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3)

1. 方論(二)

按程氏有辨傷寒論五篇。王叔和序例貶偽一篇。冗文閒語。漫無統紀。故省不錄。

汪琥曰。仲景論。為方書之祖。以內經中有論而無方也。叔和起而撰次之。知尊仲景矣。但其於仲景論中。插入己意。使學者不知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以故後人誹議之。云叔和變亂仲景傷寒論。故其脈經。亦受高陽生所竊取。此其報也。然仲景書。當三國時兵火之後。殘缺失次。

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後。復有成無己。為之註解也。今醫勿但責叔和之過。而忘叔和之功。

又曰。傷寒論。自成注以後。在昔明醫。如李東垣不過以治法略舉其要。朱丹溪亦僅以疑處。摘問其目。未聞有以仲景原論全解者。至明季有歙人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八卷。乃成氏之後一人而已。我朝初有喻嘉言者。推廣方氏未發之旨。著尚論篇五卷。是亦仲景之功臣也。復有程子郊倩。

即仿二書之意。著後條辨六集。其中亦有可採之處。所可嫌者。三家之書。皆倒亂仲景六經篇原文。彼雖各有其理。要之六經原次。或當日叔和未盡改易。其間仲景妙義。焉知不反由此新編而盡失耶。況方書治病。不過欲每條解明。不致醫藥有誤而已,非若文公章句。必欲承上起下也。

孔子云。愛禮存羊。凡六經原次。余不敢亂叔和之舊。

又曰。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三十六卷。當是十六卷。據論集中雲。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叔和編次。何至遽增二十卷書邪。況仲景當日。止著論二十二篇。尚未分為幾卷。至叔和。始託名仲景。撰成並辨脈平脈法。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是醫林列傳。云三十六卷。誤矣。相傳仲景論。有一百一十三方。考其書十卷內。計方止一百一十二道。

柯琴曰。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凡條中不貫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太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衝心等證。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

非專為傷寒一證立法也。觀五經提綱。皆指內證。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因太陽主表。其提綱為外感立法。故叔和將仲景之合論。全屬傷寒。不知仲景已自明其書不獨為傷寒設。所以太陽篇中。先將諸病線索。逐條提清。比他經更詳也。其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是傷寒別有提綱矣。此不特為太陽傷寒之提綱。即六經總綱。觀仲景獨於太陽篇別其名。曰傷寒。曰中風,曰中暑。曰溫病。曰濕痹。而他經不復分者。則一隅之中。可以尋其一貫之理也。其他。結胸藏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

白話文:

程氏整理的《傷寒論》有五篇,王叔和的序例則有一篇是貶低偽造的,內容繁瑣雜亂,毫無條理,因此省略不記錄。

汪琥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方劑書籍的鼻祖,因為《內經》中有理論而沒有實際的方劑。王叔和整理編次,可見他尊重張仲景。但他把自己的意見加入到張仲景的論述中,使後來的學者不知道哪些是張仲景的,哪些是王叔和的,因此後人批評他,說王叔和擾亂了張仲景的《傷寒論》。所以他的《脈經》也被高陽生竊取,這就是他的報應。然而張仲景的著作,在三國時期的戰亂之後,已經殘缺不全,散亂無序。

如果不是王叔和收集整理,就不能流傳至今,後來還有成無己為它做註解。現在的醫生不要只責怪王叔和的過錯,而忘記他的功勞。

又說,《傷寒論》自從成無己註解之後,過去的名醫,像李東垣只不過簡單地提出治療原則,朱丹溪也只是挑出疑問之處發問,沒有聽說有誰能完全解釋張仲景的原意。到了明朝末年,有歙縣人方中行,著有《傷寒條辨》八卷,是成無己之後唯一一個深入研究者。清朝初年,有喻嘉言,推廣方中行未闡明的旨意,著有《尚論篇》五卷,也是張仲景的功臣。後來又有程子郊倩,仿照這兩本書的意旨,著有《後條辨》六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但是,這三家的著作,都打亂了張仲景《傷寒論》六經篇的原文次序。他們雖然各有道理,但六經的原有次序,或許是當年王叔和沒有完全改動的,說不定張仲景的精妙之處,反而因為這種新的編排而完全喪失了。況且,方劑書籍治療疾病,不過是想把每一條都解釋清楚,不至於用藥錯誤而已,並不像文人的章句,一定要承上啟下。

孔子說:「愛惜禮儀,就算犧牲一隻羊也值得。」關於六經的原有次序,我不敢打亂王叔和的舊編排。

又說,王叔和編次張仲景的方論是三十六卷,應該是十六卷。根據《論集》中記載,張仲景認為《傷寒雜病論》合起來是十六卷。王叔和編次,怎麼會突然增加二十卷書呢?況且張仲景當時只寫了二十二篇文章,還沒有分成幾卷。到了王叔和,才假託張仲景的名義,撰寫了《辨脈法》、《平脈法》,使《傷寒雜病論》合為十六卷。而《醫林列傳》記載的三十六卷,是錯誤的。相傳張仲景的著作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劑,考查他的著作十卷內,計算方劑只有一百一十二個。

柯琴說,根據張仲景的自序說,寫作《傷寒雜病論》合為十六卷,那麼傷寒和雜病,從未分成兩本書。凡是條文中不涉及傷寒的,就與雜病同義。例如太陽病的頭頸強痛,陽明病的胃實,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目眩,太陰病的腹脹嘔吐泄瀉,少陰病的嗜睡,厥陰病的消渴氣上衝心等症狀,是六經各自出現的病症,而不是六經的傷寒,是六經分管各種疾病的綱要。

不是專門為傷寒一種病症立法。觀察五經的綱要,都是指內證,只有太陽經的綱要,是為外感寒邪侵襲表面而設立的,因為太陽經主表。它的綱要是為外感疾病立法。所以王叔和把張仲景的合論,全部歸於傷寒,不知道張仲景已經說明他的書不單是為傷寒而設的。所以太陽篇中,先將各種疾病的線索,逐條講清楚,比其他經更詳細。書中說太陽病,或者已經發熱,或者沒有發熱,必然怕冷身體疼痛,嘔吐,脈象陰陽都緊的,叫做傷寒,這是傷寒另有綱要。這不單是太陽傷寒的綱要,也是六經的總綱。看張仲景只在太陽篇區別出傷寒、中風、中暑、溫病、濕痹等病,而其他經不再區分,就可以從一個方面,尋找到貫通的道理。其他的,結胸藏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