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6)

1. 方論(十九)

〔亡名氏集驗方〕隋志十二卷,佚

〔名醫集驗方〕隋志六卷(舊唐志。作三卷。)佚

〔謝氏(士泰)刪繁方〕(唐志。作謝士太。)隋志十三卷,佚

〔吳氏(闕名)山居方〕隋志三卷,佚

〔亡名氏新撰藥方〕隋志五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一卷。)佚

〔釋氏(莫滿)單復要驗〕隋志二卷,佚

〔釋氏(道洪)方〕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雜療方〕隋志十三卷,佚

〔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佚

〔趙婆療漯方〕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療百病散〕隋志三卷,佚

〔大略丸〕隋志五卷,佚,

〔靈壽雜方〕隋志二卷,佚

〔宋氏(俠)經心錄〕(宋志。作治風經錄。不著撰人名氏。)隋志八卷(本朝現在書目。作六卷。舊唐書本傳。作十卷。宋志。作五卷。)佚

舊唐書本傳白。宋俠者。□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亦以醫術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經心錄十卷。行於世。

〔龍樹菩薩藥方〕隋志四卷,佚

〔西域諸仙所說藥方〕隋志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佚

〔香山仙人藥方〕隋志十卷,佚

〔西域波羅仙人方〕隋志四卷,佚

〔西域名醫所集要方〕隋志四卷,佚

〔婆羅門諸仙藥方〕隋志二十卷,佚

〔婆羅門藥方〕隋志五卷,佚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隋志二卷目一卷本三卷,佚

〔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十卷,佚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四卷本五卷闕,佚

〔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單要方〕(隋志。無隋煬帝敕撰字。今據唐志錄之。)隋志三百卷(唐志。作十六卷。)佚

〔四海類聚方〕隋志二千六百卷,佚

〔許氏(澄)備急單要方〕隋志三卷(本朝現在書目。作新錄單要方五卷。魏孝澄撰。)佚

隋書許智藏傳曰。宗人許澄。亦以醫術顯。父奭。仕梁。太常丞中軍長史。隨柳仲禮入長安。與姚僧坦齊名。拜上儀同三司。澄有學識。傳父業。尤盡其妙。歷尚藥典御。諫議大夫。封賀川縣伯。父子俱以藝術。名重於周隋二代。

〔吳氏(景賢)諸病源候論〕(唐志無賢字)隋志五卷目一卷(唐志作五十卷)佚

〔巢氏(元方)諸病源候論〕新唐志五十卷,存

宋綬序曰。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沴。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裡。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疢苦。佇嘉醫之極濟。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阨。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大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慘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

白話文:

方論(十九)

佚失的醫方書籍:

  • 《亡名氏集驗方》:隋朝時有十二卷,現已失傳。
  • 《名醫集驗方》:隋朝時有六卷(舊唐書記載為三卷),現已失傳。
  • 《謝氏(士泰)刪繁方》:唐朝時的書籍(唐書記載為謝士太),隋朝時有十三卷,現已失傳。
  • 《吳氏(闕名)山居方》:隋朝時有三卷,現已失傳。
  • 《亡名氏新撰藥方》:隋朝時有五卷(現今書籍目錄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 《釋氏(莫滿)單復要驗》:隋朝時有二卷,現已失傳。
  • 《釋氏(道洪)方》:隋朝時有一卷,現已失傳。
  • 《亡名氏雜療方》:隋朝時有十三卷,現已失傳。
  • 《雜藥酒方》:隋朝時有十五卷,現已失傳。
  • 《趙婆療漯方》:隋朝時有一卷,現已失傳。
  • 《亡名氏療百病散》:隋朝時有三卷,現已失傳。
  • 《大略丸》:隋朝時有五卷,現已失傳。
  • 《靈壽雜方》:隋朝時有二卷,現已失傳。
  • 《宋氏(俠)經心錄》:(宋書記載為《治風經錄》,未註明作者姓名)隋朝時有八卷(現今書籍目錄記載為六卷,舊唐書本傳記載為十卷,宋書記載為五卷),現已失傳。
  • 舊唐書本傳中記載,宋俠是□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以醫術聞名,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寫《經心錄》十卷,流傳於世。
  • 《龍樹菩薩藥方》:隋朝時有四卷,現已失傳。
  • 《西域諸仙所說藥方》:隋朝時有二十三卷正文和一卷目錄,共二十五卷,現已失傳。
  • 《香山仙人藥方》:隋朝時有十卷,現已失傳。
  • 《西域波羅仙人方》:隋朝時有四卷,現已失傳。
  • 《西域名醫所集要方》:隋朝時有四卷,現已失傳。
  • 《婆羅門諸仙藥方》:隋朝時有二十卷,現已失傳。
  • 《婆羅門藥方》:隋朝時有五卷,現已失傳。
  •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隋朝時有二卷正文和一卷目錄,共三卷,現已失傳。
  • 《乾陀利治鬼方》:隋朝時有十卷,現已失傳。
  •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隋朝時有四卷正文和一卷闕失,共五卷,現已失傳。
  • 《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單要方》:(隋書中無「隋煬帝敕撰」字樣,現依據唐書記載)隋朝時有三百卷(唐書記載為十六卷),現已失傳。
  • 《四海類聚方》:隋朝時有二千六百卷,現已失傳。
  • 《許氏(澄)備急單要方》:隋朝時有三卷(現今書籍目錄記載為《新錄單要方》五卷,魏孝澄撰寫),現已失傳。
  • 隋書《許智藏傳》中記載,許智藏的族人許澄也以醫術顯著,他的父親許奭曾任梁朝太常丞、中軍長史,跟隨柳仲禮進入長安,與姚僧坦齊名,被授予上儀同三司的官職。許澄很有學問,繼承了父親的醫術,尤其精通,歷任尚藥典御、諫議大夫,封為賀川縣伯。父子二人都因為醫術高明,在周朝和隋朝享有盛名。
  • 《吳氏(景賢)諸病源候論》:(唐書無「賢」字)隋朝時有五卷正文和一卷目錄(唐書記載為五十卷),現已失傳。

現存的醫學書籍:

  • 《巢氏(元方)諸病源候論》:新唐書記載有五十卷,現今仍然存在。
  • 宋綬的序言中提到,人體的健康要協調六氣,失衡就會導致疾病。醫學的目的在於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通過妥善的治療來恢復健康。醫生應該能夠區分三部九候的脈象,辨別五聲五色的變化,了解身體內外的盈虛狀況,判斷病情的躁動與靜止,明白病情的發展趨勢,謹慎地進行治療。這樣才能輔助生命,有益於國家的治理。國家重視各項職責,醫術也屬於官府的職責之一。皇帝繼承前代的法度,遵循母親的教誨,重視教化,洞察隱秘,恩澤萬物,關心人民的疾苦,希望能夠找到最好的醫術來救治他們。考慮到國土廣闊,基層的醫療條件落後,從醫的人很少有精通醫術的,傳授醫術的人也常常有錯誤。醫書不全,學習醫術的年限也不夠,有些醫者只憑自己的臆想,隨意治療,會對病人的健康造成很大損害。因此,應該重視醫術,選擇醫術高明的醫生,這樣才能夠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