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九 (2)
卷九 (2)
1. 本草(一)
[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由是見於經錄。(嘉祐補註本草序)
又曰:陶弘景序云:今之所存,有此四卷。唐本亦作四卷。韓保升又云:神農本草上中下並序錄合四卷。今按四字當作三,傳寫之誤也。何則?按梁七錄云:神農本草三卷。又據今本經陶序後朱書云: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別有序錄。明如韓保升所云,又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序例注)
趙德鄰曰:滕元發云:一善醫者,唯取本草白字藥用之多驗。蘇子容云:黑字者是後漢人益之。(侯鯖錄)
王應麟曰:今詳神農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樸略之風,史氏不繁,紀錄無見。斯實後醫工知草木之性,託名炎帝耳。(困學紀聞)
楊慎曰:白字本草,相傳以為神農之舊,未必皆出於神農,後人增之爾。然其中,如腸鳴幽幽,又云勞極洒洒,又發髲療小兒癇大人痓,仍自還神化。又云: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為陽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為之長。立春之日,木蘭,射干,先生為柴胡,半夏,使主頭痛。四十五節。立夏之日,蜚廉,先生為人參,茯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為牡蠣,烏喙,使主四肢二十三節。立秋之日,白芷,防風,先生為細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節。此文近素問,恐非後世醫能為也。又據此文以立冬為首,別考緯書,謂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農建醜;黃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醜,宗神農;周建子,宗黃帝。所謂正朔三而改也。立夏之後,復例夏至而後言立秋,與素問長夏之說同,所謂五氣順布行四時也。(升庵文集)
寇宗奭曰: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註總敘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平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不著本草之名。此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
白話文:
名醫的出現,讓更多人受益。像張仲景、華佗等醫學大家,他們最初都是根據古代的醫學知識,再結合自己的新見解,加以整理編纂。於是,《本草》這類醫藥書籍才開始被記錄在典籍之中。(這是從嘉祐補註本草序而來)
另外,陶弘景在序言中說,現在流傳下來的《本草》有四卷。唐代的版本也是四卷。韓保升也說,《神農本草》分為上、中、下三卷,再加上序錄,總共是四卷。但我們仔細考證,認為應該是三卷才對,四卷是傳抄時的錯誤。因為《梁書·七錄》中記載,《神農本草》就是三卷。而且現在的版本,陶弘景序言的後面,用朱筆寫著《本草經》分為上、中、下三卷,卷上主要說明藥性的來源和疾病的診斷;卷中主要記述玉石、草木三類藥物;卷下則記述蟲獸、果菜、米食三類藥物。這些內容都沒有提到三卷之外還有序錄。這就說明韓保升說法有誤。所以現在應以三卷為準。(這是從序例注而來)
趙德鄰說,滕元發認為,一個好的醫生,只需要看《本草》中用白字書寫的藥物及其用法,就有很多靈驗的案例。而蘇子容則說,用黑字書寫的內容是後漢時期的人添加的。(這是從侯鯖錄而來)
王應麟認為,現在說《神農本草》是神農氏所寫,是不對的。因為在三皇五帝那個時代,風俗簡樸,史書記載也很簡略,並沒有相關的記錄。實際上,這本書是後代的醫生了解草木的藥性後,假託炎帝(神農)的名義寫成的。(這是從困學紀聞而來)
楊慎說,現在相傳《白字本草》是神農氏留下的古本,但不一定全部都是神農氏寫的,後人肯定有增補。例如,書中提到「腸鳴幽幽」、「勞極洒洒」,還提到「發髲」可以治療小兒癲癇和大人抽搐,這些描述都帶有神化的色彩。還有,「立冬」那天,菊花、卷柏生長,就會變成陽起石、桑螵蛸等十種藥材,它們可以主導二百種草藥的生長。「立春」那天,木蘭、射干生長,就會變成柴胡、半夏,它們可以治療頭痛等疾病。另外,還有立夏、夏至、立秋的相關描述。這些內容和《素問》中的觀點很接近,恐怕不是後世的醫生能夠寫出來的。而且書中以立冬為開始,這也符合緯書中關於三皇三世的說法:伏羲建寅、神農建丑、黃帝建子,到了禹又改為建寅,宗法伏羲;商朝建丑,宗法神農;周朝建子,宗法黃帝。這就叫做「正朔三而改」。立夏之後,又按照夏至、立秋的順序來描述,也和《素問》中關於長夏的說法一致,這體現了「五氣順布行四時」的觀點。(這是從升庵文集而來)
寇宗奭認為,《本草》這個名稱,最早是從黃帝和岐伯開始的。那些在《補註本草總敘》中說《本草經》是神農氏所作,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漢平帝元始五年,朝廷在全國徵集通曉方術和本草的人才,用專車接送到京城,這只是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本草」這個名稱,但並不能斷定它是在哪個時代寫成的。另外,《樓護傳》中說樓護年少時就能誦讀醫經、本草、方術等數十萬字,可見「本草」這個名稱那時已經出現。但這些都不能作為《本草》是黃帝時代著作的依據。《世本》中記載,神農嘗遍百草來配藥救人,但沒有提到「本草」這個名稱。這說明《世本》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我曾經讀過《帝王世紀》,書中說黃帝讓岐伯品嚐草木的味道,並編寫了《本草經》,制定了醫方來治療各種疾病。由此可知,「本草」這個名稱是從黃帝和岐伯開始的。《淮南子》中說神農嘗遍百草的味道,一天中毒七十次,也沒有提到「本草」這個名稱。所以說,這本書(《本草》)是古代聖賢憑藉天生的智慧,才能夠辨別天下萬物的性味,並結合人們的疾病來選用合適的藥物。(這是從本草衍義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