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3)

1. 方論(六)

少陽上篇經證。又少陽下篇。壞證法治。第六卷。太陰上篇。傳經證。太陰中篇。臟寒證。太陰下篇。壞證法治。第七卷。少陰上篇。傳經證。少陰中篇。中寒證。少陰下篇。壞證法治。第八卷。厥陰上篇。傳經證。厥陰中篇。中寒證。厥陰下篇。壞證治法。第九卷。火劫病。

第十卷。藏結結胸痞病篇。第十一卷。合病並病篇。第十二卷。痙濕暍病篇。第十三卷。痰病宿食病篇。第十四卷。動氣霍亂瘥後諸復陰陽易病篇。第十五卷。春溫夏熱病篇。第十六卷。脈法篇。其書以條辨尚論篇二書為主。二書之注。有未盡善。則別出己意補之。書名三注。

可為稱其實矣。但惜其亦以仲景原文倒亂。斯方氏為之作俑歟。

〔汪氏(琥)張仲景傷寒論辨證廣注〕十四卷,存

自序曰。世人之病。傷寒為多。傷寒之書。仲景為聖。夫以一病。而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詳已。惡乎廣哉。不知仲景之書。本於內經熱論。其言六經傳變。非不辨且晰也。仲景復推廣以成書。因是以有王叔和之增益。因是以有成無己之註解。蓋愈推則愈廣焉。則余之補闕略訂訛謬。

而為是書也。非無自矣。且夫傷寒之病。多由時氣。則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不可不詳釋也。傷寒之病。必傳經絡。則十二經之在手足者。不可不兼圖也。傷寒之病非一證。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可不反復窮究。而為之推衍附益也。傷寒之病。間用針刺。

其法近世罕見。則熱病之五十九穴。不可不備錄也。余獨怪世醫。徒取節庵一編。無他。樂其簡耳。然昔人方論。皆有奧義存其間。使不深察其意。嘗有失之毫芒。而死生頓易者矣。余非不憚煩也。正惡世之樂於簡。而輕視民命者。往往誤而殺人也。則是書之補前人所未補。

發前人所未發者。曷可少哉。其曰傷寒非寒者。蓋寒病則治以熱劑。熱病則治以涼劑。此自然之理也。傷寒之病。名雖為寒。其所見之證皆熱。竊恐後人執傷寒之名。而誤投熱劑。故曰。傷寒非寒也。至感真寒。而深入三陰者。特十之一二耳。此其所見之病皆寒而與熱證迥異。

則名之曰真寒。而別為編。康熙庚申重九。長洲汪琥苓友自序。

凡例曰。此書之成專以辨仲景傷寒論也。然仲景論傷寒。實本素問熱病。仲景分六經。不出靈樞經脈。故余摘取二篇中文。列之傷寒例前。為第一卷。使後人尊仲景復和尊軒岐。況仲景當日既成傷寒論。亦自云述。不敢云作。則知仲景之論。實宗內經之旨也。一內經熱論篇文。

王太僕注之於先,馬玄臺廣之於後。然其中有未盡。合理處。間以鄙意補之。一王叔和撰次仲景方論。書凡十卷。其中如傷寒例。六經辨脈證治法。及陰陽易差後諸病。此實系仲景原文。悉為編入。所削者。如第一卷脈法。及第七卷以後。汗吐下諸篇。以其為叔和所增入也。

白話文:

方論(六)

少陽篇的上部講述經絡的病證,少陽篇的下部講述病情惡化後的治療方法。第六卷講太陰篇,上部講述傳經的病證,中部講述臟腑寒冷的病證,下部講述病情惡化後的治療方法。第七卷講少陰篇,上部講述傳經的病證,中部講述中焦寒冷的病證,下部講述病情惡化後的治療方法。第八卷講厥陰篇,上部講述傳經的病證,中部講述中焦寒冷的病證,下部講述病情惡化後的治療方法。第九卷講火劫(用火攻治療)所導致的疾病。

第十卷講述臟腑結聚、胸部痞塞的疾病。第十一卷講述合病(多種病同時發生)和並病(一種病傳變為另一種病)。第十二卷講述痙攣、濕邪、中暑等疾病。第十三卷講述痰病和宿食(積滯的食物)病。第十四卷講述動氣、霍亂、病癒後復發、陰陽交錯等疾病。第十五卷講述春溫和夏熱等疾病。第十六卷講述脈診的方法。這本書主要以「條辨」和「尚論」兩篇為主,如果這兩篇的註解不夠完善,就另外提出自己的見解來補充,所以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三注」。

可惜的是,這本書也把張仲景原文的順序弄亂了,恐怕是方氏(指方有執)開的先例吧。

〔汪氏(琥)張仲景傷寒論辨證廣注〕十四卷,存

(汪琥的)自序說:世人的疾病中,以傷寒最為常見。傷寒的書籍中,以張仲景的最為經典。對於一種疾病,就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和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已經很詳細了,還能怎麼擴充呢?殊不知張仲景的書,本於《內經》的熱病理論,他所說的六經傳變,並非不清楚明白。仲景又將其推廣而成書。因此有了王叔和的增補,因此有了成無己的註解,越推廣就越廣泛。那麼我來補缺、訂正錯誤,並寫成這本書,也是有其根據的。而且,傷寒病多由時氣引起,那麼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就不可不詳細解釋。傷寒病一定會傳變經絡,那麼手足十二經的分布,就不可不一併圖示。傷寒病不只有一種病證,那麼三百九十七種治法和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就不可不反覆探究,並加以推演附益。傷寒病有時會用到針刺療法,這種方法近代很少見,那麼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就不可不全部記錄下來。我獨自覺得奇怪,世上的醫生只取節庵(喻嘉言)的一本書,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喜歡它的簡便而已。然而古人的方論,其中都存有深奧的道理,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往往會因為一點點的偏差,而使生死發生顛倒。我並非不怕麻煩,正是厭惡世人貪圖簡便,而輕視人命,常常誤診殺人。那麼這本書,來彌補前人沒有補足的,發揚前人沒有發明的,怎麼能少了呢?書中說「傷寒非寒」,是因為寒病就用溫熱的藥來治療,熱病就用寒涼的藥來治療,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傷寒病,名義上是寒病,但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熱證,我擔心後人執著於「傷寒」這個名稱,而誤用溫熱的藥,所以說「傷寒非寒」。至於感受真正的寒邪,而深入到三陰經的,只是十分之一二而已,這種情況所表現的病證都是寒證,與熱證截然不同,就稱之為「真寒」,而另外編寫成篇。康熙庚申年重陽節,長洲汪琥苓友自序。

凡例說:這本書的完成,專門用來辨析張仲景的《傷寒論》。然而仲景論述傷寒,實際上是根據《素問》的熱病理論。仲景分六經,沒有超出《靈樞》經脈的範圍。所以我摘取這兩篇中的文字,列在傷寒例之前,作為第一卷,使後人尊重仲景,也如同尊重黃帝和岐伯一樣。何況仲景當日寫成《傷寒論》,也自稱是「述」,不敢說是「作」,可見仲景的理論,實際上是宗於《內經》的主旨。關於《內經》的熱論篇的文字,王太僕先作了註解,馬玄臺後作了擴充,但其中還有不夠完善、不夠合理的地方,我用自己的淺見加以補充。關於王叔和整理的仲景方論,書總共十卷。其中如傷寒例、六經辨脈證治法,以及陰陽易、病癒後復發等疾病,這些確實是仲景的原文,全部編入。所刪除的,如第一卷的脈法,以及第七卷以後的汗、吐、下等篇,是因為它們是王叔和增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