蓋將並天地之悠久矣。臣草茅賤質。臨書不勝惶懼之至。謹拜手稽首上言。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旦。良醫副臣周文採再拜謹書。
徐春甫曰。周文採。興府良醫。得內經之要旨。該究諸氏方書。治療盡效。睿宗獻皇帝命選經效奇方。編次成書。共損民瘼。世宗繼念生民疾苦。復梓頒行天下。名醫方選要。
白話文:
由於我天資愚笨,即使苦心竭力,也未能領悟醫術的精髓。如今奉承皇上的旨意,便拋開自己的愚昧,勉強選出平日所見所聞,以及常用且有效的方子,去掉繁瑣的部分,取其簡潔,分門別類,共十卷,取名為《醫方選要》。完成編撰後,謹此呈給皇上閱覽。然而,我愧於選取不當,無法報答殿下救治百姓的仁心。將來賜予遠近各地,讓百姓根據病情使用這些方子,
如果能取得一二功效,這並不是我的能力所能達到的,而是殿下仁愛之心的恩澤。仁德的恩澤越流傳越廣,上天的福澤越加深厚,子孫綿延不絕,與國家同享太平,將會與天地同壽。我出身草野,資質低下,寫信時忐忑不安,謹此拜手叩頭上奏。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日,良醫副臣周文採再拜謹書。
徐春甫說:周文採,興府良醫,掌握《內經》的要旨,精通各家方書,治療效果都很好。睿宗獻皇帝命他選出奇效方子,編寫成書,用來減輕百姓的病痛。世宗繼承了對百姓疾苦的關懷,再次印刷頒發到天下,名為《醫方選要》。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方選要十卷。周文採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周良採。字之訛也。其里貫未詳是書乃其為蜀獻王椿侍醫時。承獻王之命所作。則洪武中人也。每門皆鈔錄古方。而各冠以論。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進。詔禮部重錄付梓。仍行兩京各省翻刻。前有獻王序。及文采自序。並載禮部尚書費採題覆疏二篇。蓋亦翻刻本也。
按是書。弘治八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祐杭命良醫周文採而所編也。獻王及文采序。詳記其年月。提要曰。洪武中蜀獻王椿所命。其失檢之甚。何至於此。
〔應氏(麐)刪補醫方選要〕十卷,存
〔王氏(鏊)本草單方〕明志八卷,存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醫方選要》十卷,由周文采編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此書時,將作者寫作周良採,應該是字的誤寫。周文采的籍貫不詳,此書是他為蜀獻王椿侍醫時,奉獻王之命所作,因此他應是洪武年間的人。書中每門都摘錄古方,並在前面加上論述。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請朝廷重錄付梓,並下令在兩京各省翻刻。書中包含獻王序、文采自序,以及禮部尚書費採的題覆疏兩篇,推測這應該也是翻刻本。
根據考證,此書實際上是弘治八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祐杭命良醫周文采編撰的。獻王和文采的序中都詳細記載了年月。提要中說洪武年間蜀獻王椿所命,顯然是錯誤的,失誤非常嚴重。
《應氏(麐)刪補醫方選要》十卷,現存。
《王氏(鏊)本草單方》明志八卷,現存。
自序曰。予讀大觀本草。見漢晉以來。神醫名方。往往具在。間取試之。應手而驗。乃知藥忌群隊。信單方之為神也。而世不及見。窮鄉下邑。獨以海上方為良。不知古方固猶在乎。而散見雜出。倉卒之際。未見檢尋。予在翰林日多暇。手自抄錄為一編。對病檢方。較若畫一。
不敢自秘。因梓刻以傳。於乎。群隊之患。非獨醫藥也。用人用兵。蓋莫不然。有能得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弘治丙辰。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王鏊序。
又曰。始余捃摭諸方。未克匯粹。吾弟秉之益加搜討。許忠甫又細校之。始有端緒。又以近世名醫。如東垣丹溪之論。冠諸篇首。庶覽者曉知病因。隨病用藥。命延哲刻而傳之。
白話文:
自序
我閱讀《大觀本草》時,發現漢晉以來的神醫名方,往往都記載其中。我偶爾取出來試用,結果藥到病除,應手而驗。由此我才知道,藥忌群隊,單方才是真正的神奇,而世人卻沒有見識到這一點。偏遠鄉下的人,只知道海上的方子最好,卻不知道古方依然存在,只是散見於各種雜書之中,遇到緊急情況,就沒時間去查找了。我在翰林院工作時,閒暇之餘,親手抄錄這些古方,編成一本書,對照著病症查找藥方,就好像按照圖紙一樣清晰明瞭。
我不願意私藏這些方子,所以就刻版印刷,傳授給大家。啊!群隊之患,不只是醫藥方面,用人用兵也同樣如此。如果有人能掌握這些方子,並用來治病,那麼還會有多少人得病呢?
弘治丙辰年,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王鏊作序。
又序
起初,我搜集各家方子,還沒有辦法匯聚成精華。我的弟弟秉之繼續搜集整理,許忠甫又仔細校對,才逐漸有了頭緒。我又將近世名醫,比如東垣、丹溪的醫論,放在各篇的開頭,希望讀者能夠了解病因,並根據病症用藥。最後,我委託延哲刻版印刷,流傳於世。
錢謙益曰。王少傳鏊字濟之。吳縣人。成化十一年進士及第。自編修。歷官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入內閣。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傳。改武英。四年致仕。嘉靖初。遣行人存問。將召用而卒。諡文恪。
〔方氏(如川)重證本草單方〕六卷,存
自序曰。古稱神農嘗味。得藥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養性養命攻病。各從其類。世漸增多。著見本經。茲不具論。如華元化以萍齏吐蛇。盛怒愈疾。乃品外單行。庸非長桑公乘秘禁者耶。唐代猶尚目為天寶單方。概宋纂修本經。櫽栝百氏。可謂該備。金元諸家,背經撰論。
創湯液本草。遂與微言脫異。禁方迥別矣。農皇道籥。至是中輟。籲。此醫藥之大變也。故外經亡於漢。而望色聞疹之法替。佗書焚於魏。而抽割湔洗之技衰。本草背於胡。而處方和濟之道隱。謬戾相仍。踵羅夭枉。作俑流毒者。固農皇之罪人。蓋日中則昃。不私於人者。使之然也。
白話文:
錢謙益曰:
王少傳,字濟之,吳縣人。成化十一年考中進士,任編修一職,歷任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進入內閣,升任戶部尚書,並加封文淵閣大學士,後改任武英殿大學士。四年後退休。嘉靖初年,朝廷派人前往探望,準備召他復出,卻不幸去世。諡號文恪。
〔方氏(如川)重證本草單方〕六卷,存
自序
古人說神農氏嘗百草,得到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各自具有養性養命、攻治疾病的功能。隨著時代的推移,藥物種類越來越多,於是有了《本草經》的出現,這裡就不再贅述。像華元化用萍齏吐蛇,治怒氣攻心之疾,這些藥方都是不屬於《本草經》的單方,難道不是像長桑君的秘傳禁方一樣嗎?唐代還將這些單方稱為“天寶單方”。到了宋朝,人們整理修訂《本草經》,彙集了百家之說,可以說已經相當完善了。到了金元時期,一些醫家背離經方,撰寫新的醫論,創立了“湯液本草”,從而與古代醫藥理論脫節,獨創了一些禁方。
神農氏開創的醫藥之學,如今已經中斷了。哎!這是醫藥學界的大變革!因為外經失傳於漢代,所以望色聞疹的診斷方法衰敗了;華佗的醫書被燒毀於魏代,所以抽割湔洗的外科手術技藝也衰落了;本草被胡人所背棄,所以處方和濟的醫道也隱沒了。謬誤相繼,醫療事故接連發生,造成很多枉死,那些背離神農氏醫道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因為事物盛極必衰,沒有誰能夠永遠佔據優勢。就是這樣。
明興掃清寰宇。氣運聿回。方今海內元老,頻隮上壽。恩詢非一。昭於國典。寧令大和元氣。有擁閼不流。於是焦太史薦出禁方。佐夢圃鄭先生濟窮鄉下邑之無從就療者。板行。意且未愜。欲輯本草單方。廣設津梁。屬余偕鄭克明氏校閱。求與古合。若從舊刻及續編,其諸病候。
弁以金元時語。譬之太玄系易繇辭。其不可也必矣。昔人慾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詣祖訥共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之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後人受弊不少。何敢輕以裁斷。余鑑此言。特搜古論。易去方藥。悉遵本經。庶幾聖哲靈蹤。
循轍可訊。其諸異宜。條載凡例云。新都後學方如川撰。
白話文:
明朝興起,掃蕩天下,氣運回歸。如今海內元老,頻頻祝壽,皇帝恩典詢問不止,昭示於國家典章。不願讓大和元氣受阻礙,於是焦太史推薦了禁方,輔助夢圃鄭先生救治窮鄉僻壤無法就醫的人。
然而,這還不足以滿足皇帝的願望,於是想要編纂一本草藥單方,廣泛架設醫療橋樑。命令我和鄭克明先生共同校對,力求與古法相符。若沿用舊刻本及續編,其所記載的各種病症,
卻用金元時期的語言表達,如同太玄經繫於易經繫辭一樣,必然不合適。古人想要刊正周易和藥方,就先去請教祖訥先生共同討論。祖訥說:「解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損害風教。但談論湯藥,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壽夭,後人因此蒙受不少弊端,我不敢輕易做出裁決。」我深思這番話,特地搜集古籍論述,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藥方,完全遵照本經記載,希望能夠追尋聖賢的靈光,
循著先人的軌跡找到答案。所有藥方適宜的運用方式,都條列在凡例之中。新都後學方如川撰寫。
鄭澤序曰。自高氏之脈訣行。而王叔和之脈經不講。識者謂亂人脈者訣也。夫周身經絡。合周天纏度。天行萬古無舛。則人精息息相通。以手拊手者。尚曰或亂之也。而況金石草木,飛潛蠕動。五方之風土。既三品之貴賤復殊。案而考焉。僅一本草。猶將弁髦棄之。則源之不窮。
流於何有。夫本草者。大神聖垂世之經。諸賢哲冀聖之業。且然也。又安望所載之單方。人競讀哉。吾里方君士弱以儒貫醫。博綜之餘。窮心本草。舉震澤單方舊本。敷理闡精。刊訛正緒。而著就一編。為若干卷。余得手讀之。較余曩者所集經驗方。庖臠迥別矣,因為士弱斯編也。
白話文:
鄭澤序說:自從高氏的脈訣流傳以來,王叔和的脈經卻不講究,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混亂脈象的訣竅。人體經絡遍布全身,環繞周天,天運亘古不變,人的精氣也息息相通。即使用手撫摸自己的手,也可能弄亂脈象,何況金石草木、飛禽走獸、蠕動之物,以及五方不同的風土、三品貴賤差異等等。在研究這些東西的時候,即使是一株草藥,也可能被輕視遺忘,何況是源源不絕的萬物呢?
這就如同本草書,是神聖之書,是歷代賢哲冀望聖賢事業的成果。又怎能期待單方藥方能被人們廣泛閱讀呢?吾鄉方君士弱以儒學貫通醫術,博學多識之餘,潛心研究本草,整理震澤單方舊本,闡明道理,精煉藥方,校正錯誤,整理成編,共若干卷。我得到這本書後,讀了之後,與我過去所收集的經驗方相比,差別之大,猶如庖丁解牛,技藝迥然不同。所以我要為士弱的這本書作序。
天生地養。成性不變。經之謂也,聖作明述。執理不易。方之謂也。是有體之學也,體既備矣。用斯賅矣。藉令察病者影響。按方者彷彿。下圭投劑。和害參半。則此方不幾窮乎。顧非窮於方。窮於用耳。余顧用是者。寧以方合病。毋以病合方。藍中出青。習門□功,是又為有用之學,士弱以為何如。
士弱曰。善。請梓行之。俾同志知所用焉。則且與脈經相表裡矣。萬曆庚戌端陽日。墨寶齋居士鄭澤題。
〔王氏(綸)明醫雜著〕一卷,存
自序曰。予修本草集要。既板行矣,或問於予曰。子之本草。人皆愛之。然尚復有他書可行者乎。予答之曰。有而未成也。予嘗欲著隨證治例。使窮鄉下邑。無名醫者。可按方治病。閉戶一月。纂成五篇。後覺漸難下手而止。又見諸發熱證多端。而世醫混治誤人。遂欲分別諸證。
白話文:
天地自然生成,萬物生長,形成各自的特性,不會改變,這就是經書記載的道理,聖人將其明白地闡述出來。遵循這些道理,永恆不變,這就是方劑的精髓。這是一種有具體內容的學問,一旦內容完備,應用自然就十分周全。假使診治疾病的人只憑感覺,按照方劑的人只憑想像,隨意開藥,治療的效果好壞參半,那麼這種方劑豈不是十分有限?然而,並非方劑本身有限,而是應用方法有限。我使用方劑時,寧願讓方劑符合病情,也不願讓病情勉強符合方劑。就像藍草中可以生出青色的染料一樣,熟練地運用這種方法,就能夠取得成功,這也是一種實用的學問,你認為如何?
士弱說:很好!請刻印出版,讓同道中人知道如何應用它。這樣,它就能夠與脈經互相補充,相輔相成。萬曆庚戌年端午節,墨寶齋居士鄭澤題。
王氏(綸)《明醫雜著》一卷,現存。
自序中說:我編寫了《本草集要》,已經刻印出版,有人問我說:你的本草書,大家都喜歡,但是還有其他可以實踐的書嗎?我回答說:有,但還沒有完成。我曾經想寫一本關於隨證治例的書,讓偏遠地區沒有名醫的人,可以按照方劑治病。我閉門一個月,寫成五篇,後來覺得越來越難下手,就停了下來。我又看到發熱的症狀很多種,而世俗醫生混淆不清,誤導病人,就想把這些症狀區分開來,...
萃為一書。嘗著論一篇。以見大意。又嘗欲續丹溪語錄餘論等書。著得醫論二十條。及補陰枳朮等丸方論。皆未及成書。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焉。俟他日退休林下。庶可續成諸書。以行世也。因出示之。或者曰。此雖未成書。然皆切要之論。人所急欲用者。吾聞仁者急於救人。
若早得一條一論,以開迷誤。濟困苦。以甚美矣。何況連篇累牘有如此。而不早出示人。乃曰。必俟他日成書焉。無乃珍秘吝惜。恐非仁人之用心耶。予笑曰。豈有是哉。子乃以是責我。請遂出之。遂名曰明醫雜著。鋟梓以傳。尚俟他日續成全書。以畢予志。弘治十五年。歲次壬戌。
白話文:
我原本想要把這些醫學論述彙集成一本書,並且已經撰寫了一篇論述來概括主要內容。我也曾經想繼續撰寫《丹溪語錄》的餘論以及其他醫學著作,並已經寫下了二十條醫學論述,還有補陰枳朮丸等丸藥方劑的論述,但都還沒能完成成書。如今我忙於仕途,實在沒有時間著手這些事。希望有朝一日退休隱居,才能繼續完成這些書稿,讓它們流傳於世。
我把這些未完成的稿子拿出來給人看,有人說:「雖然這些還沒有成為完整的書,但都是非常重要的論述,正是人們急需用到的。聽說仁慈的人會急於救助他人,如果能及早獲得一條論述,就能消除人們的迷誤,救濟困苦的人,這將是多麼美好的事啊!何況您已經寫了這麼多內容,卻不早點拿出來給大家看,反而說一定要等到完成成書才拿出來,難道您是在珍藏秘而不宣,恐怕不是仁慈之人的用心吧?」
我笑着说:「怎么会这样呢?你竟然用这种话来责问我。既然你都这样说了,那我就把它們公諸於世吧。」因此我將這些稿子命名為《明醫雜著》,刻印出版讓大家傳閱。我仍然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完成全部的書稿,以完成我的心願,將醫學知識廣泛傳播。弘治十五年,壬戌年。
夏五月既望。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廣東布政司左參政慈溪王綸汝言書。
劉桂曰。凡人血病則當用血病。若氣虛血弱。又當從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
以穀氣為實。近時醫者,多執王汝言明醫雜著云。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穀氣先有所損矣。昔一士人。
白話文:
夏五月過了十五日。賜進士出身,擔任亞中大夫、廣東布政司左參政的慈溪王綸,你所說的話,讓我有些想法。
劉桂說:凡是人患了血病,就要用治血病的藥物。如果氣虛血弱,就應該從補血方面着手,以人參補之。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血。東垣也說:血虛要益氣,這是古聖賢的良法,補益胃氣可以幫助生髮之氣。所以說:「陽生陰長」,用一些甘味藥物,應該是最重要的。世人都認為補氣,卻不知道甘味可以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之理。所以要先調理胃氣。人體內以穀氣為本。
近來醫者,多執着王汝言《明醫雜著》的說法,認為陰虛誤服甘溫之藥,就會加重病情,服用過多甚至會死。因此,對於一切脾胃飲食勞倦的症狀,都認為是陰虛,只用四物湯,再加一些苦寒的藥物。我擔心地黃、當歸,容易停留在膈膜,反倒傷了胃氣。所謂精氣血氣,從何而來呢?血還沒有生出來,穀氣卻先受到損傷了。從前有位士人,……
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余。而燥其重陰。和平無恙。此則未達方書。而輕卒自誤。可不戒哉。
〔薛氏(己)明醫雜著注〕六卷,存
〔王氏(綸)醫論問答〕一卷,存
〔沈氏(時譽)醫衡〕未見
蘇州府志曰。沈時譽字時正。華亭人。工醫。徙吳居桃花塢唐寅別業。切脈若神。投劑輒起。晚年築室山中。著醫衡。病議。治驗諸書。
〔病議〕未見
〔治驗〕未見
〔亡名氏保生余錄〕無卷數,存
白話文:
原本身形肥胖,面色白皙,看到明醫雜著中記載的補陰丸,服用多年後,身形消瘦,氣短乏力。蜀醫韓天爵使用辛熱藥劑,去除積滯,燥化過重的陰氣,最终恢復健康。這件事說明了不了解方書,輕率自行用藥,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可不戒備。
按是書。分大人科。眼科。口齒咽喉科。外科。婦人科。小方脈科六門。不析卷數。嘉靖甲申南汀賴恩序。稱古有保生余錄一部。鄞鄉致張君廷韶。先君子介庵先生居齊東時。刻梓印行。以惠人人云。則當時既不詳成於誰手。
〔傳氏(滋)醫學集成〕明志十二卷,存
徐春甫曰。傳滋。字時澤。號𢫯川。浙之義烏人。敏穎博學。下問謙恭。醫術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著醫學集成。
〔醫學權輿〕四卷,存
按胡文煥百家名書所刻。書僅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蓋系所節鈔。
〔饒氏(鵬)節略醫林正宗〕八卷,存
黃玠序略曰。臨川饒東溪叟之醫之學。得其源委。已人危矣。如手發蒙。余偶入廣。經長樂。徂暑。用其藥果驗。間適遞藥者爽實。余且待持。時天氣鬥熱。東溪不旋踵而至。曰。藥服乎。從者訛。其慎重如此。是能知所敬矣。一日乘餘情暇。袖其平日手纂仲景東垣等四子醫要一集。
白話文:
這本書分為成人科、眼科、口齒咽喉科、外科、婦人科、小方脈科六個部分,沒有詳細說明卷數。嘉靖甲申年,南汀賴恩寫序,說古時候有一本叫做《保生余錄》的醫書,由鄞鄉致張君廷韶贈與其父介庵先生,先生在齊東居住時刻印出版,廣泛流傳。當時並不清楚這本書的作者是谁。
《傳氏(滋)醫學集成》共十二卷,現存。
徐春甫說,傳滋,字時澤,號𢫯川,是浙江義烏人,聰明穎悟,博學多才,虛心求教,醫術精湛。他不自誇,救人治病不求名利,著有《醫學集成》一書。
《醫學權輿》共四卷,現存。
胡文煥所刻的《百家名書》中,這本書只有一卷,沒有作者姓名,應該是節錄而來。
《饒氏(鵬)節略醫林正宗》共八卷,現存。
黃玠在序言中简要地寫道:臨川饒東溪叟的醫術精湛,精通醫學的源流。他救治危重病人,如同撥開迷霧,讓人茅塞頓開。我曾經到廣州,路過長樂,當時天氣酷熱,我用他的藥方治療,效果顯著。一次,送藥的人失誤了,我便等候著。當時天氣炎熱,東溪叟很快就趕來了,問我是否服藥了,僕人回答錯誤,東溪叟的慎重如此,由此可見他對醫術的敬畏。有一次,我閒暇之餘,他拿出了自己平日手抄的仲景、東垣等四位醫家醫學要義的合集。
請曰。吾每奏效於貴遊家。有此願畀一言。以弁其端。東溪江右人也。久遊廣海。天隆其壽。遊久則閱歷熟。壽隆則智慧精。手纂四子之要。可謂得醫學之的者矣。東溪執昔者之敬而不衰。斯可將四子而肩淮陰矣。於乎。主敬一說。所關最大。豈特止於醫哉。功用宏博。實吾儒之家法也。
醫於儒有近。可與言。故言之。叟名鵬。字九萬。以醫功冠帶於正德壬申之祀。東溪其別號云。
〔虞氏(摶)醫學正傳〕明志八卷,存
自序曰。夫醫之為道。民命死生所繫。其責不為不重。藉或不經儒術。業擅偏門。懵然不知正道。不反幾於操刃以殺人乎。粵自神農嘗百藥制本草。軒岐著素問。越人作難經。皆所以發明天地人身陰陽五行之理。卓為萬世醫家祖。不可尚已。厥後名醫代作。躡聖門而探玄微者。
白話文:
請問道:我經常在貴府醫治病人,有此願望,想說幾句話,以表明我的看法。東溪是江右人,長期遊歷廣海,天賜他長壽。遊歷時間長,閱歷就豐富;壽命長,智慧就精深。他親手整理了醫學的精要,可以說掌握了醫學的真諦。東溪秉持著古人的敬畏之心,並且一直沒有衰退。這就足以讓他在醫術上比肩淮陰侯了。啊,主敬這個說法,關係最大,豈止是醫術?它的功用非常廣泛,實在是我們儒家的家法。
醫學與儒家學問有相近之處,可以互相交流,所以我才說出來。老人名叫鵬,字九萬,以醫術在正德壬申年獲得官帽。東溪是他的別號。
〔虞氏(摶)醫學正傳〕明志八卷,現存
自序說:醫學之道,關係到百姓的生死,責任重大。如果沒有學習儒家學問,只專注於醫術的偏門,對正道一無所知,豈不是等於拿刀殺人嗎?從神農氏嘗百草制本草,到軒轅黃帝和岐伯寫《素問》,再到越人寫《難經》,都是為了闡明天地人身陰陽五行之理,是醫學界萬世不變的祖師,不可不敬。此後名醫輩出,繼承聖人之道,探究醫學深奧奧秘。
未易悉舉。又若漢張仲景。唐孫思邈。金劉守真張子和李東垣輩。諸賢繼作。皆有著述。而神巧之運用。有非常人所可及也。而其所以辨內外。異攻補。而互相發明者。一皆祖述素難。而引伸觸類之耳。其授受相承。悉自正學中來也。吾邑丹溪朱彥修先生初遊許文懿公之門。
得考亭之餘緒。爰自母病。刻志於醫。求師於武林羅太無。而得劉張李三家之秘。故其學有源委。術造精微。所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旁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門之斃。偉然百世之宗師也。東陽盧和氏類集丹溪之書為纂要。俾醫者出入卷舒之便。其用心亦勤矣。愚以觀之。
白話文:
古代醫學典籍浩瀚,無法一一列舉。漢代的張仲景、唐代的孫思邈、金代的劉守真、張子和、李東垣等醫學大家,各有所著述,他們運用醫術的神奇巧妙,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們的醫學理論,無論是辨別內外、異攻補,還是互相發明,都源自于《素問》的基礎上,並在此基礎上推廣和類推。他們的醫學知識,都是正統醫學的傳承。
我鄉丹溪朱彥修先生,早年師從許文懿公,學習了考亭學派的學問。之後因為母親患病,他立志學醫,拜武林羅太無為師,學習了劉、張、李三家的醫學精髓。因此,他的醫學有根有源,精妙獨到。他所著的《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著作,都是對前人醫學的總結和發揚光大,尤其能救治偏門病症,是一位名垂千古的醫學大師。東陽盧和氏將丹溪的醫書整理成精華要點,方便醫者查閱,他的用心良苦。我認為這些著作都非常值得參考。
尤未足以盡丹溪之餘緒。然丹溪之書。不過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耳。若不參以諸賢所著。而互合為一。豈醫道之大成哉。愚承祖父之學。私淑丹溪之遺風。其於素難。靡不苦志鑽研。然義理玄微。若坐豐蔀。迨閱歷四紀。於茲始知蹊徑。今年七旬有八矣。桑榆景迫。
精力日衰。每憾世醫多蹈偏門。而民命之夭於醫者不少矣。是以不揣荒拙。銳意編集。以成全書。一皆根據乎素難。從橫乎諸說。旁通己意而不鑿。以孟浪之空言。總不離乎正學範圍之中。非敢自以為是。而附會以誤人也。目之曰醫學正傳。將使後學知所適從。而不蹈偏門以殺人。
白話文:
醫學正傳 序
雖然還不足以完全繼承丹溪先生的學說精華,但丹溪先生的著作,不過是發掘前人未曾提及的內容,補全前人未曾完善的部分而已。若是不參照其他醫學名家的著作,互相融合為一體,又怎麼能算是醫道的大成呢?
我承襲祖父的醫學傳承,私下學習丹溪先生的遺風,對於《素問》這本醫學經典,無不刻苦鑽研。然而其中的義理深奧難解,如同身處密林之中,難以找到出路。直到我經歷了四個甲子,才逐漸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今我已經七十八歲,夕陽西下,時光飛逝,精力也日漸衰退。
每每看到世上的醫生大多鑽研偏門醫術,而百姓因為醫術不精而喪生的情況也不少,心中甚是遺憾。因此,我雖然學識淺薄,卻也心懷熱忱,決心編寫一本完整的醫學書籍。書中全部依據《素問》為基礎,縱橫參照各家醫學理論,並融合我自己的見解,不妄下斷言。整體內容不脫離正統醫學的範疇,絕非自以為是,更不會附會歪理以誤導他人。
我將此書命名為《醫學正傳》,希望後學能以此作為學習的準則,不走偏門醫術,避免造成誤診傷人。
蓋亦端本澄源之意耳。高明之士。幸毋誚焉。時正德乙亥正月之望。花溪恆德老人虞摶序。
徐春甫曰。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浙之義烏人。世業醫。摶幼穎悟。承家傳之學。深究素問。治效益高。晚年八旬。有醫學正傳行世。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正傳八卷。明虞摶撰。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義烏人。是書成於正德乙亥。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說。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復為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
〔方脈發蒙〕明志六卷,未見
〔蒼生司命〕八卷,存
〔周氏(宏)衛生集〕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這本書的宗旨是要回歸醫學的本源,希望高明的人士不要嘲笑。這本書寫於正德乙亥年正月十五日,由花溪恆德老人虞摶所序。
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是浙江義烏人,世代行醫。他從小聰明穎悟,繼承家傳醫術,深入研究《素問》,醫術精湛,治癒效果顯著。晚年八旬,著有《醫學正傳》流傳於世。
《醫學正傳》共八卷,是明代虞摶所著。他字天民,自號花溪恆德老人,是義烏人。這本書寫於正德乙亥年,其醫學思想以朱震亨為宗,並參照張機、孫思邈、李杲等人的醫學理論,選取各家醫方之精華。其地位僅次於《丹溪要語》,並附有五十條問答,用以闡明其醫學觀點。
此外,虞摶還著有《方脈發蒙》(六卷)和《蒼生司命》(八卷),其中《蒼生司命》尚存,而《方脈發蒙》則未見。周氏(宏)所著《衛生集》醫藏目錄共四卷,目前也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衛生集四卷。明周宏集。宏始末未詳。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復系以五言律詩一章。詞頗近俚。其論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濕熱法河間。雜病法丹溪。尚屬持平之論。然亦大略如是。未可執為定法也。
〔沈氏(綬)山林相業〕十卷,未見
〔黃氏(五辰)醫家正旨〕六卷,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醫經正宗〕八卷,存
〔朱氏,治病要語〕十二卷,未見
曹於汴序曰。余曩閱縫藩東壁公所自撰墓誌銘。服其達於生死。賦小詩讚之。此觀辛復元氏所為公傳。更悉諸懿行。復元向余言。公晚年孳孳於學。公之孫誠一奉公命。從辛子游。能忘其貴。而篤於道。一氣鍾耶。庭訓耶。俱可窺矣。誠一手公所著治病要語示余。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基。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明朝周宏著有《衛生集》四卷。關於周宏的生平事蹟,目前尚未詳查。書中自序寫於正德庚辰年(1510年),並附有五言律詩一首,但詞語略顯通俗。其論述外感疾病參考張仲景,內傷疾病參考李東垣,濕熱疾病參考朱丹溪,雜病則參考《丹溪心法》,總體來說還算比較中肯。不過,這些觀點也只是大體方向,並非絕對的定論。
另外,《四庫全書提要》還提到了其他幾部醫書:沈氏(綬)的《山林相業》十卷,黃氏(五辰)的《醫家正旨》六卷,兩部書目前尚未找到。上述資訊出自《江陰縣誌》。
此外,還有朱氏的《治病要語》十二卷,也尚未找到。曹於汴在序言中提到,他曾在縫藩東壁公的墓誌銘中,看到東壁公對生死的感悟,寫了首小詩稱讚他。後來,辛復元寫了東壁公的傳記,進一步了解了他的懿行。復元告訴曹於汴,東壁公晚年專心於學問,其孫誠一遵照父親的遺願,拜辛復元為師,不因出身高貴而驕傲,反而專注於醫道。這真是天賦使然還是家庭教導的結果?從中都可以窺見一二。誠一還把東壁公所著的《治病要語》給曹於汴看,這本書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基礎。
臚列十要。而參以素問本草。及諸家方訣。為卷十二。蓋壽天下之書也。誠一曰。吾祖初著此書。計卷四十。繼減為二十。又繼減為十二。此亦先世所稱日減而近於放下之指矣。世人能捐技倆埒此者亦鮮。即此是學。即此是道。宜其達於生達。況以下區區世味。烏能動乎。吁嗟。
晞公者。且從生死以下忽動。(仰節堂集○下有闕)
白話文:
本書列舉十項重要內容,並參考《素問》與《本草》,以及各家方訣,編成十二卷。這本書可說是延年益壽的秘籍。我祖先最初寫作此書時,共有四十卷,後來減少為二十卷,再減少為十二卷。這也應驗了古人所說的「日減而近於放下」的道理。如今世上能放下名利,專心研讀此書的人寥寥無幾。這就是學習之道,這就是修道之法。只有真正掌握了它,才能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其他的世俗繁華,又怎能動搖人心呢?哎!可悲啊!
晞公,你從生死問題開始,就被世俗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