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七 (9)

1. 方論(五十五)

因擊節而嘆曰。痘疹證治。以彼所重若此。然素難略而不載。仲景語而不詳,此後陳錢二氏。或主攻。或主補。各守其說。意不無偏觭。鮮有括囊而得其要領者。子是之集。折衷融貫。成一家言。可稱完書矣。是不可以不傳。其以付之剞劂氏令子之苦心。不至湮沒。而且以嘉惠將來。

俾有所持循。毋委命庸醫。而嬰童得全其天年也。則不佞校刻博愛之初心哉。君姓陰。名有瀾。九峰其別號也。嗜學好修。常從吾鄉胡郭鄒諸君子問業。而有得者。不獨以醫振江之南北已也。時萬曆壬寅中元日。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豫章生父劉曰梧書於姑孰之大微堂。

〔稀痘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吳氏(洪)痘疹會編〕明志十卷,未見

〔何氏(洛英)痘疹發微〕一卷,存

自敘曰。管公明有言。善易者不論易。蓋變易乃所以為易。執而不變。即宏羲先天。猶屬贅畫。而況區區論說乎。醫亦宜然。余夙多病。雅志岐黃。獨於幼科懵焉。適子女患痘。委之族醫。不問寒熱。率投方劑。余時心知其非。而未有以難。遂兩傷於虎。痛憤悒鬱。日取諸家小兒方書。

究其肯窾。久之恍若有得。乃識古人治痘。氣血表裡虛實。酌量變化。本自昭然。而醫固未諳也。晚歲得子頗艱。復值痘疹流行。家人聳於疇昔。五色無主。余獨閉門謝諸醫。自以所諳。消息藥餌。雖數濱危險。次第應手皆起。里人往往轉相詫告。攜幼稚就余。余為隨證裁方。

若多奇中。一時謬共推與。謂善醫痘。而實非敢以醫痘名也。不過曉其變通云爾。會令留滯都門。司寇大夫陳公命余。著為一編。以備啞科採擇。而國手貞一吳君復以公命從臾之。余辭不獲。乃稍疏其大指。題曰痘疹發微。嗟乎。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古大醫王。

尚因病施藥。以度眾生。矧痘症顛末。變幻匪一。徒執一以應無窮。烏能有濟。宜往者令余之傷於虎也。然余既著此編。而更以綺語。曲為辯論。得無悖於公明旨乎哉。余又養之贅矣。甲辰夏五月望日。汝南何洛英書於長安邸中。

〔龔氏(居中)小兒痘疹醫鏡〕二卷,存

〔聶氏(尚恆)活幼心法〕醫藏目錄二卷,存

小引曰。醫之道。肇自神農。而源於黃帝。其來尚矣。而黃帝曰。幼小者。吾不能知也。以是知治幼之難。雖聖人之神明。有不遍也。夫人之生也。無論賢愚貴賤。孰不由幼小而長成。當其幼之時。不能保其無疾。則治之不可無法也。至於痘疹自襁褓而上。人人皆不能免。則治之法。

尤不可不精也。然而白今以歷溯之於古。治幼之法甚疏。而治痘之法尤疏。雖自古明哲之士。著論立方。猶未得其竅妙。而況其下焉者乎。世之庸醫。任其陋識以用藥。世人不知。而過聽之。其夭害生靈也。不可勝計。世之腐儒。率其淺見以著書。世人不察。而誤用之。其夭害生靈也。

白話文:

因為拍案讚嘆說,這本關於痘疹的書,作者如此重視,實在很難略過不提。張仲景的著作中沒有詳細說明,後來的陳氏和錢氏兩位醫家,一個主張攻邪,一個主張補正,各自堅持己見,不免有偏頗之處,很少有人能全面掌握重點。這本書匯集各家觀點,加以折衷貫通,自成一家之言,可以稱得上是完整之作。實在不應該不加以傳播,所以將它交付給工匠刊刻,使作者的苦心不至於被埋沒,並且可以造福後世,讓他們有所遵循,不要把孩子的性命託付給庸醫,讓兒童能夠安享天年。這就是我校刻這本書、發揚博愛之心的初衷啊!這位作者姓陰,名有瀾,號九峰,他熱愛學習,勤於修身,經常向我們家鄉的胡、郭、鄒等各位賢達請教,並且有所得,他不只是憑藉醫術在江南北方聲名遠播。時值萬曆壬寅年仲元節,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豫章人劉曰梧,於姑孰的大微堂寫下這段話。

[醫書目錄中記載的《稀痘方》]一本,未見此書。

[明代吳洪所著的《痘疹會編》]十卷,未見此書。

[何洛英所著的《痘疹發微》]一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管公明曾說過,善於研究《易經》的人不談論《易經》,因為《易經》的變易才是它的精髓,如果執著於不變,即使是伏羲的先天之卦,也只是多餘的描繪,更何況是區區的理論呢?醫學也應該如此。我過去身體不好,一直嚮往岐黃之術,唯獨對幼科一竅不通。剛好兒女得了痘疹,我將他們託付給族裡的醫生,他們不問寒熱,隨便開藥。我當時心知不對,卻又沒辦法反駁,結果兩個孩子都受到傷害,我既痛苦又憤恨,於是每天研讀各家小兒科的書籍,仔細研究其中的精髓。經過很久,我好像有所領悟,明白了古人治療痘疹,是根據氣血表裡虛實,酌情變化用藥,本來就很清楚明白,只是庸醫不了解罷了。晚年我好不容易才有了兒子,又遇到痘疹流行,家人都因為過去的經驗感到恐懼,慌亂不知所措。我獨自關門謝絕所有醫生,自己憑藉所學,小心斟酌用藥。雖然數次瀕臨危險,但最後都能順利痊癒。鄉里的人們都互相轉告,帶孩子來找我治療。我根據病症開方,大多都能奇效,一時之間大家都誤傳我擅長醫治痘疹。其實我不敢以專醫痘疹聞名,只是懂得變通罷了。當時我被留滯在京城,司寇大夫陳公命令我寫成一本書,以供啞科醫生參考。國手吳貞一先生也奉公之命勸說我。我推辭不了,只好略述大綱,題名為《痘疹發微》。唉,人們的疾病多種多樣,而醫生所缺乏的是對醫道的理解。古代的大醫王,尚且要根據病症用藥,以救度眾生。何況痘疹的變化多端,如果只執著於一種方法來應對無窮的變化,又怎能有效呢?這就是我以前的子女被庸醫所害的原因啊!但我既然寫了這本書,如果再用華麗的言辭,曲意辯論,豈不是違背了管公明的宗旨嗎?我這不是又在畫蛇添足了嗎?甲辰年五月十五日,汝南人何洛英在長安的住處寫下這段文字。

[龔居中所著的《小兒痘疹醫鏡》]二卷,現存。

[聶尚恆所著的《活幼心法》]醫書目錄二卷,現存。

小引說:醫學之道,起源於神農,發展於黃帝,歷史悠久。但黃帝說過:「幼小的人,我不能了解他們。」由此可知治療幼兒的困難,即使是聖人的智慧,也無法面面俱到。人從出生開始,無論賢愚貴賤,都是從幼小成長起來的,當他們年幼時,不能保證不會生病,因此治療幼兒必須要有方法。至於痘疹,從襁褓到長大,人人都有可能感染,因此治療的方法,更不可不精通。然而從古至今,治療幼兒的方法非常稀少,而治療痘疹的方法更是稀少。即使是古代的賢哲之士,雖然著書立說,仍然未能掌握其中的奧妙,更何況那些水平更低的人呢?世上的庸醫,憑藉淺薄的見識來用藥,世人不了解,盲目聽從他們,他們所造成的傷害,實在是無法計算。世上的腐儒,用他們膚淺的見解來著書,世人不加察覺,誤用他們的書,他們所造成的傷害,同樣是無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