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1)

1. 卷三十五

2. 方論(十三)

〔李氏(中梓)傷寒括要〕二卷,未見

汪琥曰。傷寒括要。順治初云間李中梓士材甫著。書凡二卷。上卷。傷寒總論起。至肉苛證止。下卷。五證總論起。至中暑中暍止。末後附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之外。復附以雜方五十六。其證備。其法詳。其論明而且簡。書名括要。可為稱其實矣。琥以初學者。宜熟讀此書。但其方不可執。當以活法用之耳。

〔李氏(栻)傷寒述微〕三卷,存

〔吳氏(嗣昌)傷寒正宗〕未見

杭州府志曰。吳嗣昌。字懋先。仁和人。世業醫。鼎革初大疫。昌全活甚眾。昌更別有會悟。浙督趙嘗遘危疾。昌獨排眾論投冰水。立蘇之。趙尊禮若神。曰。術如君。有得傳者否。答曰。有宋爾班潘錫祉者。追隨獨久。趙曰。君其不朽矣。後以事煩目瞽。居河渚。著傷寒正宗。醫學慧業等書。行世。

〔潘氏(楫)傷寒大旨〕未見

按上見於仁和縣誌。

杭州府志曰。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少以孝悌聞。賣藥都市中。人以韓伯休目之。受業者數百輩。觀其器宇。即識為潘門弟子。始楫以兄善病。特往師王紹隆。終日視脈和藥。洞極深隱。通於神明。著醫燈續焰。大有功於世。

〔張氏(璐)傷寒緒論〕二卷,存

總論曰。余嘗看晉王叔和集仲景傷寒書。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論之不傳矣。何能知有六經證治乎。即條辨尚論。亦無從而下手也。究二子所編。各有未當。余竊不揣。復取仲景原文。重分其例。取尚論各家之注。

參以己見。成纘論矣。第殘逸已多。證治不備。擬搜諸家之論以補之。雖其間互有發明。然未免多歧之惑。是不得不博採往哲之言。以綴輯之。惜乎歷代名醫。遞相祖述。未能一一標明。姑從證類次弟。讀者毋以辭害義可也。謹敘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

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風溫。時行。大頭。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耳。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冒雨。溺水。重身。產後等。四十證。暨以審證死證。

逐一辨論。

汪琥曰。緒論上卷。敘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等。共四十證。繼之以診脈察色劫病等法緒論下卷。又類分發熱頭痛等一百證。所載雜方一百四十九道。復附以刺灸穴法。此論誠可補仲景傷寒。及成氏明理論之未備。但恨其纂集昔賢后人方論,大半不標名姓。然亦每多偏僻處。學者宜詳辨之。

〔傷寒大成〕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陸氏(圻)傷寒捷書〕海寧續目二卷,未見

白話文:

[方論(十三)]

李中梓的《傷寒括要》

汪琥說,《傷寒括要》是順治初年,李中梓剛寫的,共兩卷。上卷從傷寒總論開始,到肉苛證結束;下卷從五證總論開始,到中暑中暍結束。書末除了附上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子外,還另外附上五十六個雜方。書中對於疾病的描述詳盡,治療方法明確,理論闡述明白簡潔,書名定為「括要」,可以說是名副其實。我認為初學者應該熟讀這本書,但書中的方子不可死板應用,要靈活運用。

李栻的《傷寒述微》

此書現存。

吳嗣昌的《傷寒正宗》

此書未見。

杭州府志記載,吳嗣昌,字懋先,是仁和縣人,世代行醫。明末清初大瘟疫時,吳嗣昌救活了很多人。他對醫學有獨特的見解。浙江督軍趙某曾患重病,吳嗣昌不顧眾人反對,用冰水治療,使他立即痊癒。趙某非常尊敬他,問他:「像你這樣有才能的人,有傳人嗎?」吳嗣昌回答說:「有宋爾班的潘錫祉,跟隨我很久了。」趙某說:「你的功績將永垂不朽。」後來,吳嗣昌因為事務繁忙而失明,就住在河邊,寫了《傷寒正宗》、《醫學慧業》等書,流傳於世。

潘楫的《傷寒大旨》

此書未見。根據仁和縣誌的記載。

杭州府志記載,潘楫,字碩甫,號鄧林。他從小以孝順友愛聞名,在市集中賣藥,人們把他比作韓伯休。他的學生有數百人,看他們的氣度,就知道是潘門弟子。潘楫最初因為哥哥多病,特地拜王紹隆為師,整天觀察脈象、調製藥物,對醫理深奧之處有深入的了解,通曉醫理。他寫了《醫燈續焰》,對後世有很大的貢獻。

張璐的《傷寒緒論》

此書現存。

總論說,我曾經讀王叔和整理的張仲景《傷寒論》,每次讀完都忍不住感嘆。感嘆幸虧有王叔和,他是仲景的功臣,如果沒有他整理,那麼傷寒書就會像《卒病論》一樣失傳了,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六經辨證的方法呢?就連條辨的學說,也沒有辦法入門。我認為王叔和和仲景的著作各有不足之處,所以我就重新整理仲景的原文,重新分類,參考各家對傷寒論的註解,並加入自己的見解,編寫了這本《緒論》。但是,由於古籍殘缺,疾病的描述和治療方法都不夠完整,我打算收集各家的論述來補全它。雖然其中各家之間有些不同的見解,但為了不讓讀者迷惑,不得不廣泛採納前人的論述,將它們編輯在一起。可惜歷代名醫相互傳承,沒有一一標明出處,只能按照疾病的類別排列。希望讀者不要因為文字而誤解其含義。我在此詳細敘述了六經的傳變、合病、並病、標本兼治的方法,以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風溫、時行、大頭瘟、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疸、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冒雨、溺水、懷孕、產後等四十種疾病,以及判斷疾病的輕重和死症。

汪琥說,《緒論》上卷敘述了六經的傳變、合病、並病、標本兼治的方法,以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等共四十種疾病,接著敘述了診脈、察看氣色、截斷病勢等方法。《緒論》下卷又把發熱、頭痛等一百種疾病分類論述,記載了雜方一百四十九個,還附上了針灸穴位的說明。這本書確實可以彌補仲景《傷寒論》和成無己的《明理論》的不足之處。但遺憾的是,它所收集的古人和後人的方子和理論,大多沒有標明出處,而且其中也有很多偏僻的內容,學者應該仔細辨別。

《傷寒大成》

此書未見。根據吳縣誌的記載。

陸圻的《傷寒捷書》

此書未見。根據海寧續目二卷的記載。