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四 (6)

1. 方論(五十二)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夫子之嘆。蓋嘆魯也。然而天下後世。豈止一魯而已哉。滔滔者皆是也。東漢人物。如第五倫者。悃愊無華。質直好義。似若可喜也。意其設心,必有大過人者。至於或人問之。以有私乎。倫則曰。吾兄之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

吾子有疾。雖不省視。終夕不寐。自以謂不能無私。夫以兄之子尚若爾。況他人之子乎。以第五倫尚若爾。況下倫一等者乎。宜乎夫子之嘆之也。今公之為是書。使天下之為父兄者。舉無子弟之戚。少有所養,老有所終。家藏此書。交相授受。慶源無窮。其為利顧不博哉。以此知公之存心。

非特無愧於今之人。抑亦無愧於古之人矣。紹興二十年九月幾望謹序。

樓瓙跋曰。庚午秋仲潭帥劉方明以疾不起。僕攝帥事。問諸府人。公治潭久。凡所興立。不為苟且計。得無有肇端既閎。偶未就者。於是以幼幼新書來告。索而觀之。則古今醫家之書。若方與論。為嬰孺設者。無不畢取。包並總統。類聚而條分之。如適通寰。百貨具在。如開藏室。

群玉粲然。隨所宜用。必厭其求。噫。昔好事人。得一名方。櫝藏謹守。雖父子誓以不傳。方明於此。顧能窮探博取。萃為成書。鋟版流通。與世共寶。則其用心亦仁矣哉。因命趣工。以成其美。又集舊傳宜子諸方。列繫於下。為第一通云。

石才孺後序略曰。褐陽劉公帥荊湘,嘗命編集古今醫書中小兒方劑之說。為一書。總四十卷。目曰幼幼新書。既成三十八卷。而疾不起,漕使四明樓公實繼其政。乃曰。前之美不可不成。因命亟迄其事。因合後二卷為一。復纂歷所求子方論為一卷。冠其篇首。閱月而書成。噫。可謂盡矣。

陳振孫曰。幼幼新書五十卷。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集刊未畢而死。徐瓙壽卿以漕攝郡趣成之。

曾世榮曰。調理嬰孩小見。上古黃帝未有言著。鬼臾區云。謂小兒受病。令是一門。故不載素問。始自巫人顱囟經。篇章三舉。自後智者繼述本末。世傳諸家之善。經進詳要旨證準繩之者。凡八十一家。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廣收其文。專入編集。目曰幼幼新書。四十冊。僅數十萬。

排列名方。似涉繁碎。猶如元帥要退伏兵。欲以一箭敗陣。乃定太平。彼時求選一夫善射。急於百萬軍眾。皆張弧矢。以待比較優劣。臨機對壘。就敵之勢。不可得而用之。奇正退其潛伏。猶據再三。乃非良將者耶。臨時檢閱。審較可否其效驗。正由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學醫之士。若不究竟胸次。了了肘後。簡往直截。扶危之功。若也取次緩慢。智意不逮。彷徨之久。出不得已。肆意而設。自不知慚而且愧。有如馬服子強戰。無不失利。(活幼口議)

白話文:

大道隱沒不行,天下就成了以家為單位,各人只親愛自己的親人,各人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孔子的感嘆,大概是在感嘆魯國吧。然而天下後世,難道只有一個魯國這樣嗎?到處都是這樣啊。東漢的人物,像第五倫這樣的人,心地忠厚樸實,沒有虛華,正直而且喜好義氣,看起來好像值得稱讚。猜想他內心的想法,必定有超過常人的地方。等到有人問他,是不是也有偏私?第五倫就說:「我哥哥的兒子生病,常常一夜之間跑去看他十多次,安頓好他才去睡覺。我的兒子生病,即使不去看他,也是整夜睡不著。自己認為不能說沒有偏私。」連哥哥的兒子都這樣了,更何況是其他人的兒子呢?連第五倫都這樣了,更何況是比他品德差的人呢?所以孔子才要感嘆啊!現在您編寫這本書,使天下為人父兄的人,都能夠沒有子弟生病的憂慮,年幼的能得到照顧,年老的能有個歸宿。家家戶戶都收藏這本書,互相傳閱,福澤綿延不絕,這樣帶來的利益難道不大嗎?由此可知您存心善良,不只對得起當代的人,也對得起古代的人了。紹興二十年九月快到十五時,謹序。

樓瓙題跋說,庚午年秋天,潭州知州劉方明因病去世,我代理知州職務。我問當地的官吏百姓,劉公治理潭州很久,凡是他興辦的事,都不是苟且隨便的,是否還有開頭很好,但還沒完成的事?於是他們就拿來《幼幼新書》告訴我,我拿來看了看,發現這本書收集了古今醫家的著作,像是處方和醫論,凡是為嬰幼兒設立的,沒有不全部採納的,包羅萬象,分類整理,好像暢通無阻的道路,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又好像打開藏寶室,琳瑯滿目的寶玉展現在眼前,隨時都可以取用,一定可以滿足需求。唉,過去喜歡好事的人,得到一個有名的藥方,就用木匣子藏起來,謹慎地守護,即使是父子之間也發誓不外傳。劉方明卻能深入探究廣泛蒐集,整理成書,雕版印刷,流通於世,與大家共同珍惜,他的用心真是仁厚啊!因此命令工匠趕快完成這件事,又蒐集以前流傳下來的關於生育的藥方,列在後面,作為第一篇。

石才孺後序大概說,褐陽人劉公在荊湘擔任長官時,曾經命令編輯古今醫書中小兒的藥方,寫成一本書,總共四十卷,命名為《幼幼新書》。書寫到三十八卷時,劉公就因病去世了,漕運使四明人樓公接替他的職位,就說:「前任的美好事業不能不完成。」於是命令趕快完成這件事,將後面的兩卷合併成一卷,又整理收集求子藥方和醫論成一卷,放在書的首篇。經過一個月,這本書就完成了。唉!可以說是盡善盡美了。

陳振孫說,《幼幼新書》五十卷,是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寫的,書籍還沒刊印完成他就去世了。徐瓙壽卿以漕運使的身份代理郡事,催促完成這本書。

曾世榮說,關於調理嬰兒方面,上古黃帝沒有明確的記載。鬼臾區說,認為小兒生病,自成一門學問,所以沒有記載在《素問》中。開始從巫醫的顱囟經開始,篇章大約提到三次,之後有智慧的人繼承闡述,世代流傳各家的精華,經過詳細研究要點、驗證準則的人,共有八十一家。近代的湖南潭州周宅,廣泛收集這些文章,專門加以編輯,命名為《幼幼新書》,共四十冊,數十萬字。排列各種名方,似乎過於繁瑣,就像元帥要擊退埋伏的敵軍,想要一箭致勝,平定天下。這時要選一個善射的人,比百萬大軍還重要。大家都要張弓搭箭,等待比較誰的優劣,臨機應變,根據敵軍的形勢,不可隨意使用。奇襲和正面攻擊要交替使用,多次部署,這才不是良將嗎?臨時才去檢閱,審視藥效是否可行,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

學醫的人,如果不深入了解病理,不掌握臨症經驗,不能簡潔明瞭地掌握治療方法,去扶持危急的病人。如果隨便馬虎,思慮不足,猶豫很久,沒有辦法了,才隨意開藥,自己都不知道羞愧。就像馬服子(趙括)勉強作戰,沒有不失敗的。《活幼口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