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五 (4)
卷五十五 (4)
1. 方論(三十三)
〔熊氏(良佐)新增救急易方〕八卷,存
楊一清序略曰。救急易方。集於吳人趙叔文。世之有力者。屢嘗翻刻。其傳亦廣矣。鎮江守博興熊公良佐取而閱之曰。是能救人之急。而簡易行者。然猶病其不備。悉合群書。而附益之。參以平日所聞見。釐為八卷。門分類集。視舊本不啻倍之。於是奇方奧訣。前人所經驗者。
收拾殆盡矣。既僦工鋟梓。將屬合郡之裡正耆老。人給一冊。以備旦夕不測之急。而其里鄰族黨之有急者。得博濟焉。嗚呼。茲非仁人之用心哉。
〔黃氏(吉甫)備急仙方〕未見
〔許氏(敬)經驗〕三卷,未見
嘉興府志曰。許敬。字孟寅。世為感化鄉人。祖文達。父景芳。皆以醫嗚。敬世其業。有聲。宣德間院使蔣主善薦入內院。英宗患喉風。更數醫弗效。敬進絳雪噙之。遂愈。上喜甚。賜以羊酒。拜太醫院御醫。賜敕獎諭。年七十致仕。有經驗三卷。藏於家。
〔蔣氏(達善)醫鏡〕三十卷,未見
武進縣誌曰。蔣宗武祖達善。以醫名吳越間。所著有醫鏡三十卷。
〔丁氏(毅)蘭閣秘方〕未見
江寧府志曰。丁毅。字德剛。江浦人。路逢殯者棺下流血。毅熟視之曰。此生人血也。止舁者欲啟之。喪家不之信。毅隨至墓所。強使啟棺。乃孕婦也。診之以針刺其胸。而產一兒。婦亦旋蘇。蓋兒手執母心。氣悶身僵耳。針貫兒掌。兒驚痛開奉始娩。通邑稱神。著有醫方集宜。玉函集。蘭閣秘方。人爭傳之。崇祀鄉賢。
按醫方集宜。玉函集。丁鳳所著也。針下死胎。始自李洞玄治長孫皇后。後醫家比比稱之。(詳見於先子醫賸)府志所載。固不足信焉。
〔徐氏(彪)論咳嗽條〕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獻徵錄太醫院判徐公墓誌。
〔熊氏(宗立)山居便宜方〕國史經籍志十六卷,存
〔備急海上方〕國史經籍志二卷,未見
〔釋氏(景隆)慈濟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慈惠方〕一卷,存
自序曰。生生之道。源源無窮。順其大化。疾自何來。微乖其理。疾乃潛生。乖之大者。其患亦大。醫藥申救。寧可忽乎。神農嘗味。軒岐難問。異人迭出。以宏其教。業其教者。各有專門。非釋子之事。然佛聖人之教法。以成道為本。利人為用。如法修行。釋子事也。言利人者。
有內外焉。內指明心。外施方便。內外雖殊。利人則一。若稽佛聖人曠劫濟人之行。隨機而應。初無定方。且言其捨身命救人之一端。亦非才智者所能計其萬一。況有萬德萬行乎。伏讀六度等經。睹佛行。實痛感於衷。故於禪誦之暇。或遇利人之事。亦不忍棄之。所謂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也。然亦不能大有為。但順其可為之所宜耳。或聞湖海緇素言。及歷試海上方。或醫書遺失之方。必錄之。積以成帙。不為私淑。安可滯之於篋。不得利於人乎。故鏤於板。名慈濟方。臨川冷齋先生序之。已傳於世。厥後復有所聞。亦積成帙。凡得一善。必欲與人共之。
白話文:
熊良佐增訂的《救急易方》共八卷,現存。
楊一清在序言中提到,《救急易方》是吳地的趙叔文所編,世上有權勢的人多次翻刻,流傳很廣。鎮江太守博興的熊良佐看到這本書後認為,此書雖然能救人於危急,且簡便易行,但內容仍不夠完善。因此他廣泛參考各種醫書,並加入自己平時的見聞,重新整理成八卷,將各種病症分門別類,內容比原來的版本增加了一倍以上。如此一來,奇特的藥方和深奧的訣竅,以及前人累積的經驗,幾乎都被收錄其中。之後他便僱工刻印,並準備分發給全郡的里正和耆老,每人一冊,以備不時之需,讓鄉里或親族有急病時可以得到幫助。這真是仁者用心啊!
黃吉甫的《備急仙方》,未見。
許敬的《經驗》三卷,未見。
嘉興府志記載,許敬字孟寅,世代都是感化鄉人。他的祖父許文達和父親許景芳都以醫術聞名,許敬繼承家業,也很有名氣。宣德年間,太醫院院使蔣主善推薦他進入內院。英宗皇帝得了喉風,多位醫生都醫治無效,許敬進獻了絳雪噙,皇帝就痊癒了,皇帝非常高興,賞賜他羊酒,並任命他為太醫院御醫,還頒發敕書獎勵他。他七十歲時辭官退休,著有《經驗》三卷,收藏在家中。
蔣達善的《醫鏡》三十卷,未見。
武進縣誌記載,蔣宗武的祖父蔣達善,以醫術在吳越一帶聞名。他著有《醫鏡》三十卷。
丁毅的《蘭閣秘方》,未見。
江寧府志記載,丁毅字德剛,是江浦人。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有人出殯,棺木下有血流出,丁毅仔細一看說:「這是活人的血!」他阻止抬棺的人要開棺,但喪家不相信。丁毅跟到墓地,強行讓人開棺,發現裡面竟然是個孕婦。他診斷後,用針刺孕婦的胸部,孕婦生下一個嬰兒,隨即甦醒過來。原來是嬰兒的手抓住了母親的心臟,導致母親氣悶僵硬,針刺穿嬰兒的手掌,嬰兒因疼痛放開,母親才得以順利生產。全鄉都稱他為神醫。他著有《醫方集宜》、《玉函集》、《蘭閣秘方》,人們爭相傳抄。他也被供奉在鄉賢祠。
按《醫方集宜》和《玉函集》是丁鳳所著,針刺死胎的手法,最早是李洞玄用來治療長孫皇后的,後來醫家也紛紛仿效。(詳細內容見於先父的《醫賸》)府志上的記載,實在不可靠。
徐彪的《論咳嗽條》二卷,未見。
根據《獻徵錄》太醫院判徐公墓誌記載,有這本書。
熊宗立的《山居便宜方》,收錄在《國史經籍志》中,共有十六卷,現存。
《備急海上方》,收錄在《國史經籍志》中,共有二卷,未見。
釋景隆的《慈濟方》,收錄在《醫藏目錄》中,共有四卷,未見。
《慈惠方》,共一卷,現存。
自序中說:「生命的產生,源源不斷,順應自然規律,疾病從何而來?稍微違背這些道理,疾病就會潛伏產生,違背得越嚴重,病患就越大。醫藥救治,豈能輕忽?神農嘗百草,軒轅黃帝向岐伯請教,各種異人相繼出現,將醫學發揚光大。從事醫學的人,各有專長,這並非佛門弟子的本分。然而佛陀聖人的教法,以修道為根本,以利益眾生為宗旨,依法修行,是佛門弟子的職責。所謂利益眾生,
有內外之分,內指明心見性,外指施予方便。內外雖然不同,但利益眾生的目的卻是一致的。試想佛陀聖人無數劫以來濟世救人的行為,隨機應變,並無固定模式。僅僅捨身救人一事,也不是一般有才智的人能徹底理解的。更何況還有萬德萬行呢?我反覆研讀六度等經典,看到佛陀的種種行為,實在深受感動。因此在禪修誦經之餘,遇到可以利益眾生的事,也不忍心放棄,這就是所謂的惻隱之心,人人皆有。然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順應自己力所能及的去做。我聽聞四方僧俗所說的,以及歷經試驗有效的海上方,或是醫書中遺失的藥方,都會記錄下來,積累成冊。並非為了獨自收藏,怎能讓這些藥方埋沒在箱篋中,而不能利益大眾呢?因此將其刻印出來,命名為《慈濟方》。經過臨川冷齋先生作序後,已經流傳於世。之後又有所聞,也積累成冊,凡是得到好的藥方,都想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