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8)
卷四十一 (8)
1. 方論(十九)
四庫全書提要曰。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惟新唐書藝文志。
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觀晁公武讀書志。稱隋巢元方等撰。足證舊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則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字之誤。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
如止五卷。不應目錄有一卷矣。此本為明汪濟川方礦所校。前有宋綬奉敕撰序。考玉海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模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是其事也。書凡六十七門。
一千七百二十論。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王燾外臺秘要諸論。多本此書。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諸候。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證。第二十六卷。貓鬼病候。見於北史及太平廣記者。亦惟周齊時有之。皆非唐以後語。其為舊本無疑。其書但論病證。不載方藥。蓋猶素問難經之例。
惟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亦不言法出誰氏。考隋志。有導引圖三卷。注曰。立一。坐一。臥一。或即以其說編入歟。讀書志。稱宋朝舊制。用此書課試醫士。而太平興國中。集聖惠方。每門之首。亦必冠以此書。蓋其時去古未遠。漢以來經方脈論。存者尚多。又裒集眾長。
共相討論。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後人之所能及。內經以下。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書外。此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證治之津梁矣。王偉青岩叢說。嘗議其唯知風寒二氣。而不著濕熱之說。以為疏漏。然病機萬變。前人所未及言。經後人闡明者甚多。不可以一節病是書也。
按友人山本恭庭(允)作諸病源候論疏證五十卷。解題一篇。詳確可喜。蓋其言曰。今本謬誤。固已甚矣。且外臺秘要引。有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傷寒毒攻眼候。(今本有與此題目相同。其文即異)。重下候。聖惠方。引有食癇候。醫心方引有小兒鬼舐頭候。考之今本。並無所見。
癭瘤門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狐臭候。漏掖候。並與題目不相涉。知是他篇錯文。則其所脫佚。亦不止五候也。三因方曰。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餘件。蓋為示病名也。是陳言所見。應天聖官刊。其所謂即本書原數。而今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論。其為殘闕亦明矣。
且張從正儒門事親。引是書卷三十七帶下候文曰。巢氏內篇四十四捲雲云。此知原有內外之篇目。其卷第亦不同也。不知今本何以差錯至此云。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說:巢氏的《諸病源候論》共有五十卷,是隋朝大業年間,由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奉皇帝詔令編撰的。考證《隋書·經籍志》,記載有《諸病源候論》五卷,以及《目》一卷,是吳景賢所撰寫的。《舊唐書·經籍志》則記載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作者是吳景。這兩部史書都沒有提到巢氏的名字。到了《宋史·藝文志》則記載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卻沒有吳氏的書。只有《新唐書·藝文志》同時記載了這兩本書,書名和卷數都相同,不應該有如此重複的情況。我懷疑當時這本書本來是官方編寫的,巢元方和吳景分別擔任監修和編撰的工作,所以有時書名會題上吳景的名字,有時則題上巢元方的名字,實際上只有一本書。《新唐書》可能是不小心重複記錄了。觀察晁公武的《讀書志》,說這本書是隋朝巢元方等人撰寫的,這就足以證明舊版本所列的作者不只一人。這樣看來,《隋書》中吳景寫成吳景賢,可能是「賢」字是「監」字的錯誤。而記載為五卷,也應該是少了一個「十」字。
如果只有五卷,就不應該還有目錄一卷了。現在這個版本是明朝汪濟川、方礦校對的。前面有宋綬奉皇帝詔令寫的序。考證《玉海》記載,天聖四年(宋仁宗年號)十月十二日,朝廷下令讓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和《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又下令國子監雕版印刷頒行,並詔令學士宋綬撰寫《病源序》。這些都是史實。這本書總共有六十七個門類,一千七百二十個論述。陳振孫的《書錄解題》說,王燾的《外臺秘要》中的許多論述,都出自這本書。現在仔細對照,的確如此。另外,第六卷的《解散諸候》是為那些服用寒食散的人而寫的,這種病症只在六朝時期有。第二十六卷的《貓鬼病候》,在《北史》和《太平廣記》中都有記載,也只在周朝和齊朝時才有。這些都不是唐朝以後會出現的說法,由此可見這本書是舊本無疑。這本書只討論病症,不記載藥方,大概是和《素問》、《難經》一樣的體例。
只是在許多病症的最後,都附有導引的方法,卻沒有說明方法是出自哪一家。考證《隋書》記載有《導引圖》三卷,並註解說:站立姿勢的導引圖一卷,坐姿的導引圖一卷,臥姿的導引圖一卷。或許是將這些內容編入了這本書。 《讀書志》說,宋朝舊的制度是用這本書來考試醫生的。而且在太平興國年間編撰的《聖惠方》,每門的開頭也都一定會引用這本書。這大概是因為當時離古代還不算太遠,漢朝以來的經方脈論還保存很多,又收集了各家的長處,共同討論,所以這本書的內容既深奧又精闢,不是後人所能比得上的。在《內經》之後,除了張機、王叔和、葛洪等幾位醫家的著作外,這本書是最古老的。探究它的主旨要義,也可以說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王偉的《青岩叢說》曾經批評這本書只知道風寒二氣,而沒有提到濕熱的說法,認為這是疏漏。但是疾病的變化萬千,前人沒有提到的,經由後人闡明的情況很多,不能因為一個缺點就貶低這本書。
我的朋友山本恭庭(字允)寫了《諸病源候論疏證》五十卷和一篇解題,內容詳盡準確,令人欣喜。他說,現在流傳的版本錯誤很多。而且《外臺秘要》引用了《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傷寒毒攻眼候》(現在這個版本有相同的題目,但內容不同)、《重下候》;《聖惠方》引用了《食癇候》;《醫心方》引用了《小兒鬼舐頭候》。但現在這個版本中都找不到這些內容。癭瘤門中的《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狐臭候》、《漏掖候》等,都與標題不相關,可以知道是其他篇章的錯文。由此可見,它所遺失的內容,絕對不只五個。 《三因方》說,《巢氏病源》共列舉了一千八百多項病症,大概是為了顯示病名。這是陳言所看到的。應該是天聖年間官方刊刻的版本,它所說的才是這本書原來的數量。而現在這個版本只有一千七百二十六個論述,很明顯是殘缺的。
而且,張從正的《儒門事親》引用這本書第三十七卷的《帶下候》時說:「巢氏內篇四十四卷云云。」由此可知,這本書原來有內外篇之分,而且卷數也不同。不知道現在這個版本的錯誤為什麼會這麼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