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5)
卷五十六 (5)
1. 方論(三十四)
天生地養。成性不變。經之謂也,聖作明述。執理不易。方之謂也。是有體之學也,體既備矣。用斯賅矣。藉令察病者影響。按方者彷彿。下圭投劑。和害參半。則此方不幾窮乎。顧非窮於方。窮於用耳。余顧用是者。寧以方合病。毋以病合方。藍中出青。習門□功,是又為有用之學,士弱以為何如。
士弱曰。善。請梓行之。俾同志知所用焉。則且與脈經相表裡矣。萬曆庚戌端陽日。墨寶齋居士鄭澤題。
〔王氏(綸)明醫雜著〕一卷,存
自序曰。予修本草集要。既板行矣,或問於予曰。子之本草。人皆愛之。然尚復有他書可行者乎。予答之曰。有而未成也。予嘗欲著隨證治例。使窮鄉下邑。無名醫者。可按方治病。閉戶一月。纂成五篇。後覺漸難下手而止。又見諸發熱證多端。而世醫混治誤人。遂欲分別諸證。
萃為一書。嘗著論一篇。以見大意。又嘗欲續丹溪語錄餘論等書。著得醫論二十條。及補陰枳朮等丸方論。皆未及成書。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焉。俟他日退休林下。庶可續成諸書。以行世也。因出示之。或者曰。此雖未成書。然皆切要之論。人所急欲用者。吾聞仁者急於救人。
若早得一條一論,以開迷誤。濟困苦。以甚美矣。何況連篇累牘有如此。而不早出示人。乃曰。必俟他日成書焉。無乃珍秘吝惜。恐非仁人之用心耶。予笑曰。豈有是哉。子乃以是責我。請遂出之。遂名曰明醫雜著。鋟梓以傳。尚俟他日續成全書。以畢予志。弘治十五年。歲次壬戌。
夏五月既望。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廣東布政司左參政慈溪王綸汝言書。
劉桂曰。凡人血病則當用血病。若氣虛血弱。又當從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
以穀氣為實。近時醫者,多執王汝言明醫雜著云。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穀氣先有所損矣。昔一士人。
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余。而燥其重陰。和平無恙。此則未達方書。而輕卒自誤。可不戒哉。
〔薛氏(己)明醫雜著注〕六卷,存
〔王氏(綸)醫論問答〕一卷,存
〔沈氏(時譽)醫衡〕未見
蘇州府志曰。沈時譽字時正。華亭人。工醫。徙吳居桃花塢唐寅別業。切脈若神。投劑輒起。晚年築室山中。著醫衡。病議。治驗諸書。
白話文:
方論(三十四)
天地孕育萬物,使其本性形成後不會改變,這是經典所說的道理。聖賢制定法度,清楚闡明道理,其所堅持的法則不容易改變,這就是方劑的道理。這是關於「體」的學問,「體」已經具備,那麼「用」自然就完備了。假如診斷疾病的人只看表面現象,使用方劑的人也模模糊糊,隨意下藥,結果好壞參半,那麼這個方劑不就走到盡頭了嗎?其實並不是方劑本身有問題,而是使用的人出了問題。我使用方劑時,寧可讓方劑去適應疾病,也不要讓疾病去適應方劑。就像藍草可以提煉出青色,不斷學習才能精通,這才是真正有用的學問,各位覺得如何?
士弱說:說得好!我會將它刊印出來,讓同道們知道如何運用,這樣就可以和脈經相互呼應了。萬曆庚戌年端午節,墨寶齋居士鄭澤題寫。
王氏(綸)明醫雜著(一卷,現存)
自序說:我編修的《本草集要》已經刊印了,有人問我說:「您的本草大家都喜歡,但是否還有其他書可以出版呢?」我回答說:「有,但是還沒完成。」我曾經想寫一本《隨證治例》,讓偏遠地區沒有名醫的地方,可以按照方子治病。我閉關一個月,寫成了五篇,後來發現越來越難寫就停止了。我又看到許多發熱的病症千變萬化,而世俗的醫生常常混亂治療,誤人性命,因此想把各種病症分辨清楚,整理成一本書。我曾寫過一篇論述,來說明大概意思。我也曾想繼續寫《丹溪語錄餘論》等書,寫了二十條醫論,以及補陰枳朮等丸方的論述,但都還沒來得及完成。現在我正在為官奔波,哪有時間做這些呢?等我將來退休,或許可以繼續完成這些書,讓它們流傳於世。我把這些文章拿出來給人看,有人說:「這些雖然不是完整的書,但都是很重要的論述,是人們急需的。我聽說仁慈的人急於救人,如果能早點得到一條論述,就可以開啟人們的迷惑,幫助人們擺脫困境,這就太好了。更何況你有這麼多篇,為什麼不早點拿出來給大家看,反而說要等到將來成書呢?難道是把他們當作珍寶,捨不得讓人知道嗎?這恐怕不是仁慈的人應該有的想法吧!」我笑著說:「哪有這回事呢?既然你這樣責備我,我就把它拿出來吧。」於是,這本書就命名為《明醫雜著》,刊印出來流傳,希望將來能完成全書,以實現我的心願。弘治十五年,壬戌年夏季五月十六日,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廣東布政司左參政慈溪王綸汝言書。
劉桂說:凡是人的血病,就應該用治療血病的藥物;如果氣虛血弱,又應該從血虛的角度治療,用人參來補養,因為陽氣旺盛就能產生陰血。東垣說:「血脫益氣」是古代聖人的良法,補養胃氣,以幫助產生氣血,所以說「陽生陰長」,要以甘味藥物為先務。世人都以為這是補氣,卻不知道甘味藥物可以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所以,要先調理胃氣,因為人體內以穀氣為根本。近來的醫生,大多執著於王汝言《明醫雜著》所說的「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情加重,服之過多則會死亡」,因此把一切脾胃飲食勞倦的病症都當作陰虛,只用四物湯加上苦寒的藥物。我擔心熟地、當歸容易滯留在膈部,反而損傷胃氣,這樣,所謂的精氣血氣又如何產生呢?血還沒見到產生,穀氣就先被損傷了。從前有一個士人,形體肥胖,膚色白皙,因為看了《明醫雜著》中記載的補陰丸,服用了幾年,結果形體消瘦,呼吸短促。四川的醫生韓天爵用了辛熱的藥劑,去除了他體內的滯留物,乾燥了體內的重陰之氣,這才恢復了健康。這是因為不了解醫書的真諦,輕率地誤用藥物,實在應該引以為戒。
薛氏(己)明醫雜著注(六卷,現存)
王氏(綸)醫論問答(一卷,現存)
沈氏(時譽)醫衡(未見)
蘇州府志記載:沈時譽,字時正,是華亭人。擅長醫術,移居吳地桃花塢唐寅的別墅。診脈非常準確,下藥就有效。晚年隱居山中,著有《醫衡》、《病議》、《治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