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一 (2)

1. 方論(二十九)

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道。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釐為二十八卷。每類則取聖賢議論。病證源流。或脈法針法灸法備載篇首。使覽者即瞭然於心目之間。其願為良醫者。皆有所依據。察脈以驗病。遵方而用藥。可以已疾。而免醫誤之誚。乃予之深願。亦劉公相屬之盛心。

是書也。予朝斯夕斯。疲精竭神。閱歷兩期。始克就緒。不惟始終條理秩秩。較之元本。不為無補。昔呂文靖公集中書條例成。謂人曰。自予有此例。雖使一庸夫執之。亦可以為相。今風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醫云。大德戊戌端陽日。後學廬陵左鬥元辰叟自敘。

元好問皇極道院銘序曰。虛白處士趙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為業、發源語孟。漸於伊洛之學。方且探三聖書。而問津焉。計其真積之力。雖占候醫卜。精詣絕出。特徵。曳裾王門。大蒙寵遇。三年以母老得請歸。在鎮陽行臺。奉被恩旨。發泉公帑。築館迎祥觀之故基。是為皇極道院。季月日實敘而銘之。處士名素。字才卿。河中人。虛白其賜號云

錢曾曰。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此書乃趙大中編輯。值金亂遁於吳山。覃懷趙子中傳習之。虛白處士趙素才卿獲原本於湖湘。訂訛補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續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計一千九百七十九方。釐為二十八卷。得成全書。才卿被召。賜還處於皇極道院。元遺山為之作銘。是書傳極少。醫家鮮有知虛白處士者。予故著其詳於此。

〔釋氏(繼洪)嶺南衛生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亡名氏序曰、嘗讀沈括良方序。謂治病有五難。辨疾難。治疾難。飲藥難。處方難。別藥難。而於治疾尤詳。且謂古之治疾者。先知陰陽運歷之變故。山林川澤之竅發。而又視其老少肥瘠。貴賤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順其所宜。違其所不宜。其精過於承蜩。其察甚於刺棘。

可謂至密矣。而恐非醫之淺淺者所能與。比至嶺南。見外方至者。病不虛日。雖居民亦鮮有不病者。因思嶺以外號炎方。又瀕海。氣常燠而地多濕。與中州異。氣燠故陽常泄。而患不降。地濕故陰常盛。而患不升。業醫者。苟不察粵地山川竅發之異。有以奪陰陽運歷之變。而徒治以中州常法。

鮮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陽而重汗。則元氣不固。以其常盛之陰而輕利之。則其氣愈陷。是醫藥之害。與山川之害。交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濟之。而未得其術。一日獲嶺南衛生方讀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雖其處方投劑。在臨證審的之。然其論瘴病始末。誠有以握其要領矣。

因手校之若干。葉江施公圖公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廣其傳。覆命婁醫安道。附八論及藥性於其後。八論者。慮人惑於病證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藥性者。慮僻壤之鮮醫。或可困證考藥。而增減之。使知有所據。亦昔人辨疾別藥意也。讀是編者。誠知嶺外受病之由。與所以服藥之宜。

白話文:

原本的醫方有六百三十二個。現在又新增了一千三百四十七個,總共有醫方一千九百七十九個。將這些醫方分為二十八卷,每一類都引用聖賢的理論,探討疾病的起源與發展,並詳細記載脈診、針灸等方法於各篇開頭,讓閱讀的人能一目了然。期望想成為良醫的人,都能有所依據,透過診脈來驗證病情,遵循醫方來用藥,就能治好疾病,避免被批評為誤診,這是我最深切的期望,也是劉公極力促成的美意。

這本書的編纂,我從早到晚,耗盡精神,經過兩次編修,才終於完成。不僅條理清晰,較之原本,也大有增益。過去呂文靖公編纂完成奏章條例後,對人說:「自從我有了這條例,即使讓一個庸俗之人來執行,也可以勝任宰相之職。」如今風科醫書既然完成,我也要說:「即使是普通人得到這本書,也可以成為一個明醫。」大德戊戌年端午節,後學廬陵左鬥元辰叟自序。

元好問在皇極道院銘序中提到,虛白處士趙君雖然已入道教全真派,但仍以學習儒家思想為本業,其學問源自孔孟,並深入伊洛之學。他不但研究儒家經典,也探討醫卜之術。以他深厚的學養,即使在占卜醫術方面,也表現得極為精湛。他曾經在朝為官,受到皇帝的禮遇。後來因母親年邁而請求告老還鄉,在鎮陽行臺時,奉旨撥發公款,在迎祥觀的舊址上興建了皇極道院。我在此寫下銘文,以紀念此事。處士名為趙素,字才卿,是河中人。虛白是皇帝賜予他的稱號。

錢曾說,《風科集驗名方》共二十八卷,此書由趙大中編輯,金朝動亂時他逃到吳山。覃懷人趙子中將此書傳習下來,虛白處士趙素才卿在湖湘地區得到原本,並進行校正補遺。原本有醫方六百三十二個,後續增添一千三百四十七個,總共有一千九百七十九個醫方。將這些醫方分為二十八卷,完成了全書。才卿被朝廷徵召,獲賜宅邸於皇極道院。元遺山為此作銘。這本書流傳極少,醫家很少有人知道虛白處士。因此我在此詳細敘述其事蹟。

《嶺南衛生方》醫書目錄四卷,現今僅存。

佚名人士在序言中說,我曾經讀過沈括的《良方序》,提到治病有五大難題:辨別疾病困難、治療疾病困難、飲用藥物困難、開立處方困難、辨別藥材困難。其中又以治療疾病最為重要。而且認為古代的醫生,必須先了解陰陽運行的規律,以及山林川澤的特點,並觀察患者的年齡、體型、貧富貴賤、生活習慣、性格喜好、勞逸程度等,順應患者的身體狀況,避開不適合的,其細心程度甚至超過捕捉蟬的技巧,其觀察入微程度更甚於刺棘。

可以說是非常細緻了。但恐怕不是那些醫術淺薄的人所能達到的。我來到嶺南後,看到從外地來的人,幾乎每天都有人生病,即使是當地居民,也很少有人不生病。因此我想到,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又瀕臨大海,氣候總是溫熱且潮濕,與中原地區不同。氣候溫熱,陽氣容易外洩,造成陰氣無法下降。而地處潮濕,陰氣容易過盛,造成陽氣無法上升。從事醫學的人,若不觀察嶺南地區山川氣候的差異,不了解陰陽運行的變化,只用中原地區的常規療法來治療,很少有不失敗的。為什麼呢?對於陽氣外洩的人,若用發汗的藥物,會使元氣更加耗損。對於陰氣過盛的人,若用輕瀉的藥物,會使氣更加下陷。這樣看來,醫藥的損害,加上環境的影響,就造成了人們的疾病。我常常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找到方法。有一天,我讀到《嶺南衛生方》這本書,認為它確實是仁人之用心。雖然其中的處方用藥,還需要在臨床時仔細診斷,但其對瘴病的論述,確實掌握了要領。

於是我就親手校對了這本書。葉江、施公、圖公等人,於是慷慨解囊,共同出資將此書付梓,以廣為流傳。並請婁醫安道,在書後附上《八論》以及藥性,所謂《八論》,是為了讓大家不會被相似的病症所迷惑,讓大家知道如何辨別;而藥性,是考慮到偏遠地區缺乏醫生,或許可以透過這部分來查考藥物,並適當的增減,讓大家有參考依據。這也是古人辨別疾病、藥物的用心。讀這本書的人,應當真正了解嶺南地區患病的原因,以及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