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八 (5)
卷二十八 (5)
1. 方論(六)
實祖述黃岐之經義,論伊尹之湯液,追神農體箕子而作也。其書統載於金匱玉函中。華佗見之而嘆曰:「此書可以活人。」晉玄晏先生皇甫謐作甲乙經,其論治傷寒,唯長沙一人。而宋文潞公藥准云:「仲景書為群方之祖。」所以後起諸賢,雖千變萬化,各鳴其所得,而無能逾越其矩度者。
自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十卷,附以己意為三十六卷;而卒病論六卷,早已遺亡,不復得睹矣。至宋成無己,尊奉叔和,又注為傷寒論十卷;今所行於世者,究僅七卷,而前後舛錯,六經混淆。使讀之者茫無端緒,檢閱者漫難尋討。如少陽諸證雜入太陽篇中;合病並病,散處三陽前後;結胸痞證,曾不分別陰陽;臟結三條,分隸四卷首尾;中風傷寒紛出,麻黃桂枝雜陳;壞病無從安置,疑為久遠遺失;溫病不知方法,謂非作者所長;致後人不知隨證之治,而壞病遂無治法;概以麻黃桂枝治溫,而溫病每致云亡。凡此皆叔和編次之失,無己註釋之病也。
及宋奉議朱肱活人書一出,始變長沙之定法,而攪亂經文,可稱作俑。明節庵陶萃截江網殺車槌告成,盡廢仲景之原文,奄為己有,實為僣竊。新安方有執痛闢其非,條辨因之而作。江左喻嘉言指摘其謬,尚論由此而成。然皆經義未訓,豈能澄清其濁亂?陰陽莫辨,安能洞悉其淵微?
潢以魯鈍之質,自知譾劣,焉能少窺其淵奧?賴先人力學,仰聆訓誨於童年;昔以知非之歲,忽犯傷寒,將成不起;續得痛痹,幾殞其軀,即得復甦。因念兩世食德,非立功何以報稱;九死重生,惟活人乃可云酬。誓必治療千人,方為滿願。既而思之,恐願大難盈,無如闡發先聖精微,務使流通遠播;俾業醫者,臨證可以辨疑,處方得其精當;庶可以全天地之大德,拯生民之危殆。但三十年來,風塵鹿鹿,舊學荒疏;因發篋陳書,奮志苦讀,晝夜揣摩,寒暑無間;恐未得經旨,因注素問二十篇;然後更發仲景書讀之。遇隱義未明,必披羅經傳,鉤玄索隱;或沉思默想,輒閣筆連旬。仲景之文,或有脈無證,或有證無脈,或有方無法,或有法無方。凡遇艱難,無不殫心竭慮,不敢少有怠忽;務必闡發微妙,極盡精微,其所謂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者也。至於疑似之間,鮮不盡力申明;若見昔人誤謬,亦必極其辨論。雖或負罪於前賢,亦或有裨於後世。但自愧學力粗疏,識見短淺;或理深未遠,或舛錯難明,姑存疑而有待。倘發端於後起,繼續奚窮;若賢智以挺生,曷其有極?竊潢立言之意,蓋欲使天下後世,皆蒙先聖先賢之澤;令沉痾奇疾,悉沾生和長養之仁。是以直溯源流,深窮根柢,推求靈素,辨論陰陽,援古證今,分經辨證;而令讀之者,知證所自起,變所由生;且明其立法之義,用藥之因。倘得道理分明,自然識見朗徹。但聖經難讀,學者畏苟;非潛心探索,刻意研精,焉有不求而自至者哉?烏乎!道風久壞,邪說橫行;漸漬日久,人人甚深,訛訛相沿,俗習難改;恐一言之綿力...
白話文:
這段文字實際上是追溯中醫經典《傷寒論》的歷史和流傳,並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作者的寫作動機。
作者認為,中醫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理論,以及伊尹的湯液配方。神農氏和箕子也對中醫的發展有貢獻。《傷寒論》記載於《金匱玉函》中,華佗看到後讚嘆其價值。皇甫謐撰寫《甲乙經》,也以《傷寒論》為基礎。宋代的文潞公稱《傷寒論》為所有醫方的鼻祖。後世的醫家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見解,但都無法超越《傷寒論》的框架。
《傷寒論》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王叔和將仲景的理論分為十卷,並加入自己的見解寫成三十六卷,但另外六卷《卒病論》已經失傳。宋代的成無己又注釋《傷寒論》十卷,但現今流傳的只有七卷,而且內容錯亂,六經的分類混淆不清,導致讀者難以理解。例如,少陽的症狀被歸入太陽篇,合併症和並發症散落在三陽的前後,結胸和痞證沒有區分陰陽,臟結的內容分佈在四卷的首尾,中風和傷寒的分類不清,麻黃和桂枝的應用混雜,壞病的治療方法缺失,這些問題都歸咎於王叔和的編排失誤和成無己的註釋不當。
到了宋朝,朱肱的《活人書》改變了張仲景的理論,擾亂了經文。明代的陶節庵更是直接刪改《傷寒論》的原文,據為己有。新安的方有執著書批評陶節庵的錯誤,喻嘉言也指出其謬誤。但是這些批評都未能真正理解經典的內涵,所以無法釐清混亂的局面。
作者自謙愚鈍,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他從小接受家學,並曾經親身經歷過傷寒和痛痹的折磨,死裡逃生後,認為應該將中醫發揚光大,以回報恩情。作者發誓要治療一千人,但認為要實現這個願望,最好的方法是闡發古聖先賢的精髓,讓後世的醫生能夠正確診斷病情,準確用藥,造福百姓。作者花了三十年時間重新研究經典,晝夜揣摩,寒暑不間,遇到疑難問題,會參考各種書籍,甚至會花費數十天的時間來思考。他認為仲景的書中,有時只有脈象沒有病證,有時只有病證沒有脈象,有時有方劑沒有使用方法,有時有方法卻沒有方劑。作者竭盡全力研究,務求闡明微妙之處,對於模稜兩可的地方,會盡力說明,對於古人的錯誤,也會加以辨析。
作者的目標是希望後世都能夠受益於古聖先賢的醫學智慧,使患病的人得到治療。他追溯醫學的源流,深入探討其根本,研究《黃帝內經》,辨析陰陽,引用古代的案例來證明現今的疾病,分析經絡和辨別病證,讓讀者明白疾病的起因、變化和治療方法。作者認為,只有潛心研究,才能夠理解經典的精髓。
最後,作者感嘆現在醫學風氣敗壞,邪說橫行,人們習慣於錯誤的觀念,很難改變。他擔心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難以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