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6)
卷五十八 (6)
1. 方論(三十六)
使前人一活片人心地。湮沒不傳。不忍也。又閩地絕少醫藥。以禱賽代針砭。以巫覡當醫王。一有寒暑霜露之虞。束手無策。況其大者乎。於是謀壽諸梓。以廣其傳。惟吾王大父仁心為質。其天性孝友。忠誠不欺。諸不具論。論其細者。於凡貧難之人乞醫藥。厚資給之。婉慰藉之未已也。
又諄復期以來。告必無自沮。殷殷然應之無倦色。於戲。此其心何心哉。慎斯術也以往。則必不遺微細。則哀此煢獨。旨哉王大父良相良醫之論。真知言也。吾故因敘是書。而並及其制行大略。以見吾王大父苦心濟人之意。非只區區剿古人緒論。以衍岐黃一脈已也。
按是書。明志舊為丁毅所著。然毅則登明序所謂德剛也。今改訂焉。
〔王氏(文祿)醫先〕一卷,存
題詞曰。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無跡。治已病。勞而罔效。是故治未病者。多忽。而已病者。始求諸醫。醫雖良。其如病成何。膏肓之諭惜也。自秦以前。墳典完備。學出於一。養德養生無二術云,秦以後。坑焚燼澌。幸素問猶傳。學者棄而不講。目為偽撰。
蓋不知多參贊至言。非聖弗能也。矧天子以至庶人。修身為本。豈有遺身而能用世耶。是在辨之早焉已矣。於是作醫先。蓋先未病而醫之。不施餌劑砭針。同躋仁壽之域。覽者庶以監予之心。豈曰不為良相當作良醫云。嘉靖庚戌夏五既望。海鹽沂陽生王文祿。
海鹽縣圖經曰。王文祿。字世廉。少舉鄉薦。屢上春官不第。居身廉峻。未嘗以私幹人。遇不平時。叱罵不避權貴。戶出三百請編役。如民佐邑令成均田法。性嗜書。聞人有異書。傾囊購募。得必手校。縹緗萬軸。置之一樓。俄失火。大慟曰。但力救書者賞。他不必也。所著有藝草。邱陵學山。邑文獻志。衛志。
〔楊氏(闕名)頤真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醫學切問〕未見
〔陸氏(闕名)積德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法生堂經驗方〕未見
〔劉氏(松石)保壽堂經驗方〕未見
〔王氏(仲勉)經驗方〕未見
〔禹講師經驗方〕未見
〔戴氏(古渝)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試效錄驗方〕未見
〔龔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纂要奇方〕未見
〔瀕湖醫案〕未見
〔瀕湖集簡方〕未見
〔藺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孫氏(一鬆)試效方〕未見
〔何氏(大英)發明證治〕未見
〔亡名氏濟生秘覽〕未見
〔錦囊秘覽〕未見
〔芝隱方〕未見
〔世醫通變要法〕未見
〔阮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坦仙皆效方〕未見
〔趙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楊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唐氏(瑤)經驗方〕未見
〔鄧氏(筆峰)衛生雜興〕未見
〔張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王氏(英)杏林摘要〕未見
〔徐氏(闕名)家傳方〕未見
白話文:
前人所擁有的寶貴醫術,就這樣湮沒失傳,實在令人不忍。加上福建地區極度缺乏醫藥,人們遇到疾病,不尋求針灸治療,反而求神祭拜;不找醫生看病,反而信任巫師。一旦遇到寒冷、暑熱、霜降、露水等季節變化,就束手無策,更何況是嚴重的疾病呢?因此,我計劃將這些醫書刊印出來,廣為流傳。我祖父仁慈為本,天性孝順友愛,忠誠不欺,其他德行就不一一贅述。只說他細微之處,對於貧困之人求醫問藥,都慷慨解囊,給予豐厚的資助,並耐心安慰。
他又不斷叮囑前來求助的人,不要因此感到沮喪,總是熱心誠懇地回應,從不厭煩。唉!這是怎樣的一顆心啊!如果能謹慎地運用這些醫術,必定不會忽略任何細微之處,也必能憐憫那些孤苦無依的人。我祖父的「良相良醫」之論,確實是至理名言。所以我藉著整理這本書的機會,一併敘述我祖父推行醫術的概況,以彰顯他苦心救人的意願,並不是單純抄襲古人的論述,來延續岐黃之術而已。
據說這本書,原先是丁毅所著,但丁毅就是序中所說的德剛。現在將其重新修訂。
《王氏(文祿)醫先》一卷,現存。
書中題詞說:高明的醫生治療未發生的疾病,而不是治療已發生的疾病。治療未發生的疾病,容易且不留痕跡;治療已發生的疾病,費力而效果不大。因此,治療未發生的疾病,常常被忽略;而一旦疾病形成,人們才開始求醫。即使醫生醫術高明,對於已經形成的疾病,又能有什麼辦法呢?疾病已經深入膏肓,實在可惜。秦朝以前,典籍完備,學術出於一源,養德與養生是同樣重要的。秦朝以後,焚書坑儒,典籍幾乎全部毀滅,幸好《素問》還流傳下來。但學者們卻拋棄不學,認為它是偽造的。
他們不知道其中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不是聖人是寫不出來的。何況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應以修身為本,難道有捨棄自身而能成就大業的道理嗎?所以應該及早明辨這些道理。因此,我撰寫《醫先》,就是為了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加以治療,不用藥物和針砭,讓大家都能達到長壽安康的境界。希望讀者能了解我的苦心,難道說不能成為一個良相,也應當成為一個良醫嗎?嘉靖庚戌年(1550年)五月十六日,海鹽沂陽人王文祿。
《海鹽縣圖經》記載:王文祿,字世廉,年輕時被舉薦為鄉貢,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他為人廉潔剛正,從不利用私人關係求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敢於斥責權貴,毫不避諱。他拿出三百戶的賦稅,請人編訂徭役,就像民眾幫助縣令制定均田法一樣。他酷愛讀書,聽說有奇特的書籍,就傾家蕩產購買,買到後必定親自校對。他收藏了數萬卷書籍,放置在一棟樓裡。後來發生火災,他痛哭說:「只要有人能搶救出書籍,就給予獎賞,其他不必管。」他著有《藝草》、《邱陵學山》、《邑文獻志》、《衛志》等書。
《楊氏(闕名)頤真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醫學切問》未見。
《陸氏(闕名)積德堂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法生堂經驗方》未見。
《劉氏(松石)保壽堂經驗方》未見。
《王氏(仲勉)經驗方》未見。
《禹講師經驗方》未見。
《戴氏(古渝)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試效錄驗方》未見。
《龔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亡名氏纂要奇方》未見。
《瀕湖醫案》未見。
《瀕湖集簡方》未見。
《藺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孫氏(一鬆)試效方》未見。
《何氏(大英)發明證治》未見。
《亡名氏濟生秘覽》未見。
《錦囊秘覽》未見。
《芝隱方》未見。
《世醫通變要法》未見。
《阮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坦仙皆效方》未見。
《趙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楊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唐氏(瑤)經驗方》未見。
《鄧氏(筆峰)衛生雜興》未見。
《張氏(闕名)經驗方》未見。
《王氏(英)杏林摘要》未見。
《徐氏(闕名)家傳方》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