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九 (5)
卷十九 (5)
1. 診法(三)
〔孫氏(光裕)太初脈辨〕二卷,存
自敘曰。余髫年失怙。倚母為天。受遺經而繼志。尊慈訓以閒家。不意事變迭興。憂危百出。隨且病魔我侵。而家丁屢受。倉卒求醫。半為藥誤。爰以攻苦之餘。抉靈蘭秘典。金匱玉尺等書。深知古聖人之重民命若此。第四診之法。古來並重。今特以按脈為尚。故經生術士。
莫不精研脈理。群以叔和脈訣為宗。余初誦而莫如其解。及細玩之。始悟其不合內經者甚多。猶不敢遽以為非。怛違眾所尊也。及閱脈訣刊誤。瀕湖脈學。診家樞要。脈訣圖說。愈知此書非晉太醫令王叔和之真詮。乃六朝高陽生之誤訣也。余雖不敏。竊欲僭訂其訛。因以先賢之折衷。
參錯膚見。著為一書。非敢為後學之指迷。聊以明一己之無謬爾。乃期生欲為刊布。而木生相與協贊焉。余念此書一人之管窺。恐未足以公世。適會吳興謝道賓盤桓於期生醉古居。兩越月日。促膝而談。言無不合。因此前所集同棲云□如。共相質明。以祈攸當。乃始付梓人。
復參訂於頤生微論之旨。列其叛內經者十事於後。鮮不甚叛者。俟病機本草等書續出。悉為校定。若夫知我罪我。茲姑聽也。雖然。世之醫病兩家。咸以此為首務。不知切乃四診之末。所謂巧也。況脈理淵微。生死反掌。何可輕視。欲會其全。非四診不可。是為識。明崇禎乙亥歲長至日。
浮碧山人孫光裕撰。
〔石氏(震)脈學正傳〕未見
武進縣誌曰。石震。字瑞章。得名醫周慎齋之傳。嘗云治病必先固其元氣。而後伐其病根。不可以欲速計功利。刻有慎柔五書。慎齋三書。脈學正傳。運氣化機。及醫案諸書行世。
〔趙氏(獻可)正脈論〕未見
按上見於鄞縣誌。
〔施氏(沛)脈微〕二卷,存
施沛曰。沛反覆內經靈樞。以迄倉扁仲景叔和諸書。此參彼證。沉酣四十餘年。今識見頗定,始敢祖述軒岐之旨。纂成脈書。然其書浩瀚。難於記誦。故復撮其要略。約為是編。以視初學。俾步趨不謬。若欲登軒岐之堂。入倉扁之室。必須仰鑽靈素。卓有定見。庶不為邪說所惑。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周氏(宗岳)脈學講義〕未見
按上見於濱州志。
〔盧氏(之頤)學古診則〕四卷,存
王琦序曰。醫家以望聞問切為四要。夫聞與問。按式而行之。如以燈取影。罔有不合。無難也。若望色一端。所恃者。目力之精巧。辨之於隱微之間。用之稍難矣。至於切脈。憑之於指。會之以心。古謂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乃難乎其難者也。晉唐以後。脈學之書日增矣。各抒所見。
互有短長。偽訣流傳。更相淆惑。學人於此。不能無多歧亡羊之患。盧子繇先生獨採內經之微言。參以越人仲景之說。薈萃成書。分為四帙。名之曰學古診則。明當從古先聖哲之言以為則。而無事勞心於後人之紛拿云耳。先是子繇遵其父遺命。著本草乘雅。年二十八耳。越十八年。
白話文:
[診法(三)]
孫光裕的《太初脈辨》兩卷,現存。
孫光裕自序說:我年紀很小時就失去了父親,只能依靠母親。繼承父親的遺志,學習醫學經典,並聽從母親的教誨來管理家庭。沒想到接連發生許多變故,憂慮和危險不斷出現,我也生病了,家裡人也頻繁患病。匆忙找醫生治療,卻有一半被誤診誤治。因此,在勤奮鑽研醫學的閒暇時間,我深入研究了《靈蘭秘典》、《金匱玉尺》等醫學典籍,深刻理解了古代聖人對待百姓性命的重視。診斷方法,古人非常重視,但現在特別注重把脈。所以,很多學習醫學的人,都專心研究脈理,並以王叔和的《脈訣》為宗。我剛開始讀這本書時,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仔細研究後,才發現它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內經》的理論。但我不敢輕易地認為它錯了,因為它被眾人所推崇。後來,我閱讀了《脈訣刊誤》、《瀕湖脈學》、《診家樞要》、《脈訣圖說》等書,更加確定這本《脈訣》不是晉代太醫令王叔和的真傳,而是六朝時期高陽生的錯誤之作。雖然我沒有什麼才能,但還是想修改這些錯誤,所以參考了前人的論述和自己的見解,寫成了這本書。我不敢說能為後學指明方向,只是想表明自己沒有錯誤而已。原本想請人出版,恰好木生也贊成。我認為這本書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可能不足以公諸於世。剛好吳興的謝道賓在期生的醉古居住了兩個多月,我們經常促膝長談,觀點都很一致。因此,我把我之前收集的資料和他們一起討論,希望能更加完善,然後才交付刊印。我還參考了頤生的微論中的觀點,列出《脈訣》中十條違背《內經》的地方,發現它們確實錯得離譜。等以後《病機本草》等書出版後,再全部加以校正。至於別人是稱讚我還是責怪我,就暫且聽之任之吧。雖然,世上的醫生和病人都把脈診當作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但他們不知道切脈只是四診中最後一項,只是技巧而已。而且脈理深奧微妙,可以決定生死,怎麼可以輕視呢?想要全面了解病情,就必須結合四診。這是我所認識到的。在明朝崇禎乙亥年冬至日,浮碧山人孫光裕撰寫。
石震的《脈學正傳》,沒有看到。
武進縣誌記載:石震,字瑞章,得到了名醫周慎齋的真傳。他曾經說過,治療疾病必須先鞏固元氣,然後再去除病根,不能為了追求快速療效而計較功利。他刻有《慎柔五書》、《慎齋三書》、《脈學正傳》、《運氣化機》以及醫案等書籍流傳於世。
趙獻可的《正脈論》,沒有看到。據鄞縣誌記載。
施沛的《脈微》兩卷,現存。
施沛說:我反覆研究《內經》、《靈樞》以及倉公、扁鵲、仲景、叔和等人的著作,互相參考印證,沉浸研究四十多年,如今我的見解已經比較確定,才敢繼承軒轅和岐伯的宗旨,編纂成脈學書籍。但這本書內容浩瀚,難以記憶和背誦。所以,我又提取了其中的要點,編寫成這本書,給初學者看,讓他們不至於走錯方向。如果想要進入軒轅、岐伯的學術殿堂,進入倉公、扁鵲的醫學領域,就必須深入鑽研《靈樞》、《素問》,有自己的見解,這樣才不會被邪說所迷惑。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靠個人體會的。
周宗岳的《脈學講義》,沒有看到。據濱州志記載。
盧之頤的《學古診則》四卷,現存。
王琦在序中說:醫生診斷疾病,以望、聞、問、切為四個要點。聞診和問診,按照規定的方法來做,就像點燈照影一樣,沒有不符合的,並不難。而望診,依靠的是眼睛的精巧觀察,在細微之處進行辨別,運用起來稍微困難一些。至於切脈,靠的是手指的感覺,通過心靈去領會,古人說“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是最難的。晉唐以後,脈學書籍日益增多,各人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各有長短,導致錯誤的口訣流傳,互相混淆迷惑。學習醫學的人,難免會有多個方向而迷失的情況。盧子繇先生,獨自採納《內經》的精微之言,並參考了越人(扁鵲)和仲景的學說,匯集成書,分為四卷,命名為《學古診則》,表明應該以古代聖賢的言論為法則,而不要在後人的紛雜之說上耗費心力。此前,子繇遵循他父親的遺命,撰寫了《本草乘雅》,當時才二十八歲。過了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