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二 (3)

1. 方論(二十)

段成式曰。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往來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

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相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特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復著千金方三十卷。

每捲入一方。人不得曉。(酉陽雜俎)

林億等序曰。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持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

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裡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其名醫之良乎。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

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採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範汪僧坦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

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疴。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於千金。

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資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可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寢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以異端見黜。

好之者。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紕繆。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有不倫者緝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

白話文:

段成式說,孫思邈曾經隱居在終南山,與宣律和尚時常往來,互相參研佛法宗旨。當時正值大旱,有西域來的和尚在昆明池設壇祈雨,朝廷命令官員準備香燈等祭品,持續了七天,池水反而下降了好幾尺。忽然有個老人在晚上來到宣律和尚那裡求救,說:「我是昆明池的龍,久不下雨不是我的錯。胡僧貪圖我的腦髓,想拿去當藥,欺騙皇帝說是祈雨。我的性命危在旦夕,請和尚施展法力救救我。」

宣律和尚推辭說:「貧僧只持守戒律,你可以去求孫先生。」老人於是到孫思邈的石室求救。孫思邈對他說:「我知道你的龍宮藏有三千首仙方,你如果傳給我,我就救你。」老人說:「這些方子天帝不允許隨便傳授,但現在情況緊急,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不一會兒,老人就把藥方送來。孫思邈說:「你回去吧,不用擔心胡僧。」從此之後,池水忽然上漲,幾天就溢出了池岸。胡僧感到羞愧惱怒而死。後來孫思邈又寫了《千金方》三十卷,每卷收錄一個藥方,不讓一般人知道。(出自《酉陽雜俎》)

林億等人作序說:過去神農氏親自嚐遍百草,分辨出各種藥物的五味和六辛;到了伊尹,才有了湯液的配製方法;黃帝想要創立九針,來治療三陰三陽的疾病,有了岐伯才使砭石和艾灸的方法更加精妙。聖人想要解除人民的痛苦,必定有賢能博學的大臣來輔佐,或者在前面開路,或者在後面接應,這樣聖人的舉措才能夠永久實行。醫家的任務,經過這兩位聖人和兩位賢人,就已經完備了。

後世研究醫術的人,如果只知道用藥而不知道艾灸,就不足以體會治療的全面性;只知道艾灸而不知道針刺,就不足以了解表裡陰陽的變化。如果能夠兼備聖賢的醫學精髓,才稱得上是良醫。唐朝的真人孫思邈就是這樣的人。他有著極高的天賦,胸懷濟世安民的志向。在唐太宗治理天下太平的時候,他想著要輔佐朝政、庇護百姓,認為高明的醫術,如同聖人的治國之道,是王官所必須遵循的職責。

他繼承了神農、黃帝的學說,發揚了岐伯、俞跗的學問,參考了扁鵲的難題,採納了倉公的禁忌,吸收了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陶弘景等人的學說,以及葛洪、胡居士、張苗等人的經驗,上至文字的起源,下至隋朝末年,凡是經典或藥方,他都廣泛搜集,匯集各家的秘要,去除眾人未曾提出的觀點,編成了一部著作,總共三十卷,另有目錄一篇。書中闡述了臟腑的理論、針灸的方法、脈象的辨別、飲食的宜忌,從婦女到嬰幼兒的疾病,先談腳氣再談中風,還包括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疾病、五石之毒等,以及應急的藥方和養生的方法。全書共分為二百三十二門,收錄了五千三百首藥方,都非常有效驗,涵蓋了各種類型的疾病。他的醫德遠遠超過千金,他的醫術能夠流傳後世,使神農和黃帝的醫學精髓得以傳承下來,世人能夠從淺入深,最終領悟三皇的醫學奧秘,這都是真人孫思邈善於傳承的功勞。然而世俗之人崇尚奇異怪誕,而他的醫術純正平和,不搞那些剖腹換心的怪事;世人追求簡單快捷,而他的著作浩瀚廣博,不是道聽塗說就能了解的。因此學習的人很少,以致醫學日益衰落。賢才不繼,典籍殘缺。不了解的人,把他的醫術當作異端排斥;喜歡的人,又因疑難而中途放棄。幸好我們朝廷以愛護生命為美德,以廣施仁愛為宗旨,於是命令儒臣校正這些散失的醫學著作。我們這些大臣醫術方面略通一二,又專門負責校勘整理,於是請求內府拿出秘藏的書籍,查閱道藏的別錄,收集民間的各種版本,經過多次搜訪,才得以校正錯誤,補齊遺漏。文字重複的地方刪去,內容不符的地方修正,重新編排分類,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雖然確立了綱領,但文字內容仍然存在疑慮和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