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六 (2)

1. 方論(三十四)

〔郁氏(震)醫書纂要集〕未見

徐春甫曰。郁震。字鼎文。蘇州常熟人。累世業醫。至震尤讀書尚氣節。初以明醫徵至京。復以才武。從偏師經略西域諸國者三。以功賜三品服。世授蘇州府醫學正科。著醫書纂要集等。

〔周氏(溥)方法考源〕未見

〔用藥歌括〕未見

按上見於河南通志。

〔鄭氏(鎰)云嶠醫說〕國史經籍志十卷,未見

祥符縣誌曰。鄭鎰。字尚宜。業醫。療病多神異。問奇探秘。年逾七十。著述不輟。有續醫說。杏花春曉堂方。方法考諸書。行於世。

〔杏花春曉堂方〕未見

〔方法考〕未見

〔醫書百朋〕未見

按上見於開封府志。志作鄭誼。似誤。

〔費氏(傑)名醫抄〕未見

山陰縣誌曰。費傑。字世彥。曾大父子明為元世醫宗。傑故以醫承其家。性古愨敦篤。邑人患劇疾,雖百里外。必迎候。傑至殺一二劑輒效。嘗設藥餌。以周邑之𤸇獨。葬疏遠無歸者數十人。嫁外姓之孤者五人。郡守戴㾑尤重其雅誼。加賓禮焉。所著有畏齋詩稿。名醫抄。經驗良方。為世所宗。

〔經驗良方〕未見

〔徐氏(沛)醫學決疑〕未見

松江府志曰。徐沛。字澤卿。少從周萊峰遊。以文章行誼相切劘。讀書博涉。尤精內經。用以診疾輒起。所著有方壺山人稿。及醫學決疑。

〔劉氏(倫)濟世內科經驗全方〕三卷,存

〔高氏(昶)鈐法書〕一卷,未見

青州府志曰。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厚正直。以濟利存心。弘治間。傳異人醫術。直抵精明。診視察故。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群醫莫及。時號為盧扁。尤專傷寒鈐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踵門無虛日。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行年七十餘卒。逮屬纊。問藥者猶在門也。所著有鈐法書一卷。

〔周氏(文采)醫方選要〕十卷,存

興獻王序曰。周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曰王之食飲。曰萬民之疾。曰疕瘍者皆有醫。先生懋先人之德。又濟之以生生之具。故人彌厥性。罔有閼札者。豈非順化之治哉。迨我祖宗。治政師古。設有內外醫藥院局若干所。為慮已深。為具已悉。為天下賴已廣。

即周官之良法美意。亦不能過是。但名醫多萃于都邑。而窮檐蔀屋。疾病者何限。惠政先於所近。而遐陬僻壤。率多庸醫。如是而求仁澤之無滲漏。其可得哉。然欲俾醫道之無間。而仁澤之旁洽。非假醫方以博視之。不可也。吾受封以來。修齊之暇。每令良醫周文採等。於諸方書中。

精選其方之簡明切要。而有徵功者以進。吾躬為較閱。得十卷。裒成一帙。名之曰醫方選要。以與天下疾病之人共之。苟遍得是書所選簡要之方。以攻所疾。則垂斃之命。庶乎可生。而為太平考終之人矣。雖然。人所自致之病。是方或可治之。若其病於凍餒。病於徭役。病於憲綱。

白話文:

郁震,字鼎文,是蘇州常熟人。他們家世代行醫,到了郁震這一代,他更加注重讀書,也很有氣節。他一開始以醫術高明被朝廷徵召到京城,後來又因為他的才能和武藝,跟隨偏師三次到西域各國經略,立功後被賜予三品官服,世襲擔任蘇州府醫學正科的職位。他著有《醫書纂要集》等醫學書籍。

周溥的《方法考源》、以及《用藥歌括》這兩本書籍,目前都未發現。上述資料來自《河南通志》。

鄭鎰,字尚宜,是一位醫生,他治病常常有奇效,喜歡研究探究醫學奧秘,七十多歲了還在不斷寫作。他著有《續醫說》、《杏花春曉堂方》、《方法考》等書籍,在世上流傳。

《杏花春曉堂方》、《方法考》、《醫書百朋》這三本書籍,目前都未發現。上述資料來自《開封府志》,書中將鄭鎰寫成鄭誼,應該是錯誤的。

費傑,字世彥,他的曾祖父費子明是元朝著名的御醫。費傑繼承了家業,也從事醫學。他為人古樸誠實,如果鄉里有人得了重病,即使遠在百里之外,也會前去診治。費傑通常用一兩劑藥就能治好病。他還設立藥局,救濟鄉里貧困的人,安葬沒有人照顧的客死異鄉者數十人,為五個孤女安排出嫁。郡守戴㾑非常看重他的品德,以賓客之禮相待。費傑著有《畏齋詩稿》、《名醫抄》、《經驗良方》,被世人所推崇。

《經驗良方》這本書籍,目前都未發現。

徐沛,字澤卿,年輕時跟隨周萊峰學習,他們互相切磋文章和品德。徐沛讀書廣泛,尤其精通《內經》,他用《內經》的理論來診治疾病,往往能起死回生。他著有《方壺山人稿》和《醫學決疑》等書籍。

劉倫的《濟世內科經驗全方》,共有三卷,目前還存留。

高昶,是青州府益都金嶺鎮人,為人淳樸正直,一心濟世利人。弘治年間,他得到了異人的醫術傳授,醫術非常精明,診斷病情能夠明察秋毫,辨證論治非常獨到,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才能,其他醫生都比不上他,當時人們稱他為「盧扁」。他尤其擅長傷寒的「鈐法」,診脈定時毫釐不差,經他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患病求醫的人,每天都絡繹不絕。他特別關心貧困的人家,盡力給予他們良藥,從來不求回報。他活到七十多歲去世,即使在臨終前,仍然有人前來求醫。他著有《鈐法書》一卷。

《鈐法書》這本書籍,目前未發現。

周文采的《醫方選要》,共有十卷,目前還存留。興獻王為這本書寫了序言,序中提到:古代周朝的官府醫生,負責管理醫藥事務,收集毒藥以供醫療使用,王室的飲食、百姓的疾病、瘡瘍等都有醫生負責。周文采先生繼承了前人的美德,又提供醫藥來救助生命,因此人們都能保全他們的性命,沒有被疾病困擾的。這難道不是順應自然的治理嗎?到了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治理效法古人,設立了內外醫藥院局等許多機構,考慮得非常周全,準備得非常完善,天下人都得到了他們的恩惠。

即使是周朝的良法美意,也比不上這些。但是名醫大多聚集在都市,而偏遠貧困的地區,患病的人數不勝數。好的政策應該先照顧到近處的人,但偏僻的地區,大多都是庸醫。如果想要使仁政沒有任何遺漏,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想要使醫術傳播開來,讓仁慈的恩澤普及四方,就必須借助醫方來廣泛傳播,這是不可避免的。我自從受封以來,在修身養性之餘,常常命令良醫周文采等人,從各種醫方書籍中,精選出簡明扼要、療效顯著的方子呈上來,我親自校閱,選出了十卷,彙編成一本書,命名為《醫方選要》,以供天下患病的人使用。如果能普遍得到這本書中精選的簡要藥方,用來治療疾病,那麼即使是瀕臨死亡的人,或許也能得以存活,成為太平盛世的壽終之人。雖然如此,對於人們自己造成的疾病,這些方子或許可以治療,但如果是因為飢寒交迫、勞役過重、或因法令造成的疾病,這些方子就無法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