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八 (5)

1. 方論(三十六)

固有實徵虛揣之別也。

〔呂氏(應鐘)葆元行覽〕未見

江陰縣誌曰。呂應鐘。字元聲。太醫吏目。傳禁方而變化之。能望氣決人死生。或談笑間。療人痼瘍。著葆元行覽。世效單方兩書。邑令胡士鰲為序。

〔世效單方〕未見

〔盧氏(志)醫學百問〕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萬氏(表)濟世良方〕國史經籍志五卷,存

萬斯大曰。高祖鹿園公。諱表。字民望。性至孝。少孤。奉母王恭人教唯謹。母卒。廬墓三年。以世職。中正德庚辰武進士。晉都指揮。督運至淮。見饑民滿道。先賑後報。升浙江司閫。抑鎮守中官。絕其干請。遷南京大教場。坐營飭營伍宿弊。懲魏國悍弁之干紀者。歷任漕運參將。

廣西副總兵。淮安總兵。提督漕運。僉書南京中府都督同知。逾年病卒。年五十九。(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邦孚)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一本作醫學入門良方考)六卷,存

萬邦孚曰。予先大父刻濟世良方。凡五卷。行於世久矣。日久板壞。孚重刻之。因以續得經驗諸方。隨門增入。蓋不敢秘,抑欲以承先志也。又集脈訣藥性附於末。為第六卷。庶施治者。察脈認藥。參以成方。或不至以病試云。

萬斯大曰。吾祖瑞岩公。諱邦孚。字汝永。黃淑人出。由先職升浙西運總。以軍法部署漕卒。歲漕數十萬。如期畢集。不失籽粒。晉山東都司僉書。倭薄釜山。朝鮮告急。廷議謂公南人習舟。乃拜遊擊將軍。帥南京龍江營水師。剋日赴援。已檄守鴨綠江。轉漕遼陽。給食不乏。

擢溫處參將。移狼山副總兵。晉都督僉事。總兵福建。期年以病歸。與鄉先生飲酒雅歌。詩名一枝軒草。年七十五卒。(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一卷,存

〔丁氏(鳳)醫方集宜〕明志十卷,存

丁明登序曰。余家上世以來。率精於醫。洪武間。吾祖仲寶翁以耆德推重鄉評。承京兆委署本邑事最久。其神異尤多。成化間。吾祖德剛。江之滸蘆葦叢薄間多虎暴。德剛翁為文祭之。虎渡江去。地遂無虎患。又嘗還人遺金。至今祭虎還金事。里中人猶津津然能道之。其它行事。

具見廬陵孫公鼎傳中。暨吾祖伯遠。讀書龍洞山中。遇異人授秘方。後令朝城。九載致政。其交遊迓遊燕京。當時在朝諸老。如劉公大夏屠公鏞佀公鍾曾公鑑顧公佐潘公禎。懼重翁之品。歡然與相酬唱。篇什甚眾。蓋屢世皆擅活人妙術。其遺方秘簡。歷更以來。亦頗散逸。逮吾王大父竹溪翕。

精心慧識。始蒐括蠹余。而表章之。參以古方。益以己所證驗。裒集成書。凡有十卷。其書首病源。次形證。次脈法。而治法治方治驗又次之。一開卷而病者之情形。與用藥之窾會。瞭然指掌。嘗曰。醫者意。意者宜也。因名之以集宜。顧散帙舊藏笥中。余懼其久而浸以散失。

白話文:

方論(三十六)

本來就有實際症狀的實證,以及推測為虛證的區別。

呂氏(應鐘)《葆元行覽》(未見)

《江陰縣誌》記載:呂應鐘,字元聲,擔任太醫吏目。他傳承並變化了宮廷秘方,能透過觀察人的氣色來判斷生死。有時在談笑間,就能治好人們長久難癒的痼疾。他著有《葆元行覽》一書,另有《世效單方》兩書流傳於世。江陰縣令胡士鰲曾為此書作序。

《世效單方》(未見)

盧氏(志)《醫學百問》(未見)

以上資料都出自《古今醫統》。

萬氏(表)《濟世良方》(國史經籍志五卷,現存)

萬斯大說:我的高祖鹿園公,名為萬表,字民望,天性至孝。他從小就失去父親,奉養母親王氏非常恭敬。母親過世後,他在墓旁守喪三年。憑藉世襲的官職,考中正德庚辰年的武進士,晉升為都指揮。他督運漕糧到淮河時,看到飢民遍地,就先賑濟災民,然後才上報。後來升任浙江司閫,他抑制鎮守太監,拒絕他們的請託。之後調任南京大教場,整頓營伍的弊端,懲罰違規的魏國悍將。他歷任漕運參將、廣西副總兵、淮安總兵、提督漕運,最後官至僉書南京中府都督同知,一年多後因病過世,享年五十九歲。(出自《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邦孚)《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又名《醫學入門良方考》) (六卷,現存)

萬邦孚說:我的先父刻印了《濟世良方》,共五卷,流傳於世已久。因為時間久了,書版損壞,我重新刻印。同時,也將後來得到的經驗方劑,分門別類增加進去,不敢藏私,只是想繼承先父的遺志。我又將脈訣和藥性附在書末,作為第六卷,希望治療的人,能透過診脈和認識藥性,來參考書中的處方,這樣或許就不會拿病人做試驗了。

萬斯大說:我的祖父瑞岩公,名為萬邦孚,字汝永,母親是黃氏。他因先父的官職升任浙西運總,以軍法管理漕運士兵,每年數十萬漕糧都能按期如數徵集,沒有損失。後來晉升為山東都司僉書。當時倭寇進犯釜山,朝鮮向朝廷告急,朝廷認為他熟悉水性,於是任命他為遊擊將軍,率領南京龍江營水師,限期前往救援,並奉命守衛鴨綠江,轉運糧食到遼陽,供應充足。

之後他又升任溫處參將,調任狼山副總兵,晉升為都督僉事,擔任福建總兵。一年後因病辭官回家。他與鄉里的文人飲酒吟詩,詩集名為《一枝軒草》。享年七十五歲。(出自《學禮質疑萬氏世紀》)

《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一卷,現存)

丁氏(鳳)《醫方集宜》(明代版本,十卷,現存)

丁明登序言說:我家世代以來,都精通醫術。洪武年間,我的祖先丁仲寶翁,以年高德劭受到鄉里推崇,曾受京兆委託代理本地事務很久,他的神異事蹟很多。成化年間,我的祖先丁德剛,當時江邊蘆葦叢中有很多老虎出沒,丁德剛翁撰寫文章祭祀老虎,老虎就渡江而去,此後當地就沒有虎患。他也曾將別人遺失的金錢歸還,至今鄉里的人還津津樂道祭虎和歸還金錢的事情。他的其他事蹟,都可以在《廬陵孫公鼎傳》中看到。還有我的祖先丁伯遠,在龍洞山中讀書時,遇到異人傳授秘方。後來在朝城擔任官職九年後辭官。他曾在燕京與當時的朝中老臣交往,如劉大夏、屠鏞、佀鍾、曾鑑、顧佐、潘禎等人,都敬重丁伯遠的品德,高興地與他酬唱應和,留下了許多詩篇。我們家族世代都有活人的妙術,但是遺留的秘方簡策,經過多次變遷,也散失了不少。後來我的曾祖父丁竹溪翕,用心蒐集殘存的資料,並加以整理,並參考古代醫方,加入自己驗證過的經驗,匯編成書,共十卷。書中先講病源,然後是病徵,接著是脈法,再接下來是治療方法、藥方和驗證。只要翻開書,病人的情況和用藥的關鍵,都一目了然。他常說:用藥的關鍵在於「意」,而「意」的關鍵在於「宜」。因此將此書命名為《集宜》。我擔心書稿長久藏在箱子中,會逐漸散失,所以特意將它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