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7)

1. 方論(十九)

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已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於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諸病源候論者,隋大業中大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

會粹群說,沉研精理。形脈之證,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鑱橋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逮令搜採,益窮元本。

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後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大哉!味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疏,莫探秘頤。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揚勤衄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趙希弁曰。巢氏病源候論五十卷。上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業中被命,與諸醫共論眾病所起之源。皇朝昭陵時,詔校本刻牘頒行。宋綬為序。

陳振孫曰。巢氏病源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六年也。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按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可以參校。

王應麟曰。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

呂復曰。病源論五十卷,乃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敕撰集。原諸病候,而附以養生導引諸法。裒成一家之書,醇玼相混,蓋可見矣。宋之監暑,乃用為課試。元復循襲,列醫門之七經。然附會雜揉,非復當時之舊。具眼者當自見之。吳景賢亦作病源一書,近代不傳。

郎瑛曰。巢氏病源一書,論證論理,可謂意到而辭暢者矣。予嘗惜其常時元方不附方藥。使再具之,體用俱全,是書真不可及也。(七修類稿)

王禕曰。巢元方著病源候論,王冰撰天元玉冊。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二氣,而不著濕熱之說;冰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而不通。此其失也。(青岩叢說)

朱彝尊跋曰。上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奉敕,與諸醫共論疢疾所起之源,及九候之要。太業六年書成,進於朝。論凡一千七百二十篇,言之詳矣。隋唐經籍志,不著於錄;而宋志有之。蓋太平興國中,命王懷隱、王祐、陳昭遇等,進聖惠方。每部取元方之論冠其首。神宗以之,課試醫士。是編始大顯於時。書錄解題,謂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考宋制醫,以巢氏論,與千金翼,同目為小經;而千金方不與。然則今所傳孫真人書,殆未足深信矣。(曝書亭集)

白話文:

療效神奇,能提前五天預知疾病,經過三次驗證而讓人信服,這難道不是探究疾病根源的奧妙,以及用意的詳盡周密嗎?診斷的教導,起源於軒轅黃帝,中古以來,相關的論著非常繁多。仔細思考其中的精髓,廣泛地造福大眾,於是朝廷頒布命令,廣泛諮詢老臣宿將,向上參考經典,旁採各種奇特的醫術,發掘皇家藏書的奧秘,命令中醫機構進行校對。例如《諸病源候論》,是隋朝大業年間,由太醫巢元方等人奉旨編撰的。

它匯集了各種學說,深入研究精微的醫理,將各種疾病的形狀、脈象都詳細記錄,明確指出居住環境、情慾、風濕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也說明了使用針灸、導引、湯藥、熨燙等治療方法的適宜情況。這確實是醫學的典範,也是診察疾病的途徑。朝廷將此書作為醫學考核的依據,因此它也經常被使用。之後,朝廷命令將此書與《難經》、《素問》一同雕版印刷,傳播到各地,這是為了弘揚祖宗的訓誡,推廣養育百姓的恩惠,彌補農經中的醫學知識缺失,將有效的藥方頒布到各地。朝廷還要求廣泛採集醫學知識,以便更加深入地探究醫學的根本。

方論的要旨已經闡述完畢,醫師用藥的功效也已經完備,這將使後學者能夠細心而溫柔地對待病人,觀察病情絲毫不差,做到心手相應,療效確切。偉大啊,嘗遍百草來拯救病患的人,這是古代帝王的盛德;憂慮哪怕一人沒有得到妥善照顧的,這是古代聖明的君王的心意。平息疾病的困擾,使人民健康長壽,這是上古聖賢愛護百姓的宗旨,難道還不夠篤厚嗎?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人,校對完畢後,將此書繕寫呈獻給朝廷,於是請我(作者)為此書作題辭。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探究其中的奧秘,只能表達先賢著書的深意,用來勉勵後人,發揚他們勤勉仁愛的精神,以彰顯其廣大庇佑的功德。謹此為序。

趙希弁說:巢氏《病源候論》五十卷,是隋朝巢元方等人撰寫的。巢元方在大業年間奉命,與其他醫生共同探討各種疾病的根源。唐朝昭陵年間,朝廷下詔校對此書,雕版印刷頒行天下。宋綬曾為此書作序。

陳振孫說:巢氏《病源論》五十卷,是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撰寫的,成書於大業六年。此書只論述病證,不記載方藥。如今考察《千金方》等醫書,很多都是以本書為藍本。從事醫學的人可以參考對照。

王應麟說: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朝廷命令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以及巢氏《元方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命令國子監摹印頒行。朝廷還詔令學士宋綬撰寫《病源序》。

呂復說:《病源論》五十卷,是隋朝大業年間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奉旨撰寫的。它探討各種疾病的病因,並附帶養生導引的方法,匯集成一家之言。內容有精華也有瑕疵,可見一斑。宋朝的醫學機構將此書作為考核醫學生的教材,元朝也沿用此法,將其列入醫學經典之一。然而後世的內容多有附會雜揉,已非原貌。有見識的人自然能夠辨別。吳景賢也曾撰寫一本名為《病源》的醫書,但近代已經失傳。

郎瑛說:巢氏《病源》一書,論述病證,闡明醫理,可謂意到辭達。我曾經覺得可惜的是,巢元方當時沒有附上藥方,如果能補上藥方,那麼此書就體用兼備,無與倫比了。(出自《七修類稿》)

王禕說:巢元方著有《病源候論》,王冰撰寫了《天元玉冊》,他們的醫學理論都有所依據。然而元方只談論風寒二氣,沒有提及濕熱的說法。王冰推崇五運六氣的變化,但問題在於論述過於執著,反而變得不通。這都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出自《青岩叢說》)

朱彝尊跋文說:以上所說的《諸病源候論》五十卷,是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奉旨,與眾多醫師共同探討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診斷的要點。此書於大業六年完成,並呈獻給朝廷,共有一千七百二十篇,內容非常詳盡。《隋唐經籍志》沒有收錄此書,而《宋史》則有記載。大概在太平興國年間,朝廷命令王懷隱、王祐、陳昭遇等人進獻《聖惠方》,每部都以元方的論述作為開頭。

神宗皇帝用此書來考核醫學士,此書才開始在當時顯赫一時。《書錄解題》說《千金方》的許多理論都源自此書。考究宋朝的醫學制度,巢氏的《病源論》與《千金翼》被並列為“小經”,而《千金方》則沒有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見,現在流傳的孫思邈的著作,恐怕不值得深信。(出自《曝書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