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1)
卷五十一 (1)
1. 方論(二十九)
〔趙氏(大中)風科集驗名方〕(舊闕撰人名氏。驗字作論。今據讀書敏求記補訂。)國史經籍志二十八卷,闕
趙素序曰。夫方者。乃九州風物之宜。治病之方也。上古大聖人帝羲帝農帝軒。憂患後世生靈之疾苦。所以作也。曰方。曰法。曰術。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風論為首。諸科為亞。其次方書。偏曲闊略。未可以為後世法則也。予雲遊三十載。彷彿半天下。
歷江湖。省蠻蜀之藥。適幽云。曉羌戎之劑。齊楚不同。夏麗各異。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諺云。不願為相者。可以為醫。非諳於病者。難以知藥。噫。醫非細事。可知五行萬物之數之氣之味之性用。方劑始可為據也。故將耳聞目見。得效作驗者。書為十集。目之曰風科集驗名方。
白話文:
這本《趙氏(大中)風科集驗名方》是趙素所著,收錄了他三十年遊歷各地,觀察民俗、學習藥物,結合自身經驗,整理出的治療風寒疾病的有效方劑。趙素認為,醫術是治病救人的方法,源於上古聖人,並且歷經周秦、唐宋,代代相傳。他認為市面上現有的醫書,內容不夠精確,不足以作為後世的準則。因此他將自己多年來的醫學經驗,整理成十個集,命名為《風科集驗名方》,希望能為後世醫者提供參考。
實非利祿之學。以備國家無疆之地。資醫藥夭橫之急爾。時歲在昭陽赤奮若。仲夏著雍敦祥朔旦。大元國特賜虛白處士河中心庵趙素才卿敬題。
大元諸路覆實官安慶光華序曰。予世居恆山。幼適欠州。太祖親差馳馹。燕然覆天下材谷。每於致知格物。恨未究底蘊。奉遇吾師明陽先生朝經暮典。溫故知新。乃至醫卜道釋。儒農工商。技藝罔不傳習。目若權衡。手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歲庚子間。又會心庵。乃明陽嗣法之子。
至丙午歲。蒙恩特賜皇極道院。賜號虛白處士。來鎮陽也。予一日中酒風。吐血數碗。諸醫不救。處士用一物解之。不三日保康。翌日親謁。詰其所處之方。遂出示一書。題曰風科經驗名方。通乎聖惠。乃北京太醫趙大中奉敕編修。值金亂遁於吳山。有車懷趙子中。傳習湮沒其本。
白話文:
這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學的醫術,而是為了備戰國家無疆的領土,為醫藥應對天災人禍的緊急情況而存在的。昭陽赤奮若年,仲夏著雍敦祥朔旦這一天,大元國特賜虛白處士河中心庵趙素才卿敬題。
大元諸路覆實官安慶光華序曰:我世居恆山,幼年時曾在欠州居住。太祖親自派遣我馳騁四方,收復燕然,治理天下糧食。我一直致力於探究知識,掌握事物道理,但總覺得沒有完全領悟其中的奧秘。後來有幸遇到明陽先生,他博覽群書,温故知新,精通醫卜道釋、儒農工商,無所不精,並且善於教導。他就像精準的權衡,靈活的尺規,沒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庚子年,我又遇到了明陽先生的傳人,心庵。
到了丙午年,他蒙受恩寵,被特賜皇極道院,賜號虛白處士,來到陽鎮。有一天我喝醉了酒,吐了幾碗血,眾醫束手無策。虛白處士用一種藥物解救了我,不到三天就康復了。第二天,我親自拜訪他,詢問他使用的藥方,他拿出了一本書,題名為《風科經驗名方》,內容通曉醫學聖旨。原來是北京太醫趙大中奉旨編修這本書,金朝動亂時,他逃到吳山,並將這本書傳給他的兒子趙子中。這本書流傳下來,卻一直被埋沒。
虛白處士涉於荊湖間。獲元本失其序引。歲丙申挾策。歸明大元。復居恆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風者。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數焉。予憐其編緝諸風未備者。補綴完美。不揆荒蕪而序。其筆汗之勞。使疾人不置柺杖。而復登車上馬。天下萬世。有賴不為細事矣。
左鬥元序曰。先正有言。達則願為良相。不達願為良醫。醫固非良相比也。然任大責重。其有關於人之休慼則一也。醫豈易書哉。醫之良。非醫之良也。方良也。元貞丙申夏。官醫提舉劉公君卿訪予沙羨寓舍。出示虛白趙處士所著風科一編。曰。此濟世奇書也。然傳愈久。訛愈多。
蓋不特以一亥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愛人以德。有志活人。敢以校讎為請。予不敏。載念自幼多疾。視人之疾。猶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珪陸宣公。達以行其志。獨不能推二公當時輯秘要裒集驗方之心。以淑諸人乎。遂不復辭讓。乃研精披究。於是取素問。靈樞。難經。中藏巢源。
白話文:
虛白處士治風科序文
虛白處士,曾在荊湖一帶遊歷。他得到原本的醫書,但遺失了序言。丙申年(元貞丙申,即公元1296年),他帶著醫書返回大元,定居恆山。他為名門望族做官,凡是遇到中風病人,都能在一個月內治癒,不勝枚舉。我憐憫他編寫的關於風病的書還不完善,於是為他補綴,使其完美無缺。不顧自己的學識淺薄,為他寫序文。他辛苦編寫的醫書,讓病人擺脫柺杖,重新騎馬乘車,造福天下萬世,絕非小事。
左鬥元為此序作序曰:古人有言,達則兼濟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雖說醫生不如宰相重要,但擔負的責任重大,都與人的禍福息息相關。醫術豈是容易的?醫術的精良,不僅是醫生本身的精良,更是醫書的精良。元貞丙申年夏天,官醫提舉劉公君卿造訪我沙羨的住處,拿出一本虛白趙處士所著的《風科》一書,說這是濟世奇書。但流傳時間久了,錯誤就越來越多,不僅是“一亥”三家,更甚於此。我知道君平日以德行待人,有志於救治病人,所以大膽地請求校勘此書。我能力有限,但從小體弱多病,看到別人生病,就如同自己生病一樣。如今我無法像王珪、陸宣公一樣,實現自己的抱負,但至少可以效法他們當時編寫秘要,搜集驗方,以造福世人。於是便不推辭,潛心鑽研,翻閱《素問》、《靈樞》、《難經》、《中藏巢源》等醫書。
千金。外臺。聖惠。醫說等書。及南北經驗名方。並說文字書。逐一參訂。訛者正之。脫者補之。復者削之。舛者竄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經子史集。古今聖賢。名醫治風藥品。治理制度。動風食忌。列於前。庶成全書。門類七十有七。今增廣一百六十有五道。計二百四十二類。
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道。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釐為二十八卷。每類則取聖賢議論。病證源流。或脈法針法灸法備載篇首。使覽者即瞭然於心目之間。其願為良醫者。皆有所依據。察脈以驗病。遵方而用藥。可以已疾。而免醫誤之誚。乃予之深願。亦劉公相屬之盛心。
白話文:
我参考了《千金》、《外臺》、《聖惠》、《醫說》等古籍,以及南北朝以来的名医经验方,并仔细校对文字,纠正错误,补充缺漏,删除重复,修改谬误,增添省略的部分,并标注疑问之处。我还从经史子集和古今圣贤、名医的治风药物、治疗制度、风邪饮食禁忌等资料中整理出相关内容,并列于书中。全书共计七十七个门类,新增一百六十五道,共计二百四十二类。
收录方剂六百三十二个,新增一千三百四十七道,共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编成二十八卷。每类都收录了圣贤的论述、病症的源流,并附有脉法、针灸方法等内容,方便读者一目了然。希望想要成为良医的人都能参考此书,通过观察脉象诊断病情,遵照方剂用药,从而治愈疾病,避免医治失误的指责。这也是我心之所愿,也是刘公相嘱托的殷切期望。
是書也。予朝斯夕斯。疲精竭神。閱歷兩期。始克就緒。不惟始終條理秩秩。較之元本。不為無補。昔呂文靖公集中書條例成。謂人曰。自予有此例。雖使一庸夫執之。亦可以為相。今風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醫云。大德戊戌端陽日。後學廬陵左鬥元辰叟自敘。
元好問皇極道院銘序曰。虛白處士趙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為業、發源語孟。漸於伊洛之學。方且探三聖書。而問津焉。計其真積之力。雖占候醫卜。精詣絕出。特徵。曳裾王門。大蒙寵遇。三年以母老得請歸。在鎮陽行臺。奉被恩旨。發泉公帑。築館迎祥觀之故基。是為皇極道院。季月日實敘而銘之。處士名素。字才卿。河中人。虛白其賜號云
白話文:
這本書啊,我日日夜夜地努力,耗盡心力,經過兩年才得以完成。不僅條理清晰,而且相較於原本,也有一些增益。以前呂文靖公編寫了《中書條例》,對人說:「有了這個條例,即使是一介庸人執掌它,也能做宰相。」現在這本風科書完成,我也說:「普通人得到這本書,也能成為精通醫術的醫生。」大德戊戌年端午節,後學廬陵左鬥元辰叟自述。
元好問為皇極道院所作的銘文序言說道:虛白處士趙君已經皈依全真教,卻仍以學習儒家經典為志業,思想源自孟子,逐漸深入伊尹、洛陽二賢的學說,正欲深入探究三聖的經典,並去尋找真理。以他積累的真才實學,即使是占卜、醫術、算命,都精通到極點,特別是精通醫術。他曾追隨王公大臣,深受恩寵。三年後因母親年邁而請求告別,回到鎮陽行臺。在那裡,他蒙受恩典,得到撥款,在迎祥觀的舊址上建了一座道院,取名為皇極道院。時值季月,我特地寫了這篇銘文來紀念他。處士名叫趙素,字才卿,是河中人,虛白是他的道號。
錢曾曰。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此書乃趙大中編輯。值金亂遁於吳山。覃懷趙子中傳習之。虛白處士趙素才卿獲原本於湖湘。訂訛補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釐為二十八卷。得成全書。才卿被召。賜還處於皇極道院。元遺山為之作銘。是書傳極少。醫家鮮有知虛白處士者。予故著其詳於此。
〔釋氏(繼洪)嶺南衛生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亡名氏序曰、嘗讀沈括良方序。謂治病有五難。辨疾難。治疾難。飲藥難。處方難。別藥難。而於治疾尤詳。且謂古之治疾者。先知陰陽運歷之變故。山林川澤之竅發。而又視其老少肥瘠。貴賤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順其所宜。違其所不宜。其精過於承蜩。其察甚於刺棘。
白話文:
錢曾說:「《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是趙大中編撰的。當時金兵入侵,他逃到吳山,將這本書傳給趙子中。後來虛白處士趙素才卿在湖湘地區得到這本書的原本,並訂正錯誤,補齊缺漏。書中原本有六百三十二方,他後來又添了一千三百四十七方,總共有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分為二十八卷,才得以完成全書。才卿後來被召入宮廷,賜住在皇極道院,元遺山還為這本書寫了銘文。不過這本書流傳很少,醫家很少有人知道虛白處士。我特地將這些事情詳細記載下來。」
《釋氏(繼洪)嶺南衛生方》醫藏目錄四卷,保存至今。
序文說:「我曾經讀過沈括的《良方序》,他說治病有五個難處:辨別疾病難,治療疾病難,服藥難,開方難,辨認藥物難。其中治療疾病尤其難。沈括還說古代治病的人,首先要了解陰陽運行的變化規律,以及山林、川澤的特性,然後還要觀察病人的年齡、體形、貧富、生活環境、性格、愛好、憂愁、喜怒、勞逸等因素,順應其適合的,避免其不適合的。他們治病的精細程度勝過捕蟬,觀察的細緻程度勝過穿刺荊棘。」
可謂至密矣。而恐非醫之淺淺者所能與。比至嶺南。見外方至者。病不虛日。雖居民亦鮮有不病者。因思嶺以外號炎方。又瀕海。氣常燠而地多濕。與中州異。氣燠故陽常泄。而患不降。地濕故陰常盛。而患不升。業醫者。苟不察粵地山川竅發之異。有以奪陰陽運歷之變。而徒治以中州常法。
鮮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陽而重汗。則元氣不固。以其常盛之陰而輕利之。則其氣愈陷。是醫藥之害。與山川之害。交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濟之。而未得其術。一日獲嶺南衛生方讀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雖其處方投劑。在臨證審的之。然其論瘴病始末。誠有以握其要領矣。
白話文:
這可謂醫學中最深奧的道理,一般淺薄的醫生恐怕無法理解。我來到嶺南,發現這裡外地來的病人絡繹不絕,幾乎每天都有,甚至當地居民也少有健康之人。我心想,嶺南地處南方,又臨近海邊,氣候常年溫熱潮濕,與中原地區截然不同。氣候溫熱導致陽氣外泄,容易導致疾病不降;地勢潮濕則陰氣過盛,容易導致疾病不升。醫生若不了解嶺南山川地理、氣候特色的差異,就用中原地區的治療方法,難免會出現失誤。
這是因為嶺南地區陽氣外泄,導致大量出汗,元氣不固;陰氣過盛,導致身體虛弱,氣機下陷。藥物治療的弊端,再加上嶺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共同導致了當地人的疾病。我一直想找到治療的方法,卻始終不得要領。直到有一天,我得到了一本嶺南的衛生方,讀完之後,不禁感嘆這是仁者的用心。雖然這本方劑的用藥和治療方法,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仔細判斷,但它對瘴病的病因病機分析,確實抓住了關鍵所在。
因手校之若干。葉江施公圖公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廣其傳。覆命婁醫安道。附八論及藥性於其後。八論者。慮人惑於病證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藥性者。慮僻壤之鮮醫。或可困證考藥。而增減之。使知有所據。亦昔人辨疾別藥意也。讀是編者。誠知嶺外受病之由。與所以服藥之宜。
而又能參以老少肥瘠貴賤之別。及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之殊。庶幾順其宜。違其所不宜。握陰陽升降之機。而不敢為山川風氣所侵。以各全其天年云。
婁安道曰。按諸證皆有發熱。不可悉歸於瘴也。故敢搜輯八證。標其類之尤者。以便於分析。使可便召名醫之專門者調治。況北人初至百粵。及於遐荒絕域之地,其業醫者。既詳且繆。一時未諳。概以瘴論。反歸咎於是書也。倘留心於是。則或少逭橫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發揚云爾。並附東垣藥性譜於後。以便處方觀覽。
白話文:
因為手抄的版本很多,葉江施公將其圖譜公諸於世。大家都很感動,於是紛紛出資刊刻,以廣泛流傳。他委託婁醫安道,將八論及藥性附於圖譜後面。這八論是為了避免人們混淆相似病症,讓人們能分辨藥性;也為了幫助偏遠地區缺少醫生的情況,讓醫生可以參考,根據病情增減藥量,並以此為依據。這也是古人辨別疾病和藥物的意思。讀完這本書的人,就能了解嶺南地區生病的原因,以及服藥的原則。
而且還能參考病人年齡、體質、身份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及養生方法、喜好、情緒和勞逸的差異,才能適當調整。這樣就可以順應適合自己的方法,避免不適合的行為,掌握陰陽升降的規律,而不被山川風氣所影響,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婁安道說:「所有病症都有發熱的症狀,不能都歸咎於瘴氣。所以,我大膽地整理出八種病症,並將其典型症狀列出來,方便分析。這樣可以方便地召集專門的醫生治療。況且,北方人初到嶺南,或到偏遠荒涼的地方,當地醫生水平參差不齊,一時無法精通,就統統歸結為瘴氣,反而怪罪於這本書。如果能用心學習,也許能避免一些人早逝。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發揚光大。 」同時,還附上東垣藥性譜在後面,以便參考和查閱。
按是書原三卷。其第四卷。婁安道附錄也。卷首載李待制𧸗瘧論。故醫藏目錄。誤為𧸗所著。
〔澹寮集驗秘方〕十五卷,存
自序略曰。早歲南遊。輒刊瘴瘧諸方於嶺表。或謂可以濟人緩急。茲復以生平所取雜方。編次門類。以鄙見質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後復俾一切人知病。是眾生良藥。皆猶藥王上。而頓悟味因。余之願得矣。至元癸未解制後五日。汝川釋繼洪書。
〔許氏(國禎)御藥院方〕十一卷,存
高鳴序曰。聖朝以三代相生養之道。域民於仁壽。唯血氣之屬。不能無病。又立醫師。掌醫之政令。如周制而加詳焉。醫之術固深。大概已效之方。為前人所寶藏者。尤為難得。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求其遺亡。而附益之。
白話文:
這本書原本有三卷,第四卷是婁安道附錄。卷首記載了李待制關於瘧疾的論述,因此醫藏目錄誤以為是李待制所著。
《澹寮集驗秘方》共十五卷,現存。
自序中簡略地說:年輕時到南方遊歷,就曾在嶺南地區刊刻過治療瘴瘧的藥方,有人說這些藥方可以幫助人們在緊急情況下解救危難。現在又將我平生所收集的各種藥方,按照門類編排,以我個人的見解向同道中人請教。如果能夠治癒各種人體疾病,然後讓人們了解病症,這就如同眾生良藥,皆效仿藥王,頓悟藥性。我的願望達到了。至元癸未年解制後第五天,汝川釋繼洪寫的。
《許氏(國禎)御藥院方》共十一卷,現存。
高鳴在序文中說:聖朝以三代相生養之道治理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長壽健康。但人體血氣,難免會有疾病。因此設立了醫師,掌管醫政,比周朝制度更完善。醫術博大精深,而那些已經證實有效的藥方,是前人珍藏的,尤其難得。太醫提點榮祿許公,以及他的僚友,選取了御藥院壬寅年刊刻的藥方書板,糾正了錯誤,補全了缺漏,尋找遺失的藥方,並加以增補。
將宏肆流傳。俾人人如在良醫左右。余嘉其用心。從而敘述之。自仲景傷寒論。論證處方之後。後世以方為書者。無慮數百家。至御藥院。號稱大備。蓋裒集諸家之善。而增損持擇。雖湯液齊和。昭然無纖介畸件。殆與黃帝內外經。扁鵲八十一難相表裡。其功用豈淺淺哉。云起太山。
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請以是觀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學士河東高鳴序。
元史曰。許國禎。曲沃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金末避兵嵩州永寧縣。河南平。歸寓太原。元世祖在潛邸。以醫徵至瀚海。留守。掌醫藥。莊太后有疾。國禎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嘗上疏。
白話文:
將這本醫書廣泛流傳,讓所有人都能像在良醫身邊一樣受益。我讚賞他們的用心,因此將它整理敘述。自從張仲景《傷寒論》論證處方之後,後世以方劑為書的,無數家。到了御藥院,號稱藥材齊備,那是彙集各家優點,增刪取舍而成。雖然湯藥配方齊全和諧,毫無缺陷,幾乎可以與《黃帝內經》和扁鵲的《八十一難》相提並論,它的功效絕非淺薄。就像太山拔地而起,一寸土積累就能形成,不會等到明天就普降甘霖於天下。有識之士,請以此觀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學士河東高鳴序。
《元史》記載:許國禎,曲沃人,通曉經史,尤其精通醫術。金朝末年,他避亂到嵩州永寧縣,河南平定後,回到太原居住。元世祖在潛邸時,以醫術徵召他到瀚海,擔任留守,掌管醫藥。莊太后生病,國禎按時治癒。世祖即位後,授予他榮祿大夫的官職,提點太醫院院事,並賜予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升任禮部尚書。他曾上書朝廷,……
言節財賦。禁服色。明法律。嚴武備。設諫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凡所薦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諡忠憲。後追封薊國公。
按,先子曰。是書。舊逸撰人名氏。高鳴序云。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云。元史許國禎傳。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祐三年也。據此。其書系於太宗朝所集。高序成於至元四年。
距壬寅二十五年。許遷禮部尚書。在至元十三年。乃知所謂許公者。為國禎矣。又考證類本草。引御藥院方十餘道。今徵是書。無一所見。宋志及晁陳二氏。俱不載其目。蓋宋舊有御藥院方矣。古今醫統。載此書方藥。而其採摭書目。則云宋太宗朝無名氏集。抑考覈之不審也。
白話文:
這位官員勤於理財、禁止奢靡服飾、明訂法律、嚴格軍備、設立諫官、平均分配守衛兵力、興建學校、制定朝儀,許多政令都得以施行。他推薦的官員都是知名人士,世祖皇帝十分欣賞他,因此任命他為集賢大學士,並晉升為光祿大夫,最終逝世,享年七十六歲。皇帝追贈他金紫光祿大夫的頭銜,諡號為忠憲,並追封他為薊國公。
這本書的作者姓名已失傳,高鳴在序文中提到,太醫提點榮祿許公和他的僚友們,取用御藥院壬寅年所刊印的醫書版本,校正錯誤,補充缺漏。元史記載許國禎的傳記,提到世祖皇帝即位後,任命他為榮祿大夫,負責太醫院的管理。考證壬寅年是元太宗十四年,也就是宋淳祐三年。根據這些資訊,可以推測這本書是在太宗朝時期編纂的,高鳴寫序文的時間是至元四年。
距離壬寅年二十五年,也就是至元十三年,許國禎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所以所謂的「許公」就是指許國禎。再者,考證《證類本草》中引用的御藥院方劑,有十幾種,但現在查閱這本書,卻找不到任何記載。宋朝的史書和晁氏、陳氏的著作中,也都没有记载这本书。宋朝确实有御藥院方,但《古今醫統》記載了这本书的方藥,卻說它是宋太宗朝無名氏的著作。可見其考證并不嚴謹。
佐伯毛利君(高標)所藏系朝鮮國活板。蓋依元本而配印者。寬政戊午冬。千賀芳久仿乾隆聚珍之式。刷印是書二百五十部。請先子跋之。庚申春。先子建言。以數部付崎陽鎮臺豐後守肥田□□。送清商沈敬瞻。爾來闃無消息。不知何故。
〔醫學源流〕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羅氏(天益)衛生寶鑑〕國史經籍志二十四卷,存
硯堅序曰。太醫羅先生學於東垣李君。源流於易水張君。其道大行。耀夫二君之傳。久而泯沒也。集錄銓次。而刻之梓者。非一編矣。暇日攜成書四帙見示。而曰。且將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閱之曰。藥誤永鑑者。知前車之覆。恐後人蹈之也。曰名方類集者。古今之方。擇之已精。
白話文:
佐伯毛利君(高標)收藏了一套朝鮮國活字印刷的書籍。這套書是根據原本而重新印刷的,是在寬政戊午(1798年)冬天,由千賀芳久仿照乾隆年間聚珍本的樣式,刷印了兩百五十套。當時請先父為此書寫跋文。到了庚申年(1800年)春天,先父建議將其中幾套送給崎陽鎮臺豐後守肥田□□,再轉送給清商沈敬瞻。之後便音訊全無,不知何故。
這套書在《醫學源流》中並沒有記載。
根據《古今醫統》記載,羅氏(天益)所著的《衛生寶鑑》二十四卷,現存於國史經籍志中。
硯堅在序文中說,太醫羅先生師承東垣李君,源流於易水張君,他的醫術廣為流傳,延續了兩位先師的醫學思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醫術逐漸失傳。羅先生將這些醫術整理編纂,並刻成書,不止一本。閒暇之餘,他帶著四卷成書給我看,說要將它付梓印刷,並請我寫序文。我翻閱之後,發現這本書是關於藥物誤用的警示,希望後人能吸取前人的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這本書名為《名方類集》,其中收錄了古今各種名方,都是精心挑選的。
詳而錄之。使後人有所據依也。曰藥類法象者。氣味厚薄。各有所用。證治增損。欲後人信之也。曰醫驗紀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藥。獲如是效。使後人悟之也。大抵皆仁者之用心。抑論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於此而害於彼者。況醫之為道。陰陽虛實。
千狀萬態。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衛生寶鑑。夫鑑之本明。其應物也。無心乎妍醜。而妍醜莫能掩。得是書者。誠能習而讀之。玩而味之。瞭然於心而無疑。一旦臨用。如鑑之虛明。物來而應。若妍若醜。無纖毫之差。其用豈不博哉。不然。未用時置之高閣。
白話文:
為了讓後人有所依循,因此詳細記錄下來。藥物種類和藥性,各有其作用,證狀治療的增減,也是希望後人相信。醫學經驗的記載,是遇到某種疾病,使用某種藥物,獲得某種療效,讓後人能夠明白。總之,這些都是仁者用心所致。再說,天下事,如果辨不明,就可能有似是而非,對此有利卻對彼有害的情況,更何況醫術之道,陰陽虛實,千變萬化,神妙精巧,全在於個人。將這四者合而為一,稱之為「衛生寶鑑」。寶鑑的本質是明亮,它應對萬物,沒有刻意追求美麗或醜陋,但美麗醜陋卻無法掩蓋。得到這本書的人,如果能用心學習,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就能夠心領神會,毫不懷疑。一旦應用,就像鏡子一樣虛明,物來則應,無論美麗醜陋,絲毫不差。這樣運用,豈不廣泛嗎?否則,不用時就放在高閣上,那就毫無用處了。
倉卒間但備檢閱。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殆非先生垂示後人之意也。至元辛巳冬至日。鄖城硯堅題於卷首。
王惲序曰。夫醫與造化參。學之精者為難。至著書垂訓。其後世必然之用者。為尤難。羅君謙甫。東垣先生之高弟。嘗謂予言。初受簡席下。東垣先生曰。汝將為二人之學歟。聞道之士乎。請曰。愚雖不敏。幸家君生與教理之深指。乃所願也。故十數年間。雖祁寒盛暑。親炙不少輟。
真積力久。盡傳其私淑不傳之妙。大抵人之疾疢。不外夫陰陽變徵。我能參兩間會一身。推窮其所受根源。方為可爾。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間。如敵在目中。然後審藥為攻。未嘗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為一書。題曰衛生寶鑑。曰辨誤者。證世之差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擇方者。
白話文:
匆忙之間只顧著檢查和閱讀,難免有些辨別不清楚,看起來像,卻不是真的。這種錯誤簡直天壤之別,詩經上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恐怕這不是先生想傳授給後人的意思吧。元朝辛巳年冬至日,鄖城硯堅在卷首題記。
王惲在序言中說:醫術與自然法則相參,精通醫術很難。而寫書傳授醫術,讓後世能夠實際運用,就更加困難了。羅君謙甫,是東垣先生的高徒,曾經對我說:我剛開始拜師的時候,東垣先生問我:「你將來要學習哪方面的學問呢?是做個傳道授業的學者嗎?」我回答說:「我雖然愚笨,但幸好家父教導我很多醫理,這是我的志向。」因此,十多年來,無論嚴寒酷暑,我都不間斷地向先生學習。
我積累已久,盡得先生私下傳授的精妙醫術。總之,人的疾病,不外乎陰陽變化和徵兆。我能夠參透天地之間的變化,並將其運用到人體之上,徹底了解疾病的根源,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醫術。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病症,就像敵人在眼前一樣清楚,然後再根據病症用藥治療,從未失敗過。我將這些經驗整理成書,取名為《衛生寶鑑》。其中「辨誤」篇,是為了糾正世人醫術上的錯誤,闡明其中的道理。而「擇方」篇,则是...
別夫藥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證之宜否也。曰紀驗者。述其己之拯療。與被之深淺。見其功效之實也。僕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為我序之。余聞醫之為學。古聖賢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軒岐以來。難素靈樞等書。累千萬言。自非以醫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羅君者。可謂以醫為任。
而究其理之所自歟。昔王彥伯醫聲。既曰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幼塞門來請。彥伯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各飲此。初不計其酬謝。今羅君亦以道心濟物。復能著書垂後。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濟。當以彥伯同流。其誰曰不然。故樂為題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
白話文:
辨別藥材的精粗寒熱,才能根據病症判斷藥物是否合適。所謂記錄驗證,就是記載自己治療疾病的過程,以及療效深淺,展現藥物功效的真實情況。我平時所得到的醫術經驗就是如此,希望你能替我整理這些內容。我認為醫學是古代聖賢探求知識、格物致知的途徑之一。從軒轅黃帝、岐伯以來,難經、素問、靈樞等醫學典籍累積了千萬言,如果不是以醫術為職責的人,誰能深入研究呢?像羅君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把醫術當作職責,並深入探究醫理。過去王彥伯以醫術聞名,他曾架起三十四個灶,在庭院中煮藥,老幼病患爭先恐後地求醫。王彥伯說:「熱症喝這個,寒症喝這個,風症、氣症各喝這個。」他一開始並沒有計較酬謝。如今羅君也以仁心濟世,並且能寫書傳承後世,希望能發揮實質作用。他仁心普濟,應該與王彥伯並駕齊驅,誰能說他不仁呢?所以我樂於為他的醫書寫序言。至元癸未年清明節。
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敘。
〔亡名氏衛生寶鑑補遺〕一卷,存
題詞曰。羅謙甫先生衛生寶鑑一書。分門別類。纖悉具備。惟治傷寒之法。雖紀述一二。而不全錄。蓋以其一門理趣幽深。未易殫舉。況其玄機妙旨。已備於仲景以下歷代名醫書中。先生之意。欲可醫者。究心尋繹。庶得其奧。今猶恐遐方僻壤。臨病倉卒。醫者欲求全書檢閱。
豈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諸公治內傷外感經驗方。並中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補遺。庶免鹵莽滅裂之輩。妄投匕劑。誤傷於人耳。若欲究其理致。則仲景治外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東垣治內傷。初中末三法。及歷代名醫方論。具有全書。誠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療。
白話文:
中議大夫,奉書給侍御史汲郡王惲:
《亡名氏衛生寶鑑補遺》一卷,現存。
題詞如下:羅謙甫先生的《衛生寶鑑》一書,將各項內容分門別類,詳盡完備。唯獨治療傷寒的辦法,雖然記載了一二,但並未完全收錄。這是因為傷寒這一門學問,其道理深奧幽深,不易窮盡。況且它的奧妙精髓,已經在仲景以下歷代名醫的著作中有所記載。先生的用意,是想讓醫者深入研究,探尋其精妙之處,以便能有所領悟。現在仍然擔心邊遠地區,遇到病人時措手不及,醫者想找全書來參考,卻不容易得到。因此,粗略記載了仲景以及其他諸位醫家治療內傷外感方面的經驗方,以及中暑方,附在卷末,名為《補遺》。希望可以避免那些粗心大意,胡亂用藥的人,誤傷病人。如果想要深入探討其中的道理,那麼仲景關於治療外感的397種方法,113個方劑;東垣關於治療內傷的初、中、末三法,以及歷代名醫的方論,這些都可以在全書中找到。誠心誠意地刻苦鑽研,才能應用於治療。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茲不能盡述也。
按補遺。不知出於何人。永樂十五年。太醫院判韓公達跋曰。令醫士錢垣。繕寫羅氏衛生寶鑑二十四卷。並補遺一卷。計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萬五千餘字。募工刊完。據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羅氏(天益)經驗方〕佚
熊均曰。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東垣弟子也。著衛生寶鑑。藥象圖。又有經驗方。
〔亡名氏經驗秘方〕八卷,存
〔經驗良方〕十五卷,存
按上二書。元人所著。輯在於醫方類聚中。弟堅錄出之。文淵閣書目。有經驗良方云。一部四冊闕。豈是書否。
〔施圓端效方〕三卷,存
白話文:
全人生,也就是仁者用心。這裡無法一一說明。
關於補遺部分,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永樂十五年,太醫院判韓公達在跋文中提到,他命令醫士錢垣繕寫羅氏衛生寶鑑二十四卷,並補遺一卷,共計四百八十一板,約十五萬五千字,募工刻完。根據此,可知補遺部分出自元朝末年人之手。
羅氏(天益)經驗方,佚失。
熊均說,羅天益,號謙甫先生,是東垣的弟子,著有衛生寶鑑、藥象圖,還有經驗方。
亡名氏經驗秘方八卷,現存。
經驗良方十五卷,現存。
上述兩本書皆為元人所著,被輯錄於醫方類聚中,我把它們摘錄出來。文淵閣書目中記載有經驗良方一部,四冊缺失,不知是否就是這本書。
施圓端效方三卷,現存。
文淵閣書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冊闕。
按是書。亦是醫方類聚採輯本。弟堅繕錄成編。
〔王氏(好古)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澹生堂書目作醫家大法)四卷(讀書敏求記作一卷)存
題辭曰。夫以醫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尹湯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獨能廣而行之於當時。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尹也。然所廣之書十卷。世又未聞。是以歷年綿遠。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見傷寒論。及本草所載雜見諸方。凡稱仲景。皆是知仲景。
而又能歸其元書。嘗言之者。啟玄子文潞公許學士朱奉議。潔古老人東垣李明之先生十數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藥。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藥。而無所言。則無怪其後世之不知也,由是尋方檢論者多。而從源注本者少。予憫其如此。故纂此一書。先之以軒岐之七方十劑。
白話文:
文淵閣書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冊闕。
文淵閣的書目記載:端效方,一部,缺一冊。
按是書。亦是醫方類聚採輯本。弟堅繕錄成編。
這本書也是收集整理醫方類似的書籍。我仔細校對整理,編排成冊。
〔王氏(好古)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澹生堂書目作醫家大法)四卷(讀書敏求記作一卷)存
王氏(好古)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四卷(澹生堂書目作醫家大法,讀書敏求記作一卷),現存。
題辭曰。夫以醫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尹湯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獨能廣而行之於當時。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尹也。然所廣之書十卷。世又未聞。是以歷年綿遠。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見傷寒論。及本草所載雜見諸方。凡稱仲景。皆是知仲景。
題辭說:凡是靠醫術聞名於世的人,人們都認識他們。唯獨伊尹的湯液,卻無人知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仲景具有濟世救民的才能,獨自將伊尹的醫術廣泛應用於當時,人們只知道有張仲景,卻不知道有伊尹。然而伊尹所著的十卷醫書,世人卻聞所未聞。因此,隨著時間推移,這部醫書也被人遺忘。如今只在《傷寒論》和本草書中看到一些零星的醫方,凡是提到張仲景的,都是知道張仲景。
而又能歸其元書。嘗言之者。啟玄子文潞公許學士朱奉議。潔古老人東垣李明之先生十數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藥。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藥。而無所言。則無怪其後世之不知也,由是尋方檢論者多。而從源注本者少。予憫其如此。故纂此一書。先之以軒岐之七方十劑。
而能夠追溯到伊尹原著的,也只有啟玄子文潞公、許學士朱奉議、潔古老人東垣李明之先生等寥寥數人。即使有人知道這部醫書,也只懂得用藥,卻忘記了書中的理論。不知道的人,則無法用藥,也無話可說。所以後世的人不知道這部醫書,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很多人只是翻閱醫方,卻很少有人去研讀伊尹的原著。我為此感到惋惜,所以編纂了這本書,並在前面列舉了軒岐的七方十劑。
次之以炎帝之四氣七情。總之以仲景之經絡標本。補之以和扁之虛實部分。悉歸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則可以測天地之變化幽玄。微則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隱奧。因脈定證。因證制方。不必錙銖。或中大則。願不快哉。其間圖景顯設。內外詳備。明哲視之。洞曉玄機。不必重樓幽闕。
明堂絳宮。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後己。仙家之道。必於是焉基之。嗟乎。遊魂行屍。酒甕飯囊。豈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趙王好古信之題。
錢曾曰。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一卷。伊尹湯液。散見諸書。醫家未睹其全。仲景獨能廣而行之。古趙王好古復纂成此書。又為仲景之功臣矣。
白話文:
接著以炎帝的四氣七情為基礎,總體以仲景的經絡標本為綱領,補充以扁鵲的虛實部分,最終歸於《易經》的生化之源。如此一來,就能推測天地變化的奧妙,也能探求疾病未發的隱秘。根據脈象確定病症,依據病症制定藥方,不必拘泥於細枝末節。如果病情嚴重,也無需擔憂。書中圖表清晰,內外詳備,聰明的人一看便能洞悉玄機,不必再費力鑽研深奧的醫學典籍。
明堂、絳宮,九真列位,百神居於其中,然後才能成就自身。修仙之道,必定以此為根本。唉,那些遊魂行屍,酒囊飯袋,又怎能明白這些道理呢?甲午年夏六月,古趙王好古信為此書題字。
錢曾說:「伊尹的湯液,仲景廣為大法,共一卷。伊尹的湯液,散見於各種書籍,醫家未能見到全貌。仲景獨具慧眼,將其發揚光大。古趙王好古又重新整理編纂成此書,可謂是仲景的功臣啊!」
〔醫壘元戎〕國史經籍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革車千乘。帶甲十萬。籌策沉機。神鬼猜泣。奇正萬全。歷古如此。況良醫之用藥。獨不若臨陣之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滷奔之浮學。應倉卒無窮之疾變。其不眩駭顛仆者寡矣。況患固多藏於細微。而發於人之所忽。由輕蹈危。療之求當。苟無妙算深謀成法以統之。
則倒戈敗績之不暇。尚何勝之可圖哉。則前日門類品目之定。盡計不及之也。予自河南。與諸友將弟兵。日從事於患難之場。而隨病察脈。遂脈定方。開之劫之。薄之發之。以盡其宜。吐之補之。汗之下之。以掛其當。攻守不常。出沒無定。大綱小紀。經緯悉陳。本數末度。
白話文:
《醫壘元戎》十二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說:千乘戰車、十萬大軍,運籌帷幄,神鬼也為之膽寒,奇正相生,古來皆是如此。何況良醫用藥,难道不比临阵用兵更加需要策略?然而世人只沉迷于浅薄的医术,面对突如其来的病变,往往手足无措,最终命丧黄泉的不在少数。更何况疾病往往潜藏于细微之处,爆发于人们疏忽之时,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险境地。治疗疾病,必须精准到位。如果没有精妙的谋略、深远的计策和完善的治疗方案,就如同战场上兵败如山倒,谈何胜算?因此,我之前将医术分为门类、列出品目,但终归还是有所遗漏。我来自河南,与朋友和兄弟们,常年在患难之地行医,根据病症观察脉象,并由此制定处方,或开导病人,或用药攻伐,或疏导气血,或补益精气,根据病情灵活变通,攻守并进,出没无常,将医术的精髓和细微之处都一一阐述,从本源到末节,无不尽述。
條理具設。前乎此古人之所隱秘深藏。或不盡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萬精銳。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輝未嘗耀於外。一旦撒而揮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陣之奇鋒。七擒之利刃。其敵可劫。其勝可決。而其安可圖。如此而後已。故曰醫壘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趙州教授。
兼提舉管內醫學王好古進之撰。跋曰。是書巳成於辛卯。至丁酉春。為人陰取之。元稿已絕。更無餘本。予職州庠。杜門養拙。齏鹽之暇。無所用心。想像始終。十得七八。試書首尾。僅得復完。猶遺一二。尚未之備。故今日得而今日錄。明日得而明日書。待以歲月。久則方成。
白話文:
這本書整理完善,先前隱藏在古代醫家中的奧秘,或是不曾完全道出的精妙,猶如胸中藏著十萬精銳之師,如同太阿寶劍藏於匣中,光芒未曾外露。一旦出鞘揮舞,足以驚駭世人眼目。如同八陣圖的奇巧鋒芒,七擒孟獲的利刃,敵人可被擒拿,勝局可被決定,而安全可被謀划。如此才能成就醫道精髓,故稱之為醫界元戎。丁酉年九月二十九日,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學王好古進撰。
跋語:此書完成於辛卯年,到丁酉年春,被人暗中偷走,原本稿件已失,再無其他版本。我擔任州學教授,閉門養性,閒暇時研讀醫書,憑藉記憶,十之七八能想起來,嘗試著將首尾部分寫下來,僅僅能復原,仍然遺漏一二,尚未全部整理完畢。因此今日得到就今日記錄,明日得到就明日書寫,等待時間流逝,長久後才能完成。
無欲速無忘心也。好古。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壘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進之。趙州人。官本州教授。據好古所作此事難知序。蓋其學出於李杲。然此書海藏黃耆湯條下。稱杲為東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湯條下。稱先師潔古老人。則好古實受業張元素。殆如趙匡陸淳因受春秋於啖助。
而淳又從匡講問歟。自跋稱是書已成於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至丁酉春。(元滅金之第四年)為陰取之。元稿已絕。更無餘本。予職州庠。杜門養拙。齏鹽之暇。無可用心。想像始終。十得七八。試書首尾。僅得復完。前有自序。亦題丁酉歲。蓋初成於金末。而重輯於元初也。
白話文:
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忘記初心。王好古的《醫壘元戎》一書,承襲了李杲的醫學思想,並融合了張元素的學說,如同趙匡和陸淳師徒相承般,不斷精進。此書完成於金朝末年,後在元朝初年重新整理出版,內容豐富,可謂醫學界的珍貴遺產。
其書以十二經為綱。皆首以傷寒。附以雜證。大旨祖長沙緒論。而參以東垣易水之法。亦頗採用和劑局方。與丹溪門徑小異。然如半硫丸條下。注云。此丸古時用。今時氣薄不用。則斟酌變通。亦未始不詳且慎矣。其曰醫壘元戎者。自序謂良醫之用藥。若臨陣之用兵也。此本為嘉靖癸卯。
遼東巡撫右都御史餘姚顧遂所刻。萬曆癸巳兩淮鹽運使鄞縣屠本畯又重刻之。體例頗為參差。蓋書帕之本。往往移易其舊式。今無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錄之焉。
〔此事難知〕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曰。予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焉。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傳之妙。旬儲月積。浸就編帙。一語一言。美無可狀。始而終之。終而始之。即無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
白話文:
這本書以十二經絡為綱要,每一經絡都以傷寒為首,附帶一些雜症。其主要內容繼承了張仲景的《傷寒論》,並參照了李杲(東垣)和朱丹溪的醫學理論,也採用了《和劑局方》的一些內容。與朱丹溪的醫學理念略有不同。例如在「半硫丸」條目下,註解說此丸藥是古時候用的,現在氣候溫和,已經不用了,說明作者會根據時代變化而調整用藥,也體現出作者謹慎細心的態度。
書中提到「醫壘元戎」,作者在自序中寫道,良醫用藥就像戰場上用兵一樣。這本書是在嘉靖癸卯年(1533年)由遼東巡撫右都御史顧遂所刻,後來到了萬曆癸巳年(1593年)由兩淮鹽運使屠本畯重刻。由於版本流傳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改動,現在沒有原本可以校對,因此只能依據屠本畯的版本記錄下來。
這本書有兩個卷,叫做「醫藏目錄」。
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我讀醫書已經幾十年了,最仰慕的是張仲景的《傷寒論》。但是讀了很久,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精妙。我渴望找到一位良師指點,但遍尋全國,都找不到精通此書的人。我日夜思考,終於在冥冥之中,得到了李公明的指點,以及他傳授的醫學精髓。我積累十天、一個月,漸漸整理成冊,他的每一句話都精妙絕倫,令人嘆服。從頭到尾,反覆研讀,就像無暇的玉璧一樣,完美無缺。
有些人可能會……
厭聞而惡見者。豈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嘗聞未嘗見。恥夫後於人之過也。因目之曰此事難知。以其不因師指也。人徒見是書。為傷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軒岐之經。中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茲又言外不傳之秘。具載斯文矣。時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趙王好古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此事難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編專述李杲之緒論。於傷寒證治尤詳。其問三焦有幾。分別手足。明孫一圭極稱其功。惟謂命門包絡。與右尺同論。又謂包絡亦有三焦之稱。未免誤會經旨耳。史稱杲長於傷寒。而會要一書。元好問實序之。今其書已失傳。則杲之議論。
白話文:
厭惡聽到和看到它的人,難道只是你如此嗎?他們從未聽聞也未曾見過,因此羞於落後於人。於是便說這事難知,因為他們沒有師傅指點。人們只看到這本書,認為是傷寒的治法,卻不知道它上合軒岐的經書,中契越人的典籍,下符叔和的文字,更包含了言外不傳的秘訣,都完整地記載在這裡。這是在大改元年間的秋七月二十一日,由古趙王好古所寫的。
四庫全書提要說:這事難知兩卷,元王好古撰。這本書專門論述李杲的緒論,對於傷寒證治尤其詳盡,其中探討三焦有幾個,分別手足,孫一圭極力稱讚其功勞。只是說命門包絡與右尺同論,又說包絡也稱三焦,難免誤解經旨。史書記載杲精通傷寒,而《會要》一書是元好問為其所寫的序言。如今這本書已經失傳,那麼杲的論述也無從得知了。
猶賴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稱得師不傳之秘。旬儲月積。浸就篇帙。蓋好古自為裒輯。今本東垣十書。竟屬之杲。殆為謬誤。考明李濂醫史。亦以是書為杲作。則移甲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彥和)醫學會同〕二十卷,佚
李濂葛應雷補傳曰。葛應雷。字震父。姑蘇人也。考於醫。嘗著醫學會同二十卷。推五運六氣之標本。察陰陽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臟六腑之虛實。合經絡氣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處方製劑、砭焫率與它醫異。時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醫也。因診父病。復咨於應雷。
聞其答論。父子相顧駭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盡出所藏劉守真張潔古書。與之討論。無不吻合。而劉張之學。行於江南。實自是始。應雷由平江醫學教授。擢江浙醫學提舉。
白話文:
這本書保存了一些珍貴的醫學知識,先前有作者在至大元年寫的自序,聲稱得到了師父不外傳的秘方,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完成這本書。作者熱衷於古學,並親自整理編纂了這些內容。現今流傳的東垣十書,竟然歸於李杲,這顯然是錯誤的。根據李濂的醫學史考證,這本書確實是葛應雷所著,只是後來被人將作者名改了,這種情況並非首次發生。
葛應雷字震父,是姑蘇人。他精通醫學,曾著有《醫學會同》二十卷。他推演五行運行的規律,並觀察陰陽升降的變化,以此判斷五臟六腑的虛實,結合經絡氣血的運行,來了解疾病的症狀和生死期限,他所開的藥方、針灸方法都與其他醫生不同。當時的按察判官李某,是中州的名醫,他曾經為父親看病,並向葛應雷請教醫術。
李某聽了葛應雷的回答後,父子二人驚訝不已,驚呼南方也有這樣的人物嗎?於是他們拿出自己收藏的劉守真和張潔古的醫書,與葛應雷討論,結果發現葛應雷的醫術與他們完全一致。而劉守真和張潔古的醫學思想,在江南地區的傳播,其實就是從葛應雷開始的。葛應雷後來從平江醫學教授升任江浙醫學提舉。
陳繼葛彥和墓誌略曰。吳中以儒為醫。而德被人者。世稱葛氏。宣義即思恭。以醫顯宋季。生進義校尉從豫。博極群書。尤邃醫家言。其生官醫提領應澤應雷兄弟。皆偉秀讀書。皆精義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人。業醫皆出群輩。應澤為詩文十二卷。繡版以傳。應雷病世之言醫者。
執方拘論。莫究原委。宣泄補益。守護攻伐之法。不識時用。乃著醫家會同二十卷。以暢其道。江南言劉張法者。自應雷始。(文集)
蘇州府志曰。葛應雷扁其齋曰恆。謂醫不可無恆也。
〔王氏(幼孫)簡便方〕一卷,佚
程文海自觀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該奉母黃。避地江南。至盧陵家焉。好善急義。世稱長者。王家宋紹興中。有廬溪先生庭珪。與胡忠簡公銓友。皆以剛直名。王益顯。由該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魚。次魚生卿貢進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孫仍孫幼孫。宜孫善為文好奇古。
白話文:
吳地以儒學為醫術,葛氏家族以德行著稱,葛宣義在南宋末年以醫術顯名。他曾擔任進義校尉,駐守豫地,博覽群書,尤其精通醫學。他的兒子葛應澤、葛應雷兄弟皆才華出眾,勤奮讀書,精通醫理,言行舉止皆不凡,志向高遠,效法古代賢人,醫術遠超同儕。葛應澤著有詩文集十二卷,以雕版印刷傳世。葛應雷精通醫術,但他認為當時的醫者過於拘泥於方劑和理論,不求醫理本源,不懂得根據時機運用補瀉、攻守等治療方法。於是,他寫了《醫家會同》二十卷,闡述自己的醫學理念。自葛應雷之後,江南地區才開始流行劉、張兩家醫學。
蘇州府志記載,葛應雷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恆齋」,寓意醫者不可無恆心。
王氏家族中,王幼孫著有《簡便方》一卷,現已失傳。
程文海在王君墓誌銘中記載,唐朝末年,太原王該帶著母親黃氏避亂來到江南,在盧陵定居。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世人稱其為長者。宋朝紹興年間,王氏家族出了個廬溪先生王庭珪,與胡忠簡公胡銓是好友,皆以剛直聞名。王益顯是王該的第十五世孫,他的後代依次為王迪功、王次魚、王卿、王貢、王畿、王如篪、王宜孫、王仍孫、王幼孫。王宜孫擅長寫作,喜好古物。
幼孫字季稚。是為自觀先生。性篤孝。母劉疾苦痰。醫莫之治。一日夢讀南陽活人書。或指甘桔湯。良覺如夢立愈。寶祐丙辰。赴闕上書。言國事萬餘言。不報。歸教授於鄉。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敗執以歸。過廬陵。謁於驛舍。為文祭之。期以必死。辭氣慷慨。左右嗚咽。
莫能仰視。自是日與賓客過從。守經執禮。浩然以終也。數詣府陳救荒弭盜之術。民賴焉。有妖僧惑眾自利。日就禱以千數。白於邑屏之。其與鄉人處。諄諄然。且教且諫。有鬥者。輒自解曰。獨不愧王先生乎。嘗宿友人胡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
白話文:
季稚,字幼孫,人稱自觀先生,性情孝順。他母親劉氏患病,痰症纏身,尋遍名醫都無法治癒。一日,季稚夢中讀到《南陽活人書》,書中提及甘桔湯,醒來後便依方煎藥,母親病症竟奇蹟般痊癒。寶祐丙辰年,他上書朝廷,提出萬餘字的國事建議,卻石沉大海。返鄉後,他便致力於教育鄉里子弟。宋朝滅亡後,他的友人文丞相兵敗被俘,途經廬陵,季稚前往驛舍拜訪,並寫下祭文,言辭悲壯慷慨,令在場之人無不為之動容。此後,季稚與賓客往來,遵循禮儀,光明磊落,直至終老。他曾多次前往州府,提出救荒弭盜之策,百姓因此受益。有一名妖僧蠱惑人心,自私自利,每天都有千人前去膜拜,季稚向地方官報告此事,將其驅逐。他與鄉人相處融洽,諄諄教誨,兼具教導和勸諫。村民之間發生爭鬥,便會相互告誡:你們可曾記得王先生的教诲?一次,他宿在友人胡斗南的菜羹亭,吃着菜羹,感慨地说:“古人吃饭必先祭祀。”并吟唱四句诗:
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處飄然乘。風尚或余願。食已危坐。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幾卒於家。年七十六。娶劉氏。勤儉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長觀真東德。長早世。女適彭嘉龍。孫男二。留祿。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裡田大山之原。
有中庸大學章句二卷。太極圖說。擬答朱陸辨。深衣圖辨。經籍論。易通貫三為一圖。家傳譜系。簡便經驗二方。各一卷。雜著若干卷。歐陽先生守道謂其學從陸氏。文自蘇氏云。烏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祐改元閏三月。其子真以狀來京師。乞銘。真又賢。宜銘。銘曰。
白話文:
只不過是神靈降生,又何必問神靈去了哪裡呢?飄然乘風,或許還有遺願。飯後危坐,到第二天清晨,就說:「我將要走了,我將要走了。」不久後便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娶了劉氏,勤儉孝慈,早於他三年去世。兒子福德、吉長、觀真、東德,長子早逝。女兒嫁給彭嘉龍。孫子二人,留祿已去世。於大德二年正月十一日去世,於二月三日下葬。墓地在城裡田大山原上。
留下了《中庸大學章句》兩卷、《太極圖說》、《擬答朱陸辨》、《深衣圖辨》、《經籍論》、《易通貫三為一圖》、《家傳譜系》、《簡便經驗二方》各一卷,以及其他雜著若干卷。歐陽先生守道說他的學問承襲陸氏,文章風格來自蘇氏。啊,真是德行高尚、博學多才的君子啊!延祐改元閏三月,他的兒子真帶著他的遺像來到京師,請求為他寫碑文。真也很賢德,應該為他寫碑文。碑文寫道:
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窮何傷。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王氏昌。(文集)
〔經驗方〕一卷,佚
〔元氏(好問)集驗方〕佚
自序曰。予家舊所藏名醫書。往往出於先世手澤。喪亂以來。寶借固護。與身存亡。故卷帙獨存。壬寅冬。閒居州里。因錄手所親驗者。為一編。目之曰集驗方。付摶拊輩使傳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無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業。其所得者。此數十方而已。可不貴哉。十二月吉日。書於讀書山之東龕。
〔周氏(候)衛生方〕佚
元好問序曰。定襄周候夢卿。弱冠從其兄戶籍。判官器之。作舉子。遭罹兵亂。投跡戎行。屢以戰多。取千戶封。佩金符。然其舉子習氣故在也。中年以來。頗以醫藥卜筮為事。孤虛壬遁風角鳥占。俱號精備。軍旅間病患倉猝。為之投劑。救療既廣。遂為專門之業。以夏課綴茸之勤。
白話文:
人生在世,死而復生,生而復亡,都是常事。孝順忠義,才是立身之本,貧窮算得了什麼?就像螺山山下那條奔流不息的江河,浩浩蕩蕩,永遠向前,王氏家族也必將興盛昌隆。
而移之芝術薓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責目前之效者。必來告之。歲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衛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傳錄焉。竊謂醫藥大事也。古人以為藥猶兵。然兵殺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殺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則反以生人者殺人。世之君子。
留意於性命之學者。良有旨哉。予於周候不獨美其已試之功。與兼愛之心。又以見其角逐風塵之際。雖有獨揮千軍之勇。果非樂於戰鬥。以人命為輕者。故為道所以然者。冠諸篇。遺山元某引。(文集)
〔王氏(東野)集驗方〕五卷,存
吳澄送王東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執醫伎。而東野始以發身。提領官醫。自州而路。比至京師。因貴近上其名。遂得給事聖宮。洊膺寵錫。徽政院。請立廣惠局。以濟民病。實自東野倡其議。被恩命。受同提舉官。又升提舉官。一時榮遇。有如此者。其後局廢。東野不復仕。
白話文:
將藥草移到芝術、薓桂樹下,好事者會擁有秘方,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定會來告訴我。時間久了,慢慢累積成卷冊,總共有多少卷,多少首,就以周氏衛生方命名吧。我因為世世代代傳承的緣故,得到這些醫方記錄。我私下認為醫藥是件大事,古人認為藥物如同兵器,兵器是殺人的工具,善於使用的人,能夠用殺人工具救活人,不善於使用的人,就會反過來用救人的工具殺人。世上的君子,
關心生命學問的人,真是有道理。我對於周候不僅讚賞他親身試驗的功效,以及兼愛眾生的心腸,而且也看到他在混亂的塵世之中,雖然有獨自揮舞千軍的勇氣,但並非喜歡戰鬥,視人命如草芥的人。所以寫下這篇文章來闡述道理,並在文章前加上「遺山元某引」。
王氏(東野)集驗方五卷,現今仍存在。
吳澄送王東野的序文說:吉永新王氏家族世世代代從事醫術,而東野是家族中第一個發跡的人。他開始擔任官醫,從州到路,最後到達京師。因為他的名聲顯赫,靠近皇帝,便被任命為給事聖宮。後來又受徽政院的邀請,設立廣惠局,用來救濟百姓的疾病。這確實是東野倡議的,得到了恩典,被任命為提舉官,後來又升官。當時的榮華富貴,無人能及。後來廣惠局廢止,東野便不再做官。
年六十三。將其帑歸故鄉。予觀耆進之人。舍舊者必圖新。出此者必入彼。有所未饜。則顧而之它。奔走伺候。無休息時。鑽刺虧縫。營求百端。以僥倖於萬一。孰肯輕去名利都府。而退就田裡也哉。今東野未至耋老。而知止足之分。回車復路。以修其初服。脫然無所繫戀。
超超然有高尚肥遁之風。其賢於人遠矣,東野所受賜賚不貲。悉以買田。贍其鄉之醫學。家藏集驗方。鋟木以傳。夫財者人之所秘。而不私諸己。其用心之廣為何如。儒流或未之能。而醫流能之。予所以再三嘉嘆。而於其歸也。書以為贈。(文集)
程文海永新州醫學祭田記曰。國家仁民愛物。無所不用其極。天下郡縣。建醫學置官吏。與儒學等。醫有功於民甚大。誠有國者所宜先。昔人方之相業。可見已。大德初。王東野為吉安路永新州官醫提領。七年遷本路副提領。至大四年。赴調京師。改臨江。未行。徽政院使羅司徒薦其名。
白話文:
六十三歲時,王東野將自己的財產歸還故鄉。我觀察到那些年邁有為的人,總是捨棄舊的,而尋求新的;離開這個地方,就一定會前往另一個地方。如果還有什麼未滿足的,就會回頭尋找其他的。他們奔波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鑽研縫隙,想盡辦法,希望從萬分之一的機會中獲取利益。哪個願意輕易放棄名利權勢,而退回到田野呢?現在東野還沒到耄耋之年,就懂得知足,回頭返鄉,修養身心,毫無牽掛。
他超然物外,有高尚隱退的風範,其品德遠超常人。東野收到的賞賜很多,全部用來買地,資助他家乡的醫學發展,家裡收藏着醫方驗方,刻在木板上流傳後世。財富是人們所珍藏的,而他不獨自佔有,他的用心之廣闊,又有誰能比得上呢?儒生可能做不到,但醫者却能做到。所以我多次稱讚他,在他離開的時候,我寫下這篇文章送給他。
程文海在永新州醫學祭田的記文中寫道:國家仁愛百姓,無所不用其極。天下各郡縣都設立醫學,設置官員,與儒學地位相等。醫者對百姓的貢獻很大,理應是國家的首要之事。古人將醫術比作相業,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元朝大德年間,王東野擔任吉安路永新州官醫提領,七年後升任本路副提領。至元四年,他被調往京師,改任臨江官職。尚未出發,徽政院使羅司徒就推薦了他。
興聖宮。命為太醫。歲年之間。三錫楮幣。凡七千五百緡。皇慶二年夏。又命乘傳還江南。迎妻子。初為永新。時手建廟學。歲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事於三皇。唯取給醫家。至是盡以所受上賜。買田五十畝入學。奉春秋之祀。還朝謁。余記東野永新人也。大父文信。父慶隆。
皆有善行。其祖母又賢。日夜課東野。學不懈。而東野長好倉公之術。遂稱良醫。又被寵用。凡所錫賚。不以仁妻子。不以事緇黃。惓惓買田。鄉校以蠲誅求。可謂不負矣。嗟夫。永新之學者。既無公上供給之勞。又當國家崇重之日。益勵所學。以擴其仁民愛物之心。此則東野之志。
白話文:
興聖宮太醫東野事蹟
興聖宮任命東野為太醫,每年都賜予他三錫楮幣,共計七千五百緡。皇慶二年夏天,又命他乘傳回到江南,迎接妻子。東野初為永新縣人,當時他在永新縣手建廟學,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舉行祭祀三皇的活動,所需費用都由醫家提供。如今他將所受的皇室賞賜全部用來購買五十畝田地,捐贈給廟學,以供奉春秋二祭。他回到朝廷後,向皇帝朝拜。我記錄此事,因為東野是永新縣人,他的祖父文信、父親慶隆皆有善行,祖母更是賢德,日夜督促東野學習,從不懈怠。東野从小就喜欢倉公(醫神)的医術,长大后遂成为良医,深受皇帝宠爱。他所接受的赏赐,没有用在妻子儿女身上,也没有用于供奉僧道,而是全心全意地购买田地,捐赠给乡校,以减轻乡民的负担,可谓是不负恩德。
唉!如今永新县的学子们,既没有朝廷的供给,又处在国家重视教育的时代,更应该努力学习,以扩大仁民爱物之心,这正是东野的愿望。
而國家之望也。凡吏於茲學者。其亦勉之哉。延祐改元二月朔記。(文集)
按是書收輯在於朝鮮國醫方類聚中。弟堅錄出。以還原目。
〔杜氏(思敬)濟生拔萃〕醫藏目錄十九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業。切於用世。而學士大夫。目為工技。賤不之省。業其家者。又或不能至到。苟焉以自肥。此醫道之晦而不弘也。若乃發於論注。開惠後學。則安得不資於前人也。素問述針刺。仲景始方論。今諸家所集浩繁。就能遍覽枚試。而果適用者。固在乎明者之擇焉也。
昔嘗聞許文正公語及近代醫術。謂潔古之書。醫中之王道。服膺斯言。未暇尋繹。潔古者。張元素也。潔古。其號也。云岐子壁。其子也。東垣李杲明之。海藏王好古進之。宗其道者也。羅天益謙夫。紹述其術者也。皆有害行於世。往年致政中書。家居泌上。因取而讀之。大抵其言理勝。
白話文:
這是國家所期望的。凡是從事醫術的人,都要努力學習。延祐元年二月初一日記。(文集)
這本書收錄在朝鮮國醫方類聚中。我把它整理出來,恢復原來的樣子。
〔杜氏(思敬)濟生拔萃〕醫藏目錄十九卷,現存
自序中說:醫術對世人非常重要,但學士大夫卻把它看成是工匠的技術,不屑一顧。從事醫術的人,也可能不能精通,只是為了賺錢。這就是醫道不興盛的原因。如果能發揮論述的作用,啟迪後學,那麼就必須借鑒前人的經驗。素問論述針灸,仲景開始論述藥方。現在各家所收集的醫書浩繁,即使能遍覽嘗試,但真正有效的,還是要靠明智的人去選擇。
以前曾經聽許文正公談論近代醫術,說潔古的書是醫學中的正道。我接受了他的話,但還沒有時間去研究。潔古就是張元素,潔古是他的號。岐子壁是他的兒子。東垣李杲是明代醫家,海藏王好古是他的學生,他們都繼承了他的醫道。羅天益謙夫是繼承了他的醫術的人,他們都對世人有益。過去幾年在政務閒暇時,在家中閱讀這本書,總體來說,它講理勝於講法。
不尚幸功。圓融變化。不滯一隅。開闔抑揚。所趣中會其要。以扶護元氣為主。謂類王道。良有以也。於是擇其尤切用者。節而錄之。門分類析。有論有方。詳不至冗。簡不至略。仍首針法。以放古制。並及餘人之不戾而同者。以示取捨之公。劙為五帙。帙具各書。總名之曰濟生拔萃。
蓋不敢徇人言。妄以諸家為非。尤不敢執己見。謾以此書為是。自度行年八十有一。目力心思。不逮前日。從事簡要。庶於己便。復思刻板廣傳。喜與群人同茲開惠。雖然。醫不專於藥。而舍藥無以全醫。藥不必於方。而舍方無以為藥。若夫學究天人。洞識物理。意之所會。
白話文:
不追求功名,以圓融變化為原則,不拘泥於一方,在開合抑揚之間,掌握其精要,以扶持元氣為根本,這如同王道,有其道理。因此,選取最實用的一部分,加以節錄整理,分門別類,論述與方劑並存,既不冗長,也不簡略。以針法為首,沿襲古法,也收錄其他醫家精華,以示取捨公允,分為五卷,每卷包含各類書籍,總名為《濟生拔萃》。
不敢隨意批評他人,妄下斷言將其他醫家作品視為錯誤,更不敢固執己見,盲目認為此書為真理。我已八十有一歲,目力心思不如從前,因此從事簡要之事,希望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刻板印刷廣為流傳,與大家分享這份開拓智慧的成果。雖然醫術不應只專注於藥物,但無藥則無法完整行醫,藥物也不應僅限於方劑,無方則難以施藥。若能深入研究天人合一,洞悉自然規律,心中自然明悟。
治法以之者。將不屑於此。是書也。雖於大方之家。無所發揮。苟同余之志者。亦未必無所補也。延祐二年十月初吉。寶善老人銅鞮杜思敬序。
〔殷氏(簡)簡驗方〕補元志卷闕,未見
〔吳氏(以寧)去病簡要〕補元志二十七卷,未見
〔余氏(幼白)蒼生司命〕佚
歙縣誌曰。余士冕。字子敬。父幼白精岐黃理。輯有蒼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學。沉疴立起。試多奇中。補訂前書未備者。曰諸證析疑。子之俊醫驗。一如其父。
〔余氏(士冕)諸證析疑〕佚
〔潘氏(濤)醫學繩墨〕佚
江西通志曰。潘濤。上高人。累世以業醫名。至濤益顯。全活者甚眾。嘗著醫學繩墨一書。其目有十。一切脈。二問證。三斷病名。四辨逆順。五明標本。六立治。七審輕重。八處方。九用藥。十調理。行於世。
白話文:
這本書雖然在醫術精深的大夫眼中可能沒有什麼新意,但如果有人和我一樣,希望在醫學上有所提升,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這本書是由寶善老人杜思敬於延祐二年十月初一日所寫。
可惜的是,殷氏的《簡驗方》補元志一卷、吳氏的《去病簡要》補元志二十七卷,以及余氏幼白的《蒼生司命》都已經失傳了。
歙縣誌記載,余士冕,字子敬,他的父親余幼白精通岐黃之術,編寫了《蒼生司命》一書。士冕繼承家學,醫術高超,醫治疑難雜症屢屢奏效,並補訂了父親著作中不足之處,寫成《諸證析疑》一書,醫術水平與其父不相上下。可惜的是,這兩本書也已經失傳了。
江西通志記載,潘濤,上高人,世代行醫,醫術精湛,救治了許多病人。他曾寫了一本名為《醫學繩墨》的醫學著作,內容包括脈診、問診、斷病、辨證、明標本、立治、審輕重、處方、用藥、調理等十個方面,在醫學界廣為流傳。可惜的是,這本書也已經失傳了。
〔亡名氏煙霞聖效方〕未見
〔澹軒方〕未見
〔醫林方〕未見
按上三書。醫方類聚各證門所援。味其方論。似成於元人。仍著於此。
〔野夫多效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濟急單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拾遺妙方〕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諸方撮要〕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佚
白話文:
以上四本書,《亡名氏煙霞聖效方》、《澹軒方》、《醫林方》均未見。
根據醫方類聚各證門所引用的內容,這三本書的方論似乎是元代人所撰寫的,所以也列於此。
另外,《野夫多效方》、《濟急單方》、《拾遺妙方》、《諸方撮要》四本書,根據文淵閣書目記載,皆只有一部一冊,且已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