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9)

1. 方論(十二)

梔子豉湯。則加枳殼桔梗乾薑麥門冬柴胡。十棗湯。則加陳皮茯苓半夏乾薑。藥不分經。動輒增補。其不通。更甚於陶氏。殺車槌方矣。儼然以板刊行。愚以方藥總論五門。直焚其書可也。石夏二氏。代為校訂。不其謬歟。

按陳養晦序曰。傷寒一訣。乃陳公長卿之所傳也。又安陸雷芳易名窺垣秘術。序曰。羽客陳養晦之所持傷寒五法。出自陳氏長卿。據此。是書實為長卿所著。汪氏以為出養晦。蓋失檢耳。石楷嘗刊之藏書中。海鹽縣誌。因為楷自撰。亦誤。

〔倪氏(洙龍)傷寒匯言〕未見

杭州府志曰。倪朱謨。字洙龍。仍以醫名家。纂傷寒匯言。與本草並行。既竭蹶以刻父遺書。而立請於有司。表揚母節。至悌泣哀懇得允。人稱孝焉。

〔林氏(瀾)傷寒折衷〕十二卷,未見

毛奇齡敕封永德郎雲南永昌軍民府通判林君墓表略曰。周秦以後。所可考按者。獨東漢張機一人。夫證之難理。莫如傷寒。言理之可信。則莫如張機之書。今傷寒卒病諸論。具在人間。雖前後倒置。篇帙錯雜。其中三陽三陰。以及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諸□。皆有紕繆。乃博搜典籍。

自靈素而下,凡元化中藏。稚川肘後。北齊褚氏。唐人孫思邈諸所著。以至中朝聖方。外夷醫鑑。合數千卷。彼此相訂。因採擇而論辨之。以法次證。以方次證。即以說次方。割塵析眇。輯為傷寒折衷一書。取二十七篇。證外合二百五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共十二卷。加類證八卷。

鏤板行世。世爭購其書。以為準的。一時名流。如卿子張氏亮辰沈氏子由盧氏易園陳氏夔師潘氏輩。皆互相發明。以昌大其說。而於是醫學得大成焉。(西河集)

〔傷寒類證〕八卷,未見

〔吳氏(有性)傷寒實錄〕未見

按上見於溫疫論。

白話文:

方論(十二)

梔子豉湯這個方子,如果需要的話,就加入枳殼、桔梗、乾薑、麥門冬和柴胡這些藥材。十棗湯這個方子,如果需要的話,就加入陳皮、茯苓、半夏和乾薑這些藥材。用藥不分經絡,隨意增加或減少藥材,這種做法的錯誤,比陶氏的錯謬更嚴重,簡直是把藥方當成打鐵的工具亂用。竟然還將這些錯誤的做法刻印出版,我認為研究方藥總論的五個門類,直接把這本書燒了就好。石夏兩位先生,還代替他校對訂正,難道不是更加荒謬嗎?

根據陳養晦的序言說,「傷寒一訣」這本書,是陳長卿先生傳下來的。另外安陸的雷芳,把書名改成「窺垣秘術」,序言說「羽客陳養晦」所持有的傷寒五種療法,出自陳長卿。由此可以判斷,這本書實際上是長卿先生所著。汪氏認為這本書出自養晦,顯然是沒有仔細考證。石楷曾經刊印此書,收藏在藏書中。《海鹽縣誌》卻說是石楷自己寫的,也是錯誤的。

倪氏(洙龍)《傷寒匯言》

(未見)

《杭州府志》記載,倪朱謨,字洙龍,仍然以醫術聞名,編纂了《傷寒匯言》,與本草藥學著作一同刊行。他為了刊刻父親的遺作,費盡心力,又向官府請求表揚母親的貞節,孝順至極,哀傷懇切,得到允許,人們稱讚他為孝子。

林氏(瀾)《傷寒折衷》

(十二卷,未見)

毛奇齡所撰寫的敕封永德郎雲南永昌軍民府通判林君的墓誌銘中大致說,周秦之後,可以考證研究的,只有東漢的張仲景一人。要說疾病中最難理解的,莫過於傷寒;要說醫理最可信的,莫過於張仲景的著作。如今,關於傷寒和各種雜病的論述,都流傳在世間。雖然內容前後顛倒,篇章錯亂,其中關於三陽、三陰,以及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等方面的論述,都有許多錯誤。林氏廣泛搜集典籍,從《靈樞》、《素問》開始,包括華佗的《中藏經》、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齊的褚氏、唐代的孫思邈等人的著作,以至於中原的聖方、外國的醫學書籍,總共數千卷,互相參照考訂。經過選擇和辨析,按照病證的順序排列,以方劑對應病證,並加以詳細解釋,刪除繁冗,輯成《傷寒折衷》一書,收錄二十七篇,病證外還合二百五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二個方劑,共十二卷,再加上類證八卷。

書出版後,世人爭相購買,奉為圭臬。當時的名流,如卿子張亮辰、沈子由、盧易園、陳夔師、潘氏等人,都互相闡發,使得醫學更加發揚光大,醫學也因此得以大成。(出自《西河集》)

《傷寒類證》

(八卷,未見)

吳氏(有性)《傷寒實錄》

(未見)

(以上內容見於《溫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