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4)

1. 診法(三)

〔王氏(宗泉)脈經本旨〕未見

按上見於錢雷人鏡經序。

〔姚氏(浚)脈法正宗〕未見

按上見於江南通志。

〔亡名氏脈賦〕六卷,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持脈備要〕一卷,未見

按〔天元脈影歸指圖說〕二卷,存

跋曰。夫脈道至妙。聖人秘寶。陰陽隱奧。其理幽微。非神明何以能見死生。善言事理者。須識今古。故云三部五臟易識。九候七診難明。凡習醫徒。若不曉其指下。察其形質。安能斷定凶吉。雖使披誦醫書。至於白首。終無識者。余撰此圖於天元訣內。搜方辨五行之方色。布六脈之要。文繁者歌之於圖。難明者資之於影。謹撮其要。於以示後來者爾。

〔申氏(相)診家秘要〕未見

潞安府志曰。申相。長治人。通方脈。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著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活人多應。

〔黃氏(武)脈訣〕未見

山陰縣誌曰。黃武。字惟周。少穎敏。有志康濟。尤善古詩文。事舉子業不就。遂精岐黃術。先是越人療傷寒。輒用麻黃耗劑。武獨曰。南人質本弱。且風氣漸漓。情欲日溢。本實已撥。而攻其表。殺人多矣。乃投以參耆。輒取奇效。自是越之醫咸祖述之。一時名醫。如陳淮何鑑。咸出其門。所著有醫學綱目數百卷。脈訣若干篇。行於世。

〔唐氏(繼山)脈訣〕未見

會稽縣誌曰。唐繼山以字行。萬曆年間人。住安寧坊。少喜讀書。長而習醫。以溫補為事。多奇效。尤能以脈理。決生死於數年前。人至今稱之。有脈訣行世。

〔鄒氏(志夔)脈辨正義〕五卷,未見

靖江縣誌曰。鄒志夔。字鳴韶。其先丹陽人。少業儒。一再試不售。輒棄去。怡情墳典。於書無所不窺。為人樸雅。則古稱先。嚴於取予。一介不苟。中年精醫術。嘗羅遠古扁倉。以及近代劉李諸家之書。著脈辨正義五卷。言言理要。與素問靈難相發明。邑人朱家栻為之傳。

〔劉氏(會)脈法正宗〕二卷,存

自序曰。歲己酉。余司訓雲陽。因寅僚馮公直華索脈要於余。遂輯脈法三卷授之。大抵多祖述內經。而出入盧扁叔和之旨。且也順文註釋。經絡症治,靡所不備。公讀之躍然曰。自古論脈者多。然繁者搏而寡要。簡者略而不明。未有若此書之詳且善者。所謂美則愛。愛則傳者。非耶。因名之曰正宗云云。

〔沈氏(野)診家要略〕未見

按上見於顧自植暴證知要。

〔李氏(盛春)脈理原始〕一卷,存

張氏(三錫)四診法,一卷,存

〔方氏(炯)脈理精微〕未見

福建通志曰。方炯。字用晦。莆田人。嘗與方時舉諸人。為壺山文會。精醫術。時有一僧暴死。口已噤矣。炯獨以為可治。乃以管吹藥納鼻中。良久吐痰數升而愈。前後活人甚多。有酬以資者。貧則卻之。富則受之。以濟窮乏。自號杏翁。著杏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書。傳世。

白話文:

診法(三)

  • 《王氏(宗泉)脈經本旨》: 未找到相關資料。

  • 註:這條資料在錢雷人《鏡經序》中有提到。

  • 《姚氏(浚)脈法正宗》: 未找到相關資料。

  • 註:這條資料在《江南通志》中有提到。

  • 《亡名氏脈賦》: 共六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 註:這條資料在《絳云樓書目》中有提到。

  • 《持脈備要》: 一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 《天元脈影歸指圖說》: 共二卷,現存。

  • 跋文大意:脈的道理非常奧妙,是古代聖人所珍視的寶物。其中蘊含陰陽的深奧道理,極其隱晦細微。如果不是能夠洞察生死的聖明之人,又怎能理解呢?善於探究事理的人,必須了解古今的差異。因此說,診察三部和五臟比較容易,而診察九候和七診就非常困難了。凡是學習醫術的人,如果不了解手指下的脈象變化、觀察脈的形態和性質,又怎麼能夠判斷疾病的吉凶呢?即使一輩子讀遍醫書,也終究無法真正理解脈理。我將這部圖說,融入在天元訣裡面,蒐集辨別五行和顏色的方法,陳列六脈的要點。文字繁雜的,就用圖歌的形式呈現;難以理解的,就用脈影圖輔助說明。我將重點摘錄出來,以此來啟示後來的學習者。

  • 《申氏(相)診家秘要》: 未找到相關資料。

  • 《潞安府志》記載:申相是長治人,精通醫術,研究脈理,尤其擅長傷寒科。著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救活了很多病人。

  • 《黃氏(武)脈訣》: 未找到相關資料。

  • 《山陰縣誌》記載:黃武,字惟周,從小聰明敏捷,有濟世救人的志向。尤其擅長古代詩文。曾經應試科舉但沒有成功,於是專精研究醫學。之前,越地醫生治療傷寒,經常使用麻黃等藥性猛烈的藥物。黃武認為,南方人體質本來就虛弱,加上風氣漸漸衰敗、情慾日益增多,根本已經虧虛,如果還去攻邪,會導致更多人死亡。於是他改用人參、黃耆等補益的藥物,往往取得奇效。從此,越地的醫生都效法他的方法。當時的名醫,如陳淮、何鑑等,都是他的學生。他著有《醫學綱目》數百卷,以及《脈訣》等著作流傳於世。

  • 《唐氏(繼山)脈訣》: 未找到相關資料。

  • 《會稽縣誌》記載:唐繼山,以字號行世,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人,住在安寧坊。年輕時喜好讀書,長大後學習醫術,擅長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疾病,多有奇效。尤其能根據脈象,預測幾年後的生死,至今人們還稱讚他。著有《脈訣》流傳於世。

  • 《鄒氏(志夔)脈辨正義》: 共五卷,未找到相關資料。

  • 《靖江縣誌》記載:鄒志夔,字鳴韶,祖籍丹陽。年輕時學習儒學,多次考試都沒有考中,於是放棄科舉,專心研究古籍,對各種書籍都廣泛涉獵。為人樸實高雅,行為舉止都符合古人的規範,對於金錢財物,十分嚴謹。中年時專精醫術,曾經研究古代名醫扁鵲、倉公以及近代劉完素、李杲等人的著作,著有《脈辨正義》五卷,書中言辭精闢,闡述脈理,與《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靈樞》互相發明。同邑的朱家栻為這部書做了傳記。

  • 《劉氏(會)脈法正宗》: 共二卷,現存。

  • 自序大意:己酉年,我擔任雲陽的訓導,同僚馮公直華向我求教診脈的要領,於是整理了《脈法》三卷給他。書中大部分內容都遵循《黃帝內經》的原則,並參照了扁鵲、倉公、王叔和等人的觀點。書中不但順著經文進行解釋,還詳細論述了經絡病症的治療,應有盡有。馮公讀完後非常高興,他說,從古至今,論述脈學的著作很多,但是內容繁雜的往往抓不住要領,簡略的又說不清楚。沒有像這部書一樣詳細而且精當的。所謂喜歡就想傳播,這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因此將這部書命名為《正宗》。

  • 《沈氏(野)診家要略》: 未找到相關資料。

  • 註:這條資料在顧自植的《暴證知要》中有提到。

  • 《李氏(盛春)脈理原始》: 一卷,現存。

  • 《張氏(三錫)四診法》: 一卷,現存。

  • 《方氏(炯)脈理精微》: 未找到相關資料。

  • 《福建通志》記載:方炯,字用晦,是莆田人,曾經與方時舉等人組織壺山文會。他精通醫術。當時有一個和尚突然暴死,嘴巴都已經閉合了。方炯認為他可以救活,於是將藥粉用管子吹入和尚的鼻孔,過了一會兒,和尚吐出數升痰液就活了過來。前後救活了很多病人。有人給他錢財,貧窮的人他就接受,富有的他就拒絕,然後用接受到的錢財來幫助窮人。他自號杏翁,著有《杏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書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