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4)
卷五十六 (4)
1. 方論(三十四)
不敢自秘。因梓刻以傳。於乎。群隊之患。非獨醫藥也。用人用兵。蓋莫不然。有能得是方而治之。其可少瘳已乎。弘治丙辰。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王鏊序。
又曰。始余捃摭諸方。未克匯粹。吾弟秉之益加搜討。許忠甫又細校之。始有端緒。又以近世名醫。如東垣丹溪之論。冠諸篇首。庶覽者曉知病因。隨病用藥。命延哲刻而傳之。
錢謙益曰。王少傳鏊字濟之。吳縣人。成化十一年進士及第。自編修。歷官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入內閣。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傳。改武英。四年致仕。嘉靖初。遣行人存問。將召用而卒。諡文恪。
〔方氏(如川)重證本草單方〕六卷,存
自序曰。古稱神農嘗味。得藥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養性養命攻病。各從其類。世漸增多。著見本經。茲不具論。如華元化以萍齏吐蛇。盛怒愈疾。乃品外單行。庸非長桑公乘秘禁者耶。唐代猶尚目為天寶單方。概宋纂修本經。櫽栝百氏。可謂該備。金元諸家,背經撰論。
創湯液本草。遂與微言脫異。禁方迥別矣。農皇道籥。至是中輟。籲。此醫藥之大變也。故外經亡於漢。而望色聞疹之法替。佗書焚於魏。而抽割湔洗之技衰。本草背於胡。而處方和濟之道隱。謬戾相仍。踵羅夭枉。作俑流毒者。固農皇之罪人。蓋日中則昃。不私於人者。使之然也。
明興掃清寰宇。氣運聿回。方今海內元老,頻隮上壽。恩詢非一。昭於國典。寧令大和元氣。有擁閼不流。於是焦太史薦出禁方。佐夢圃鄭先生濟窮鄉下邑之無從就療者。板行。意且未愜。欲輯本草單方。廣設津梁。屬余偕鄭克明氏校閱。求與古合。若從舊刻及續編,其諸病候。
弁以金元時語。譬之太玄系易繇辭。其不可也必矣。昔人慾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詣祖訥共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之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後人受弊不少。何敢輕以裁斷。余鑑此言。特搜古論。易去方藥。悉遵本經。庶幾聖哲靈蹤。
循轍可訊。其諸異宜。條載凡例云。新都後學方如川撰。
鄭澤序曰。自高氏之脈訣行。而王叔和之脈經不講。識者謂亂人脈者訣也。夫周身經絡。合周天纏度。天行萬古無舛。則人精息息相通。以手拊手者。尚曰或亂之也。而況金石草木,飛潛蠕動。五方之風土。既三品之貴賤復殊。案而考焉。僅一本草。猶將弁髦棄之。則源之不窮。
流於何有。夫本草者。大神聖垂世之經。諸賢哲冀聖之業。且然也。又安望所載之單方。人競讀哉。吾里方君士弱以儒貫醫。博綜之餘。窮心本草。舉震澤單方舊本。敷理闡精。刊訛正緒。而著就一編。為若干卷。余得手讀之。較余曩者所集經驗方。庖臠迥別矣,因為士弱斯編也。
白話文:
我不敢將此方子私藏,因此將它刻印出來廣為流傳。唉!眾多問題的產生,不僅僅是在醫藥方面,用人或用兵也是如此。如果有誰能得到這個方子並用它來治療疾病,或許就能稍稍減輕病痛吧。弘治丙辰年,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坊左諭德王鏊作序。
又說,起初我蒐集各種方子,還沒能將它們匯集整理好。我的弟弟秉之更加努力地搜羅,許忠甫又仔細地校對,才有了些頭緒。又將近世名醫,如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的論述放在每篇的開頭,希望讀者能夠明白病因,根據病情用藥。我命延哲將其刻印出來傳播。
錢謙益說,王鏊,字濟之,是吳縣人。成化十一年考中進士,從編修做起,歷任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進入內閣,晉升為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傅,後改任武英殿大學士。正德四年辭官,嘉靖初年,朝廷派遣使者慰問,本來要再次啟用他,但他卻去世了,諡號為文恪。
《方氏(如川)重證本草單方》共六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古時傳說神農氏嚐百草,得到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用於養生、保健和治病,各歸其類。後來藥材逐漸增多,記載於《本經》中,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例如華佗用萍草汁吐出蛇毒,用盛怒來治癒疾病,這些都是《本經》之外的單方,難道不是長桑君所秘傳的嗎?唐代還將其稱作天寶單方。等到宋代編修《本經》,廣泛收集各家說法,可謂詳盡完備。金元時期的醫家,背離《本經》另立學說,創立了湯液本草,與傳統的微言大義產生了差異,所用的禁方也大相逕庭。神農氏所傳的醫道,至此中斷。唉!這真是醫藥學的一大變革啊!所以,《外經》在漢代失傳,望色聞診的方法也衰落了;華佗的醫書在魏代被焚毀,抽割湔洗的技術也沒落了;本草學背離了古法,處方和濟世之道也隱晦不明。錯誤的觀點相互延續,導致無辜枉死的人接連不斷。那些開創錯誤理論、遺害後世的人,真是農皇的罪人啊!這是因為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衰落,不為個人私慾所束縛,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明朝興起,清除了舊的弊端,氣運又開始回升。如今國內德高望重的老臣,頻頻高壽,受到朝廷多次恩賜,這都記載於國家典章之中。怎麼能讓這大和元氣被阻塞而不流通呢?因此,太史焦先生推薦出了宮廷秘方,來幫助鄭先生在偏僻的鄉下為那些無法得到治療的人們解除病痛,並將其刊印出來。雖然這樣,他們還不滿足,又想編纂本草單方,廣設濟世的橋樑,於是囑託我和鄭克明先生一起校閱,力求與古代的醫學觀點相符。如果依照舊的刻本以及後來的增補,那些關於疾病的描述都使用了金元時期的說法,這就像《太玄經》引用《易經》的爻辭一樣,是絕對不可以的。過去有人想校正《周易》以及各種藥方,先去拜訪祖訥共同商討。祖訥說:「辨釋經典,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會損害社會風俗。至於藥湯,小小的差錯都可能導致早夭,後人因此受害不少,哪裡敢輕易做出判斷!」我鑑於他的這番話,特別蒐集了古代的論述,改變了原有的藥方,全部遵從《本經》的記載,希望能追尋到聖哲的足跡,循著他們的軌跡來學習。至於那些不同的治療方法,都詳細記載在凡例中。新都後學方如川撰寫。
鄭澤作序說,自從高氏的《脈訣》流行,王叔和的《脈經》就不再被人重視。有見識的人認為,擾亂人體脈象的正是《脈訣》。人體周身的經絡,與周天星辰的運行相符合。天體的運行萬古不變,人體的精氣也息息相通。即使是手與手相接觸,也會說脈象可能會亂,更何況是金石草木,飛禽走獸,以及五方不同的風土,三品不同的藥材,更是差別很大。如果根據這些來考量,僅僅一本《本草》,就像是破舊的帽子一樣被丟棄,那麼醫學的源頭豈不是枯竭了?本草學是聖人留給後世的寶典,是賢哲們致力於學習的事業,理應受到重視。如果這樣,又怎麼能指望那些記載單方內容的書籍,能讓大家競相閱讀呢?我的同鄉方君士弱,以儒學的知識來貫通醫理,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鑽研本草學。他將震澤的單方舊本加以整理,闡述醫理,校正訛誤,撰寫成這部著作,分為若干卷。我拿到書閱讀後,發現它與我之前所蒐集的經驗方,大相逕庭。所以我為士弱的這部著作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