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4)

1. 方論(六)

至於第二卷中。如痙濕暍三證。第七卷前。如霍亂一證。亦系仲景原文。而不編入者。以其為雜病也。一叔和撰次六經篇。有陽明少陽病。列於太陽篇者。有太陽病。列於陽明篇者。有中寒病雜入太陽陽明病中。及雜入三陰熱病中者。今皆悉為歸正。凡三陽病。各歸三陽篇。

其三陽熱病。亦各自歸其篇。惟中寒病。則別作上中下三卷。辨其證為真寒。使後學盡知傷寒中寒二證判然。庶無錯誤。一傷寒經絡。仲景書止分六經。不言手足。其實則合手經兩皆病。愚故於首卷熱論篇後。即圖注靈樞手足陰陽六經。其注以滑氏發揮為主。然亦間有錯誤處。

復以鄙意較之。一駁正傷寒論例。近非一人。愚今較之。亦從眾也。但仲景全書中。有四時八節決病法。乃傷寒論一部綱領。今之書悉皆脫略。惟準繩於論列中。猶存正文,但當日成氏亦未及注。愚特細為解釋。以見十二官辰斗柄所指。時節氣候。為之轉移。當其時倘病傷寒。

醫人宜隨時氣立論。則用藥始可十全。所以仲景亦云須洞解之也。一仲景六經篇中或有前不得不附之後。後不得不附之前者。則曰附例。或已經附註過。而原論中復及者。則曰重出例。或原論中。始及未經注過。宜附之後者。則曰附後例。其他如溫病壞病。及病宜用刺。別立治法,各分其篇於後者。

又諸湯方。宜附之後者。皆如上例也。六經篇中。惟中寒病。為真陰證。不入上例。止以重圈記之。其真陰寒證。宜用湯藥。亦以重圈記之。一此書凡系仲景論。成注有未妥者。間採方喻程及諸名家之說。不敢竊取。其所著書及姓氏必為標出。間附己意。則曰愚按。及設為或問。

而余答也。一此書既集仲景論。後必附昔賢及後人方論。悉屬鄙意。逐條解明。然亦多方引證。不敢創為私說。務使論必中理。方必切病。愚切願天下後世之人。但能讀是書。雖遇傷寒變證。極奇之病。然療之有法。施之輒效。業醫者。不可不勉之。

又採輯書目後曰。傷寒辨證廣注。清長洲汪琥苓友青溪子辨注。書分一十四卷。始於康熙丙辰重九。終於庚申重五。四五年間。但應酬稍暇。不敢輟卷。雖祁寒酷暑。而平明燈火之功居多。脫稿後不再易其書。曰辨證者。辨仲景論中是傷寒。則集之也。曰廣注者。廣。以廣其方論。

如古今傷寒之書。皆採附也。注。以注其正文。不分仲景後賢。其論皆為解釋。其方皆為詳考也。至若仲景論中真寒證。別集中寒論三卷。即當續出。倘世俗之醫。厭此書煩冗。欲檢證尋方。如頭痛發熱等候。以為不便翻閱,則更有增補成氏明理論出焉。

〔錢氏(潢)重編張仲景傷寒證治發明溯源集〕十卷,存

自序曰。夫天地間風寒暑濕之邪。皆可為病。人若中之。失治而致夭枉者多矣。雖古聖立法。載在靈樞素問兩經之中。奈其義淵深。人莫能解。迨漢長沙守張仲景。憫宗族之淪亡。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

白話文:

關於第二卷中,像是痙病、濕病、暍病這三種病症,以及第七卷前面,像是霍亂這種病症,這些也都是張仲景原文的內容,但沒有編入傷寒篇,是因為它們屬於雜病。有一位叫王叔和的人整理編撰六經篇時,把屬於陽明病、少陽病的內容列在太陽篇中,也把屬於太陽病的內容列在陽明篇中,甚至把屬於中寒病的內容混雜在太陽、陽明病中,以及混雜在三陰熱病中。現在我把這些都歸回正確的位置。凡是屬於三陽病的,都歸回三陽篇。

那些屬於三陽熱病的,也各自歸回它們所屬的篇章。只有中寒病,我另外分成上、中、下三卷,辨別它的病證是屬於真寒,讓後學者都能清楚了解傷寒和中寒這兩種病證的區別,避免產生錯誤。關於傷寒的經絡,張仲景的書只分成六經,沒有提到手經和足經。實際上,手經和足經都會生病。所以我才在第一卷《熱論》篇後面,繪製並標註《靈樞》裡的手足陰陽六經圖。圖的註解以滑伯仁的發揮為主,但其中也有些錯誤的地方。

我再用我的觀點加以比較。對《傷寒論》的條例提出不同意見的,近代不是只有一個人。我現在加以比較,也是跟從大眾的看法。但是張仲景全書中,有關於四時八節決定病情的法則,這是《傷寒論》一部書的綱領。現在的書都省略了這個部分。只有《準繩》這本書的論述中,還保留了原文,但當初成無己也沒有註解。我特別仔細地解釋,讓人了解十二官辰和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以及時令氣候是如何轉移的。當那個時候如果生了傷寒病,

醫生應該隨著當時的氣候立論,用藥才能夠完全有效。所以張仲景也說必須徹底了解這些道理。張仲景的六經篇中,有些內容是前面不得不附在後面,有些是後面不得不附在前面,這些就稱為「附例」。有些已經註解過的內容,但在原文中又再次提到,就稱為「重出例」。有些是原文中剛提到但還沒有註解過的,應該附在後面的,就稱為「附後例」。其他像是溫病、壞病,以及適合用針刺的病症,我另外設立治療方法,各自分篇放在後面。

還有各種湯藥方劑,適合附在後面的,也都按照上述的例子處理。六經篇中,只有中寒病屬於真陰證,不列入上述的例子,只用雙圈符號來標記。而屬於真陰寒證,應該使用湯藥的,也用雙圈符號來標記。本書凡是關於張仲景的理論,成無己的註解不夠妥當的地方,我會參考方有執、喻昌、程國彭以及其他名家的說法,不敢竊取。凡是引用他們的著作和姓名,一定會標明。偶爾加上自己的見解,就說「愚按」,或者假設問題,由我來回答。

本書既然匯集了張仲景的理論,後面也必定會附上過去賢人以及後人的方論,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會逐條解釋清楚,但也多方引用證據,不敢創立自己的說法。務求使理論能符合道理,方劑能對應病情。我衷心希望天下後世的人,只要能讀懂這本書,即使遇到傷寒的變證,以及極為奇特的病症,都能有方法治療,而且一用就有效。從事醫業的人,不可以不努力。

又,我在編輯書目後提到,《傷寒辨證廣注》是由清朝長洲的汪琥苓,字青溪的學者辨注。這本書分為十四卷,從康熙丙辰年重陽節開始,到庚申年端午節完成。歷經四五年時間,只要稍微有空閒,就不敢停止寫作。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或酷熱的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清晨點燈寫作。書稿完成後,不再修改。之所以稱為「辨證」,是因為辨別張仲景的理論中,哪些是屬於傷寒,並將之彙集。之所以稱為「廣注」,是因為廣泛地擴充其理論。

像是古今關於傷寒的書籍,都加以引用。所謂「注」,是註解原文,不分張仲景或後賢的理論,都加以解釋,其方劑都加以詳細考證。至於張仲景論中關於真寒證的部分,我另外集中在中寒論三卷中,很快就會出版。如果世俗的醫生,嫌這本書太過繁瑣,想要檢索查詢像是頭痛發熱等症狀時,覺得翻閱不方便,那麼我還會增補成無己的《明理論》來幫助查閱。

錢潢重新編輯的《張仲景傷寒證治發明溯源集》,共有十卷,現今仍保存著。

自序說:天地之間的風、寒、暑、濕等邪氣,都可能使人生病。如果人感染了這些邪氣,因為治療不當而導致夭折的,實在太多了。雖然古代聖人制定了法則,記載在《靈樞》、《素問》這兩部經典中,但是其中的道理太過深奧,一般人無法理解。到了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因為憐憫宗族衰亡,傷痛人們因疾病而死,於是勤奮研究古代典籍,廣泛收集各種藥方,並採用《素問》的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以及《平脈辨證》等內容,撰寫成《傷寒卒病論》,共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