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4)

1. 方論(四)

故刊此書。以為楷式。使家藏其本。人誦其言。夭橫傷生。庶乎免矣。成公當乙亥丙子歲。其年九十餘。則必生於嘉祐治平之間。國家長育人材。命醫立學。得人之效。一至於此。則天下後世。凡所謂教養云者。可不深加之意也夫。開禧改元五月甲子歷陽張孝忠。

汪琥曰。傷寒明理論。金聊攝人成無己撰。書凡四卷。其第一卷至第三卷。共論五十篇。始於發熱。終於勞復。其第四卷。發明桂枝等方二十首。此為深得傷寒之旨趣者也。但其中四十五論雲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者。斯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此與仲景之意大悖。然亦不可因其一節之短。掩其全部之長。取名明理。信不誣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成無己所作明理論。凡五十篇,又論方二十篇。於君臣佐使之義。闡發尤明。嚴器之序。稱無己撰定傷寒義。皆前人未經道者。其推挹甚至。張孝忠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於醫士王光庭家。後守荊門。又於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板於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

〔陶氏(華)傷寒明理續論〕一卷,存

自序曰。昔朱肱奉議著傷寒百問書。經進。授醫博士。其書付監刊行。道遇豫章名醫宋道方。因就質之。宋為指駁數十條。肱罔然自失。由是書監不刊。事見續易簡方。雙鍾李知先又為歌括八韻。二書吾鄉先輩。例以為活人之書。按魏志華佗傳云。出書一卷。此書可以活人。

則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傷寒論是也。朱李二公雖知有仲景之書。不能臻其閫奧,未足以充活人之名。正統改元。余遊京師。遇臨江劉志善先生,授書一卷。指摘百問。亦數十條。攜以南歸。呈之松江趙景元先生。奉議之書。固未盡善。而劉公所駁。似為大察。前人無議為也。

且仲景之書。流傳既久。魚魯實多。微辭奧介之互見。殘簡斷編之後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證候。然自漢魏以來。高人逸士所著。不傳於今者。何可勝數。因出示諸書曰。郭白雲傷寒補亡。龐安常卒病論。韓祇和微旨。楊仁齋傷寒類書。王實證治。常器之楊大授。凡此數種。

皆有功於仲景。而東南醫流所未見也。景元亦自編一書。曰傷寒類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戶庭數月。因觀成無己明理論。止五十證。辨究詳明。惜其未備。於是乃集所見所聞。比類附例。斟酌而損益之。遂成一書。名曰明理續論。姑以自備遺忘。非敢傳諸人也。

雖朱公百問。積平生之勤。尚不免後人之紛紜言之。予實何人。乃以數月。而有所成。蓋賴古人之成訓。有以啟發之。初學醫之士。或有所得焉。當有知予心者。乃記其所由於卷首云。

白話文:

所以刊印這本書,是為了作為典範,讓家家戶戶都收藏一本,人人都能背誦其中的內容。這樣或許就能避免意外或疾病造成的死亡。成無己先生大約生於宋仁宗嘉祐、治平年間,他在乙亥、丙子年時已經九十多歲,那時國家重視人才的培育,並命令設立醫學教育機構,這實在是得到人才的成效。達到這種程度,那麼天下後世所有關於教育培養的方面,難道不應該更加重視嗎?開禧改元五月甲子日,歷陽張孝忠題記。

汪琥說:《傷寒明理論》是金代醫家成無己所撰寫,全書共四卷。第一卷到第三卷總共論述五十個病症,從發燒開始,到勞累後復發結束。第四卷闡明桂枝等二十個方劑。這本書可說是深入理解了傷寒的精髓。但其中第四十五條提到陽明病下血、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這裡指的是男子,而不單單是婦女,這與張仲景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然而,也不能因為其中的一小節錯誤,就否定整本書的優點。《明理論》這個書名,確實沒有錯。

《四庫全書提要》說:成無己所著的《明理論》,總共有五十篇病證論述,另外還有二十篇方劑論述,尤其闡述了君臣佐使的意義。嚴器在序文中說成無己撰寫了《傷寒義》,這些都是前人沒有提及的,對他推崇備至。張孝忠也說,成無己這兩部著作,從北到南廣為流傳。先是在紹興庚戌年,從醫生王光庭家得到《傷寒論注》十卷,後來擔任荊門的長官,又在襄陽找到《明理論》四卷,因此在郴山刊印。可見當時人們對這本書已經非常重視。

《陶氏傷寒明理續論》一卷,現存。

自序說:以前朱肱奉議寫了《傷寒百問》一書,進獻給朝廷後被授予醫學博士,朝廷將他的書交給官府刊印。他在路上遇到豫章名醫宋道方,就向他請教。宋道方指出他書中幾十條錯誤,朱肱聽了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這本書最後沒有被刊印。這件事記載在《續易簡方》中。雙鍾的李知先又為此書編寫了八韻歌括。這兩本書,我們家鄉的前輩都認為是救人的寶典。查閱《魏志·華佗傳》記載:「華佗寫了一本書,此書可以活人。」

因此,活人這個說法的由來,便是指張仲景的《傷寒論》。朱肱和李知先雖然知道張仲景的書,卻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還不足以稱為活人之書。正統改元年間,我到京城遊歷,遇到臨江的劉志善先生,他給了我一卷書,上面指出了《百問》中的數十條錯誤。我帶著書回到南方,呈給松江的趙景元先生。朱肱奉議的書固然不夠完善,但劉先生的批駁,似乎更為精闢。前人沒有提出意見,是因為沒有人像劉先生這樣深入研究。

而且張仲景的書流傳已久,文字訛誤實在很多,細微的差異或深奧的解釋也常常出現,殘缺的簡冊,文字的先後順序也可能顛倒。朱肱既不了解原文,也不了解病症,然而,自漢魏以來,高人隱士所寫的著作,沒有流傳到今天的,又何止這些呢?因此,我把一些醫書拿出來展示,如:郭白雲的《傷寒補亡》,龐安常的《卒病論》,韓祇和的《微旨》,楊仁齋的《傷寒類書》,王實的《證治》,常器之的《楊大授》。這些書都對研究張仲景的醫學有貢獻,只是東南地區的醫生沒有見過。趙景元先生也自己編寫了一本書,叫《傷寒類例》,但很久都沒有完成,也不給別人看。庚寅年冬天,我因為腳病不能出門,在家裡待了幾個月,就閱讀了成無己的《明理論》。這本書只論述了五十個病症,辨析詳細明白,可惜內容不夠完備。於是,我收集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參照《明理論》的例子進行類比,加以斟酌增刪,最終完成這本書,命名為《明理續論》,暫且作為自己備忘,並不是要傳給別人。

雖然朱肱的《百問》耗費了他一生的精力,仍然免不了後人的批評。我又是什麼人呢,竟然只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本書?這實在是依靠前人的教誨,啟發了我。希望剛開始學習醫學的人,或許能從中有所收穫。應該會有了解我心思的人吧,所以記錄了這本書的來歷,作為書的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