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一 (3)
卷五十一 (3)
1. 方論(二十九)
而又能參以老少肥瘠貴賤之別。及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之殊。庶幾順其宜。違其所不宜。握陰陽升降之機。而不敢為山川風氣所侵。以各全其天年云。
婁安道曰。按諸證皆有發熱。不可悉歸於瘴也。故敢搜輯八證。標其類之尤者。以便於分析。使可便召名醫之專門者調治。況北人初至百粵。及於遐荒絕域之地,其業醫者。既詳且繆。一時未諳。概以瘴論。反歸咎於是書也。倘留心於是。則或少逭橫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發揚云爾。並附東垣藥性譜於後。以便處方觀覽。
按是書原三卷。其第四卷。婁安道附錄也。卷首載李待制𧸗瘧論。故醫藏目錄。誤為𧸗所著。
〔澹寮集驗秘方〕十五卷,存
自序略曰。早歲南遊。輒刊瘴瘧諸方於嶺表。或謂可以濟人緩急。茲復以生平所取雜方。編次門類。以鄙見質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後復俾一切人知病。是眾生良藥。皆猶藥王上。而頓悟味因。余之願得矣。至元癸未解制後五日。汝川釋繼洪書。
〔許氏(國禎)御藥院方〕十一卷,存
高鳴序曰。聖朝以三代相生養之道。域民於仁壽。唯血氣之屬。不能無病。又立醫師。掌醫之政令。如周制而加詳焉。醫之術固深。大概已效之方。為前人所寶藏者。尤為難得。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求其遺亡。而附益之。
將宏肆流傳。俾人人如在良醫左右。余嘉其用心。從而敘述之。自仲景傷寒論。論證處方之後。後世以方為書者。無慮數百家。至御藥院。號稱大備。蓋裒集諸家之善。而增損持擇。雖湯液齊和。昭然無纖介畸件。殆與黃帝內外經。扁鵲八十一難相表裡。其功用豈淺淺哉。云起太山。
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請以是觀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學士河東高鳴序。
元史曰。許國禎。曲沃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金末避兵嵩州永寧縣。河南平。歸寓太原。元世祖在潛邸。以醫徵至瀚海。留守。掌醫藥。莊太后有疾。國禎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嘗上疏。
言節財賦。禁服色。明法律。嚴武備。設諫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凡所薦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諡忠憲。後追封薊國公。
按,先子曰。是書。舊逸撰人名氏。高鳴序云。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云。元史許國禎傳。世祖即位。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祐三年也。據此。其書系於太宗朝所集。高序成於至元四年。
白話文:
可以根據年齡、體質的胖瘦、身分貴賤的不同,以及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個人喜好、情緒變化、勞動程度等差異來調整用藥。這樣才能順應個體的狀況,避免不適合的因素,掌握陰陽升降的關鍵,不讓山川風氣等外在環境侵襲,使每個人都能健康地活到天年。
婁安道說:觀察各種病症都會發熱,不能都歸咎於瘴氣。因此我整理了八種常見的病症,並標示出其最典型的特點,方便分析,讓醫生能針對病因來治療。尤其北方人剛到南方,或偏遠地區,當地的醫生對疾病的理解可能既詳細又偏差,一時之間無法掌握狀況,常一概用瘴氣來解釋。這反而會讓大家誤以為是醫書有錯。如果能留意這些細節,或許可以減少一些非正常死亡的情況。希望同道中人能一起發揚這個觀點。我還附上東垣的藥性譜在後面,方便大家參考開藥。
這本書原本有三卷,第四卷是婁安道增補的。卷首收錄了李待制所著的瘧疾論,所以醫學目錄錯誤地將這本書歸為李待制所著。
《澹寮集驗秘方》共十五卷,現存。
自序大致寫道:我年輕時到南方遊歷,曾將一些治療瘴氣和瘧疾的藥方刊印在嶺南地區。有人說這些藥方可以幫助人解除病痛。現在我又將我一生收集的各種藥方,按類別整理出來,用我粗淺的見解與同道中人交流。如果能減輕大家的疾病痛苦,然後讓大家了解疾病,這就像給眾生良藥,都像藥王一樣,可以頓悟醫藥的真諦,這就是我的願望。至元癸未年解職後五天,汝川釋繼洪寫下這篇序。
《許氏(國禎)御藥院方》共十一卷,現存。
高鳴的序言說:本朝效法三代重視人民福祉的傳統,使人民得以健康長壽。但人難免生病,所以設立醫師來管理醫療事務,比周朝的制度更加詳細。醫術雖然深奧,但前人累積下來的有效藥方更為珍貴。太醫提點榮祿許公和幾位同僚,將御藥院壬寅年刊印的藥方書重新整理,訂正錯誤、補足缺漏、尋回遺失的部分並加以增補。
他們希望廣為流傳,讓每個人都能像有良醫在身邊一樣。我讚賞他們的用心,所以寫下這篇序。自從仲景的《傷寒論》提出辨證論治和處方之後,後世以藥方為書的著作有數百家。但御藥院的藥方號稱最為完備,它匯集了各家之長,經過增刪和選擇,使藥湯劑的配伍都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差錯,可以和黃帝的《內經》、《外經》及扁鵲的《八十一難》相提並論。其功用實在不小。就像太山雲起,瞬間就遍布天下。有識之士,請仔細觀察這本書吧。至元丁卯年八月九日,翰林直學士河東高鳴作序。
《元史》記載:許國禎,曲沃人,博學多聞,尤其精通醫術。金朝末年,為了避戰亂,他遷居到嵩州永寧縣。河南平定後,他回到太原。元世祖還在潛邸時,就因為他的醫術而被徵召到瀚海。他被留下來負責醫藥事務。莊太后生病,許國禎如期將她治癒。世祖即位後,授予他榮祿大夫,擔任太醫院院事,賜予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升任禮部尚書。他曾上書,提出節省財政開支、禁止穿著奢華服飾、嚴明法律、加強軍備、設立諫官、調整衛兵配置、興辦學校、建立朝儀等許多建議,許多都被採納。他所推薦的人都是有名望的賢士。世祖很欣賞他,於是任命他為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他去世時享年七十六歲,特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號忠憲,後來追封為薊國公。
根據先父所說,這本書原先遺失了作者的名字。高鳴的序言說:太醫提點榮祿許公和幾位同僚,將御藥院壬寅年刊印的藥方書重新整理,訂正錯誤、補足缺漏。而《元史》中許國禎的傳記記載,世祖即位後才授予他榮祿大夫,擔任太醫院事。考證壬寅年,是元太宗十四年,相當於宋淳祐三年。由此可知,這本書是在太宗年間收集的,而高的序言是在至元四年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