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六 (3)

1. 方論(三十四)

病於徵輸。病於鋒鏑之患。而不能起者。則惟好生之聖天子。若贊化之賢宰執。能相與消息調停。以通其關節脈絡。而生之全之。安之養之。俾少可壯壯可老。少壯可終。事其老。而咸躋於壽域焉。顧敢謂是方之能爾哉。國語曰。上醫醫國。其次醫人。蓋此之謂歟。因序而書之篇端。

時弘治乙卯冬十一月望。大明興王書於中正齋。

自序略曰。弘治乙卯秋七月既望。敬蒙王殿下令旨。命巨文采集錄醫方。臣悚愧之餘。遂稽顙再拜而嘆曰。仁矣哉。我王之用心也。蓋仁之蘊於中者。深厚而莫測。故其發於外者。充大而難御。惟殿下天衷純粹。纖欲不留。仁之蘊於中者。而其深厚可知。以故發而為孝敬。為友愛。

為恩禮。以慈祥。以撫眾。其仁之發於外者。亦可謂充且大矣。而睿意尤以為人之有身。不能無疾。攻疾之要。非藥石不可。然藥石之當否。又系乎醫方之良不良耳。於是不以臣為愚陋。乃命集錄古今良方。欲嘉惠遐邇。其仁之充大。又可以勝言哉。臣幼承家學。服膺有年。

第以質性愚劣。雖苦心極力。未能得其要領。今只承睿命。遂忘其鄙陋。勉強擇出平日所聞所見。及常用有驗之方。去其繁而就其簡。分門別類。凡十卷。名之曰醫方選要。庸成編帙。敬陳睿覽。然但愧其擇之未當。無以上副殿下壽眾之仁心也。他日賜及遠近。使人因是疾用是方。

而儻獲功效之一二。是豈臣之能所致哉。實惟殿下之仁。有以及之也。仁之澤愈流而愈長。天之慶益臻而益熾。胤柞綿遠。與國咸休。蓋將並天地之悠久矣。臣草茅賤質。臨書不勝惶懼之至。謹拜手稽首上言。弘治八年冬十月吉旦。良醫副臣周文採再拜謹書。

徐春甫曰。周文採。興府良醫。得內經之要旨。該究諸氏方書。治療盡效。睿宗獻皇帝命選經效奇方。編次成書。共損民瘼。世宗繼念生民疾苦。復梓頒行天下。名醫方選要。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方選要十卷。周文採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周良採。字之訛也。其里貫未詳是書乃其為蜀獻王椿侍醫時。承獻王之命所作。則洪武中人也。每門皆鈔錄古方。而各冠以論。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進。詔禮部重錄付梓。仍行兩京各省翻刻。前有獻王序。及文采自序。並載禮部尚書費採題覆疏二篇。蓋亦翻刻本也。

按是書。弘治八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祐杭命良醫周文採而所編也。獻王及文采序。詳記其年月。提要曰。洪武中蜀獻王椿所命。其失檢之甚。何至於此。

〔應氏(麐)刪補醫方選要〕十卷,存

〔王氏(鏊)本草單方〕明志八卷,存

自序曰。予讀大觀本草。見漢晉以來。神醫名方。往往具在。間取試之。應手而驗。乃知藥忌群隊。信單方之為神也。而世不及見。窮鄉下邑。獨以海上方為良。不知古方固猶在乎。而散見雜出。倉卒之際。未見檢尋。予在翰林日多暇。手自抄錄為一編。對病檢方。較若畫一。

白話文:

方論(三十四)

疾病發生在經脈的傳輸環節,如同中了箭傷一樣難以起身。只有那些愛護百姓的英明君主,以及輔助君王治理國家的賢能大臣,才能共同協商、調和,疏通經絡,使人恢復健康、保全生命、安穩調養,讓弱小的能夠強壯,強壯的能夠長壽,年輕的能夠終老,使他們都能安享晚年,達到長壽的境界。我怎麼敢說這個藥方就能做到這些呢?《國語》說:「高明的醫生治理國家,其次的醫生才治療疾病。」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因此我將此論述寫在文章開頭。

時值弘治乙卯年(西元1495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大明興王(朱祐杭)於中正齋書寫。

(以下為自序,略述大意)

弘治乙卯年(西元1495年)秋七月既望(十六日),我(周文采)恭敬地接受興王殿下的命令,讓我收集整理醫方。我既惶恐又慚愧,於是叩拜再三,感嘆道:「真是仁愛啊!我王的用心!」 內心蘊藏的仁愛是深厚而難以測度的,所以外在表現出來的,也是廣大而難以阻擋的。只有殿下您的天性純粹,沒有一絲私慾,所以內心蘊藏的仁愛,其深厚可想而知。因此,您將仁愛發揮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待臣民有恩惠、講禮儀,用慈祥的心撫慰百姓。您所表現出來的仁愛,可以說是充沛而廣大了。而且,您還認為人有身體,難免會生病,要治病,就不能沒有藥物,而藥物是否恰當,又取決於醫方的好壞。於是您不嫌我愚笨淺陋,命令我收集古今良方,想要恩澤遠近的人民。您的仁愛之廣大,真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啊!我從小就學習家傳醫學,並潛心研究多年。

只是因為我資質愚鈍,雖然盡心盡力,還是無法掌握醫學的精髓。現在只是承蒙您的命令,忘記自己的鄙陋,勉強選擇出平時所見所聞,以及常用且有效的藥方,去掉繁瑣的部分,保留簡要的部分,分類編輯,總共十卷,命名為《醫方選要》,勉強成書,恭敬地呈給您過目。只是慚愧自己選擇的藥方未必恰當,無法報答殿下您救治百姓的仁心。日後如果能將此書普及遠近,使人們因病而能使用這些藥方,倘若能獲得一兩分的效果,這豈是我個人能力所能達成的呢?這實在是仰賴殿下您的仁愛,才能使百姓受益啊!您的仁愛之恩澤將會越流越遠,上天所降的福慶也會越發興盛,您的子孫將會世代承襲王位,國家也會永遠安泰,這將與天地同長久啊!我草野小民,執筆至此,內心惶恐不安,謹此叩拜再三上奏。弘治八年(西元1495年)冬十月吉日,良醫副臣周文采再拜謹書。

徐春甫說:「周文采是興府的良醫,通曉《內經》的精要,廣泛研究各家醫書,治療疾病都能收到效果。睿宗獻皇帝曾命令他選錄經典有效的奇方,編成醫書,以減輕百姓的病痛。世宗皇帝繼承先帝的遺志,感念百姓的疾苦,又重新刊印發行天下,命名為《醫方選要》。」

《四庫全書提要》說:「《醫方選要》十卷,周文采編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此書時,將周文采寫成周良采,是文字的訛誤。他的籍貫不詳。這本書是他在擔任蜀獻王朱椿的侍醫時,奉獻王之命所編寫的,那麼他應該是洪武年間的人。每篇都抄錄古方,並加上自己的論述。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將此書進獻朝廷,皇帝下令禮部重新編錄刊印,並在兩京和各省翻刻。書前有獻王的序言,以及周文采的自序,並收錄禮部尚書費采的題覆奏疏兩篇,大概也是翻刻的版本。」

根據考證,這本書是弘治八年(西元1495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杭命令良醫周文采所編撰的。獻王和周文采的序言,都詳細記載了編撰的年月。《提要》說這是洪武年間,蜀獻王朱椿所命令編寫的,這是考證失誤,錯得太離譜了。

(以下為刪補醫方選要及其他相關著作之記載)

《應氏(麐)刪補醫方選要》十卷,現存。

《王氏(鏊)本草單方》明志八卷,現存。

自序說:「我閱讀《大觀本草》,看到漢晉以來的神醫名方,往往都記載在其中。我偶爾取來試用,都能應手見效。這才知道,藥物使用忌諱雜亂無章,單方才是最神奇的。但世人卻很少見到這些單方,偏遠鄉下,只把海上方當成好藥,不知道古代的良方仍然存在。只是散落在各處,當遇到急症時,無法及時查找。我在翰林院閒暇時,親手抄錄編成一冊,根據病情查找藥方,就好像按圖索驥一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