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九 (1)
卷九 (1)
1. 卷九
2. 本草(一)
〔神農本草經〕隋志三卷,佚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宜藥療疾。救夭傷之命。五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漢書平帝紀曰。元始五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編方術本草。及目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
又樓護傳曰。護少隨父為醫長安。出入貴戚家。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愛重之。
賈公彥曰。張仲景金匱云。神農能嘗百藥。則炎帝者也。(周禮正義。)
嵇康曰。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訪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大平御覽。引養生論。)
葛洪曰。神農經曰。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又曰丘芝及餌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黃雲母太乙禹餘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又曰。中藥養性。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闢。(抱朴子)
又曰。按本草藥之與他草同名者甚多。唯精博者能分別之。不可不詳也。(抱朴子。)
陶弘景曰。舊說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
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本草經集註序)
又曰。凡採藥時月。皆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本草總序例)
顏之推曰。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於此。譬猶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家訓。)
蘇敬曰。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外經。班固論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乃班固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此以別錄加之為七卷。韓保升曰。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掌禹錫等曰。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平帝紀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而英公李世勣等注引班固敘黃帝內外經云。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
此乃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斯為失矣。或疑其間所錄生出郡縣有後漢地名者。以為似張仲景華佗輩所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曰。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矣。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
白話文:
本草(一)
據說《神農本草經》在隋朝的歷史文獻中記載有三卷,但已失傳。
《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生長在姜水一帶,他開始教導天下人民耕種五穀作為食物,以減少殺生。他還親自品嚐各種草木,發現它們的藥性,用以治療疾病,拯救那些因疾病夭折的人。這種惠澤百姓的恩德,每天都在使用卻不被知曉。神農氏撰寫了《本草》四卷。《漢書·平帝紀》記載,漢平帝元始五年,徵召天下通曉古代經典、天文曆算、鐘律、小學、歷史,以及編寫醫方、本草,和講解五經、《論語》、《孝經》、《爾雅》的人才。朝廷會派專車接送他們到京城。
此外,《樓護傳》記載,樓護年輕時跟隨父親在長安行醫,經常出入王公貴族家。他熟讀醫經、本草和方術,知識淵博,長輩們都很敬重他。
賈公彥說,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神農能親自品嚐各種藥物,指的就是炎帝。(出自《周禮正義》)
嵇康說,神農認為,上等藥材可以養護生命,中等藥材可以保養性情。通過探究生命和性情的道理,再輔以藥物調養來達到貫通。(出自《太平御覽》,引用《養生論》)
葛洪說,《神農本草經》記載,上等藥材可以使人身體安康、延年益壽,甚至可以升天成仙,在天界自由遨遊,役使萬靈,身體長出羽毛,只需意念一動,美食便會立刻出現。還說,像丘芝、丹砂、玉札、曾青、雄黃、雌黃、雲母、太乙禹餘糧等藥材,單獨服用就可以使人飛行、長生不老。又說,中等藥材可以保養性情,下等藥材可以祛除疾病。這些藥材還能使毒蟲不近身、猛獸不侵犯、惡氣不入,各種妖邪都會退避。(出自《抱朴子》)
葛洪還說,許多草藥和其他草木同名,只有精通藥理的人才能分辨它們。所以一定要仔細研究。(出自《抱朴子》)
陶弘景說,過去都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神農所著,我認為這是可信的。在神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他繪製八卦來了解鬼神的情感,發明耕種來減少殺生,宣揚藥物來治療疾病,拯救那些夭折的生命。這三種功德,經過歷代聖賢的發展而更加彰顯。但是,在黃帝之前,文字尚未普及,就像用六爻來指引方向、用圖像來記錄耕種一樣,都是直接根據事實來記錄。至於藥物的功效和主治,應該是通過口頭相傳來累積知識,不然怎麼會有人知道。直到桐雷時期,才將這些知識寫在竹簡上。這本書應該和《素問》一樣,都是後人經過多次修改和潤色的。秦始皇焚書時,醫藥方術不在被焚燒的範圍內,所以這本書得以完整保存。但後來遭遇漢獻帝遷都、晉懷帝逃亡,導致文獻被焚燒殆盡,幾乎沒有倖存。現在能看到的這四卷,是記錄當時藥材產地的資料,可能是後漢時期由張仲景、元化等人整理記載的。(出自《本草經集註序》)
陶弘景還說,凡是採藥的月份,都以農曆正月為歲首,這應該是漢太初曆之後才有的記載。(出自《本草總序例》)
顏之推說,秦朝人滅絕學術,董卓焚燒書籍,導致典籍錯亂,醫藥書籍也難以倖免。就比如《本草》,說是神農所著,卻出現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的地名,以及這些地方出產的藥材,這都是後人添加進去的,並不是原文的內容。(出自《顏氏家訓》)
蘇敬說,《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黃帝內外經》,班固評論說,經方講究的是藥材的寒熱性質,以及疾病的深淺。但這是班固對經方的論述,並沒有提到《本草》這個名稱。只有梁代的《七錄》記載有《神農本草》三卷。陶弘景根據這個記錄,另外整理增補為七卷。韓保升說,藥材包括玉石、草木、蟲獸等,而只稱《本草》,是因為草類藥材最多。
掌禹錫等人說,過去都認為《本草經》是神農所作,但沒有證據。並且《漢書·藝文志》也沒有收錄這本書。《漢書·平帝紀》記載,漢平帝元始五年,徵召天下通曉醫方和本草的人才,並派專車接送他們到京城。《樓護傳》也記載樓護年輕時熟讀醫經、本草和方術,知識淵博。《本草》這個名稱,大約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的。而李世勣等人在注釋《黃帝內外經》時,引用了班固所說的,經方講究藥材的寒熱性質,以及疾病的深淺,這只是對經方的論述,並沒有提到《本草》這個名稱。只有梁代的《七錄》記載有《神農本草》三卷,把它當作是《本草》的開端,這是錯誤的。有人懷疑書中所記載的藥材產地,出現了後漢的地名,可能是張仲景、華佗等人的手筆,但這個說法也不正確。《淮南子》記載,神農親自品嚐各種草藥的味道,一天之內中了七十種毒,因此產生了醫方。因為上古時期沒有文字,醫藥知識都是通過師徒口頭相傳,這種知識就叫做“本草”。到了兩漢時期,才開始出現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