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4)

1. 方論(十三)

凡例曰。是編分四卷。首論傷寒治法。十二經臟腑表裡。及合病並病。兩感等病。以至望聞問切之所以然。與診脈之所宜然。悉討論周詳。分晰立辨。是為第一卷。次言六經陰陽所載。太陽脈證疑問。內列發略諸湯主治。陽明脈證疑問內。列解略諸湯主治。少陽脈證疑問內。

列和略諸湯主治。胃正腑。及三陽傳經脈證疑問內。列清略諸湯主治。直中三陰脈證疑問內。列救略諸陽主治。如某證宜用某略某湯。俱填注於該證之下。有是證即有是方。檢閱甚便。是為第二卷。次言傷寒有類證變證之不同。或兼經而發。或各經所有。病情百出。概列疑問。

所有宜發宜解。宜和宜清宜救。逐一列方於該證之下。俾得臨病以考證。自能對證而用方。其一切不治死證。亦歷歷開載。以便見幾而作。是為第三卷。次言時異地殊。如仲景麻黃桂枝各湯方。雖盡善多不宜今。用是設立五略。選集歷代名家湯頭。分經而各屬之。發解和清救五略之目也。

共計列方九十有九。俱注號數於各證下。是為第四卷。然說有本源。意無拘牽。述者似覺嘔心而陳。觀者勿捧腹而笑。

〔張氏(登)傷寒舌鑑〕一卷,存

自序曰。嘗讀仲景書。止言舌白苔滑。並無黃黑刺裂。至金鏡錄。始集三十六圖。逮後觀舌心法。廣至一百三十有七。何後世證變之多若此。寧知傷寒自表傳裡。舌苔必由白滑而變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熱毒自內達外之一病。便見黃黑諸苔也。觀仲景論中。一見舌白苔滑。

即言難治。安有失治而致變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見一斑。不煩瑣屑。後人無先聖治未病之能。勢不得不反覆辨論。以啟蒙昧。蓋邪氣入里。其虛實寒熱之機。必現於舌。非若脈法之隱而不顯也。況陰盛格陽。與邪熱鬱伏。多有假證假脈。惟驗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鑑。

無所遁形。由是取觀舌心法。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於傷寒者。而參入家大人治按所紀。及己所親歷。共得百二十圖。命曰傷寒舌鑑。授之剞劂。以公同志。臨證之一助云。康熙戊申如月。誕先張登書於雋永堂。

四庫書目提要曰。傷寒舌鑑一卷。國朝張登撰。登字誕先。吳江人。是書備列傷寒觀舌之法。分白苔。黃苔。黑苔。灰色。紅色。紫色。黴醬色。藍色。八種。末附妊娠傷寒舌。為圖一百二十。各有總論。案古經於診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未嘗以舌觀病。舌白苔滑之說。

始見張機傷寒論。其傳亦古。然其法不詳。亦未嘗言及種種之別。後金鏡錄。推至三十六圖。未為賅備。觀舌心法。衍至三十七圖。又頗病繁蕪。登以己所閱歷。參證於二書之間。削煩正舛。以成是書。較之脈候隱微。尤易考驗。固診傷寒者。所宜參取也。

白話文:

這本書分為四卷。第一卷主要討論傷寒的治療方法,包括十二經脈、臟腑的表裡關係,以及合併病、並病、兩感等疾病。詳細說明了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的道理,以及診脈時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辨別。

第二卷則闡述六經的陰陽特性,包含太陽經脈的脈象和症狀疑問,並列出相關的發散藥方。陽明經脈的脈象和症狀疑問,以及相關的解熱藥方。少陽經脈的脈象和症狀疑問,以及相關的和解藥方。胃腑的病變,以及三陽經脈傳變過程中的脈象和症狀疑問,以及相關的清熱藥方。以及直接侵犯三陰經脈的症狀疑問,和相關的救治藥方。每個症狀都標註了適用的藥方。這樣,只要有相應的症狀,就可以查到對應的藥方,方便查閱。

第三卷主要論述傷寒的各種相似證和變證的不同,有的疾病是多經同時發病,有的則是單獨一經發病,病情千變萬化,一一列出各種疑問。並將各種需要發散、解熱、和解、清熱、救治的情況,分別列出藥方,讓醫生在臨床診斷時能夠參考,並能根據病情選用合適的藥方。書中也詳細列出了各種無法治癒的死證,以便醫生及早判斷,及時應對。

第四卷考量到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差異,認為張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等藥方,雖然很好,但未必適合現代使用。因此,設立了五種治療方法,精選歷代名醫的方劑,將其歸屬於不同的經脈。這五種方法分別是:發散、解熱、和解、清熱和救治。總共收錄了九十九個藥方,並在各個症狀下標註號碼。本書的論述有其依據,但觀點不拘泥,編寫者用心良苦,希望讀者不要嘲笑。

《傷寒舌鑑》一卷,現存。作者張登在序中提到,他讀張仲景的書,只提到舌苔白滑,沒有提到黃黑刺裂等情況。到了《金鏡錄》,才開始收集了三十六種舌象圖。後來,《觀舌心法》又擴展到一百三十七種。這讓他不禁思考:為什麼後世的疾病變化如此之多?其實,傷寒從表證傳入裡證,舌苔必然是由白滑逐漸變為其他顏色的,這與伏邪瘟疫等熱毒從內向外發的疾病不同,後者會直接出現黃黑等苔色。張仲景的論述中,只要看到舌苔白滑,就認為難治,這不是治療失誤導致的變化。因此,張仲景只提到白苔,已經揭示了疾病的一種規律,不必過於繁瑣。後人沒有聖人能夠治療未病的能力,不得不反覆辨證,以啟發蒙昧。邪氣入裡,其虛實寒熱的機制,一定會顯現在舌頭上,不像脈象那樣隱晦不明。況且陰盛格陽、邪熱鬱伏等情況,常常有假證假脈,只有通過觀察舌苔的滑燥、厚薄,才能夠像明鏡一樣清晰地反映出來,無所遁形。因此,他擷取《觀舌心法》的精華,修正錯誤,刪除繁雜,去除無用的部分,並參考自己父親的醫案和自己的臨床經驗,總共得到一百二十種舌象圖,編寫成《傷寒舌鑑》,希望幫助同行臨床診斷。

《四庫書目提要》評價說,《傷寒舌鑑》一卷,是清朝張登所撰寫。張登字誕先,是吳江人。這本書詳細記述了觀察傷寒病人舌象的方法,將舌苔分為白苔、黃苔、黑苔、灰苔、紅苔、紫苔、霉醬色苔、藍色苔等八種,並附上妊娠傷寒的舌象,總共一百二十種圖,每種都有總論。古代醫書在診斷時,除了診脈之外,也會觀察顏色、聽聲音,但沒有通過舌頭觀察疾病。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首次提到“舌白苔滑”,這也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但方法不夠詳細,也沒有提到各種舌苔的區別。後來的《金鏡錄》雖然推廣到三十六種舌象圖,但仍不夠完備。《觀舌心法》則延伸到三十七種,但又過於繁雜。張登根據自己的閱歷,參照兩本書,刪除繁雜,修正錯誤,完成了這本書。相較於隱晦的脈象,觀察舌苔更容易檢驗,因此,這本書是診斷傷寒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